心血管发病论文-范增光

心血管发病论文-范增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血管发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医心理因素,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

心血管发病论文文献综述

范增光[1](2019)在《中医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系统疾病在发病上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等因素,人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为人所知,在心血管科就诊的患者同时合并精神心理问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情况。精神心理问题可以引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同样会导致精神心理问题的出现。(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国际中医心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6)

杨本钊,张艳达,赵健,袁帅,贺治青[2](2019)在《短睡眠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可能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短睡眠对人体健康具有显着影响,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密切相关。短睡眠可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炎性反应、凝血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等机制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睡眠干预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预防策略和潜在治疗靶点。(本文来源于《国际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余波[3](2019)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因素及预防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探究导致老年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原因,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将本院在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共计100例设置为A组,然后选择同期收集的100位健康老年人作为B组,分析A组受测者患病的原因。结果 A组的老年人的年龄>65岁的占60.00%、抽烟者占45.00%、有酗酒现象者占40.00%、动脉粥样硬化者占70.00%、患有高血压者占50.00%、患有高脂血症者占65.00%、患糖尿病者占50.00%,这些情况与B组进行比较,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情况均要比B组严重。结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年龄,抽烟、喝酒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高血压疾病、高脂血症疾病及糖尿病是导致老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对此要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57期)

吕洁韵[4](2019)在《血同型半胱氨酸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交互作用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交互作用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7年12月诊治的冠心病患者70例,检测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同时记录心血管发病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BMI、腰围、血脂、血糖和血压,交互分析血同型半胱氨酸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交互作用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血同型半胱氨酸异常,其水平高,且合并高血压、BMI异常、高血脂患者的Hcy水平明显升高,单因素显示Hcy与冠心病患者BMI、血脂和血压均存在密切关系(P<0.05),但与年龄、腰围和血糖无明显相关(P>0.05)。交互分析显示,无论年龄、肥胖、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因素,Hcy的升高均是冠心病发病的高危因素。结论:血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相互交互作用,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期刊2019年03期)

马琳[5](2019)在《2017年ACC/AHA高血压指南新定义的血压分级水平及其变化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类疾病,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居各类疾病之首,其防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是心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最常见的慢性病。2017年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与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高血压指南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降低为≥130/80 mm Hg,并对高血压的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新指南定义的血压分组对中国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影响及指南在中国人群中的适应性有待进一步评价。此外,单个时间点的血压水平可能无法很好地评估疾病的发生风险,关注血压的长期变化有助于早期识别高血压的发生,实现血压的早期干预。基于此,本研究在东风-同济队列中探讨新指南定义的血压水平分组和不同血压指标及其变化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关联。目的:在中老年人群中探讨2017年ACC/AHA高血压指南新定义的血压分级和不同血压指标及其变化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发病的关联。方法:在东风-同济队列人群中,排除基线有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脑卒中、肿瘤、心电图严重异常,以及失访、基线血压值和协变量信息缺失的研究对象,共纳入29086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新指南定义的不同血压分组和基线不同血压指标与CVD、CHD和脑卒中发生风险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进一步选取同时参与了基线和第一次随访的人群,排除两次随访前患有CHD、脑卒中和肿瘤及心电图严重异常、血压值和协变量缺失的个体后,纳入13765名研究对象,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血压变化与CHD、脑卒中和CVD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纳入基线分析的29086名研究对象经过6.7年的随访后,共观察到5260例新发CVD。根据2017年ACC/AHA指南分组,随着血压的升高,CVD、CHD和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与正常血压组(<120/<80 mm Hg)相比,血压升高组(120-129/<80 mm Hg)的个体新发CVD的HR为1.18(95%CI:1.06-1.32),但此风险仅在年龄≥60岁的人群中显着。而1期高血压组(130-139/80-89mm Hg)、2期高血压组(140-159/90-99 mm Hg)和2期高血压以上组(≥160/≥100 mm Hg)个体新发CVD的风险分别增加29%,47%和59%,且CVD增加的风险在年龄<60和≥60岁的人群中均显着。基线单纯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单纯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以及脉压(pulse pressure,PP)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均与CVD、CHD和脑卒中发生风险呈剂量反应增加的趋势。校正混杂因素后,单纯SBP与CVD和CHD发生风险的关联强度最强,SBP水平每升高1个标准差(SD),CVD和CHD发生风险的HR(95%CI)分别为1.16(1.13,1.19)和1.11(1.07,1.14)。MAP是与脑卒中发生风险相关强度最强的血压指标,MAP水平每升高1个SD,脑卒中发生的HR(95%CI)为1.36(1.28,1.44)。参与两次调查的13765人中,基线血压为1期高血压(130-139/80-89 mmHg)的有4246人,其中723人(21.5%)的血压维持在该范围,1789人(53.2%)的血压进展到≥140/90 mm Hg水平。在校正多个混杂因素后,与血压一直维持在<130/80 mmHg的人群相比,5年血压维持在130-139/80-89 mm Hg的人群CVD发生风险增加43%,且这种风险在年龄≥60岁的人群更加显着;此外,血压从130-139/80-89 mm Hg进展为≥140/90 mm Hg或维持在≥140/90 mm Hg的个体CVD发生风险分别增加70%和73%。5年间不同血压的变化对CVD发生风险有不同的影响,与血压保持稳定相比(-5至5 mm Hg),5年间SBP下降>15 mm Hg降低25%和22%CVD和CHD的发病风险,而SBP上升≥15 mm Hg使CVD和CHD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5%和18%,但SBP变化对脑卒中发生风险无明显影响;5年间DBP增加≥5 mm Hg,CVD发生风险上升16%,且当DBP增加≥15mm Hg时,新发脑卒中的风险显着增加83%,而DBP变化与CHD发生风险无显着相关。5年间PP降低5-15 mm Hg时,CHD发生风险的降低23%;MAP降低≥15 mm Hg的个体CHD发生风险降低31%,而MAP增加≥15 mm Hg的个体脑卒中风险增加37%。结论:2017年ACC/AHA高血压指南新定义的血压升高(120-129/<80 mm Hg)和1期高血压(130-139/80-89mm Hg)以及维持在1期高血压的个体均可增加CVD的发生风险,定期监测血压水平和早期控制1期高血压可有效降低CVD发病风险。不同血压指标变化对CVD、CHD和脑卒中发生风险有不同影响,监测SBP可能更有利于对CHD发生风险的预防,而MAP为脑卒中风险的预测提供更多的信息。(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郭美琴,鲁玉明,刘廷筑,杜峰[6](2019)在《碳酸饮料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碳酸饮料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月龄雄性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各8只,对照组给予自来水,A组给予浓度100%含糖碳酸饮料,B组50%含糖碳酸饮料,C组100%无糖碳酸饮料,D组50%无糖碳酸饮料,对比5组相关指标水平。结果 5组体重、TC、TG、LDL-C、HDL-C、FBG、SOD、TNF-β水平有差异(P<0.05)。结论雄性大鼠经过长期碳酸饮料的喂养可增加体重、血糖及血脂水平,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郭静,廖鹏达,李雪[7](201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可降低患者发病后死亡率》一文中研究指出4月12日,在由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全国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联盟和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和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协办,广东省中医院承办的第21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暨2019中(本文来源于《广东科技报》期刊2019-04-16)

