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博陵崔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左传》,博陵郡
博陵崔氏论文文献综述
陈鹏[1](2018)在《中古士族的姓望溯源与同姓联结——以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史家刘知几曰:"自世重高门,人轻寒族,竞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①正因中古士族"竞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谱牒、姓书、家传、碑志多记述姓氏和郡望的起源。学人指出中古谱学家假定"每个家族的始祖都能追溯到上古经典记载的人物"②。然谱牒、碑志记载的姓氏起源,往往为后人追述,存在不实的成分,士族是如何构建家族的姓氏起源,还需进一步考察。③此外,中古士族以郡望相矜,他们是如何描述自家郡望生(本文来源于《人文论丛》期刊2018年01期)
曹珊珊[2](2016)在《东汉博陵崔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时期,博陵崔氏家族以其优秀的家族文化和文学传统着称,本文拟以东汉时期博陵崔氏家族作个案分析,探究其家族文化和文学的特点,考察其家族文化对家族成员文学活动的影响。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对研究对象、意义、方法进行梳理,明确与此论题相关的家学、家风、家族文化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文的具体论述打下基础。第一章分析东汉时期家族文化与文学兴起的原因和背景:从社会政治因素方面来看,地方豪族势力凭借国家宽松的政策而蓬勃发展,为自身的发展积蓄力量;从经学发展的角度看,经术之学在东汉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得到很好的发展,使得东汉时期的家族为维护其社会地位将注意力转移到对文化修养的培养上,在巩固自身地位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术之学的发展;就家族自身而言,顺应时代的变化才能维持家族自身的生命力,学经、通经是入仕的一般途径,也是保持家族生命力的必要手段。在这种力量的作用下东汉时期的家族文化与文学逐渐兴起,体现出经学占主导地位、女性同样接受教育、家学随世风而变的特点,并且以“家训”的形式传承下来。第二章从史书对博陵崔氏家族的记载梳理博陵崔氏家族的形成和发迹,截取东汉时期博陵崔氏家族成员的活动和交友片段,探究其家族“儒学传家,兼百家之学”、“善属文”的家学传统和“孝悌仁义”、“为官清廉,体恤百姓”、“明哲保身,中庸隐逸”的家风传统的形成和表现形式,从宏观上认识东汉时期博陵崔氏家族。第叁章就博陵崔氏家族成员文学作品进行研究。从文章分类来说,东汉博陵崔氏家族成员的文学作品大致可分作述志之作、应制之作及政论文章叁类。这些作品从思想内涵上包括了任人唯贤、高薪养廉的选官、任官思想,严明法律、赏罚分明的法学思想,统筹农时、利用资源的农事思想以及肃正风气、教民以礼的礼教思想,充分反映了东汉时期博陵崔氏家族成员对政治和社会的关心,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这些作品从题材的固定性、思想内涵的融合性、创作风格的趋同性等方面表现出家族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余论部分依托史传的记载,简单介绍东汉至唐代博陵崔氏家族成员在政治和文学等领域的成就,以及对自东汉时期形成的优秀家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进而探讨优秀的家族文化对其家族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杨艳敏,顾乃武[3](2015)在《唐代博陵崔氏世宦的盛衰》一文中研究指出博陵崔氏在唐代的世宦发展,经历了一个先兴盛后衰落的过程;其各房世宦发展并不平衡,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而且高级官员和中低级官员比例差异较大。门阀士族的家产境遇及门荫制选举地位的演变,是影响门阀士族世宦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门荫制是影响门阀世宦的直接因素,而门荫制的衰落主要是由藩镇使府辟署制度发展造成的;进士科只为门阀士族的衰落提供了一个历史可能。(本文来源于《衡水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刘兴华,王贵磊,王小峰[4](2015)在《安平深入挖掘千年望族博陵崔氏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刘兴华 通讯员王贵磊 王小峰)近来,在古称“博陵”的安平县,成立了博陵崔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开始对起源于西周时期齐国的博陵崔氏进行研究挖掘,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地域文化品牌。 博陵崔氏作为北方着名大族,孝义忠信、文学武艺、杰贤辈(本文来源于《河北经济日报》期刊2015-08-12)
