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集疏运协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港口集疏运系统,效用函数,饱和度理论,运输子系统
集疏运协调论文文献综述
杨莎,刘桂云,王智灵[1](2018)在《港口集疏运系统协调发展饱和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港口集疏运系统的协调性,以运输子系统为研究对象,效用函数和饱和度理论为基础,针对运输系统内部协调发展问题,分别建立公路、铁路和水路协调发展饱和度模型.通过实例计算对模型进行验证,计算出各运输子系统内部协调发展的饱和系数.结果显示:公路运输系统的设计可通行交通流量与实际日交通流量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铁路运输系统中主要货运站实际年到达量与设计供给量的饱和系数过大;水路运输系统中沿海航道比内河航道的饱和系数大,协调性差.通过对各运输子系统服务水平进行评价,对推动港口运输子系统协调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18年01期)
孔亮,和平[2](2017)在《神华重载煤运专线集疏运系统能力协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优化铁路资源配置,提高整个集疏运系统的能力。通过阐述重载煤运专线集疏运系统能力协调原则,在分析重载煤运专线集疏运系统相关理论和能力协调的基础上,以神华重载煤运专线集疏运系统为例,从集运、运输、疏运3个子系统能力方面,探讨神华重载煤运专线集疏运系统能力协调,构建重载煤运专线集疏运系统能力协调度模型,提出协调度等级划分方案,对其集疏运系统能力的协调性进行分析,找出集疏运系统能力限制因素,为优化重载铁路集疏运系统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铁道运输与经济》期刊2017年S1期)
孔亮,和平[3](2017)在《神华重载铁路集疏运系统协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指导重载铁路集疏运系统的建设和运营,优化铁路资源配置,提高整个集疏运系统的能力,在对重载铁路集疏运系统相关理论和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铁路运输组织、协同论等理论和方法,对重载铁路集疏运系统协调问题进行研究。以神华重载铁路集疏运系统为背景,对其协调性进行分析,析出限制系统能力发挥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协调措施。(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与经济》期刊2017年05期)
亢美卉[4](2015)在《铁路集疏运系统设施设备协调配置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铁路集疏运系统是铁路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配置集疏运系统的设施设备,对创新集疏运系统运输组织、改善经营管理,实现铁路货运的物流化改革目标,有效增强铁路运输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十分重要。本文在对铁路集疏运系统的概念、组成要素、作业环节以及运输组织等分析梳理的基础上,将铁路集疏运系统划分为路网集疏运系统、枢纽集疏运系统和货运场站集疏运系统叁个层次,分别对其设施设备配置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提出铁路集疏运系统设施设备协调配置原则,着重分析能力和技术条件对铁路集疏运系统设施设备配置协调性的影响,建立了铁路集疏运系统设施设备协调配置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运用改进的DEA模型分别对西宁枢纽集疏运系统和焦柳线货运场站集疏运系统进行实例分析,运用Matlab进行计算,得出相关结论,初步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文中图19幅,表29个,参(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5-06-01)
赵海宽,王涛,宋锴,胡友生[5](2014)在《铁路货运集疏运系统协调发展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铁路货运集疏运系统基本原理、层次划分及协调关系、规划布局实践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铁路货运集疏运系统协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借鉴其他运输方式及国外铁路集疏运系统协调发展经验,结合我国铁路运输组织、货运组织模式发展方向,提出我国铁路货运集疏运系统协调发展的目标、原则,并对进一步完善铁路货运集疏运系统协调发展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铁路》期刊2014年10期)
叶峻青,程碧荣[6](2012)在《大秦线集疏运系统能力协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只有参与整个运输过程的各环节间相互匹配、相互协调,才能充分发挥系统能力,满足市场需求。本文通过分析大秦线集疏运系统各环节的能力发挥情况,研究该系统的协调性,找出限制系统能力发挥的根本要素,并提出相应的协调措施。鉴于大秦线在我国重载铁路中的示范作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其他重载煤运通道或繁忙干线的建设及扩能改造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PartⅤ)》期刊2012-06-15)
童毅[7](2012)在《与城市交通协调发展的集疏运通道规划选线方法——以上海G1501沿江通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发达成熟城市将会面临集疏运系统饱和及缺乏问题。以上海沿江通道各种规划选线方法及路线方案为例,介绍了在用地资源有限、集疏运系统不完善条件下,如何与其他通道结合,新建集疏运通道,从而保证各自功能的发挥并能与城市交通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交通信息与安全》期刊2012年02期)
程碧荣[8](2011)在《重载铁路集疏运系统协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先进运输生产力的代表,重载铁路在大宗货物运输中占据主要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宗货物运输需求量持续增加,对我国重载铁路运输提出新的挑战。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仅对重载铁路实行扩能改造无法从根本上提高重载铁路的运输能力,只有参与整个运输过程的各环节间相互匹配、相互协调,才能满足市场需求。本文通过分析各环节的能力发挥情况,研究重载铁路集疏运系统的协调性,找出限制系统能力发挥的根本要素,并提出相应的协调措施,以提高系统能力。首先,本文运用系统论、自组织理论介绍了重载铁路集疏运系统的内涵与特征,并分析了集疏运系统的形成机理,指出能力是支配集疏运系统形成的序参量,为全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然后,论文从设施设备协调、车流组织协调及运输管理协调叁个层面阐述了重载铁路集疏运系统协调的内容,并以大秦线集疏运系统为例,说明不同运量目标下,系统在这叁个层面的具体协调表现。接着,本文指出能力协调是重载铁路集疏运系统协调的最终体现,并在结合我国重载运输实际的基础上,根据重载铁路集疏运系统的实际作业过程,分别构建集运子系统、运输子系统和疏运子系统的能力求解模型,以及能力协调度计算模型。最后,以大秦线集疏运系统为例,分析了该系统现阶段的能力协调状况,找出限制整个系统能力发挥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协调方案。鉴于大秦线在我国重载铁路中的示范作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其他重载煤运通道或繁忙干线的建设及扩能改造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1-11-01)
