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师范美术教育的功能与创新

试论师范美术教育的功能与创新

王少毅(郑州市杂技团,河南郑州450003)

摘要:从功能与贡献等角度来看,师范美术教育在我国各级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且贡献巨大。但是,我国的师范教育专业性过强,会使刚刚毕业的学生走上讲坛后觉得在师范院校中所学的知识对自己的教学指导性不强。而且,师范院校的教育类课程对教育科学研究法涉猎较少,难以培养起师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为了适应美术教育的现代化需要,师范教育的改革必须先行,必须尽快培养出一批胜任新课程要求的教师充当教育改革的担当者、先行者。

关键词: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教学创新

一、历史视域下的师范美术教育

师范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已为政府、学界所认可,将之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从那时到现在,经过政府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倾斜,经过几代人筚路蓝缕的开拓与积淀,也经历了多次挫折与反思,这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起了多所水平较高的师范美术院系(一些省市区最优秀的艺术学院就设置在师范院校里),构建了成熟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培养出许多知名艺术家和优秀人民教师。

从建国到1966年以前,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艺术教育一直处在调整和起步阶段,大中专院校每年招收的美术专业学生数量很少,几所著名院校一个专业全国一年只招收几个或十几个新生。

“文革”结束重新恢复高考之后,美术类专业依旧是计划经济的模式,本专科教学点布局有严格的计划经济特征,招生上还是小规模、小班制。在这四十几年间,美术类专业招生规模小,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求较为严格,因此许多毕业生能够很好地学习专业技能,在大学阶段打下了比较扎实的绘画基础。那个年代的大中专毕业生由国家包分配,不用为饭碗担心,如此氛围下诸多学生才不把绘画当做是就业、吃饭、谋生的门路,也很少有考生和家长将艺考视为升学的捷径,很多人考虑的是自己对艺术的向往、对美术事业的热爱,认为学好了专业自己就会有发展,就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赢,因此这阶段涌现出了诸多学有所成、成绩斐然的人才。

到了世纪之交,随着国家由计划经济全面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等教育全面转轨,院校办学自主权越来越大。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原本没有艺术类专业的农林、理工、外语、政法及其综合大学纷纷上马艺术学院,艺术类专业的招生计划连年攀升,美术类专业出现了生源火爆、招生火爆的畸形繁荣。然而,由于专业点设置过滥,培养规模远远大于社会实际需求,部分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成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许多“看上去很美”的专业很快成为明日黄花,早在几年前就陷入了“招生火爆,就业冷清”的尴尬。比较而言,师范类的美术专业受冲击较小,但在市场化就业的指针之下,各个院校、尤其是省属师范院校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就业难、就业层次低等问题。

回顾师范美术教育在中国走过的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成绩很大,问题很多”也许是很契合其实际的。

二、在教育改革中与时俱进

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接着国家教育部又下发了经国务院同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草案)》。这两个纲领性文件都提出了对我国基础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简称新课程)的迫切性,并进行了课改规划。此后,全国上下开始了新课程的改革实验。

具体到艺术师资而言,就是必须全面改革师范类美术、音乐专业的实质与内涵,将原来的美术、音乐专业进行整合,采用机动灵活、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应具有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具备交叉的、全面的、复合的课程知识体系。经研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状况,笔者认为,可在师范美术教育中尝试以下手段来提升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1.鼓励学生选择美学、艺术史和艺术家传记等资料来加深艺术素养,提高综合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多观摩、临摹经典美术作品,让学生通过临摹、观摩领会优秀艺术家、杰出艺术品的精神内涵,强调对技法的训练和运用。学生在未来能否成长为优秀的美术工作者,能否胜任为人师表的使命,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2.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有条件的学校应全面开展导师制,用制度化的形式来保证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偏好都能得到展现、得到发展。教师要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艺术探索予以充分肯定。

3.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常参观高水平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经常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丰富教学内容,开扩学生眼界。

4.创立写生基地、社会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深入名山大川考察写生、体察风土人情,经过社会实践来体味和运用课堂知识,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既有利于他们收集素材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更有利于他们在未来走上讲坛、走向社会。

5.名师出高徒。学校除了发掘本校教师的潜力外,还要多请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来校讲座。

6.要对摄影、书法、民间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文学、影视等艺术门类广泛涉猎,充分吸收养分,发掘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共性和区别,从中找到创作灵感,提高欣赏水平。比如,中国具有五千余年的文明历史,其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日常生活中的题材都是美术创作的好素材,广采博引姊妹艺术的精华会让创作妙思不断、游刃有余。但是,吸收、掌握广博的知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而教师要激励学生树立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7.师范教育的先天不足。首先在于专业性过强,学生对某一专业学得较深,而对教育科学研究涉猎较少,使刚刚毕业的学生在走上讲坛后觉得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指导性不强,因此新教师不得不边学边教、现学现教来提高教学水平。为此,师范院校应加大合作和交流,积极探索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新方法、新技术,把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同本校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改进教学、提升质量。

三、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1.教师课程观念的更新。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教师要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努力体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强调实践与探究意识,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博的智力支持,把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较变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习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构成,重建师生关系,强化人际互动,改革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新课程所体现的教学思想、观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好实施新课程的准备。

3.善于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引导、启示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4.把审美能力培养置于首位。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年轻一代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美术、音乐为出发点,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自然生活、艺术等方面的审美活动来教育学生,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美化他们的心灵。培养审美能力,还必须要注意抵制资产阶级的庸俗化观点,反对以洋为美,以怪和丑为美,以奇为美等思想。

5.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接受美的事物、景物和人物,特别是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通过观察、体验、比较和联想,逐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启发学生由对美的现象感受深入到对美好事物本质的理解。要教给学生美学和艺术欣赏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实习中,老师除了灌输给学生基本技巧,还要大力强调学生必须树立责任意识、合作意识、示范意识等等,以便他们及早胜任教学工作,及早融入社会,尽快符合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6.重视教学方法探索的传授。美术教育有着鲜明的学科特色,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探索,还要重视对这些教学方法的传授,以便这些未来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尽快成长起来。

例如,整体性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整个作品,可通过图片、画册、幻灯、电教、展示原作来进行,使学生对该作品先有一个完整印象。其次,通过文献资料、艺术传记、创作体会等文字描述,以及美术评论家、媒体的文字、图像剖析作品的创作和表现手法。再次,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发现、记录美的素材,为创作收集资料。此外,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教学规律和大纲,按照教育规律办事,这样才能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7.构建与学生共享的艺术资料库。教师想靠个人或几个同道构建内容丰富的艺术资料库,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利用搜索引擎将很容易实现这一构想。而且在网络环境下这很容易向全体学生开放,使师生共享。至于内容,除了前面已经谈及的中国画、书法、民间美术、工艺美术等门类之外,笔者认为还要有宗教艺术、西方古典和近现代艺术,尤其要有古希腊艺术(包括建筑艺术)和古印度、古波斯、古埃及、古印第安人、古非洲的艺术,因为这些艺术成就很高,又不易为学生重视。

本世纪上半叶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段,也是中国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难得机遇,为了培养出更优秀的美术教育人才,更好地提高整个民族的美育素养,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尽早全面继承师范美术教育的光荣传统,反思教训,集思广益,唯如此才能将这项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标签:;  ;  ;  

试论师范美术教育的功能与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