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欲说还休的话题

人才,欲说还休的话题

江苏盐城第一初级中学赵玉芬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学校如何确立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如何把握育人的方向,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呢?关于人才,这是个令我们欲说还休的话题。

一、十大新闻的背后

2003年当新华社盘点国内新闻时,综合新华网上的意见评出十大新闻:

1.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十届一次会议,分别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和全国政协领导机构组成人员。

2.从春到夏,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迅速蔓延到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党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治非典斗争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3.7月1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

4.10月11日至14日召开的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

5.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

6.6月29日,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10月17日,中央政府与澳门特区政府签署《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这两个安排的签署体现了中央政府和祖国人民对香港及澳门的关心和支持,是中国内地与港澳经贸发展的新起点和里程碑。

7.今年下半年以来,针对陈水扁当局企图通过推动“台独公投”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强烈反对和谴责,表达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和粉碎“台独”分裂活动的坚强决心。

8.12月19日至20日,新中国历史上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9.位于重庆开县高桥镇境内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川东北天然气矿井2月23日晚10时发生井喷事故,至25日18时40分已发现死亡人数91人。这是我国石油行业类似事故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10.尽管受到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了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势头。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点为8.5%左右。

上述十大新闻中,年底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榜上有名,这足以说明目前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高度关注,整个国家对人才的强烈渴求。

再从其他国际新闻来看,硝烟弥漫的伊拉克战场,沦为阶下囚的萨达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伊拉克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再次印证了一个真理:落后就要挨打。

环顾我们的周边,日本多届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到小泉纯一郎则更是肆无忌弹,连续两年参拜,2004年新年伊始,又去拜祭战犯们,开了连续三年参拜的恶例。这令人想起日本派兵伊拉克,“有事三立法”,蓄谋修宪,日本已不仅仅因为钓鱼岛而让我们警惕了!

尽管印度国防部长和总理去年4月和6月先后访华,印度海军去年11月也曾和中国在上海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但印度研制出射程可达北京的烈火导弹,总让我们玩味不已。

越南尽管由于经济等诸多因素与中国示好,却也在北部湾因边界问题,常和中国暗中叫板,扣押渔船、搔扰百姓。

作为上海合作组织重要成员的俄罗斯,在日本等国的雄厚资金面前,连拟定中的通往大庆的石油管道都搁置了。

印尼的排华浪潮自不必说,菲律宾等国利用国际上反华势力叫嚣的“中国威胁论”,在南海问题上大做文章……

分量最重的中美关系也时有反复。台海关系同样不令人乐观,陈水扁“过境”美国,叫嚣台独,搞公投,向中央人民政府再三挑衅……一切的一切都说明:我们需要强大,需要大量的人才,再铸中华民族的辉煌!

千年梦圆今朝,一箭飞冲九霄。“神州”五号的成功发射和安全着陆,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中国在近年来国际航天失事频繁的情况下,创造了航天大国的神话,加入了“载人航天俱乐部”,这依靠的正是无数科技工作者的汗水和智慧。中国已在腾飞,需要大量有干劲、有能力的人才!

无疑,人才对于引领时代的潮流、促进国家的强盛、推动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越来越渴求人才。这就是我们从“人才会议”入选十大新闻的背后得出的结论!

二、人才观念的回眸

“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坦率地说,回眸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才观念经历了许多次不应有的起起落落,而这恰恰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曲折相对应。

建国初,人们都以工农兵学商的顺序来给各行排位,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知识分子只起补充作用,人才很明显地处在附庸地位,因此,那时所谓的苦大仇深、根正苗红的对象就受到舆论的追捧,作为人才的知识分子只是被团结的对象。

到文革期间,这种人才观则走向了极端,“不学数理化,照样打天下”的论调泛滥,学校停课,知识分子被批为“臭老九”“黑五类”,那个黑白颠倒的时代,学知识成了别人的笑柄。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睿智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决断,知识分子第一次迎来了生命的春天,人才有了与之相应的社会位置。

但百废待举的中国,温饱问题尚未解决,难以奢谈知识、人才。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农村包产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让相当一部分的劳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他们跨出农田、走出家门,当起了各行各业的个体老板。改革像蹒跚学步的娃娃,来不及注意自己的仪表,便趔趄地急步向前。市场的初始化体制尚不完善,物质的严重匮乏、思想观念的泥沙俱下,使倒买倒卖之类的活动有了适宜的温床。