刘云云[5](2015)在《唐代博陵崔氏科举家族的初步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科举及第是文人墨士改变个人命运和家族命运的一个重要手段。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科举制,使得科举考试成为了重要的选官制度。不少显赫的大家族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以期在日后的政治圈和文化圈中发展壮大下去,也必须通过科举入仕。本文主要以博陵崔氏为研究对象,从对博陵崔氏各房支在科举中取得的成绩和博陵崔氏中第科目情况的分析出发,来探讨科举考试与家族发展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期刊2015年06期)
边龙龙[6](2015)在《汉代博陵崔氏家族及其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即家族文学,其中博陵崔氏家族文学值得关注。范晔《后汉书》中写道:“崔为文宗,世禅雕龙”[1]。意思是说崔氏一门,屡世都是文坛精英。此言不虚,事实上博陵崔氏家族在两汉,优秀文学家代代皆有,人才辈出,跨越的时间很长,对汉代文学及其后世文学都贡献颇大,成就了文学史上一大佳话。范晔除了以上称赞以外,于《后汉书·崔骃传》中又道:“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2]。范晔对崔氏家族如此不吝言辞的进行夸赞,可见其家族必有独到之处,对其家族及其文学的研究确是势在必行。本文试图从两汉博陵崔氏的发展演变、其整个家族的儒质化特征、重要成员的大概经历及其文学创作概况、文学创作方面的家族化创作倾向等方面来进行研究,试图通过研究论述向世人展现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崔氏家族风貌。在崔氏文学家族的源起演变方面:首先对崔氏家族的源起及变迁进行大概交代,将崔氏家族源起演变直至博陵崔氏家族的形成进行梳理交代,意在展现崔氏家族发展概貌。另外将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进行区别,以防止世人将二者混为一谈,全面的展示崔氏家族的发展变化。崔氏家族文学成员的儒质化方面:针对汉代博陵崔氏家族成员儒化的形成原因进行专项研究,根据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氛围这个外在原因,世代学习儒学所形成的家风家学这个内在原因进行探讨,将主客观原因结合起来,全面分析其儒化特色。崔氏家族成员的文学创作概况方面:对崔氏家族主要成员依次进行简单介绍,并将其各自创作情况进行梳理,意在展示崔氏家族各成员生平经历及文学创作情况。崔氏家族文学的家族化创作倾向方面:作为一脉相承的文家学族,崔氏家族成员所创作的文学之间必有其共性,本文试图结合崔氏家族成员各自作品进行简单分析,意在展现崔氏家族文学创作的总体特征。最后对本文进行归纳总结,道出取得的成果,指出存在的不足。(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5-06-01)
单龙[7](2014)在《博陵崔氏与中唐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博陵崔氏——一个影响了中国千年历史的名门望族。它始自齐太公姜子牙,后由其嫡孙季子让位于庶孙叔乙,采食崔邑,获此封姓。世居博陵安平,后辗转传至东汉叁崔(崔骃、崔瑗、崔寔),以文化世家着称于世,时有“儒家文林”、“崔为文宗,世禅雕龙”之美誉。历魏晋南北朝,一跃而为海内甲族,山东高门,家学深厚,门风优美。至唐代,《贞观氏族志》初以博陵崔民干为士族第一,有唐叁百年间,位居宰相者十五人,中唐独占四人,入仕率达91%。文化思想与学术思想上以经学为主,但在诗文创作上亦有不俗的成就。其婚姻圈严格限制在“五姓七家”内部及其他大族、旧族之间,社会口碑极好。中唐八十年间,其家族成员与李华、独孤及、梁肃、“大历十才子”、权德舆、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等当时才俊均有密切交往,社会影响极大。在中唐古文运动的时代浪潮中,博陵崔氏多名成员参与其中,并以实际创作推动了文体文风的变革。