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型表面活性剂论文-吕斌,刘慧慧,李鹏飞,高党鸽,马建中

反应型表面活性剂论文-吕斌,刘慧慧,李鹏飞,高党鸽,马建中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应型表面活性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反应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合成,分类,界面改性

反应型表面活性剂论文文献综述

吕斌,刘慧慧,李鹏飞,高党鸽,马建中[1](2019)在《反应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反应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包括加成/缩合、开环聚合、自由基聚合和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进而从高分子可聚合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表面活性引发剂、高分子表面活性修饰剂和高分子表面活性交联剂等方面对反应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反应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9年09期)

陈秋艳,马晓娟,黄六莲,曹石林,苗庆显[2](2019)在《表面活性剂改善黏胶级竹溶解浆的反应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太古油(TRO)、聚氧乙烯蓖麻油(PCO)、聚醚多元醇(PP)3种表面活性剂对竹溶解浆原料进行处理,以改善竹溶解浆的反应性能;考察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及其用量对竹溶解浆Fock反应性能及黏胶过滤性能的影响,得到竹溶解浆反应性能改善效果最佳的表面活性剂及其优化用量,并研究了Fock反应性能与黏胶过滤性能的关系;分析及比较了上述3种表面活性剂在最优条件下对竹溶解浆的孔隙结构及比表面积、碱液的表面张力、黏胶流变行为的影响,揭示了表面活性剂改善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TRO对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改善效果最优,最佳用量为1.5%,此时,Fock反应性能及黏胶过滤值分别为81.7%和96.9 s,且当Fock反应性能超过77%时,所得的黏胶均能够达到过滤要求;TRO对竹溶解浆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的改善效果最好,并显着降低碱液的表面张力和提高黏胶的表观黏度,这与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改善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造纸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艳芳,胡兵,尹雅芝,刘国亮,洪昕林[3](2019)在《无表面活性剂条件下一锅法制备金属/氧化锌复合材料用于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反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温室效应的危害和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二氧化碳加氢还原制甲醇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化学反应。最近几年的研究中,过渡金属/氧化锌纳米复合材料作为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该反应,这是因为过渡金属/氧化锌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秀的协同功能以及独特的光电子和催化性能。因此,发展该复合材料的尺寸可控制备方法显得很有价值。虽然使用物理方法可以大批量制备催化材料,但却难以实现金属和载体间的强相互作用力。因此,研究者们更多地倾向于使用化学方法来制备多组分催化剂材料。然而,为了获取活性金属相,该催化剂通常需要氢气还原步骤;同时,还需要表面活性剂来控制纳米粒子的尺寸,这就使得大多数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需要很多步骤,从而导致金属/氧化锌纳米复合材料催化性能的不稳定性。因此,我们发明了一种在回流乙二醇中一锅法合成金属(钯,金,银,铜)/氧化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不需要任何表面活性剂。在该方法的制备过程中,钯和氧化锌可以通过减少各自的表面能从而在之后的聚集中互相稳定彼此来实现粒子的尺寸控制。此外,碳酸氢钠可以通过调整碱性度来控制钯纳米粒子的尺寸。而乙二醇作为一种温和的还原剂可以将钯离子还原成钯纳米粒子,同时还可以作为该制备过程的溶剂。在制备过程中,钯粒子通过热还原而成核和聚集,氧化锌纳米粒子则通过醋酸锌的热分解而形成。