杨碧芳,郭东辉,邓世昌[8](2019)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心血管病发病关系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422例2016年1月~2017年11月在某院住院治疗的受试者,将其分为观察组(220例)和对照组(202例),采用竞争酶联免疫法(USA)对所有患者的血浆脂联素水平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患者血浆sLDL-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两组受试者脂联素、sLDL-C、ox-LDL水平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浆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组,但是sLDL-C和ox-LDL水平高于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脂联素水平、sLDL-C以及年龄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密切相关;脂联素水平与sLDL-C成负相关,而sLDL-C和ox-LDL呈正相关。结论: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浆中的脂联素与sLDL-C呈负性相关,因此,低脂联素水平与高sLDL-C水平是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庞洪波,刘克强,肖瑞,李励,郭秀梅[9](2019)在《天津市城区残疾人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天津市城区残疾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并对其10年患病风险进行评估,为天津市城区残疾人ICVD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天津市城区35~74岁926例残疾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应用"国人ICVD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方法"改良版,对其10年ICVD的发病危险度进行评估。结果在该人群中,高血压、超重(或)肥胖、高脂血症、吸烟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暴露率分别为49. 68%、61. 88%、43. 95%、18. 57%、17. 17%。ICVD10年发病绝对危险度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及极高危的检出率分别为50. 22%、14. 58%、6. 5%、28. 19%、0. 54%。各性别及年龄组平均危险度均高于评估方法的参考标准。结论天津市城区残疾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较高,暴露明显,10年ICVD发病风险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保健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严青华,张夏芸,徐继英,程旻娜,王玉恒[10](2019)在《上海市35~59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2013年上海市35~59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相关危险因素,并对其10年发病风险进行评估。方法使用2013年上海市慢性病及其危险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选取35~59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国人ICVD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方法"根据各危险因素的得分之和求得个体10年ICVD发病的绝对危险度;并根据绝对危险度对发病危险进行分级。结果上海市35~59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事件10年发病绝对危险度为3.19%(95%CI=3.11%~3.27%),其中男性(4.16%,95%CI=4.00%~4.32%)高于女性(2.58%,95%CI=2.50%~2.67%);发病绝对危险度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城市地区、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发病绝对危险度不同。35~59岁人群中ICVD10年发病风险高危者、中危者、低危者分别占5.38%、13.35%、81.27%。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间危险分级分布不同;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高危者比例逐渐升高。不同地区间ICVD10年发病危险分级分布不同。结论上海市35~59岁人群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平均危险度均高于评估方法的参考标准,ICVD10年发病风险高危者占5.38%,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2019年09期)

心血管发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短睡眠对人体健康具有显着影响,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密切相关。短睡眠可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炎性反应、凝血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等机制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睡眠干预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预防策略和潜在治疗靶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血管发病论文参考文献

[1].范增光.中医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系统疾病在发病上的联系[C].第六届国际中医心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2].杨本钊,张艳达,赵健,袁帅,贺治青.短睡眠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可能机制[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9

[3].余波.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因素及预防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吕洁韵.血同型半胱氨酸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交互作用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医药.2019

[5].马琳.2017年ACC/AHA高血压指南新定义的血压分级水平及其变化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6].郭美琴,鲁玉明,刘廷筑,杜峰.碳酸饮料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7].郭静,廖鹏达,李雪.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可降低患者发病后死亡率[N].广东科技报.2019

[8].杨碧芳,郭东辉,邓世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心血管病发病关系的临床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

[9].庞洪波,刘克强,肖瑞,李励,郭秀梅.天津市城区残疾人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估[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9

[10].严青华,张夏芸,徐继英,程旻娜,王玉恒.上海市35~59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评估[J].中国公共卫生.2019

标签:;  ;  ;  

心血管发病论文-范增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