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河流承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株潭地区,河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
河流承载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颖,银兰英[1](2011)在《长株潭地区河流承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长株潭地区河流承载力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建立以河流水体、社会发展、生态为子系统的河流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计算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湘江河流资源承载力由南至北呈减弱态势,从河流承载力角度为长株潭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1年08期)
李翔[2](2010)在《基于河流承载力的长株潭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选择,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具体化。水资源是协调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需求量日益增加,在一定区域和时段上制约着人口和经济规模增长。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健康,河流承载力研究是水资源研究的深化。长株潭作为湖南省的发展极核,湘江作为其饮用水源和纳污主体,保障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采取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2008年长株潭地区的河流承载力的综合指数,分别计算了2002至2008年长沙、株洲、湘潭的承载力指数,采用多目标规划法对长株潭未来河流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和估算,得出河流承载力的空间配置的两类,一类是株洲和湘潭水资源无压力区,第二类是长沙水资源压力区,正好和湘江的河流水资源空间分布一致。比较不同的用水方案,得出产业布局的调整、节水和控制污染和节水技术和意识的提高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关键,才能使长株潭地区基于河流承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根据实证结果和长株潭地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压力区和无压力区的分类,本文提出了基于湘江水资源的长株潭地区共同的和独特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采用了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防洪减灾模式、生态家园循环模式叁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0-10-01)
王朝科[3](2010)在《河流承载力:理论与计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变迁的历史。河流是产生和孕育人类文明的基本条件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文明的历史也是人类与河流的关系史,所以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学会将自身与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其它要素置于同一个相互联系的平面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审视其它生命形式,唯有如此,人类才能在一个彼此联系的系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河流承载力理论的提出,就是试图把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由长期以来的定性研究引向定量研究,从而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确定一个客观的标杆。(本文来源于《贵州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刘建玲[4](2010)在《承载力理论延伸—河流承载力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和本质的内容,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发展是重中之重,河流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属,对其承载力的探讨,对于人与河流的和谐相处奠定基础,同时也是水资源承载力的进一步延伸。(本文来源于《知识经济》期刊2010年01期)
王朝科[5](2009)在《基于河流承载力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课题。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同时体现的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因而始终没有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究竟应该怎样来描述和度量?是否存在一个衡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和谐程度的客观尺度?文章通过建立河流承载力概念,系统研究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河流承载力是衡量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度的核心标杆,从而试图把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定性研究导入定量研究,从"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导入"环境伦理"的价值取向。(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杨明锡[6](2009)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系统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当前及今后将一直困扰着人类的发展,同时,自然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正在通过不容忽视的方式显现出来。经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河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从承载力的分析视角,首先论证了以河流系统作为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的枢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阐述了经济社会系统通过向自然界排放生产剩余和消费剩余的途径对自然系统发生作用,并通过将人类活动对河流承载力的影响抽象为生产剩余、消费剩余以及资源利用模式叁大因素,并把生产剩余、消费剩余转化为可计算的指标,从而计算人类活动对河流的胁迫和影响力。本文的重点在于,对贵州省八条河流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如: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存在倒U型的相关曲线关系;提高经济质量和生活质量有助于减轻自然系统的压力;经济社会主要通过向河流水体排放生产剩余和消费剩余对自然系统产生影响等基本结论,对如何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行理论与政策分析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9-06-01)
吕小庆[7](2009)在《河流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必要资源之一,河流的生命健康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本论文从河流承载力的角度研究河流与经济社会的耦合关系。研究目的是以河流这一单维资源作为约束条件来反映河流对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的贡献和影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河流承载力的作用,从一个侧面来表征河流与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特性。该理论将突破之前笼统的把河流归为水资源进行统一研究的理论模式,并以耦合度的理念定义河流承载力。同时,细分河流承载力和经济社会的内部结构,运用耦合理论分析两者内部子系统的耦合机理。具体来说,本论文将河流的承载力系统划分为河流的经济承载力、人口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将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划分为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叁个部分构成。两个复杂系统之间的耦合必须遵循耦合的规律和条件,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建立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模型具体分析,得出河流的承载力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耦合关系。因此,将河流承载力引入分析经济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关系,从河流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的耦合机理上综合考虑河流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社会中应建立完善的河流承载力监测网络体系、与河流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生产体系、消费体系和资源开发管理体系。论文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比如研究中数据采集量较少,对各子系统之间的分析还需要更加完善等,笔者将在以后的继续研究中逐步深化,同时也期待本论文能引起更多理论思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9-06-01)