本文中,我们通过X射线衍射来分析制备的复合纳米材料的相态,结果显示,没有杂相。我们使用透射电镜来研究材料的形貌和结构特征。此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被用来确认金属/氧化锌复合材料的成分组成,结果显示钯和氧化锌之间有金属和载体间的强相互作用力。为了确定复合材料的真实元素组成,我们对材料进行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并且发现理论值和实验值相吻合。为了研究钯锌投料比和碳酸氢钠对钯粒子尺寸的影响,我们通过X射线衍射结果计算出不同钯锌投料比和碳酸氢钠反应量下钯粒子的尺寸,并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利用透射电镜图进行进一步直观验证。众所周知,Cu/ZnO/Al_2O_3纳米复合材料是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优良催化剂,本文中研究的其他金属/氧化锌复合材料也可以很好地催化该反应。所以,为了进一步研究所制备的不同金属/氧化锌复合材料,我们将其作为催化剂,研究了它们对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催化作用;结果显示,当钯锌投料比为1:9,反应条件为240oC,5 MPa时,其催化效果最好,二氧化碳转化率为30%,甲醇选择性为69%。其出色的催化表现可能是以下两个因素,其一是因为钯是氢气解离为活泼氢原子的良好催化剂;其二是因为钯和氧化锌之间的强的金属和载体间相互作用力可以使得氧化锌表面形成表面氧空穴。此外,我们发现大部分金属/氧化锌复合物都表现出很高的甲醇选择性,尤其是金/氧化锌催化剂,它的甲醇选择性达到了82%,只是二氧化碳转化率较低。最后,希望本文可以提供一种制备金属/氧化锌的简便易行的方法,且该方法可以为金属/氧化锌用于催化时提供干净的催化表面。(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姚成立,陶传敏,李红英,罗发宝[4](2018)在《不同反应方式下利用表面活性剂为模板诱导碳酸锶的矿化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硝酸锶为原料、表面活性剂为模板,以及碳酸氢铵、碳酸氢钠、尿素等为矿化剂,利用气相扩散法、化学沉淀法、水热合成法分别合成了花状、球状、棒状碳酸锶晶体微粒。分别采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仪器对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对反应方式、模板剂与产物的形貌之间的可能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梁辉,陈登峰,黄申林[5](2018)在《一种新型松香基表面活性剂在芳香醇常温水相氧化反应中的应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松香为原料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生态性能,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笔者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松香基表面活性剂(脱氢枞醇-聚乙二醇-550-琥珀酸单甲醚,DAPGS-550-M)。合成反应以脱氢枞醇为原料,分两步进行:脱氢枞醇在碱性条件下与琥珀酸酐反应得到脱氢枞醇琥珀酸酯,再与甲基聚乙二醇-550(PEG-550-M)进行酯化反应生成所需DAPGS-550-M。再利用DAPGS-550-M在水溶液中形成纳米胶束,分析各种芳香醇于室温水中的氧化反应,筛选获得最佳反应条件:室温下催化量为摩尔百分比2%的AgNO_3和摩尔百分比0. 5%的Bi(OTf)3,相同物质的量的K_2S_2O_8,以及2%DAPGS-550-M的水溶液为反应介质。试验结果表明,在此反应条件下,反应底物适用性广,14种芳香醇顺利氧化得到较高产率的酮或醛产物,且均通过核磁共振进行了鉴定。此外,进一步对该新反应体系的E因子(废物与期望产物的质量比和原子经济性)以及催化体系的可循环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因子较低,且包括水、表面活性剂和催化剂在内的整个催化剂体系均易于回收利用,符合绿色化学要求。(本文来源于《林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郭辉,庄玉伟,庞海岩,张家祥,王华芬[6](2018)在《合成季铵盐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反应机理的红外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红外光谱对合成季铵盐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反应机理进行研究,总结和归属了反应中间体以及产物的主要红外吸收谱带和特征,分析比较了反应过程中原料、中间体和产物之间红外光谱的变化,研究发现反应前后的红外光谱变化较大,可以作为鉴别产物是否生成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S1期)

