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州大学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论文文献综述)
陆雪[1](2020)在《行政法视角下的自动化行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动化行政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算法等科学技术在行政治理领域中运用产生的一种新型行政方式,近年来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相较于传统行政治理方式,自动化行政使行政治理过程实现了行政现代化、智慧化,带来了公正、高效、精细、便民等优势。但自动化行政也对行政法基本原则、行政实体法、行政程序法、行政救济法四个方面发起了挑战,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在行政治理领域的运用与行政法律之间的关系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使行政主体在新形势下合法、合理、公正的运用自动化行政,本文将从行政法视角对自动化行政这一新型行政方式加以定义、作出类型划分、总结特征的基础之上,在现有行政法框架下对自动化行政、自动化系统、自动化行政行为、电子文件进行法律分析,并从效力、适用范围、程序保障、救济途径、监督机制等方面对自动化行政提出法律规制路径:我国需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定位自动化行政、明确自动化行政治理与传统行政治理之间的关系、自动化行政的适用范围、加强自动化行政中行政相对人的程序保障、明确自动化行政的救济途径、加强自动化行政的监督机制。
吴芳[2](2020)在《基于Web Service的政务云资源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下,政府日常办公对互联网有着越来越密切的依赖,随着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兴产物的普及,政务系统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促使政府内部系统数量成倍增加,各部门已经从最初的单系统办公发展为多系统、多平台联合办公。如何有效地整合现有信息系统,进行跨平台、跨终端的数据交换,已经成为网络环境下分布式应用的共性、基础性和关键性需求。本文首先分析了政务系统信息化在国内外发展的趋势,以政务云资源管理系统数据交换平台的开发为例,分别从政务信息化系统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进行需求分析。通过对各种数据交换技术的分析得出,ETL和前置机交换方式,需要引入第二方工具,对部署环境要求高,其耦合性和成本都较高,适合大批量、实时性要求不高、数据结构不需要复杂转化的交换需求,Web服务在数据交换方面有着低成本、跨终端、跨平台、灵活性强、松耦合、代码复用性高等优点,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欢迎。随着Web2.0的诞生以及云计算时代的到来,SOA架构的优势更力加明显,在SOA的基础技术实现中,Web服务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分析SOAP方式的Web Service与REST方式的Web Service的区别,可以看出虽然SOAP Web Service技术方案已经成熟,但REST因其架构简单、扩展性强越来越受到开发者的青睐,RESTful Web Service也逐渐超越SOAP Web Service成为实现SOA的重要实现之一。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软件系统的架构技术日新月异,面对互联网时代不断出现的系统交互和数据交换问题,指出了传统B/S架构在信息化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微服务架构因其灵活性与高可扩展性完美得适应了系统集成需求。对于已运行系统的升级改造全部推翻重来成本较高,受成本等客观因素约束,本文基于以上分析与研究,结合SOA技术与微服务技术理念,基于RESTful Web Service分别对政务云平台的项目管理、资源管理、维护申请等核心业务进行REST资源设计与实现,对服务注册中心,服务网关、权限审计与统一认证、统一消息等基础支撑服务模块进行设计与实现。为了方便客户对数据交换平台的统一监控与管理,提供了管理端日志记录和性能监控等功能。数据交换平台客户端的设计为了提高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包含RESTful Web Service与SOAP Web Service两种方式,分别对接不同单位不同平台的数据交换需求,并对数据交换平台进行单元测试和接口功能测试。最终设计了一款中低成本、可扩展的分布式数据交换平台,能够满足各业务系统不同终端之间进行实时、安全、准确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需求。在保留原有系统的同时兼容新的数据交换平台,渐进式地升级云平台系统架构,达到对已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并能够适应未来不断更新的资源共享需求。
王铸钢[3](2020)在《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高科技制造企业A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际考察、理论分析和比较分析法,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A公司在新的商业模式(共享商业模式)下的案例来分析制造企业商业模式转型。本论文旨在为身处困境的高科技制造企业A公司寻找适合其自身再次发展的商业模式。首先,列出有关共享经济和商业模式的研究理论基础,研究借助“互联网+”、共享经济,针对传统行业产品,采用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探索一条适合传统行业产品转型的新型商业模式。然后,通过分析公司所处的行业背景、现有商业模式现况,以及对现有商业模式的SWOT分析和相对应的SO分析、WO分析、ST分析和WT分析,寻找出现有商业模式的问题。价值主张没有体现差异性,客户群体和竞争对手高度重叠,无法有效突破打印机市场。在结合其自身优势,借助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提出改变现有商业模式为共享商业模式,依托自产打印机,寻找共享市场,避开竞争对手领域,通过提供服务来获得市场突破。分析其共享商业模式的九个要素,并进一步说明实施共享商业模式的步骤和方法的可行性。任何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都会存在不足和风险,最后就共享商业模式所存在的缺陷和可能的风险做一一分析,并提出相关保障措施。
