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风生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湖湾,口门,开敞度,风生流
风生流论文文献综述
党晚婷[1](2019)在《不同形态湖湾风生流平面二维数值模拟及水体交换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既是人类与动植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栖息地,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城市化与工业化带来的湖泊水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针对湖泊水环境系统面临的严峻形势,我国采取了截污治污、自然修复、以及河湖连通水质调控等一系列应对措施。这些水环境治理措施在整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湖泊中人类活动影响最大、污染最严重、修复最困难的湖湾区域,依然存在着治标不治本、水质调控效果较差的困难。自然条件下,风驱动下的风生环流是湖流最主要的水流形态,探索不同形态湖湾的风生流流场及水体交换能力的规律是提升湖湾生态修复技术的关键,对保障当地生态环境和用水安全、探明水动力与生态系统的响应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湖湾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湖湾的形态差异较大,本文基于Google earth调研了湖湾地理特征资料,筛选了表征湖湾地理特征的重要指标,即面积、形态系数和开敞度,依据指标对湖湾进行分类,界定类别界限,并推导了将真实湖湾概念化为矩形湖湾的公式。(2)利用湖湾二维水质水动力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形态湖湾的二维流场与示踪剂浓度场,以湖湾平均流速、水体交换率等为指标,系统研究了湖湾自然属性对湖湾湖流及湖湾水体交换能力的响应规律。(3)研究了不同风向作用下湖湾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及风速与湖湾平均流速、水体交换率间的定量关系。(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期刊2019-05-01)
匡翠萍,宋竑霖,顾杰,马震[2](2017)在《黄骅港风生流及紊动的叁维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近15年的建设,黄骅港典型的半封闭式港区于2012年基本建成,3条长导堤对流场和紊动能的分布特征影响显着.基于Delft3DFLOW软件建立黄骅港叁维潮流数学模型和紊流模型,将已验证的模型与ENE向6、8级风耦合,研究2012年工况下黄骅港风生流及紊动的叁维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定量分析可得,ENE向风作用下的黄骅港风生流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运动,对潮流场的影响显着;与无风相比,6级风作用时流速与紊动能的量值、水平分布以及垂向结构的变化较小,但8级风作用时流速与紊动能的水平分布与垂向结构变化显着,紊动能增加近2倍;垂向平均紊动能与垂向平均流速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紊动能在涨潮期间较落潮期间强;在8级风作用时,风应力在水体表层产生的紊动能明显强于底部边界层作用产生的紊动能,可达2.5倍;长导堤环抱港池内的水体流速和紊动能与港池外相比大幅减弱.(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王建威,李一平,罗潋葱,戴淑君[3](2016)在《太湖风生流垂向切变规律的原位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浅水湖泊垂向环流存在着上下层反向现象,为了探究太湖湖流垂向切变规律,用声学高频流速仪ADV、ADP及风向风速仪在梅梁湾进行了9 d的连续观测;基于获取的高频同步数据,利用概率统计方法,对各层流场在不同风向、不同风速以及持续同向风场影响下的切变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流场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5月太湖梅梁湾在风向为ESE、ES、E,风速2~5 m/s,同向风场持续作用10~11h时,流场基本达到稳定且切变率最大;表层流场(水下50cm)处,切变率最小,为20%,底层流场(距水-土界面7 cm)处,切变率最大达到60%;流向改变的拐点出现在表层至中层,即水下50~100 cm;风速、风向的出现频率,以及同向风场的持续时间决定了流场反向率大小,流场反向率决定了拐点的位置。(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16年06期)
王少可[4](2016)在《基于ASCAT风场渤海风生流发展过程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由于海面上的风吹效应,海水受剪切应力作用引起的风生流,是海流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风生流是研究海洋环流、冷暖锋和污染物传播等问题的基础,其衍生出的升降流会产生冷水涌升、营养盐富集等现象。因此,风生流在海洋与大气环境和灾害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已对中国近海风生流做了大量工作。从二维到叁维结构,并借助POM、FVCOM、(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1 新一代气象卫星技术发展及其应用》期刊2016-11-01)
