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现代汉语喻人词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比喻借代指人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现代汉语喻人词语论文文献综述
吕东博[1](2019)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比喻借代指人词语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所收录的比喻借代指人词语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对比法、归纳法和描写与分析相结合等方法,探究两部词典在数量、立目、释义上的差异,以期对比喻借代指人词语的系统性研究和词典收词释义有所裨益。第一部分,考察了两部词典中比喻借代指人词语在收词数量方面的差异。主要是从音节、提示语使用和喻体借体叁方面的收录情况进行对比。其中,两部词典同收的比喻借代指人词语数量较多;音节以双音节和叁音节为主;比喻指人词语比借代指人词语多;喻体借体上以物指人词语比以人指人词语多;以动植物名指人和人名称谓指人的词语占优势。第二部分,通过BCC、2000年1月-2019年2月《人民日报》和2006年1月28日至2019年2月28日的人民网为数据库,对《现汉》未收录和《规范》未收录的比喻借代指人词语进行立目对比研究,在词频统计和义项的具体使用情况分析基础上,发现两部词典关于比喻借代指人词语宜增和宜删方面的建议,并提出收录词语时,要注意稳定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收录基本词汇与固定词组时,要注意常用性与高频性相结合这两方面的原则。第叁部分,分析了两部词典收录的比喻借代指人词语在释义方面的差异。一方面,两部词典同收的比喻借代指人词语存在本义和比喻借代义处理方式、义项拆分合并方式、提示语的使用与泛化及词类标注四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对《现汉》未收录比喻借代义词语和《规范》未收录比喻借代义词语的释义内容进行对比,并在《人民日报》中检索《现汉》未收录和《规范》未收录的比喻借代指人义项的具体使用情况,分析释义方面的具体差异。针对同收和异收词语在释义上的问题,提出词典释义要注意提示语的明确性、注意义项分合的逻辑性和词义发展的阶段性叁方面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5-01)
单鹏程[2](2009)在《现代汉语喻人词语的文化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中,有些词语本来并不表“人”,只是通过“隐喻”或“转喻”方式具有了表“人”的意义;还有些词语本来就表“人”,不过其语义通过隐喻或转喻方式发生了引申,引申后的语义也还是指向“人”。本文把上述通过隐喻或转喻方式而具有表“人”语义指向的词语称为“喻人词语”。在引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与“转喻”理论并对“词语”采用宽泛界定的基础上,我们对“现代汉语喻人词语”给出的定义是:现代汉语中通过隐喻或转喻方式构造的比喻词语、借代词语以及通过隐喻或转喻方式发展出比喻义或借代义的多义词语中具有表“人”语义指向的那一部分词语。对现代汉语喻人词语的文化内涵,前人已做过一些零散的探索。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与转喻理论,采用广义的文化定义,通过对从2005年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集得的5246条相关语料的定量分析,较为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该类词语所蕴涵的社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等现象。文章第二部分从“服饰、饮食、建筑、交通工具、器物”等方面透视了现代汉语喻人词语所折射的社会物质文化现象,第叁部分从“亲属称谓、婚丧习俗、军事、戏剧和宗教”等方面透视了现代汉语喻人词语所折射的社会制度文化现象,第四部分从“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透视了现代汉语喻人词语所折射的汉民族的社会心理文化现象。本研究将有助于人们透过喻人词语这扇窗口,全面审视其文化蕴涵,从而引起人们对这一语言文化现象的广泛关注,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继承与发扬光大。因此,我们认为,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同时,本研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语言对比、汉语辞书编辑以及翻译学等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梁芳[3](2008)在《《现代汉语词典》全喻指人词语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汉语中,存在一批间接指称人的词语,这类词语的核心语素具有[+指物]语义特征,而整体意义却是喻指某一类人,如:白领、半边天、半瓶醋、帮手、丑小鸭、顶梁柱、骨肉、话匣子、替死鬼等等,本文称之为“全喻指人词语”。这部分词语在指称人的词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实际运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虽然前人对此类词语已经有所关注,但是研究还都略显支离,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局面。本文采用定量统计的方法,首次对《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全喻指人词语进行了穷尽式地搜集,共搜集到600多条语料。在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这类词语进行了详尽地分类,并对其特点、文化内涵、形成的认知心理原因和产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讨,以形成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前言部分介绍了前人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不足之处,对本文的选题原因、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作了交代,并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要点。第二部分是对全喻指人词语的界定和分类,对这类词语做出了详细地界定,并在参考前人分类的基础上把这类词语分为九类。第叁部分对比分析了全喻指人词语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与其他指称人的词语相比,全喻指人词语具有独特的特点,如形象可感性、感情好恶性等;同时,作为汉民族传统思维的结晶,这类词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角度分析了其文化内涵。第四部分从认知心理方面分析了这类词语出现的原因,涉及到相似原则、突显原则、类推原则和人为中心的认知心理等四个方面。第五部分则是利用认知语言学中意象图式理论、隐喻理论和转喻理论对这类词语的产生机制作了解释,从中可以看出这类词语是如何产生的。第六部分是结语,对全文作了一个总结,并交待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不足之处。这几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依托,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使对全喻指人词语的研究得以初步地系统化。通过对全喻指人词语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弘扬中华文明和传统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而且,通过研究发现,这类词语不仅在汉语中广泛存在,在其他语言如英语中也广泛存在,也就是说这类语言现象具有语言的共性,希望本文所作的工作能够对语言共性和个性的研究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现代汉语喻人词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汉语中,有些词语本来并不表“人”,只是通过“隐喻”或“转喻”方式具有了表“人”的意义;还有些词语本来就表“人”,不过其语义通过隐喻或转喻方式发生了引申,引申后的语义也还是指向“人”。本文把上述通过隐喻或转喻方式而具有表“人”语义指向的词语称为“喻人词语”。在引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与“转喻”理论并对“词语”采用宽泛界定的基础上,我们对“现代汉语喻人词语”给出的定义是:现代汉语中通过隐喻或转喻方式构造的比喻词语、借代词语以及通过隐喻或转喻方式发展出比喻义或借代义的多义词语中具有表“人”语义指向的那一部分词语。对现代汉语喻人词语的文化内涵,前人已做过一些零散的探索。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与转喻理论,采用广义的文化定义,通过对从2005年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集得的5246条相关语料的定量分析,较为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该类词语所蕴涵的社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等现象。文章第二部分从“服饰、饮食、建筑、交通工具、器物”等方面透视了现代汉语喻人词语所折射的社会物质文化现象,第叁部分从“亲属称谓、婚丧习俗、军事、戏剧和宗教”等方面透视了现代汉语喻人词语所折射的社会制度文化现象,第四部分从“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透视了现代汉语喻人词语所折射的汉民族的社会心理文化现象。本研究将有助于人们透过喻人词语这扇窗口,全面审视其文化蕴涵,从而引起人们对这一语言文化现象的广泛关注,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继承与发扬光大。因此,我们认为,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同时,本研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语言对比、汉语辞书编辑以及翻译学等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代汉语喻人词语论文参考文献
[1].吕东博.《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比喻借代指人词语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19
[2].单鹏程.现代汉语喻人词语的文化观照[D].曲阜师范大学.2009
[3].梁芳.《现代汉语词典》全喻指人词语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8
标签:比喻借代指人词语; 《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