张强[4](2020)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慧体育场馆作为体育产业与信息产业相契合的新形态,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智慧社会、智慧城市和智慧体育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以人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理念与模式,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体育消费新的增长点和推动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呼应着场馆服务业提供更多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服务的现实需求。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在国家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和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宏观背景下,我国体育场馆如何在政府财力有限和现有设施工艺薄弱的状态下,构建新时代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机制,提升其建设标准化、运营数字化、应用人本化水平,实现人与运动、场馆智慧互连。本研究不仅能加深社会各界对智慧体育场馆治理的理解,对于加快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推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解决长期困扰场馆运营的根本性痛点,满足消费受众的体验新需求和辅助智慧城市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梳理了发达国家智慧体育场馆的特点并与我国进行了比较分析,阐释了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提出了智慧体育场馆的三层系统模型,探讨了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内容,提出了五种实现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模式,设计了四类场景营销的类型,通过构建智慧体育场馆的指标体系,对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6个省份部分体育场馆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最后提出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智慧体育场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协同体。从体育场馆发展历程来看,智慧体育场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智能设施的应用形成的先进发展理念,是体育场馆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较之互联网+场馆、智能体育场馆,智慧体育场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其鲜明的特征。智慧体育场馆利用新技术实现人与场馆的感知互联,通过具有认知、判断、应对的智能方式深度整合资源和促进公众运动参与,在体育场馆各个环节实现高效便捷的创新应用,优化体育场馆资源配置。智慧体育场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其服务体验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在场馆情境中产生良好的耦合效应,推动场馆全面升级服务形态。从协同管理来看,智慧体育场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智慧体育场馆是以新技术为基础,以追求服务、资源、技术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以信息化、智能化等为典型特征,通过整合体育场馆及相关资源推进服务应用创新,从而实现场馆服务功能的升级优化。(2)研究构建了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框架,在理论研究层面拓展和完善了智慧体育场馆的价值探索。本文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智慧体育场馆的关联,辨析了智慧体育场馆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界定了智慧体育场馆的定义,阐释了智慧体育场馆的特征、功能与价值、发展目标和关键要素。创新性地提出了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架构,具体由技术层、资源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其中技术层位于系统的底层,包括作为场地基础设施的技术支撑、智能硬件和数据库等;资源层处于系统的中间层,包括智慧运营、资源集成和智慧社会等;应用层处于系统的最顶层,包括新型营销系统、智慧服务和统一应有等。(3)坚持分类指导,统筹设计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路径。研究认为根据场馆的规模、区位条件和运营特点有所不同,大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城市“地标性”休闲娱乐中心;中小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区域性”全民健身热力区;全民健身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节点式”运动健康服务点。从错位发展、技术创新、应用导向、加强合作以及治理转变等角度提出建设策略。以更好地指导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可持续健康发展。(4)智慧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多样,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场馆公共服务能力、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体育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研究认为智慧体育场馆在提高运营能力,优化人力资本、降低能耗成本、实现快速复制等方面优势明显。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包括政府投资运营、企业投资运营、政府特许企业运营、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机构和场馆协会纽带模式五种模式。