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碳源论文-周凤,耿增超,许晨阳,刘莉丽,张久成

活性碳源论文-周凤,耿增超,许晨阳,刘莉丽,张久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活性碳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炭,(土娄)土,微生物量,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

活性碳源论文文献综述

周凤,耿增超,许晨阳,刘莉丽,张久成[1](2019)在《生物炭用量对(土娄)土微生物量及碳源代谢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果树树干、枝条制成的生物炭添加4~5年后,其添加量对(土娄)土微生物量及碳源代谢活性的影响,为生物炭改良(土娄)土的合理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陕西关中(土娄)土的长期田间试验,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及Biolog-ECO检测法,研究了生物炭不同添加量(0、20、40、60、80 t/hm~2)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C、N、P、C/N的动态变化及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活性。【结果】当生物炭添加量为40~60 t/hm~2时,显着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当生物炭添加量≥40 t/hm~2时,显着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C/N;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N、P没有显着影响。当生物炭添加量为20 t/hm~2时,显着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季节波动;当生物炭添加量为40~60 t/hm~2时,显着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C/N的季节波动;当生物炭添加量为20~60 t/hm~2时,显着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P的季节波动;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N的季节波动没有显着影响。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没有显着影响,但高量生物炭的添加有降低土壤微生物整体代谢活性的趋势。当生物炭添加量为60 t/hm~2时,显着降低了土壤丰富度指数,显着提高了均匀度指数;当生物炭添加量≥60 t/hm~2时,显着降低了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利用糖类、氨基酸类、多聚物类、多酚化合物类、多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没有显着影响,但生物炭添加量为60t/hm~2时,土壤微生物显着降低了对羧酸类碳源的利用率;糖类、羧酸类、氨基酸类是(土娄)土中微生物比较偏好、利用率较高的碳源。【结论】生物炭添加4~5年后,在第7季作物冬小麦生育期内,其不同添加量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依然有显着的差异。生物炭添加量为40 t/hm~2时,可以显着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C/N,显着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季节波动;生物炭添加量大于40 t/hm~2时,土壤微生物的整体代谢活性,表征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土壤微生物对糖类、氨基酸类、多胺类碳源的利用率均呈现降低趋势。因此,生物炭添加量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对土壤产生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魏凡凯,王昕竹,吴鹏,宋吟玲,陈亚[2](2019)在《碳源对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使厌氧氨氧化系统适应碳源成分复杂的环境对推动其应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分析无机碳源、有机碳源对厌氧氨氧化影响的基础上,充分讨论了混合营养型厌氧氨氧化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低浓度的小分子有机酸可以刺激厌氧氨氧化菌的有机营养特性,低碳氮比进水诱导可实现混合营养型厌氧氨氧化。(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9年06期)

王巍琦,杨磊,程志博,张凤华[3](2019)在《干旱区不同类型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运用Biolog技术,对新疆不同类型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盐碱土壤对微生物碳源代谢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盐碱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存在差异,表现为:碳酸盐型>硝酸盐型>氯化-硫酸盐型>硫酸盐型。主成分分析(PCA)表明,碳水化合物类和羧酸类是造成碳源利用分异的主要碳源。微生物Shannon指数(H)多样性由大到小为:碳酸盐群落>氯化-硫酸盐群落>硝酸盐群落>硫酸盐群落,在Simpson指数(D)和McIntosh指数(U)上硫酸盐型群落均显着(P﹤0.05)低于其他叁类群落。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与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H)、Simpson指数(D)有极显着相关性(P﹤0.01),与全磷有显着(P﹤0.05)相关。冗余分析(RDA)表明,pH、全盐、速效钾对微生物代谢有极显着(P﹤0.01)影响,全磷有显着(P﹤0.05)影响,而速效磷的影响十分显着(P﹤0.001)。总体来说,碳酸盐型土壤微生物群落有较强的碳源利用能力和较高功能多样性,而土壤速效磷、有机质能够促进盐碱地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和群落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6期)

于亚男,王佳新,孙玉梅[4](2019)在《补加碳源对采油菌株ZY-1生长及发酵液表面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试验选取一株分离自辽河油田原油的菌株ZY-1,分别补加培养基碳源(木糖、淀粉、葡萄糖),于60℃静置培养7 d,通过测定发酵液的菌体密度、表面张力、乳化活性以及石蜡的残留量,考察菌株ZY-1利用上述碳源的生长以及发酵液表面活性情况。结果表明,菌株ZY-1可利用木糖生长,并代谢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补加木糖能明显促进细胞生长,减慢对石蜡的利用,使发酵液表面张力降至49.5 m N/m,发酵液的乳化活性提高至61.3%。补加葡萄糖或淀粉虽不能明显促进细胞生长,但能明显减少石蜡消耗,都能将发酵液表面活性提高至63.3%。木糖、葡萄糖和淀粉都能减少石蜡的消耗,木糖效果更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1期)

