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及策略研究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及策略研究

郝兴梅郝雪梅郝阳生(山西省古交市妇幼保健院山西古交0302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2-0248-02

【摘要】目的通过对5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护理及研究来制定最佳的护理模式。方法对56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心理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以及严格消毒隔离和密切观察病情并从中总结归纳为制定最佳的护理模式提供资料。结果所有患儿痊愈出院,无一例发生院内感染及死亡。结论精心的护理和落实健康教育,对提高本病的治愈率、预防疫情蔓延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疾病特征临床护理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主要特征,多数预后良好。本病好发季节为夏秋季,发病主要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为主,主要是通过空气、唾液、传播。少数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肺水肿、脑膜脑炎等,病情发展快的患儿可导致死亡。现将对我院5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和护理进行总结归纳。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研究我院56例患儿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4个月~8岁,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主要表现为发热及手、足、臀部皮肤出现米粒大小的丘疹或疱疹,口腔内有散在疱疹为主,住院患儿中并发脑炎5例,心肌炎2例。住院天数5~22天。

1.2方法对患儿进行正规的心理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以及严格消毒隔离和密切观察病情。向患儿家长反复讲解手足口病相关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利用晨晚间护理、巡视病房、床旁交接班等时间,观察照顾者的照顾行为,及时纠正其不正确的照顾方式。

2疾病护理

2.1严格的消毒隔离

(1)按照感染性疾病的要求,做好预检分诊工作,设立发热与疱疹患儿门诊室,做好患儿之间的保护性隔离,患儿之间不相互接触,体温计严格消毒,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避免发生院内交叉感染。(2)病室内空气要流通,每天通风2次,每次1h。紫外线照射每日1~2h。重症患儿单独隔离治疗。病区设有明显隔离标识,患儿及家属不得随便出入[1]。医护人员入室及操作前后洗手,加强手卫生。物体表面、床头柜等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患儿的粪便和剩余食品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min后处置;衣服、被褥暴晒6h。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一般将患儿隔离2周左右。

2.2心理护理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由于传染性强、传播快,在患儿及家长心理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医护人员要多鼓励表扬患儿,要和蔼可亲,多与患儿及家长交流,告知家长此病只要早治预后良好,使家长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有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

2.3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衣着要清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患儿手足有疱疹,搔抓易引起继发感染。因此,及时给住院患儿修剪指甲趾甲,防止抓破皮疹。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2.4口腔护理患儿口腔内有大小不等的疱疹,进食时会引起疼痛,从而影响患儿食欲或拒食,口腔容易感染,因此加强口腔护理,要鼓励多饮水,进食前后用温水漱口;婴幼儿喂奶后少量多次喂水。

2.5饮食护理协助并指导家属给孩子正确喂奶,同时给予患儿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于进食少、拒食的患儿,要及时静脉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2.6发热的护理低热患儿可通过让患儿多饮热开水,用温水擦浴,实施物理降温。个别患儿物理降温效果较差,应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并加强病房巡视,观察降温效果,同时注意营养及液体补充。

2.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患儿出现不良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准备急救物品,积极配合抢救。

3健康教育

3.1向家长或幼儿园老师介绍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

3.2向家长强调洗手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孩子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良好生活习惯[1]。

3.3对患儿的玩具及餐具要定期消毒,勤换洗衣被,阳光中的紫外线是最好的消毒剂,经常日光曝晒杀菌。

3.4居室内定时通风,保证小儿充足的休息睡眠,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吃生冷食物,不喝凉水,多做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3.5该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或人群密集的地方。

4结果

所有患儿痊愈出院,无一例发生院内感染及死亡,并通过严格的护理从中总结和获取大量宝贵经验为制定最佳临床护理模式提供依据。

5讨论

5.1疾病特征

(1)季节性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3~4月开始增多,夏秋季达高峰或易流行。

(2)好发场所

①幼托机构是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场所。

②幼托儿童较散居儿童高。

(3)人群特征

主要侵犯对象为5岁以下幼儿,发病率可高达14.23‰~32.85‰。

家庭接触发病,二代发病率约30%,12岁以下儿童可高达77%。

(4)传播途径

①通常为日常接触传播,主要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手绢、牙杯、玩具、餐具、毛巾、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进行传播。

②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③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潜伏期3~6天,平均4天。

5.2临床表现

前驱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多数病人起病急,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起病初期可伴有轻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7.5℃至38.5℃之间,极少能超过39℃,症状类似感冒;有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2]。继而口腔颊黏膜、齿龈、舌和腭部出现小疱疹,唇齿侧也常发生。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继而破溃形成小溃疡,有明显灼痛。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2-3天后手、足等远端部位相继出现斑丘疹或疱疹,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逐渐消退,愈合后不留痕迹。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后消退。

该病的患者主要为婴幼儿,由于他们身心尚未成熟、好奇、好动,认知能力差,要通过对家属或幼儿园老师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让他们掌握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措施,可以加强其对孩子的保护意识与防范意识,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对孩子进行疾病防控。

参考文献

[1]尹冬梅,温冬娣,张秀梅.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与健康教育探讨,2009,13(2):155.

[2]张红梅,高艳华,贾丕梅.50例手足口病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8,6(5):1277.

标签:;  ;  ;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及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