李素利[8](2009)在《河流承载力理论及其在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特别是河流的污染问题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突出,河流的健康与质量关系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国内外关于承载力研究的一些概念出发,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本国的基本国情为依据,结合河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理论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河流承载力”这一新的概念体系,作为统筹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新工具与新方法,并且建立了在关于承载力基础上的经济社会可发展战略的“评价体系”,围绕河流承载力评价问题,分析了其所依据的基本理论。通过对河流承载力定义、内涵与特征分析,研究了影响河流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河流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了河流承载力计算的模型系统,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这为河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产业结构布局和经济发展,以区域河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参考评价区域的建立解决了不同区域间河流承载力“大小”的可比性问题。运用本研究成果,对贵州省八大河流的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9-06-01)
瞿淦[9](2009)在《基于河流承载力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不同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进行考察,对其总结发现:他们都强调了人与自然必须要和谐共生,人类才能得以可持续发展。那么什么样的关系才叫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又能到怎样的程度?迄今为止的理论研究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而往往总是停留在哲学概念与政策口号上。于是本文便由此问题展开,研究河流与人类关系,结果表明:河流生命的健康水平和质量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相关,河流生命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预警器,河流生命的终结即预示着人类社会经济的衰落。由这层关系理论的引导,本文在定义人类发展系统、自然系统、河流承载力系统等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河流承载力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模型,为进一步地建立评价体系做了坚实的理论铺垫。随后,本文借鉴物理学耦合概念,分析了河流承载力与人类发展系统的耦合关系,并从人类对自然影响最大的两大活动之剩余——生产剩余和消费剩余的角度考虑,建立了基于河流承载力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评价体系,即以河流承载力作为度量工具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程度进行衡量,从而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一直缺失的度量尺度问题。同时,本文也在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改变了人类行动的逻辑,规定了人类行为的边界,改变了人类活动的重心以及改变了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的逻辑以及对应的政策建议:建立与基于河流承载力的人与自然关系评价体系相适应的生产体系、消费体系、环境与生态管理体系以及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9-06-01)
赵建华[10](2008)在《基于河流承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与文明的起源、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然而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单一强调对河流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导致河流不堪重负,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遭到破坏,不利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不超过环境承载力的限度。然而,目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是PRED论,该理论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偏重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研究,而基于承载力研究的很少,即使有,也只是集中在土地、水或环境等单要素方面。天然的河流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河流生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预警器,河流生命的终结往往预示着区域社会经济的衰落。因此,关注河流承载力不仅对河流本身的开发利用及自我修复意义重大,更是引导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以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河流承载力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以此为基点,将河流承载力嵌入到区域可持续发展发展理论,构建基于河流承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引导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8-06-01)
河流承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选择,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具体化。水资源是协调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需求量日益增加,在一定区域和时段上制约着人口和经济规模增长。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健康,河流承载力研究是水资源研究的深化。长株潭作为湖南省的发展极核,湘江作为其饮用水源和纳污主体,保障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采取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2008年长株潭地区的河流承载力的综合指数,分别计算了2002至2008年长沙、株洲、湘潭的承载力指数,采用多目标规划法对长株潭未来河流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和估算,得出河流承载力的空间配置的两类,一类是株洲和湘潭水资源无压力区,第二类是长沙水资源压力区,正好和湘江的河流水资源空间分布一致。比较不同的用水方案,得出产业布局的调整、节水和控制污染和节水技术和意识的提高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关键,才能使长株潭地区基于河流承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根据实证结果和长株潭地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压力区和无压力区的分类,本文提出了基于湘江水资源的长株潭地区共同的和独特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采用了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防洪减灾模式、生态家园循环模式叁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流承载力论文参考文献
[1].张颖,银兰英.长株潭地区河流承载力研究[J].求索.2011
[2].李翔.基于河流承载力的长株潭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0
[3].王朝科.河流承载力:理论与计量[J].贵州科学.2010
[4].刘建玲.承载力理论延伸—河流承载力理论[J].知识经济.2010
[5].王朝科.基于河流承载力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
[6].杨明锡.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关系的实证研究[D].贵州大学.2009
[7].吕小庆.河流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关系[D].贵州大学.2009
[8].李素利.河流承载力理论及其在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中的应用[D].贵州大学.2009
[9].瞿淦.基于河流承载力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9
[10].赵建华.基于河流承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贵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