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无线并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四线圈,混合仿真,效率
无线并联论文文献综述
马菁勖,钟贻,陈星[1](2019)在《四线圈并联谐振磁耦合无线传能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四线圈并联谐振的磁耦合单元,设计了高效率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传能系统。分析了四线圈磁耦合单元在品质因数和可调节性的优势,结合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和电路设计软件Multisim,对设计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传能系统中磁耦合单元和发射电路单元进行了混合仿真。无线传能系统中源线圈和负载线圈设计为半径9 cm的单匝线圈,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为半径13 cm的4匝线圈组,发射和接收线圈距离为40 cm(1.5倍线圈直径)。测试表明,该系统的谐振频率为4.78 MHz,系统从直流输入到交流输出的无线传能效率达到了96.7%。(本文来源于《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郭伟斌[2](2019)在《预测矩阵控制算法在无线并联变换器中的研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提升,开关电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其输出功率、可靠性、经济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单电源的供电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电器设备的需求了,为此,人们提出了用多模块电源并联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无线通信技术在并联电源模块系统中的应用,减少了并联系统的复杂连线,便于维护,而且降低了干扰。无线通信技术在并联电源模块的应用使得系统的均流信息在无线模块收发过程中存在时间延时。为了解决无线传输带来的问题,引入了预测控制模型,利用预测算法的预测特性来补偿传输过程中的时间延迟。本文中以两个并联BUCK变换器为例,提出了基于动态矩阵控制(DMC)的PID-DMC预测控制算法来补偿无线传输延时。具要内容包括:(1)对并联系统均流方式进行了简单介绍,并详述了并联BUCK变换器的主从均流方案。(2)分析了BUCK电路的工作模式。采用了数字控制的方法来对BUCK电路进行控制,利用状态空间法建立了BUCK变换器模型,分析了无线传输中的最大延时问题。(3)详细介绍了动态矩阵控制(DMC)算法的工作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PID-DMC算法解决无线传输延时问题。利用MATLAB仿真软件,构建出系统仿真模型,对预测算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4)对系统进行了BUCK电路的硬件设计和FPGA芯片基于QuartusⅡ软件的软件设计。(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2)
车红军[3](2019)在《多精度反馈编码在无线并联变换器高频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电子设备已经进入各家各户,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需要电源对其提供电能,由于单一小容量的电源已经不能满足用电设备的需求,所以就出现了并联电源模块组成的大容量系统。直接并联会影响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引入合适的均流控制方式变得尤为重要,所以,并联均流技术也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传统有互联线的均流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无互联线均流控制中,即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取代互联均流线。本文将无线通信技术与并联Buck变换器控制系统相结合,经多精度反馈编码方法,通过无线发射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完成均流信息的传递,实现无线并联系统的主从均流控制。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概述了DC/DC变换器的控制系统分类、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5G的优点,介绍了控制系统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两种方法,又详细地对本文采用的双环PI控制器与无线通信模块进行分析设计,完成并联Buck变换器的控制系统与无线通信技术的结合;(2)结合数据压缩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数据传输协议,引出多精度反馈编码方法,分析和讨论了其设计思路、设计过程以及设计准则,完成整个查找表的设计,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工具搭建无线并联Buck变换器系统的仿真平台,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3)对无线通信并联变换器的主电路、器件参数以及所需的硬件电路进行设计,利用Verilog HDL语言与原理图相结合的方式,设计FPGA控制器中各个模块的程序,完成实验所需的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4)通过分析有线实验与无线实验的实验结果,证明多精度反馈编码方法在无线并联高频系统中的应用是可行的、有效的,同时证明了该方法可减小无线系统的时延,间接的提升了系统的开关频率。(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2)