崔佑甫与早期古文领袖李华、独孤及往来甚密,并以宰相之尊,从事古文创作,其文“是惟无作,作则有补于时”,带有鲜明的经世致用色彩。崔元翰师事独孤及,并与梁肃同时齐名,其文“师遵六籍,磅礴二汉”,闳茂博厚,致思精密,深得班固、蔡邕文的精义。中唐宰相崔造为权德舆文坛盟主地位的获得提供了社会背景上的依靠,崔简、崔策、崔黯与柳宗元的交游往来,对柳古文运动理论的提出及完善意义重大。崔儒、崔植、崔膺、崔元略诸人以其实际创作呼应了古文运动。唐代古文运动在北方士族主导下展开,以明道宗经为口号,这与博陵崔氏建立在儒术经学基础上的文学传统紧相一致,因此它的热情参与是势所必然的。中唐诗歌在盛唐诗的盛极难继之后,也经历了一个探索变革的过程。“大历十才子”首当其冲,崔峒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以律诗见长,其诗格律谨严,对仗工稳,辞意清新,意境宁静淡泊。他与大历诗人群一起在唐诗形式革新的路上迈出了探索性的步伐。崔玄亮与元白等人过从甚密,对白居易晚年的闲适诗创作影响甚大。此外,他与刘、白诗人群的唱酬,是继兰亭雅集之后又一次声势浩大的文人集体唱酬活动,对文学发展意义重大。崔元翰的奉和应制诗均为古体,偶有佳作,但成就远不及其古文创作。崔膺、崔瓘、崔元略、崔季卿诸人之诗作均属通俗浅白一路,与元白接近。博陵崔氏虽以经学着称,但在诗赋取士背景下,为维护其政治地位,不得不转向诗赋创作。其由经学向文学的转型,虽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但在客观上仍促进了中唐诗歌的发展。博陵崔氏对中唐文学的作用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推进了中唐古文运动,参与了中唐诗风革新,丰富了中唐诗文创作的题材内容与艺术技巧。此外,其家族在政治上昂扬进取、力挽狂澜的入世精神外化为文学创作,则为中唐文坛增加了刚健有为的文学精神。唐代的诗赋取士为庶族士子打开了入仕的广阔门径,旧族的特权被取消,博陵崔氏遂由经学转向文学,士族地位得以保全,但其家族成员悖礼行为的出现和对进士间浮薄风气的沾染,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其门风的衰落。尽管如此,博陵崔氏以儒为宗、兼融百家、博学多艺、世禅雕龙的家学和孝悌俭约、礼法谨严、仁政爱民、务实进取的门风,水乳交融而形成的家族文化,仍表现出巨大的惯性,行将没落前在中唐政治和文学的苍穹中映现出满天迷人的霞光。(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4-05-01)
仇鹿鸣[8](2013)在《士族研究中的问题与主义——以《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沛霞《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一书的出版与1970年代以来美国汉学社会史研究兴起的风气密切相关,作者一方面发展了日本学者士族个案研究的传统,另一方面化用西方社会学理论,并较为充分地利用了考古报告、墓志等出土资料,试图通过家族的个案研究,突破王朝史的框架,展现秦汉至隋唐中国社会的变迁。尽管该书在理论预设、史料运用等方面尚有商榷的馀地,但在当时无疑是一部"预流"之作,并在中、日两国学界都引起了反响。本文借助对该书的讨论,回顾了叁十馀年来中文世界士族研究的演进脉络,分析得失,进而展望士族研究重新出发的前景与可能。(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史论丛》期刊2013年04期)
雷瑞琴[9](2012)在《《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中译本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书英文版于1978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收于杜希德(Denis Twitchett)主编的"剑桥中华文史丛刊"。基础是伊沛霞(Patricia Ebrey)博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该书是最早以个案研究的方法探讨中古大族的着作之一。1982年,周一良先生首次向中国史学界介绍此书(《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1期),引起强烈反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士族个案研究风靡中古史学界。30间,中国大陆的个案研究虽然成果可观,但由于部分学者语言能力的不足以及学术交(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动态》期刊2012年06期)