马文灿[7](2018)在《基于巯基反应制备有机硅表面活性剂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硅表面活性剂是以硅原子上的烷烃基团为疏水基团,并连接有亲水基团的两亲化合物。此类表面活性剂不但具有比烷烃类表面活性剂更加优异的表面活性和“超舒展性”,而且具有无毒、柔软性、耐高温性、可修饰性强等优良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也因此具有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因此探索新的制备方法,并进一步开展性能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巯基具有高反应活性,可以发生多种反应。本文采用巯基的巯烯加成、自由基加成、氧化等反应,制备了一系列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并对制备工艺和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以不同乙烯基含量的聚硅氧烷与含巯基的半胱氨酸加成制备了有机硅-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利用FT-IR和NMR、GPC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不同亲水基团含量的有机硅-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导电率、弛豫时间、荧光强度;结果表明制备的有机硅-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将水的表面张力降低到23mN/m,并且随着亲水基团的增加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下降,最低表面张力值(Ycmc)下降;通过测定电导率和弛豫时间对其在水溶液中的聚集态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其β(反离子结合度)值较小,在水溶液中形成单分子胶束,计算表明其热力学过程是自发进行的焓驱动过程;疏水因子会随着亲水基团含量的减少而下降,最低可以到达1.1。其次利用巯丙基聚硅氧烷与丙烯酸加成后形成了不同羧酸基团含量与不同分子量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并对其表面性质以及其在水溶液中的聚集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表面活性较高,可以将水的表面张力降低至21mN/m,并且分子量的大小对其表面活性影响较小;随着羧酸盐含量的提高其CMC值下降,Ycmc下降;通过电导率测试证明其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是自发进行的焓驱动过程。最后,研究了利用巯丙基聚硅氧烷的巯基氧化反应制备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工艺。研究表明由于氧化剂和巯丙基聚硅氧烷的分相问题,氧化反应难以高效进行。本文中分别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甲基亚砜对巯丙基聚硅氧烷进行了氧化反应,优化了反应的溶剂体系、温度等条件。在过氧化氢体系中巯基只有部分发生氧化反应,最优氧化条件是在室温下,以缓冲体系作为溶剂,反应24h后,转化率可达到40%左右。用二甲基亚砜作为氧化剂,最优的反应条件是在90℃下,加入适量水后在氢溴酸做催化剂的反应条件下反应7h,转化率可到30%左右。(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1)

杨周[8](2018)在《经巯基—双键“点击”反应制备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硅表面活性剂是指疏水链由硅碳烷或硅氧烷组成的新型的特种表面活性剂。它不仅具有高表面活性、超润湿性、抗静电、乳化性及良好的消泡、抑泡性,也能够发挥含硅疏水基的耐候性、无毒性、耐高低温性和生理惰性等,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纺织、日化、涂料、农药、石油、生物医药等领域。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当今社会对于高效、绿色、易合成的表面活性剂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研究新型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性质和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巯基-双键反应作为无金属催化的“点击化学”中最简单的一种反应,具有迅速高效、条件温和、高选择性等优点。而且巯基-双键“点击”反应在光照或加热条件下便能反应,大部分的烯烃和几乎所有巯基化合物均可作为反应物,在生物、医药、高分子、表面改性、树枝状大分子、纳米材料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论文主要通过巯基-双键“点击”反应设计合成新颖的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巯基-双键“点击”反应合成了两种不同疏水基的有机硅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叁硅氧烷羧酸钠(Si3SCOONa)和四硅氧烷羧酸钠(Si4SCOONa),并用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对它们进行了表征。通过表面张力、电导率、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等方法,探究了有机硅羧酸钠的性质和聚集行为。两种有机硅羧酸钠均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能将水的表面张力降低到20 mNm-1左右;而且疏水链疏水性越强,表面活性越高。通过测定Si4SCOONa不同温度下的电导率,发现它的临界胶束浓度和胶束反离子结合度(β)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分析其热力学参数可知,Si4SCOONa在水溶液中的聚集是自发进行的,并且由熵驱动。无机盐和有机盐的加入,能够到降低Si4SCOONa水溶液临界胶束浓度,提升其表面活性,促进能力为:NaCl<KC1;(CH3)4NBr<(C2H5)4NBr<(C3H7)4NBr。通过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测试,发现Si4SCOONa在纯水、有机盐、无机盐溶液中能形成尺寸不同的球状聚集体。此外,Si4SCOONa的水溶液呈弱碱性,相比其他硅氧烷表面活性剂,其Si-O-Si键更容易水解,可用于降解型表面活性剂。设计了一种新颖的通过巯基-双键“点击”反应合成有机硅聚醚表面活性剂的方法。通过水解或共水解反应制备了不同巯丙基含量和分子量的巯丙基聚硅氧烷,再用乙烯基聚醚进行侧链功能化,并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得到的有机硅聚醚进行了表征。这种合成方法相比于常用的硅氢加成法,更为高效、简单、经济。(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0)