那时即使没有多少文化,只要头脑灵活,能吃苦、会钻营,干起买卖的人多半能腰缠万贯。而科学技术由于见效周期长等原因,还未能显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一时间,社会上又出现了脑体倒挂的现象,“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握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那时候,中国富豪榜上高知人才屈指可数。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社会进入了信息产业化的时代,网络缩小了世界的距离,知识加快了更替的速度,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终于突显出它无比的威力,孕育出了像丁磊等一大批信息时代的宠儿,真正的“知本家”。他们以自己的知识登上了中国乃至世界富人排名榜,为社会、为人民、为国家创造了数以亿计的财富。上自国家主席,下到平民百姓,大家都在关注教育,谁都不能不承认知识的重要,人才的价值。而犹太人对教育的重视是人所共知的。

三、众说纷纭的人才新标准

对于人才,我们听到了这样几种声音:

孩子的声音:在我眼里,班上成绩优秀、经常受到老师表扬的人就是人才;还有那些能歌善舞的同学也是人才。社会上那些办大事的、做学问的人都是人才。

家长的声音:有良好的品行,孝敬父母,好学上进,工作突出,收入高。

专家的声音:人才应该有自己系统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术,并且能持之以恒地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乐于无私地为祖国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科技工作者、各类专业骨干是人才,高级的技工、熟练的劳动者也都是人才。

政府的声音: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市场的声音:知识面广、适应性强、捕捉信息快、主动参与竞争意识强的人才最受欢迎。

对于什么是真正的人才,尽管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人才标准,但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谁能适应并创造新世界,谁就是人才。

四、戴着镣铐跳舞的学校教育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进行了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材施教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作为教育改革的牛鼻子,高考制度也进行了多次改革,由先前的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学生要经历预考和高考两次心灵的煎熬,到后来的提前招生、3+X、3+X+2、春秋两季的招生,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还得凭试卷上的分数录取,还是凭应试能力分高下。且细细考查学生的学习内容,我们发现不但没有减轻孩子们的负担,反而有加重了的嫌疑。以前文理分科,学生还可少学一点科目,现在连技能科都要全部参加考试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素质教育已远离了国人的初衷,能让学生在少得可怜的闲暇里唱唱跳跳就可以冠之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完全变了味!为了追求较高的升学率,学校不得不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从早到晚地盯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发展个人专长。

而学校要生存,就必须设法求得社会效应,既要把素质教育搞得热热闹闹,又要把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就好像戴着沉重的镣铐在跳舞,怎不令人感到“辛酸”!这样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社会竞争力怎么会强?可信度又怎么会高?北大的毕业生在市场经济日渐成熟的今天,只能当街卖肉,等有人请他到高校里做讲师时,他已不能适应了,做屠夫真的也需要这样高的学历?清华某系的高材生,却被哈佛拒之门外……这一切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五、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中说:2000年2月1日,江泽民主席看了这样的材料:一份反映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一名学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了母亲;另一份反映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中学两名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江主席看后明确提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装健康成长,使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

由此,全国上下吹响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号角。中小学、幼儿园等相继进行了各种改革,减少学生的在校时间,降低考试的难度,开展课外活动等,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变来变去,由于高考的指挥棒没变,各中小学只能把学生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主要依据,教师如何做才能不误人子弟?教育主管部门如何做才能不误导老师?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人才?这是一个说也说不清楚、让人欲说还休的话题。

日前,印度人才资源开发部部长乔希近日在印度联邦院表示,印度政府将取消考试制度。我们的路在何方?既要改革现状,和国际教育接轨;又要符合中国的国情。课程设置“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都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可以在国家统一安排的基础上,适当安排地方性的课程;同时,根据中国的国情,应当把道德教育列为各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激发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素质。另外,编写教材时,应有意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增加必要的技能训练,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除“双基”外,还要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强化对知识内化过程的调控,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可喜的是,小学、初中新一轮课改已渐入佳境,高中明年也将在实验区开展试验,问题是,我们的高考呢?这个终端显示路在何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只有政府和社会各个部门相互配合,构建起包括学校在内的一整套人才的“孵化器”,才能更多更好地孕育出品德高尚、知识丰富,能闯敢干、富有活力的创造型人才!

标签:;  ;  ;  

人才,欲说还休的话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