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并非一劳永逸,要注意正确认识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加强场馆内部及周边业态联系、分析挖掘场馆数据价值、重视场馆网络运行安全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引进及培养等问题。提出政府加强财政投入、转变观念推动场馆智慧运营、尽快酝酿场馆智慧运营方案、合理选择智慧场馆运营模式、妥善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等发展策略。(5)根据不同的体育消费需求打造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为尽快摆脱体育场馆收入渠道单一,依赖政府拨款的局面,场馆运营机构需要主动求变,充分利用新技术和跨界思维进行场景营销互换和体育消费链接。研究根据体育场馆与体育产业寻求深度变革的发展目标、用户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炼出注重情绪释放的娱乐型场景、强调寓教于乐的教育型场景、倡导空间差异化的审美型场景和满足精神调剂的移情型场景四类智慧营销的体验场景,以推动体育场馆智慧服务体系和整体功能提档升级。(6)构建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分析评价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诉求。本文通过初步构建指标结构,经过两轮专家意见咨询,形成了 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设计了“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调查”问卷,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北、江西6个省份60座体育场馆作为调查对象,从供给侧了解体育场馆的建设期望和诉求,通过IPA分析明确智慧体育场馆应优先改进的项目,提出推广智慧体育场馆的策略。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政府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国家顶层设计与战略发展规划。(2)强化政策引领,形成政策体系,研制出台《关于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制定专项激励政策,制定奖励、补贴和扶持政策。(3)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市场合作,建议将智慧体育场馆改造分期、分段进行分解,适当让渡部分经营权益吸引企业参与场馆智慧化改造与运营。(4)研制相关标准,针对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科学编制建设指南以及数据接口标准等规范。(5)因地制宜建设,促进长效运营,划分智慧体育场馆功能版块,有规划、有重点、有策略的确保建设体系、步骤的完整性。(6)盘活人力资源,“引智借脑”从创意、营销等行业选聘人才,“自我造血”对场馆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与轮训。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黄先明[6](2017)在《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十三五”的第一年,更是提出了对电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更高要求。由此可见,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以及未来的开发应用,对于当前分析我国“电子文件系统”建设现状,对继续完善“XX单位文件支撑平台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基于此,本文开展了对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旨在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更加准确的体现出当前的系统在应用上的价值。本系统技术架构采取MVC的设计模式。即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Controller)。MVC模式的目的就是实现Web系统的职能分工。Model层实现系统中的业务逻辑,通常可以用Java Bean或EJB来实现。View层负责与用户的交互,通常用JSP来实现。Controller层是Model与View之间沟通的桥梁,它可以分派用户的请求并选择恰当的视图以用于显示,同时它也可以解释用户的输入并将它们映射为模型层可执行的操作,结合核心的系统核心开发语言为Java,ORM(对象关系映射)采用Hibernate,完成了档案管理系统的实现。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对档案的收集、鉴定、整理、保管、统计、利用、检索、编研等各环节的工作进行电子化统筹管理,形成集文件管理、档案整理、档案查询利用、档案信息发布、权限设置、接口扩展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管理统计利用软件。建立包括纸质的实体文件档案和电子档案的档案数据库,与现行公文管理系统实现连接,实现文、档、行业信息三位一体化。支持照片档案、录音档案、录像档案、实物档案的分类管理,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档案资源的建设利用能力。
郁春江,邓伟,杨季文,宋芬[7](2003)在《苏州大学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文中研究指明LotusNotes的工作流技术和群件技术尤其适合以工作流程为中心的第二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基于苏州大学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的苏州大学办公自动化管理与维护系统为原有系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安全保障 ,使原有系统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扩充。文章主要介绍苏州大学办公自动化管理与维护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及主要技术 ,并具体讲述了该系统的实现方法。最后 ,对管理与维护系统取得的效果和发展前景作了小结。