李苛[9](2018)在《两种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表面活性剂在乳液聚合中具有优良性能,但同时也存在着乳液稳定性差、乳胶膜耐水耐腐蚀性差和易出现针孔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带有反应性基团的反应型表面活性剂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合成了系列两性反应型表面活性剂和系列阳离子反应型表面活性剂(以下简称M系列和D系列),并针对以上两种系列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化学性能以及其实际的应用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以顺丁烯二酸酐、N,N-二甲基-1,3-丙二胺、不同碳链长度的烷基溴(CH_3(CH_2)_nBr,其中n=9、11、13)为主要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反应型两性表面活性剂(以下简称M10、M12、M14)。并对酰化以及中和与季铵化反应条件进行了单因素探讨,得到了最佳的合成条件。酰化反应:当n(N,N-二甲基-1,3-丙二胺)=0.10 mol时,固定n(N,N-二甲基-1,3-丙二胺):n(顺丁烯二酸酐)=1:1,将N,N-二甲基-1,3-丙二胺和50 mL苯的混合溶液滴加到顺丁烯二酸酐和100 m L苯的混合溶液中,在30℃条件下滴加1 h,滴加完毕后,升温至50℃,继续反应2 h,中间体马来酰胺酸的反应产率可达89.2%。中和与季铵化反应:中和反应pH为8,马来酰胺酸与烷基溴的摩尔比为1:1.1,体系中异丙醇和水的体积比为2:1,回流反应10 h,M10、M12、M14的产率分别为88.5%、86.7%、85.9%。并通过IR、MS、~1H NMR对合成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实验测得M10、M12、M14的Krafft点分别为13.5℃,15.6℃,18.3℃。在298-313 K分别测定了M10、M12、M14的cmc和γ_(cmc),其中M10、M12、M14的cmc在298 K分别为5.89×10~(-4) mol·L~(-1)、2.63×10~(-4) mol·L~(-1)、1.35×10~(-4)mol·L~(-1),相应的M10、M12、M14的γ_(cmc)分别为31.26 mN·m~(-1)、28.79 mN·m~(-1)、26.87mN·m~(-1);相应的反离子结合度(K_0)分别为0.4248、0.4169、0.4162。随温度增加,cmc增大,γ_(cmc)和K_0降低。随着疏水链长度的增加,M系列表面活性剂中M14的泡沫性,乳化性和润湿性比M12和M10都好。以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二溴烷烃(Br(CH_2)_nBr,其中n=6、8、10、12)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阳离子反应型表面活性剂(以下简称D6、D8、D10、D12)。实验过程为:DM与二溴烷烃的摩尔比为2.1:1,反应溶剂为丙酮,回流反应8h,D6、D8、D10、D12产率分别为85.9%、87.8%、88.9%、89.6%。通过MS、~1H NMR对合成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实验测得D6、D8、D10、D12的Krafft点都在0℃以下。在298 K,D6、D8、D10、D12的cmc分别为2.24×10~(-3) mol·L~(-1)、1.45×10~(-3) mol·L~(-1)、1.09×10~(-3) mol·L~(-1)、5.50×10~(-4) mol·L~(-1),相应的γ_(cmc)分别为50.53 mN·m~(-1)、45.75 mN·m~(-1)、44.14 mN·m~(-1)、43.13 mN·m~(-1);相应的反离子结合度(K_0)分别为0.7864、0.5917、0.5605、0.5346。D系列表面活性剂中,D12的杀菌效果比较好,特别是针对海氏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浓度比较低的情况下就能达到99.99%的杀菌效果,而且也能对大肠杆菌起到很好的抑菌效果。随着间隔基链长的增加,D系列表面活性剂的抗静电性及织物柔软性都变好。在所有合成的表面活性剂中,M14对甲基丙烯酸甲酯及丙烯酸丁酯的乳化效果最好,选取M14作为乳液聚合实验的对象。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乳液聚合中的凝胶率、乳胶膜吸水率确定最佳乳化工艺为:引发剂用量占单体总质量的0.5%,乳化剂用量占单体总质量的4%,油相单体配比(MMA):(BA)的质量百分含量为60:40,并测试了最佳乳化工艺下乳液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5-01)