邹金特,何航天,潘继杨,陶亚强,李军[5](2018)在《低碳源废水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常温储存后活性恢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考察好氧颗粒污泥特征、比耗氧速率(SOUR)、处理效果和菌群的变化,探索常温储存实际低碳源废水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常温清水储存60d后颗粒结构未出现明显解体;污泥浓度由4960mg/L小幅降低至4740mg/L,但沉降性能保持良好(SVI为24.2mL/g);SOUR整体下降较小(16%),尤其是硝化菌的SOUR;污泥菌群在门和属水平上的相对丰度均发生了变化.在恢复运行后,颗粒形态恢复快且良好,粒径在长期运行后明显增大(200~250μm);污泥沉降性能始终保持良好(SVI﹤20mL/g),SOUR在运行20d后既能恢复;运行11d后COD处理效果完全恢复(平均出水COD为53mg/L),运行5d后NH_4~+-N处理效果完全恢复(平均出水NH_4~+-N为0.7mg/L).常温清水储存好氧颗粒污泥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反应器能快速恢复稳定运行,具有显着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闫冰,李俊生,陆晴,熊继海,肖能文[6](2019)在《北京城市公园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活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理解城市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以北京城市公园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研究了不同历史年限公园〔AT(奥林匹克森林公园)、CHY(朝阳公园)、YYT(玉渊潭公园)、TRT(陶然亭公园)、RT(日坛公园)、TT(天坛公园),其建设历史年限分别为8、32、52、317、486、592 a〕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市不同城市公园绿地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能力不同,AT的AWCD(平均颜色变化率)显着低于其他历史年限较长的公园(P<0. 05).不同城市公园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类型碳源利用能力存在差异,AT土壤微生物对多聚物类碳源代谢能力较强,其他公园绿地土壤微生物对糖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较强,所有公园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羧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相对较弱. AT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显着低于其他公园(P<0. 05).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进行主成分分析显示,提取与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9. 00%,对主成分分离起主要作用的碳源为糖类和氨基酸类物质.冗余分析(RDA)表明,不同城市公园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总碳(TC),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园历史年限对不同城市公园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能力也有很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赵玄子[7](2018)在《低碳源条件下A~2O污水处理工艺活性污泥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随着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在逐步提高,居民用水量也在逐步增加,城市污水也相应的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污水中的TP和TN浓度逐年上升,有机物的浓度反而呈下降趋势,COD_(Cr)的浓度常低于200mg/L。以往的实验表明,低碳源条件下,C/N、C/P质量比比较低,尤其是运行初期COD_(Cr)的浓度低,为污水处理厂带来很大的麻烦,导致排放不达标。所以,目前在低碳条件下,采用A~2O污水处理工艺,研究活性污泥培养工艺对其性能和去除效果的影响变得刻不容缓。本文通过研究发现间歇式的MLSS增长比连续式的增长速度快,连续式反应器的脱氮除磷效果比间歇式更好。(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8年30期)

史倩儿[8](2018)在《长期施肥土壤中微生物对梯度活性外加碳源的分解同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残体等外加碳源进入土壤后的分解及转化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其中微生物参与的生化过程决定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或释放。作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统一体,土壤-微生物-外加碳源相互影响和制约,中间的过程影响着土壤作为地球上最大碳库的功能。本研究选取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农田土进行室内培养实验,探究不同结构性的外加碳源在不同施肥土壤中的矿化模式,以及微生物在其中同化外加碳源和土壤有机碳的过程。得到了以下结果:(1)长期施肥会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如pH、DOC浓度等),从而间接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组成与结构。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均发生了变化。(2)葡萄糖在土壤中被矿化的速度比秸秆快,30天内,葡萄糖被矿化了21.0-52.1%,秸秆被矿化了 10.8-20.5%。葡萄糖和秸秆的添加均会引起土壤的正激发效应,其中有机肥处理产生的正激发效应比CK处理高了 47.1-60.0%。外加碳源累积矿化量和累积激发量与施肥处理有关,有机肥的处理会提高矿化和激发强度。(3)向土壤中添加13C-葡萄糖后,所有处理的重层DNA的优势种群均为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不同施肥处理的重层细菌群落组成差异较大。能够分解利用土壤自身有机质的微生物,其作为“背景微生物”,群落组成较稳定,包括贫营养型微生物如Acidobacteria,能够利用结构较复杂的碳源。(4)富营养型微生物如Fimicutes在小分子碳源(如葡萄糖)矿化的早期具有竞争优势,在矿化后期会被其他类型群落如Chlorofexi、Actinobacteria等所取代。从秸秆降解的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纤维素分解基因的丰度显着下降,木质素分解基因的丰度显着上升。(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10-01)