赵义松,王莉,刘冰,孙文[4](2019)在《用于电动汽车的多导轨并联动态无线供电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电动汽车动态无线供电系统中由于初级分段导轨线圈切换供电时存在电磁耦合机构互感急剧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多导轨并联初级发射线圈结构。首先介绍了电动汽车动态无线供电系统及多导轨并联初级发射线圈的工作方式,其次利用互感耦合模型对整个电磁耦合机构进行电路拓扑分析,接着通过对多导轨并联初级发射线圈的结构参数进行仿真分析,得到多导轨并联初级发射线圈结构可以实现相邻分段导轨平滑切换,最后搭建系统实验平台验证了多导轨并联初级发射线圈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胡才[5](2018)在《光伏逆变器无线并联控制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光伏逆变并联技术中,无线下垂控制方案不需要互联线,逆变器可以有效避免互联线引入的干扰。另外无线下垂控制技术输出均流控制只和自身输出功率有关,方便了逆变器接入和退出并联系统,给互联系统实现热拔插提供了极大地便利。但是,在低压下,传统下垂控制采用的下垂控制方程是阻性下垂方程,并联系统受逆变器输出阻抗和线路阻抗影响比较大。传统下垂控制无法实现逆变器之间环流为零,负载功率也无法实现均分。环流的存在还会加大系统的功率损耗,环流过大甚至会损坏逆变设备。本文以全桥逆变电路为基本拓扑结构,单台逆变器采用双闭环控制方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电流内环为比例调节器,电压外环分别为PI调节器和准PR调节器的两种控制方式下的逆变器输出阻抗特性。然后通过引入虚拟复阻抗,将逆变器输出阻抗在工频50Hz附近变为纯阻性,来减小输出阻抗对下垂控制的影响。在阻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下垂控制策略,给出一种引入输出无功功率PID调节,有功功率PD调节的下垂控制策略,并建立了改进下垂控制方式下小信号分析模型。接下来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中建立了两台逆变器并联仿真模型,分别对传统下垂控制、引入虚拟复阻抗的下垂控制和改进的下垂控制方式进行仿真,分析叁种控制方式下环流和逆变器输出功率分配情况。仿真结果表明,在传统下垂控制方式下,逆变器输出功率无法实现均分,稳态精度很低。引入虚拟复阻抗后,环流减小,无功功率可以实现均分。但是两逆变器并联后有功功率无法实现均分。改进下垂控制器后,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下垂控制方式可以很好实现并联效果,系统稳定后两逆变器输出有功和无功功率能实现均分。(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6)
陈杰,刘名凹,陈新,钮博文,龚春英[6](2018)在《基于下垂控制的逆变器无线并联与环流抑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功率传输特性及其环流特性,指出在感性连线阻抗条件下,并联单元间线路阻抗差异和输出电压偏差对系统无功功率的均分精度有很大影响。为此,提出一种自适应虚拟阻抗方法,在保证等效连线阻抗主要呈现感性的同时,可减小等效线路阻抗之间的差异,改善功率分配精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种改进型下垂控制策略,通过引入交流母线电压反馈,将等效下垂控制曲线设计为非线性函数,可有效协调功率均分精度与输出电压跌落之间的内在矛盾,抑制环流,提升并联系统整体性能。最后,仿真及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和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钱杭[7](2018)在《动态无线充电DC/DC并联控制系统设计及软开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减少环境污染,电动汽车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推广。在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受到来自于电池容量和充电设施方面限制。传统的充电方式存在着充电地点固定和充电速度慢等缺点,因此,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通常都会受到限制。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技术不仅安全可靠,而且还可以解决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磁耦合原理的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并且对其中副边交错并联DC/DC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以及原边逆变器软开关特性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动态无线充电系统的总体结构进行介绍,借助ANSYS Maxwell仿真软件对原副边线圈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仿真分析,得出其动态参数变化情况。