卫斐,王喜成[9](2011)在《基于SD仿真的广西北部湾港集疏运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港口集疏运系统的行为特征和发展趋势,首先依据协同论等相关理论,对港口集疏运系统协调发展内涵进行了界定。其次以广西北部湾港口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及仿真方法,在系统分析和因果反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港口集疏运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包括港口吞吐需求、吞吐能力、集疏运结构及货源结构4个子模块。模型结构与行为等检验方式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基本模拟和政策模拟结果分析为港口集疏运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1年05期)
邓友[10](2008)在《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与物流园区集疏运协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集装箱运输具有快速、安全、简便、节约和便于实现多式联运的特点,它是适应国内外贸易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货物运输方式,是国际国内贸易运输实现合理化、科学化的必然途径。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货物能够在不同运输方式、各货运站之间实现无缝链接以最小的费用、最短的时间,准确、安全地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转移,集装箱运输的特点充分适应了现代物流对货运运输要求。作为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的成都,地处成渝、宝成、成昆、达成4条铁路的交汇处,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铁路枢纽;双流国际机场是全国六大地区性枢纽机场之一;已经建成环状加放射状的高速公路网络,是全国公路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配套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管理机构和综合服务体系。目前,成都市已初步建成集铁路、航空、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络,为发展现代物流业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成都市的物流发展规划顺利的实施后,那么在将来必然会成为西南地区的货物集散中心。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参与货物运输,他们之间既有竞争,而更多的是协作共同完成社会运输的需求。在一个地区存在这么多的中心,而且各个中心分属不同的运输部门,他们之间的协调如何就尤为重要了。从其中最主要也是能提供最大运力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货物集散研究出发,从站的运输组织研究开始,逐步讨论中心站与物流中心的系统协调问题,从而能够以实例为目标,使论文能应用于现实青白江集装箱中心站与物流园区的货物运输组织中。本论文分析了铁路中心站与物流园区的规模、布局和外部交通网络构成,;通过对中心站与物流园区的功能与效能分析,界定两者的分工关系;从系统布局、系统能力、运输、技术装备、系统组织经营协调、系统信息协调、系统结构协调六个方面作做了依据研究对象初步的分析;最后根据实例分析了中心与站物流园区集装箱集疏运路径,考察了物流园区外部道路交通网络与园区和中心站交通量的匹配协调情况,并对集疏运的道路交通评价。(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8-06-01)
集疏运协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优化铁路资源配置,提高整个集疏运系统的能力。通过阐述重载煤运专线集疏运系统能力协调原则,在分析重载煤运专线集疏运系统相关理论和能力协调的基础上,以神华重载煤运专线集疏运系统为例,从集运、运输、疏运3个子系统能力方面,探讨神华重载煤运专线集疏运系统能力协调,构建重载煤运专线集疏运系统能力协调度模型,提出协调度等级划分方案,对其集疏运系统能力的协调性进行分析,找出集疏运系统能力限制因素,为优化重载铁路集疏运系统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集疏运协调论文参考文献
[1].杨莎,刘桂云,王智灵.港口集疏运系统协调发展饱和度模型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8
[2].孔亮,和平.神华重载煤运专线集疏运系统能力协调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7
[3].孔亮,和平.神华重载铁路集疏运系统协调研究[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7
[4].亢美卉.铁路集疏运系统设施设备协调配置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5].赵海宽,王涛,宋锴,胡友生.铁路货运集疏运系统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铁路.2014
[6].叶峻青,程碧荣.大秦线集疏运系统能力协调研究[C].Proceedingsof2012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lectronicInformationandElectricalEngineering(PartⅤ).2012
[7].童毅.与城市交通协调发展的集疏运通道规划选线方法——以上海G1501沿江通道为例[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2
[8].程碧荣.重载铁路集疏运系统协调研究[D].中南大学.2011
[9].卫斐,王喜成.基于SD仿真的广西北部湾港集疏运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水运工程.2011
[10].邓友.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与物流园区集疏运协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