郭伦[10](2009)在《论博陵崔氏的家学——博陵(安平)崔氏氏族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博陵(安平)崔氏是中国古代名门望族,博陵崔氏之所以能够长期兴盛,其良好的家学是重要因素,深入研究其家学源流,有利于更好的把握博陵崔氏家族兴盛的本质,有利于发掘文化资源,促进地域文化经济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当代小说(下半月)》期刊2009年10期)
博陵崔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汉时期,博陵崔氏家族以其优秀的家族文化和文学传统着称,本文拟以东汉时期博陵崔氏家族作个案分析,探究其家族文化和文学的特点,考察其家族文化对家族成员文学活动的影响。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对研究对象、意义、方法进行梳理,明确与此论题相关的家学、家风、家族文化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文的具体论述打下基础。第一章分析东汉时期家族文化与文学兴起的原因和背景:从社会政治因素方面来看,地方豪族势力凭借国家宽松的政策而蓬勃发展,为自身的发展积蓄力量;从经学发展的角度看,经术之学在东汉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得到很好的发展,使得东汉时期的家族为维护其社会地位将注意力转移到对文化修养的培养上,在巩固自身地位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术之学的发展;就家族自身而言,顺应时代的变化才能维持家族自身的生命力,学经、通经是入仕的一般途径,也是保持家族生命力的必要手段。在这种力量的作用下东汉时期的家族文化与文学逐渐兴起,体现出经学占主导地位、女性同样接受教育、家学随世风而变的特点,并且以“家训”的形式传承下来。第二章从史书对博陵崔氏家族的记载梳理博陵崔氏家族的形成和发迹,截取东汉时期博陵崔氏家族成员的活动和交友片段,探究其家族“儒学传家,兼百家之学”、“善属文”的家学传统和“孝悌仁义”、“为官清廉,体恤百姓”、“明哲保身,中庸隐逸”的家风传统的形成和表现形式,从宏观上认识东汉时期博陵崔氏家族。第叁章就博陵崔氏家族成员文学作品进行研究。从文章分类来说,东汉博陵崔氏家族成员的文学作品大致可分作述志之作、应制之作及政论文章叁类。这些作品从思想内涵上包括了任人唯贤、高薪养廉的选官、任官思想,严明法律、赏罚分明的法学思想,统筹农时、利用资源的农事思想以及肃正风气、教民以礼的礼教思想,充分反映了东汉时期博陵崔氏家族成员对政治和社会的关心,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这些作品从题材的固定性、思想内涵的融合性、创作风格的趋同性等方面表现出家族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余论部分依托史传的记载,简单介绍东汉至唐代博陵崔氏家族成员在政治和文学等领域的成就,以及对自东汉时期形成的优秀家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进而探讨优秀的家族文化对其家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博陵崔氏论文参考文献
[1].陈鹏.中古士族的姓望溯源与同姓联结——以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为中心[J].人文论丛.2018
[2].曹珊珊.东汉博陵崔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3].杨艳敏,顾乃武.唐代博陵崔氏世宦的盛衰[J].衡水学院学报.2015
[4].刘兴华,王贵磊,王小峰.安平深入挖掘千年望族博陵崔氏文化[N].河北经济日报.2015
[5].刘云云.唐代博陵崔氏科举家族的初步考察[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
[6].边龙龙.汉代博陵崔氏家族及其文学[D].延安大学.2015
[7].单龙.博陵崔氏与中唐文学[D].河北大学.2014
[8].仇鹿鸣.士族研究中的问题与主义——以《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为中心[J].中华文史论丛.2013
[9].雷瑞琴.《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中译本评介[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
[10].郭伦.论博陵崔氏的家学——博陵(安平)崔氏氏族文化研究[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