对系统中原边逆变器、双边LCC谐振电路、副边整流电路以及副边交错并联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且对各个部分的参数进行了设计。对原边逆变器的软开关的工作方式进行分析,结合逆变器在系统中的输出电压和电流波形详细分析了其软开关的各种工作模式。通过分析得出在动态过程中原边逆变器的软开关的实现条件。此外,还对系统各个部分建立了损耗模型,对系统中的损耗进行建模分析。对系统副边的交错并联DC/DC变换器进行数学建模分析,绘制系统开环伯德图。设计了电流外环电压内环的双闭环PI控制策略,根据伯德图来设计PI控制器从而对系统进行补偿,保证闭环系统的控制性能。此外,还设计了均流控制策略对交错并联DC/DC变换器进行均流控制。通过PLECS电力电子仿真软件,对动态无线充电系统进行仿真分析。主要对系统原边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和电流波形、副边交错并联DC/DC变换器的主要波形以及DC/DC变换器均流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在实验平台进行测试,观测系统的实验波形,验证了动态无线充电系统中原边逆变器的软开关特性,同时也验证了在双闭环PI控制策略下,系统输出功率和传输效率都得到了显着提升。(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卢兆谋[8](2017)在《无线并联逆变系统按容分配负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传统化石能源的枯竭,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太阳能分布式发电以拥有巨大资源、无污染等优点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作为分布式发电系统关键技术—逆变器并联技术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使用下垂控制的无线并联技术以冗余度高、接线较少等优点而优于其他并联控制方式。但在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具有容量大小不等逆变器并联。为了使各个逆变器得到合理的利用,就需要对不同容量的逆变器进行合理负荷分配。针对这一点本文展开了重点讨论与分析,基于下垂控制原理,对逆变电源输出电压的幅值和频率进行了动态分析,得到了系统收敛的临界下垂系数以及不同容量逆变器并联时按容分配负荷的充分条件。本文首先介绍了单相全桥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并对其进行数学建模以及控制策略进行设计。包括电压环和电流环参数的选取和带非线性负载时算法的改进。同时搭建仿真平台对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其次在不同容量逆变器无线并联时按容分配负荷上进行了重点研究。首先建立并联电路系统模型,对引入的下垂控制原理进行介绍;然后基于下垂控制方程,联立经过滤波后的逆变器输出功率方程,组成逆变器输出电压幅值和频率的动态方程组,对逆变电源的输出电压的幅值和频率收敛性进行分析,同时得到逆变电源按其自身容量分配负荷的一个充分条件,最后搭建仿真和实验平台对不同容量逆变器并联按容分配负荷的充分条件进行验证。最后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在硬件上,主要涉及直流母线电容和开关管型号的选取、驱动电路和缓冲吸收电路的设计以及LC滤波电路的参数的选取;在软件上,主要涉及系统的主程序和中断程序流程图介绍、低通滤波器和重复控制的离散化、PI算法的数字化及输出阻抗的设计。对其中的输出阻抗设计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引入具有带通滤波器的虚拟阻抗可以减小系统的奇次谐波阻抗,使系统带非线性负载时电压畸变率大大减小。(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7-06-01)
承良超[9](2017)在《基于多精度编码的无线通信DC/DC并联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电子系统中对直流大容量电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由于单一开关电源的开关应力大、可靠性不高等原因,致其设计及应用都十分困难,这也使得分布式电源系统受到广泛关注。而无线通信技术作为未来重要通讯手段,与分布式系统的结合应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物理连线,简化系统,降低干扰,并且利于整个系统的维护与重构。数据压缩作为通信领域一项重要的共性技术,目的是实现更快、更高效的储存与传输信息。其与无线通信并联DC/DC系统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无线传输过程中有效数据位的利用率,而且在高速通信的环境条件下,可以有效的解决数据传输周期与数据传输总量之间的矛盾,即在传输速率一定时,减少整个系统打包、解包所耗费的时间,降低系统的延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Buck变换器的拓扑进行分析,建立了主电路的模型,设计出双环PI控制的参数值,并选用合适的并联均流控制策略以及无线通信技术,建立了以两个Buck变换器为模型的DC/DC无线通信并联系统。(2)提出多精度反馈编码的方法,对其原理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完整的多精度反馈编码的设计过程和各参数指标,通过Matlab的仿真进行了理论验证。(3)进行不同位宽的数据延时时间的比较;使用Verilog HDL语言编写整个PI控制器以及多精度反馈编码的程序,并进行了相关实验验证。通过仿真结果证明了多精度反馈编码理论的有效性以及正确性,并由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可以用于提高有效数据位的利用率以及提升系统的开关频率。(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7-05-25)