李程,尤业明,唐佐芯,孙建新[9](2018)在《碳源输入量变化对河南宝天曼锐齿栎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采用实验手段人为调控森林样地凋落物量,改变土壤碳输入,以探究土壤酶活性与碳源输入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年龄序列(林龄大约为40 a、80 a和大于160 a)的锐齿栎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内进行对照(CK)、凋落物加倍(LA)、凋落物去除(LR)3种处理,分别测定了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生物量、并且采用底物诱导法对氧化酶(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和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林龄仅对N-乙酰-β葡萄糖苷酶有显著影响,其酶活性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降低。碳输入的改变对氧化酶无显着差异,但β-葡萄糖苷酶活性随凋落物量的增加而提高,呈现加倍>对照>去凋的趋势。微生物碳氮比(表征微生物结构)变化规律与专一酶活性(微生物功能)变化规律之间无严格对应关系。[结论]碳输入量的改变可以通过影响土壤环境因子和养分输入,从而对土壤酶活性产生影响,但对不同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同时林分年龄也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刘亚军,蔡润发,李赟璟,刘以珍,葛刚[10](2018)在《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对不同水分条件的动态响应——以鄱阳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了解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对不同水分条件的响应变化,本研究以鄱阳湖湿地表层土壤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控制试验,运用Biolog技术探讨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在不同水分条件(干燥、湿润、淹水)下连续处理132 d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湿润组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最高,其平均光密度值(AWCD)在处理的第72天分别是淹水组和干燥组的1.34倍和3.95倍;同时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类型的利用能力也发生了显着的差异性变化,其中干燥组利用的主要碳源为多聚物类和碳水化合物类(占总碳源利用率的39.25%和36.53%),而淹水组对氨基酸类碳源有较高的利用能力(占总碳源利用率的36.33%)。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在处理的第21天达到稳定状态,而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处理的第72天发生显着变化,同时研究发现淹水条件升高了土壤pH和铵态氮含量,降低了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由此可知,水分条件不仅会影响湿地土壤微生物总体碳源代谢活性强度,还会改变对不同碳源的相对利用能力,最终导致土壤环境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8年04期)

活性碳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使厌氧氨氧化系统适应碳源成分复杂的环境对推动其应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分析无机碳源、有机碳源对厌氧氨氧化影响的基础上,充分讨论了混合营养型厌氧氨氧化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低浓度的小分子有机酸可以刺激厌氧氨氧化菌的有机营养特性,低碳氮比进水诱导可实现混合营养型厌氧氨氧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性碳源论文参考文献

[1].周凤,耿增超,许晨阳,刘莉丽,张久成.生物炭用量对(土娄)土微生物量及碳源代谢活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2].魏凡凯,王昕竹,吴鹏,宋吟玲,陈亚.碳源对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19

[3].王巍琦,杨磊,程志博,张凤华.干旱区不同类型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4].于亚男,王佳新,孙玉梅.补加碳源对采油菌株ZY-1生长及发酵液表面活性的影响[J].中国酿造.2019

[5].邹金特,何航天,潘继杨,陶亚强,李军.低碳源废水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常温储存后活性恢复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8

[6].闫冰,李俊生,陆晴,熊继海,肖能文.北京城市公园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活性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19

[7].赵玄子.低碳源条件下A~2O污水处理工艺活性污泥的培养[J].科技风.2018

[8].史倩儿.长期施肥土壤中微生物对梯度活性外加碳源的分解同化[D].浙江大学.2018

[9].李程,尤业明,唐佐芯,孙建新.碳源输入量变化对河南宝天曼锐齿栎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18

[10].刘亚军,蔡润发,李赟璟,刘以珍,葛刚.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对不同水分条件的动态响应——以鄱阳湖为例[J].土壤.2018

标签:;  ;  ;  ;  

活性碳源论文-周凤,耿增超,许晨阳,刘莉丽,张久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