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庆英论文-陈奕帆

祝庆英论文-陈奕帆

导读:本文包含了祝庆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审美功能,祝庆英版《简·,爱》

祝庆英论文文献综述

陈奕帆[1](2019)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祝庆英版《简·爱》的翻译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众多译本中,祝庆英版《简·爱》颇受赞誉,但鲜有学者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对祝庆英版《简·爱》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以祝版译本为例,分别从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审美功能的角度考察祝庆英对于功能对等理论的运用,从而探析该理论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邓甜甜,韦储学[2](2019)在《连贯性和忠实性原则下《简·爱》汉译本的对比分析——以祝庆英和吴钧燮的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简·爱》[1]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自1847年10月首次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各国好评。自20世纪80年代起,《简·爱》的中译本数量增加了数十种。本文在德国译论家弗米尔目的论的指导下,对颇具代表性的祝庆英和吴钧燮的两个《简·爱》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连贯性和忠实性原则在两个译本的翻译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以期为文学翻译提供一些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22期)

柳千山[3](2015)在《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祝庆英对《简·爱》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近年来随着"文化转向"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翻译批评理论,在世界翻译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女性主义融入于其译文之中。因而,本篇论文以祝庆英的《简·爱》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简·爱》原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其《简·爱》的译本进行解读。(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5年33期)

贾文娟[4](2014)在《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兼评祝庆英的《简·爱》中译本》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译文是译者适应与选择的产物,没有译者的适应和选择就没有译文。本文以适应选择论中的"叁维转换"为工具,简评祝庆英的《简爱》中译本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和选择情况。(本文来源于《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何渝婷[5](2013)在《女性话语权力在翻译中的争夺——以评析祝庆英所译《简·爱》中文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强调话语与权力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认为话语与权力永远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话语产生权力,权力也产生话语;话语是权力争夺的对象,只有争到话语的权力才是真正的权力。话语权力理论给翻译研究也带来启示,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转换的翻译更是权力争夺的场域。尤其对于在翻译中长期被遗忘的女性角色来说,话语权力把性别问题重新放大,让女性看到了为自己争夺权力的机会。基于话语权力理论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本文结合话语权力、性别和翻译叁个方面,提出在翻译中争夺女性话语权力的命题,并以女性译者祝庆英的《简·爱》中译本翻译实例为证,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女性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实现对权力的争夺。(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吴艳[6](2011)在《《简·爱》诗歌翻译的比较研究——以祝庆英和黄源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简·爱》的祝庆英译本和黄源深译本中的诗歌翻译为例,从是否忠实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本意、译作是否自然流畅和保持原作诗一般的韵味叁个方面,对两个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评判译作优秀与否的标准除了要忠实原着精神以外,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带有明显译者风格的特点也是评价译作好坏重要标准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1年12期)

侯艳静[7](2011)在《从顺应论的视角看祝庆英的《简·爱》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杰作。它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有显着地位的小说,也是世界闻名的一部小说。它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萨克雷称赞这本着作为“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乔治·艾略特则深深地被《简·爱》陶醉了。自二十世纪叁十年代译介到中国以来,一直深受我国读者的喜爱。其汉译本已逾二十余种,其中,李霁野、祝庆英、吴钧燮、黄源深的译本较为出色。这些译本同时也引起了翻译界的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都是微观层面的,主要对《简·爱》翻译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比如在交际修辞、小说对话方面等。到目前为止,还很少对《简·爱》翻译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作者借助顺应论这个理论框架尝试从一个相对全面的角度来研究祝庆英的《简·爱》译本的翻译。顺应论是维索尔伦在1999年提出来的一个理论,被称为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和应用价值和发展前途的语用学理论,因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阐释当今的语用学”(何自然,于国栋,1999:428-435)。这个理论的核心是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顺应论的四个研究维度是: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这四个维度很好地契合了动态的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社会、文化和认知因素。所以顺应论被应用来研究翻译这个复杂的语言使用过程。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来分析祝庆英的《简·爱》的翻译,旨在研究翻译现象及其本质并证明顺应论对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本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问题和意义。第一章回顾了学者和翻译家以往有关运用顺应论对一些翻译进行的研究成果,以及从不同角度对《简·爱》译本所进行的探讨及评析结果。第二章是理论框架,首先大致介绍了顺应论,然后又简单概述了基于顺应论的翻译研究,指出翻译过程实际上是译者有意无意地选择顺应的过程。大致介绍了顺应论的理论框架。第叁章首先简单介绍了《简·爱》及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祝庆英的《简·爱》中译本及其译者自身。然后以祝庆英的《简·爱》中译本为个案,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了其翻译,证实了顺应论对翻译的强大解释力。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祝庆英对《简·爱》的翻译,指出翻译实际是在翻译目的的指导下,译者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动态地对语境关系及语言结构等层面做出顺应选择的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为实现翻译目的不断做出顺应选择。所以译者在翻译前应该首先明确自己的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综合考虑语境关系及语言结构等层面的因素,做出最佳的选择。翻译中很多问题在顺应论框架下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因此顺应论对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1-05-01)