贾鹏飞[10](2017)在《基于无线网络的工业并联机器人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工业生产自动化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人工已经无法满足工业生产对于质量和效率的要求。工业机器人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本文以开发新型工业并联机器人控制器为主线,系统的对机器人控制器进行了组合设计。主要内容如下:通过对并联机器人样机进行分析,运用空间几何学及矢量代数方法建立叁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简化模型,通过建立连杆坐标系,确定各个关节之间参数,运用参数模型求解出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正解通式、逆解通式,并进行C语言条件下移植和MATLAB下仿真验证。通过开源机器视觉模块,运用Python编程接口集成开发环境,完成并联机器人控制器视觉算法研究与开发,实现控制器与视觉接口结合,给机器人提供环境感知能力,实现并联机器人分拣、拾取能力。针对控制器功能需求,从控制器整体结构、工作方式、数据通信等方面提出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与远程通信的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完成了控制器硬件设计与软件编写。实现了机器人控制器远程控制。系统研究了针对机器人控制器的无线通信协议,根据控制器数据传输需要,制定了适合本系统的数据帧结构,实现了数据有效、可靠远程无线传输。针对机器人人机交互需要,对机器人控制系统上位机界面进行了系统开发,研究了基于Socket通信技术的远程实时监控系统构架,通过叁维仿真设计,应用Visual Studio进行了界面设计和通信协议的编制。最后,完成了机器人硬件电路测试与软件的整体调试,实现了机器人远程动作控制。(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05-01)
无线并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提升,开关电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其输出功率、可靠性、经济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单电源的供电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电器设备的需求了,为此,人们提出了用多模块电源并联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无线通信技术在并联电源模块系统中的应用,减少了并联系统的复杂连线,便于维护,而且降低了干扰。无线通信技术在并联电源模块的应用使得系统的均流信息在无线模块收发过程中存在时间延时。为了解决无线传输带来的问题,引入了预测控制模型,利用预测算法的预测特性来补偿传输过程中的时间延迟。本文中以两个并联BUCK变换器为例,提出了基于动态矩阵控制(DMC)的PID-DMC预测控制算法来补偿无线传输延时。具要内容包括:(1)对并联系统均流方式进行了简单介绍,并详述了并联BUCK变换器的主从均流方案。(2)分析了BUCK电路的工作模式。采用了数字控制的方法来对BUCK电路进行控制,利用状态空间法建立了BUCK变换器模型,分析了无线传输中的最大延时问题。(3)详细介绍了动态矩阵控制(DMC)算法的工作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PID-DMC算法解决无线传输延时问题。利用MATLAB仿真软件,构建出系统仿真模型,对预测算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4)对系统进行了BUCK电路的硬件设计和FPGA芯片基于QuartusⅡ软件的软件设计。(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线并联论文参考文献
[1].马菁勖,钟贻,陈星.四线圈并联谐振磁耦合无线传能系统设计[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9
[2].郭伟斌.预测矩阵控制算法在无线并联变换器中的研究应用[D].安徽工业大学.2019
[3].车红军.多精度反馈编码在无线并联变换器高频系统中的应用[D].安徽工业大学.2019
[4].赵义松,王莉,刘冰,孙文.用于电动汽车的多导轨并联动态无线供电技术[J].电力电子技术.2019
[5].胡才.光伏逆变器无线并联控制策略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8
[6].陈杰,刘名凹,陈新,钮博文,龚春英.基于下垂控制的逆变器无线并联与环流抑制技术[J].电工技术学报.2018
[7].钱杭.动态无线充电DC/DC并联控制系统设计及软开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8].卢兆谋.无线并联逆变系统按容分配负荷的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7
[9].承良超.基于多精度编码的无线通信DC/DC并联系统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7
[10].贾鹏飞.基于无线网络的工业并联机器人控制器设计[D].燕山大学.2017
标签: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 四线圈; 混合仿真; 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