郁春江[8](2001)在《苏州大学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otus Notes的工作流技术和群件技术尤其适合以工作流程为中心的第二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基于苏州大学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的苏州大学办公自动化管理与维护系统为原有系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安全保障,使原有系统的功能的到了进一步的扩充。本文主要介绍苏州大学办公自动化管理与维护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及主要技术,并具体讲述了该系统的实现方法。最后,对管理与维护系统取得的效果和发展前景作了一个小结。
劳旖旎[9](2019)在《电子文件单套制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电子文件单套制指的是电子设备生成的文件仅以电子方式保存而不再产生纸质档案的管理模式,表现为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的无纸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每天都有无数新的电子文件产生,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将会因纸质化而耗费大量的纸张、人力等资源。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驱动力,绿色生态则是现代化建设需要兼顾的重要维度。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电子文件双套制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因此,如何加快电子文件管理方式转型,推行新的电子文件单套制在信息化改革环境下变得尤为重要。电子文件单套制因电子载体的特殊性和流转环境的复杂性会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安全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单套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行。为了肯定电子文件单套制方向的准确性,进一步加强人们的认识和信任。本文首先从社会大环境出发介绍了单套制的现实需求,明确观点立足的角度;再以电子文件的双套制弊端和单套制优势形成鲜明对照,突出权衡之下实行单套制的必要性。而后将研究重点倾向于单套制的实际应用,聚焦问题的解决,相较当前国内实践研究的片面性、孤立性,笔者创新性地对已有的较好的试点案例进行了汇总整理,比较得出其发展的共通之处;最后根据这些实践共性并结合国外数字转型的先进经验,提出从法律、技术、管理三个层面解决单套制问题的应对策略,以求未来电子文件单套制可以更大范围的推广、适用。
姬政鹏[10](2019)在《铁路运输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企业日常办公逐渐开始趋向于自动化,以现代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为手段,继而取代传统的手工处理模式。办公自动化系统使企业高效、快速、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办公自动化Enterprise Office Automation(以下简称EOA),是将网络通信技术与企业办公自动化平台相互结合的一种模式。通过通信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处理日常办公业务,既能优化原有组织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并实现单位内的协同办公,还能实现企业决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本文梳理并总结了企业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现状,以朔黄铁路公司为例,结合公司日常办公现状及员工计算机技术水平,提出了一套适用于该公司的基于Lotus Domino/Notes平台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方案,并完成了方案中的部分内容:完成了基于Domino的数据库设计,搭建了公文管理子系统与个人事务子系统,在此基础上还实现了自定义工作流、模板套打、修改痕迹保留等功能,使公司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整个系统是基于B/S结构搭建,采用RSA数字签名算法进行加密,保证了公文的安全可靠;经模块测试和系统集成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稳定且实用;本文是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二、苏州大学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州大学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行政法视角下的自动化行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自动化行政概述 |
(一) 自动化行政的产生 |
1. 自动化行政与人工智能 |
2. 自动化行政与电子政务 |
(二) 自动化行政的类型 |
1. 初级自动化行政 |
2. 高级自动化行政 |
(三) 自动化行政的特征 |
1. 算法性 |
2. 自动性 |
3. 单方性 |
二、自动化行政在行政治理中的优势与挑战 |
(一) 自动化行政在行政治理中的优势 |
1. 公正行政 |
2. 高效行政 |
3. 精细行政 |
4. 便民行政 |
(二) 自动化行政对行政治理的挑战 |
1. 自动化行政对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挑战 |
2. 自动化行政对行政实体法的挑战 |
3. 自动化行政对行政程序法的挑战 |
4. 自动化行政对行政救济法的挑战 |
三、自动化行政的法律分析 |
(一) 自动化行政的基础与法律定性 |
1. 自动化行政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 |
2. 自动化行政的法律定性 |
(二) 自动化系统的法律定性 |
1. 自动化系统的法律定性 |
2. 自动化系统设立的行为定性 |
(三) 自动化行政行为的法律分析 |
1. 自动化行政行为的成立 |
2. 自动化行政行为的生效 |
3. 自动化行政行为的撤销与无效 |
(四) 自动化行政中电子文件的适用分析 |
四、自动化行政的法律规制路径 |
(一) 明确自动化行政治理与传统行政治理之间的关系 |
1. 自动化系统的设定 |
2. 传统行政与自动化行政的选择权 |
3. 传统行政治理的效力高于自动化行政治理 |
(二) 明确自动化行政的适用范围 |
1. 法律规定 |