李苛,徐进,许虎君[10](2018)在《一类反应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N,N-二甲基-1,3-丙二胺、顺丁烯二酸酐和烷基溴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不同烷基链长的反应型两性表面活性剂M10、M12和M14。经FT-IR、ESI-MS、~1H-NMR验证了目标产物,测定了M10、M12和M14水溶液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相应的表面张力(γ_(cmc))及泡沫、润湿、乳化和溶解性能。结果表明,M10、M12、M14的cmc在25℃分别为5.89×10~(-4),2.63×10~(-4)和1.35×10~(-4)mol/L,γ_(cmc)分别为31.26,28.79和26.87 mN/m;M14的泡沫、乳化和润湿性能好于M10、M12,溶解性能比M10、M12的稍差。(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8年04期)

反应型表面活性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太古油(TRO)、聚氧乙烯蓖麻油(PCO)、聚醚多元醇(PP)3种表面活性剂对竹溶解浆原料进行处理,以改善竹溶解浆的反应性能;考察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及其用量对竹溶解浆Fock反应性能及黏胶过滤性能的影响,得到竹溶解浆反应性能改善效果最佳的表面活性剂及其优化用量,并研究了Fock反应性能与黏胶过滤性能的关系;分析及比较了上述3种表面活性剂在最优条件下对竹溶解浆的孔隙结构及比表面积、碱液的表面张力、黏胶流变行为的影响,揭示了表面活性剂改善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TRO对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改善效果最优,最佳用量为1.5%,此时,Fock反应性能及黏胶过滤值分别为81.7%和96.9 s,且当Fock反应性能超过77%时,所得的黏胶均能够达到过滤要求;TRO对竹溶解浆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的改善效果最好,并显着降低碱液的表面张力和提高黏胶的表观黏度,这与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改善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应型表面活性剂论文参考文献

[1].吕斌,刘慧慧,李鹏飞,高党鸽,马建中.反应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J].日用化学工业.2019

[2].陈秋艳,马晓娟,黄六莲,曹石林,苗庆显.表面活性剂改善黏胶级竹溶解浆的反应性能[J].中国造纸学报.2019

[3].刘艳芳,胡兵,尹雅芝,刘国亮,洪昕林.无表面活性剂条件下一锅法制备金属/氧化锌复合材料用于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反应(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9

[4].姚成立,陶传敏,李红英,罗发宝.不同反应方式下利用表面活性剂为模板诱导碳酸锶的矿化合成[J].池州学院学报.2018

[5].梁辉,陈登峰,黄申林.一种新型松香基表面活性剂在芳香醇常温水相氧化反应中的应用(英文)[J].林业工程学报.2018

[6].郭辉,庄玉伟,庞海岩,张家祥,王华芬.合成季铵盐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反应机理的红外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7].马文灿.基于巯基反应制备有机硅表面活性剂与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8

[8].杨周.经巯基—双键“点击”反应制备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及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8

[9].李苛.两种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8

[10].李苛,徐进,许虎君.一类反应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18

标签:;  ;  ;  ;  

反应型表面活性剂论文-吕斌,刘慧慧,李鹏飞,高党鸽,马建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