赵华[8](2010)在《有关李霁野与祝庆英《简爱》节选译文的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批评肩负着评论译作、解释翻译现象、引导翻译活动健康发展的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翻译批评理论的研究在国内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对祝庆英先生和李霁野先生所译的《简·爱》节选第11章译文作简要评析与比较。(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曾文[9](2007)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国际译学界内发生了一场范式变革: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领域已涉及影响翻译的种种因素,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西方翻译理论学者对女性主义翻译的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结合导致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生。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使人们必然关注翻译活动的政治、社会及历史等文化本质层面。随着文化身份研究的日渐升温,作为身份研究重要内容的性别话题由此浮出水面。性别话题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女性主义译者强调译者的主体作用,强调译者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并且认为女性的作品由女性来翻译更能完美地再现女性的特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是颠覆将女性纳入社会底层和将翻译纳入文学附庸的哲学传统。为此,女性主义必须探讨翻译是如何被“女性化”的过程,解构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传统译论以及构成其哲学基础的性别逻辑,因此对翻译的性别角色、对规定性的“忠实”伦理以及语言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质疑。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传到中国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译论家们纷纷撰写文章宣传其翻译理念,促使我们思考传统翻译理论的不合理之处,引发了翻译概念和翻译思想的一场革命。基于中西方各异的文化传统以及翻译实践,他们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也凸现各自的特点。中国翻译界的主流倾向还是“忠实”与“通达”。在此种翻译环境的熏陶下,中国的女性翻译家即使有反男权文化的意识倾向,但也是属于“温和派”。西方激进的女性翻译策略中把原文的风格或主题完全篡改的作法,在中国女性翻译界中也难以找到共鸣。《简·爱》被称作英国早期女性文学的代表作。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以真实的女性体验和深刻的笔触塑造了具有强烈的叛逆意识和抗争精神的女性新形象——简·爱。通过这个形象,作者表达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宣扬了在爱情、婚姻上两性平等的思想,提出了女性通过自我奋斗而争取独立自主和维护人格尊严的理想,表现了对女性解放的关注和思考。在《简·爱》的诸个中译本中,当代着名女翻译家祝庆英的译本较受欢迎,从1980年出版至今一版再版,印行已逾300余万册。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女性主义及其翻译研究,以及对两者结合的探讨进行历史性的回顾,指出女性翻译主体研究现时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再配合以对祝庆英《简·爱》译作的分析,研究其中的女性主义倾向及采取的翻译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7-11-01)

吴艳[10](2006)在《论女性译者的可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译者隐匿问题的讨论为从十七世纪至今的翻译研究活动提供了一次彻底和批判性的审视。译者的“可见性”这个术语源于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竭力完成的一部关于翻译研究的专着《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他指出译者的不可见性就是在译文中看不见译者的痕迹,他指出,这种使译文“透明”的幻想就是要求译者努力保证译文的通顺易懂。“可见性”这个术语提出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追溯和介绍了自十七世纪至今的各种翻译策略中通顺的翻译策略是如何占据了主导地位,并质疑在这样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通顺翻译策略下,译者是如何被迫隐身和“不可见的”,译者在这样的翻译策略下的被迫隐身中又隐藏了怎样一种文化政治因素呢?译者身份在长期以来的翻译实践中一直处于“仆人”的地位,他/她们一直被这种通顺的翻译策略所压迫,在政治和经济上处于被剥削的地位,译者的报酬和着作权的被剥夺就是很有力的证据。而今,由于与通顺翻译策略相对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提出,这些理论与实践旨在传达而不是消除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通顺的翻译策略被质疑,译者不再沉默于做一个隐形人,在翻译的过程和策略的选择上充分发挥他/她们作为译者的主体性,使的他/她们译者的身份在译文中得以可见。韦努蒂还提出译者应当采取抵抗的翻译策略,这样既有助于保留源文的异国情调,也挑战了翻译作品在文学作品中的二流地位,并借此可以改变译者隐身的状态,提高译者的身份,使其最终能与源文作者享有同等的权威。译者身份的建构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身份的建构——一种女性身份,边缘身份的建构。‘可见性’的外延意义则是从女性主义视角构建女性译者身份的可见性。加拿大的女性主义家西·蒙以及费拉德在她们的女性主义着作中强调翻译当中的性别意识将会重新定义译者‘身份’的含义,特别是女性译者的身份。费拉德指出,在女性主义作家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译者必须突出在翻译过程中‘自我’的存在。正如(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6-05-01)

祝庆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简·爱》[1]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自1847年10月首次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各国好评。自20世纪80年代起,《简·爱》的中译本数量增加了数十种。本文在德国译论家弗米尔目的论的指导下,对颇具代表性的祝庆英和吴钧燮的两个《简·爱》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连贯性和忠实性原则在两个译本的翻译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以期为文学翻译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祝庆英论文参考文献

[1].陈奕帆.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祝庆英版《简·爱》的翻译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2].邓甜甜,韦储学.连贯性和忠实性原则下《简·爱》汉译本的对比分析——以祝庆英和吴钧燮的译本为例[J].长江丛刊.2019

[3].柳千山.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祝庆英对《简·爱》的翻译[J].校园英语.2015

[4].贾文娟.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兼评祝庆英的《简·爱》中译本[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

[5].何渝婷.女性话语权力在翻译中的争夺——以评析祝庆英所译《简·爱》中文译本为例[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6].吴艳.《简·爱》诗歌翻译的比较研究——以祝庆英和黄源深译本为例[J].作家.2011

[7].侯艳静.从顺应论的视角看祝庆英的《简·爱》的翻译[D].郑州大学.2011

[8].赵华.有关李霁野与祝庆英《简爱》节选译文的评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9].曾文.女性主义翻译研究[D].中南大学.2007

[10].吴艳.论女性译者的可见性[D].贵州大学.2006

标签:;  ;  ;  ;  ;  ;  

祝庆英论文-陈奕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