2. 内容:行政自由裁量与不确定法律概念 |
3. 程序 |
(三) 加强自动化行政中的程序保障 |
1. 自动化行政与传统行政的转化 |
2. 自动化系统中说明理由的设定 |
3. 卷宗阅览权的实现 |
(四) 明确自动化行政的救济途径 |
1.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
2. 行政赔偿 |
(五) 加强自动化行政的监督机制 |
1. 事前监督 |
2. 事中监督 |
3. 事后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基于Web Service的政务云资源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研究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Web服务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政务系统信息化需求分析 |
2.1 政务云平台信息化发展问题和目标 |
2.2 系统功能性需求 |
2.2.1 项目管理共享数据建设需求 |
2.2.2 资源管理共享数据建设需求 |
2.2.3 资源维护建设需求 |
2.2.4 协同办公消息叶中心建设需求 |
2.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2.3.1 先进性和规范性需求 |
2.3.2 安全性和保密性需求 |
2.3.3 可靠性和可扩展性需求 |
2.3.4 性能指标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交换平台系统方案和技术架构 |
3.1 数据交换方案比较 |
3.2 SOA技术体系 |
3.2.1 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 |
3.2.2 SOA技术体系的核心 |
3.3 Web Service简介 |
3.3.1 什么是WebService |
3.3.2 Web Service特点 |
3.4 XML和JSON比较与分析 |
3.4.1 XML简介 |
3.4.2 JSON简介 |
3.4.3 XML与JSON比较 |
3.5 REST技术分析 |
3.5.1 REST相关理论 |
3.5.2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
3.5.3 REST相关和URI的关系 |
3.5.4 REST与SOAP的对比 |
3.6 系统总体架构升级 |
3.6.1 传统B/S架构政务系统面临的挑战 |
3.6.2 传统B/S架构到微服务架构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4.1 政务云资源数据交换平台的架构设计 |
4.2 数据交换平台服务端政务云资源的REST设计与实现 |
4.2.1 政务云资源REST资源表述 |
4.2.2 政务云资源数据交换关系E-R图 |
4.2.3 REST资源地址设计 |
4.2.4 REST服务实现 |
4.3 数据交换平台服务端基础支撑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
4.3.1 服务注册中心 |
4.3.2 服务网关管理 |
4.3.3 权限审计与统一认证 |
4.3.4 统一消息模块 |
4.4 数据交换平台管理端的设计与实现 |
4.4.1 数据库连接池和性能监控 |
4.4.2 DAO数据层 |
4.4.3 日志模块 |
4.5 数据交换平台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4.5.1 RESTful Web Service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4.5.2 SOAP Web Service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交换平台的测试 |
5.1 单元测试 |
5.2 接口测试 |
5.2.1 HTTP状态值 |
5.2.2 Postman接口测试 |
5.3 跨域资源共享CORS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对照表 |
致谢 |
(3)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共享经济的理论基础 |
2.1.1 共享经济的概念 |
2.1.2 共享经济的特征 |
2.2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 |
2.2.1 商业模式的概念 |
2.2.2 商业模式构成要素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内研究现状 |
2.3.2 国外研究现状 |
2.3.3 文献评述 |
第3章 A公司打印机现有商业模式介绍 |
3.1 A公司的公司简介与行业背景 |
3.1.1 A公司简介 |
3.1.2 A公司行业背景 |
3.2 A公司打印机现有商业模式介绍 |
3.2.1 A公司打印机现有商业模式九要素 |
3.2.2 A公司打印机现有商业模式的特点 |
3.2.3 A公司打印机现有商业模式的竞争环境 |
第4章 A公司打印机现有商业模式企业SWOT分析 |
4.1 A公司打印机现有商业模式企业SWOT分析 |
4.1.1 A公司打印机企业的优势 |
4.1.2 A公司打印机企业的劣势 |
4.1.3 A公司打印机企业的机会 |
4.1.4 A公司打印机企业的威胁 |
4.2 A公司打印机企业的SWOT矩阵分析 |
4.2.1 SO分析 |
4.2.2 WO分析 |
4.2.3 ST分析 |
4.2.4 WT分析 |
第5章 A公司打印机现有商业模式问题分析 |
5.1 A公司打印机现有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
5.2 A公司现有商业模式问题原因分析 |
第6章 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实施模式 |
6.1 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实施模式分析 |
6.1.1 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下功能介绍 |
6.1.2 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九要素分析 |
6.1.3 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设计考虑因素 |
6.1.4 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实施步骤和方法 |
6.2 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市场现况和预估效果 |
6.2.1 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市场现况 |
6.2.2 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预估效果 |
6.3 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实施可能风险 |
第7章 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保障措施 |
7.1 扩充融资渠道,增加资产共享 |
7.2 基于使用量定价,保障客户群的忠诚度 |
7.3 通过共享平台,提供更个性化服务 |
7.4 强化合作伙伴,降低传统制造产品共享商业模式风险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的结论 |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8.3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智慧体育场馆研究现状 |
1.3.2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的框架结构 |
1.4.2 创新之处 |
1.5 研究对象、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场馆相关概念 |
2.1.2 体育场馆信息化 |
2.1.3 互联网+场馆 |
2.1.4 智能体育场馆 |
2.1.5 智慧体育场馆 |
2.1.6 场景营销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
2.2.3 体验经济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中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比较分析研究 |
3.1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现状 |
3.1.1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总体情况 |
3.1.2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现实困境 |
3.1.3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趋势探析 |
3.3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经验借鉴 |
3.3.1 美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
3.3.2 英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
3.3.3 荷兰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
3.3.4 日本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
3.4 中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比较分析 |
3.4.1 智慧体育场馆的主导方式比较 |
3.4.2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对象比较 |
3.4.3 智慧体育场馆的设施改造比较 |
3.4.4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比较 |
3.4.5 智慧体育场馆的验收评估比较 |
3.5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启示 |
4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构建研究 |
4.1 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 |
4.1.1 智慧体育场馆的特征 |
4.1.2 智慧体育场馆的功能与价值 |
4.2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 |
4.3 智慧体育场馆的关键要素 |
4.3.1 服务主体要素 |
4.3.2 服务本体要素 |
4.3.3 服务客体要素 |
4.3.4 信息空间要素 |
4.3.5 技术应用要素 |
4.4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基本架构 |
4.4.1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理论机理 |
4.4.2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基本架构 |
4.5 智慧体育场馆的动力机制 |
4.5.1 内部动力 |
4.5.2 外部动力 |
4.5.3 动力机制 |
5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研究 |
5.1 大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
5.1.1 建设目标 |
5.1.2 建设思路 |
5.1.3 关注重点 |
5.1.4 建设内容 |
5.2 中小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
5.2.1 建设目标 |
5.2.2 建设思路 |
5.2.3 关注重点 |
5.2.4 建设内容 |
5.3 全民健身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
5.3.1 建设目标 |
5.3.2 建设思路 |
5.3.3 关注重点 |
5.3.4 建设内容 |
5.4 推进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的策略 |
6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分析研究 |
6.1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本质 |
6.2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优势 |
6.3 智慧体育场馆的运营实现路径 |
6.3.1 政府投资运营模式 |
6.3.2 企业投资运营模式 |
6.3.3 政府特许企业运营模式 |
6.3.4 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机构模式 |
6.3.5 场馆协会纽带模式 |
6.4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应注意的问题 |
6.4.1 正确认识体育场馆信息化 |
6.4.2 场馆智慧运营需在规划阶段考虑 |
6.4.3 注意加强场馆内部及周边业态联系 |
6.4.4 充分挖掘和分析场馆数据价值 |
6.4.5 重视场馆网络运行安全保障 |
6.4.6 加强技术与管理型人才引进及培养 |
6.5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典型案例分析——以浙江黄龙体育中心为例 |
6.5.1 黄龙体育中心的基本情况 |
6.5.2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化改革的背景 |
6.5.3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运营的特点 |
6.5.4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运营的启示 |
6.6 推进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策略 |
7 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分析研究 |
7.1 体育场馆服务营销现状 |
7.1.1 场馆营销意识亟待加强 |
7.1.2 用户营销需求把握不准 |
7.1.3 场馆营销模式较为单一 |
7.1.4 服务营销品牌特色不强 |
7.1.5 市场营销保障机制不足 |
7.2 信息技术对场馆营销的影响 |
7.2.1 智能终端改变体育消费习惯 |
7.2.2 移动网络改善场馆交易方式 |
7.2.3 在线推送延伸刺激多元消费 |
7.3 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的作用 |
7.3.1 场景营销连接用户消费轨迹 |
7.3.2 信息技术助力识别潜在市场 |
7.3.3 用户获得沉浸式体验效果 |
7.3.4 实现多维度场景消费创新 |
7.4 智慧体育场馆的场景营销路径 |
7.4.1 注重场景营销体验的本质 |
7.4.2 跨界思维的创新模式选择 |
7.4.3 场馆场景营销的主要类型 |
7.5 智慧体育场馆的场景营销策略 |
8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分析研究 |
8.1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 |
8.1.1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的内涵 |
8.1.2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8.1.3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8.1.4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
8.1.5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8.1.6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确立 |
8.2 智慧体育场馆评价分析研究 |
8.2.1 “重要性”评价结果 |
8.2.2 “表现性”评价结果 |
8.2.3 IPA分析评价结果与讨论 |
8.2.4 总结 |
8.3 推广智慧体育场馆的策略 |
9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9.1 结论 |
9.2 建议 |
9.3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
9.3.1 研究的局限 |
9.3.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智慧体育场馆初选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
附录2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 |
附录3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4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附录5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6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场馆—运营机构访谈提纲 |
附录7 访谈人员名录 |
附录8 专家成员构成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6)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技术 |
2.1 JAVA |
2.2 系统平台技术结构 |
2.3 JSP编程技术 |
2.4 B/S结构 |
2.5 数据库技术 |
2.6 EDI技术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功能性需求 |
3.1.1 档案收集 |
3.1.2 档案整理 |
3.1.3 档案管理 |
3.1.4 档案利用 |
3.1.5 库房管理 |
3.1.6 全宗卷管理 |
3.1.7 我的空间 |
3.1.8 系统管理 |
3.2 非功能性需求 |
3.2.1 界面需求 |
3.2.2 系统性能需求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 |
4.1.2 逻辑结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4.2.1 档案收集 |
4.2.2 档案整理 |
4.2.3 档案管理 |
4.2.4 档案利用 |
4.2.5 库房管理 |
4.2.6 全宗卷管理 |
4.2.7 我的空间 |
4.2.8 系统管理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 |
5.1 实现环境 |
5.2 系统功能实现 |
5.2.1 档案收集 |
5.2.2 档案整理 |
5.2.3 档案管理 |
5.2.4 档案利用 |
5.2.5 库房管理 |
5.2.6 全宗卷管理 |
5.2.7 我的空间 |
5.2.8 系统管理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实施 |
6.2 测试环境 |
6.3 测试用例 |
6.4 性能测试 |
6.5 兼容性测试 |
6.6 测试结果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苏州大学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概况 |
2 系统组成及系统平台 |
3 系统及子系统功能 |
·添加用户 |
·删除用户 |
·移动用户 |
·流转监控 |
·入库 |
·补发 |
·收回 |
·更改 |
·通知管理 |
4 系统特点 |
·方便用户使用 |
·统一管理 |
·提供一个安全的保障 |
5 应用效果 |
6 进一步发展规划 |
(9)电子文件单套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电子文件单套制的立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双套制”和“单套制” |
(二) “双轨制”和“双套制” |
(三) “单轨制”和“单套制” |
二、电子文件单套制的推行环境 |
(一) 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
(二)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
(三) 试点建设的政策环境 |
三、电子文件单套制的推行原则 |
(一) 国家层部署战略框架 |
(二) 行业层明确制度规范 |
(三) 作业层转变管理思想 |
(四) 技术层固化文件内容 |
第二章 电子文件双套制的弊端 |
一、双套制的产生原因 |
(一) 电子文件制度层面的法律效力问题——直接动因 |
(二) 电子文件技术层面的长期保存问题——根本动因 |
(三) 社会大众文化层面的传统守旧问题——其他动因 |
二、双套制的弊端 |
(一) 高需成本浪费资源,违背科学管理理念 |
(二) 双套归档工作翻倍,人工作业效率降低 |
(三) 电子文件类型复杂,纸质转化信息丢失 |
(四) 实际管理标准不一,各自为政质量不高 |
第三章 电子文件单套制的优势 |
一、单套制的推行原因 |
(一) 信息建设加速推进——外在原因 |
(二) 电子政务不断深化——外在原因 |
(三) 双套弊端日益显露——内在原因 |
二、单套制的优势 |
(一) 节省纸质转化成本,满足绿色环保需要 |
(二) 电子归档灵活高效,简化人工操作步骤 |
(三) 保证电子信息完整,实现数据海量存储 |
(四) 方便用户利用方式,档案资源高度共享 |
第四章 电子文件单套制在国内外的实践 |
一、国内电子文件单套制的实践进展 |
(一) 浙江政务服务网 |
(二) 青岛青啤公司 |
(三) 上海自贸区 |
二、国外电子文件单套制的实践研究 |
(一) 美国ERA战略 |
(二) 英国数字连续性项目 |
(三) 澳大利亚2020数字连续性政策 |
第五章 电子文件单套制的应对策略 |
一、完善法律法规 |
(一) 法律效力 |
(二) 标准规范 |
二、加强技术攻关 |
(一) 系统搭建 |
(二) 新型载体 |
(三) 档案保全 |
三、保障管理服务 |
(一)权责划分 |
(二)思想转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铁路运输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自动办公发展 |
1.2.2 公文流转的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2.1 系统总体架构 |
2.2 LOTUS NOTES/DOMINO技术 |
2.2.1 Lotus Domino/Notes简介 |
2.2.2 Lotus Domino/Notes应用范围 |
2.2.3 Lotus Domino/Notes的优越性 |
2.2.4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
2.3 重点技术的详细说明 |
2.3.1 Lotus Domino基本内容 |
2.3.2 Java Script语言介绍 |
2.3.2.1 Java Script基本内容 |
2.3.2.2 Java Script的应用 |
2.3.3 jQuery语言 |
2.3.3.1 jQuery简介 |
2.3.3.2 jQuery的应用 |
2.3.4 Dojo |
2.3.4.1 Dojo基本内容 |
2.3.4.2 Dojo的应用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
3.1 系统功能性需求 |
3.1.1 公文管理子系统 |
3.1.2 个人事务子系统基本内容 |
3.1.2.1 总体优化设计目标 |
3.1.2.2 待办事宜库查询算法 |
3.1.2.3 与流程引擎及流程应用的接口 |
3.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3.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3.1 系统技术架构 |
3.3.2 系统应用架构 |
第四章 数据库设计 |
4.1 DOMINO表单 |
4.1.1 功能描述 |
4.1.2 权限分配 |
4.1.3 Domino表单设计 |
4.1.4 Domino代理设计 |
4.2 视图设计 |
4.2.1 视图的概念 |
4.2.2 视图的外观和类型 |
4.2.3 视图的功能及特点 |
4.3 代理 |
4.3.1 代理的概念 |
4.3.2 代理的功能 |
4.3.3 代理的命名规范 |
4.4 页面 |
第五章 系统功能设计实现 |
5.1 公司发文 |
5.1.1 发文界面功能实现 |
5.1.2 公文拟稿实现 |
5.1.3 公文核稿实现 |
5.1.4 会签 |
5.1.5 过程审批功能实现 |
5.1.6 清稿 |
5.1.7 复核 |
5.1.8 签发 |
5.1.9 编号、清稿、模板套打 |
5.1.10 发文盖章简介 |
5.1.11 归档内容 |
5.2 个人事务子系统主要组成 |
5.2.1 系统待办功能 |
5.2.2 通讯录 |
5.2.3 日程安排功能 |
5.3 数字签名算法 |
5.3.1 算法原理 |
5.3.2 算法应用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环境主要内容 |
6.2 系统功能性测试 |
6.3 系统非功能性测试 |
6.3.1 测试目标 |
6.3.2 压力测试工具 |
6.3.3 并发测试 |
6.3.4 压力测试 |
6.3.5 测试活动总结 |
6.3.6 测试活动评价 |
6.3.7 系统质量评估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苏州大学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论文参考文献)
- [1]行政法视角下的自动化行政研究[D]. 陆雪. 苏州大学, 2020(03)
- [2]基于Web Service的政务云资源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吴芳. 苏州大学, 2020(02)
- [3]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研究[D]. 王铸钢. 苏州大学, 2020(03)
- [4]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D]. 张强. 苏州大学, 2020(06)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黄先明. 苏州大学, 2017(05)
- [7]苏州大学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与维护[J]. 郁春江,邓伟,杨季文,宋芬. 微机发展, 2003(01)
- [8]苏州大学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与维护[A]. 郁春江. OA’2001办公自动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1
- [9]电子文件单套制及其对策研究[D]. 劳旖旎. 苏州大学, 2019(04)
- [10]铁路运输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 姬政鹏.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