唐磊,董壮,陈佳袁,张书华,陈辉[5](2016)在《香溪河河口处风生流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叁维水动力数学模型,以香溪河河口处支流库湾与长江干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区域在常年盛行风况下,稳定的风生流流场叁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风速3m/s的NNE风持续作用下,流场达到稳定状态后,总体上水平方向的流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香溪河支流库湾内表层、中层水体流向与风向一致,底层流向与风向大致相反,呈补偿态势;而长江干流流向受风力影响相对较小,变化趋势微弱。(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王芳,武周虎,丁敏[6](2015)在《南四湖内风生流及输水期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四湖属典型的浅水湖泊,湖内地形错综复杂,调水前水流由上级湖流向下级湖,调水后水流通过水泵逐级提升(逆坡)由下级湖流向上级湖,调水前、后水流条件改变了南四湖的流场特征.借助于SMS地表水模拟软件,以南四湖1/10000地形图(CAD版)为基础,考虑湖内各种植物、湖田及航道等对调水的阻隔作用,采用伽辽金有限元法建立了南四湖水流数学模型,进行了不同风况条件下南四湖调水前、后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非调水期南四湖内风生流现象明显;调水期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风对南四湖输水流场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风应力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王芳[7](2015)在《南四湖内风生流及输水期水流水质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水资源分布南丰北枯,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不平衡,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并引起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的严重缺水状况,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战略举措。2013年12月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已试通水,标志着山东省推行“治、用、保”并举的小流域综合治污策略等各项污染控制措施发挥效益,使得南四湖湖内水质能达到输水水质要求,但输水期间水质的稳定达标形势仍不容忽视。本文借助于SMS(Surface Water Modeling System)地表水模拟软件,采用伽辽金有限元法建立了南四湖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以南四湖万分之一地形图(CAD版)为基础,考虑湖内各种植物、湖田、鱼塘养殖及次级航道等对调水水流的阻隔作用,进行了不同风况条件下南四湖调水前、后上、下级湖流场及输水期主要水质指标CODCr、T-P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基于SMS地表水模拟软件系统,建立了南四湖二维水动力学水质数学模型,在边界条件处理及模型参数的选取上,可以较真实的反映南四湖内水流水质分布的基本情况,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2)通过南四湖非调水期风力作用下的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南四湖湖区非调水期主要表现为风生流,风生流主要受风应力、湖区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风速决定风生流的环流影响范围,风速越大,其环流影响范围越大;风向决定风生流的流向和环流形态。(3)在南四湖输水期正常设计水力工况、平均风速条件下,不同风向湖区风生流场的影响不明显。即使在极端天气(风速v=10m/s)条件下,也只有在湖区宽阔区域出现小部分区域性环流,且影响范围较小。因此,风力对南四湖输水期流场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风应力作用。(4)在南四湖输水期正常设计水力工况、现状排污条件下,南四湖上、下级湖出湖口CODCr浓度均能满足III类水质标准;上级湖湖区约86.74%区域CODCr浓度达到III类水标准,下级湖湖区全部达到III类水标准。控制排污后湖区及出湖口CODCr浓度略低于现状排污情况,南四湖湖内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5)在南四湖输水期正常设计水力工况、现状排污条件下,上级湖湖区约82.75%的区域T-P浓度达到III类标准,但出湖口T-P浓度超标;控制排污后上级湖湖区83.83%区域T-P浓度达到III类标准,上级湖T-P平均浓度下降8%,上级湖及各特征断面水质均得到明显降低。在现状排污条件下,下级湖出湖口、湖区及主航道T-P浓度均能达到III类水质标准要求,控制排污后下级湖湖内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6)整个湖泊内CODCr和T-P浓度在现状排污及控制排污条件下总趋势及变化规律相同,控制排污T-P浓度变化较CODCr变化明显,上级湖较下级湖明显。(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1)
孙楠[8](2015)在《干旱区湖泊风生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疆博斯腾湖为例,建立干旱地区湖泊叁维水动力数学模型,通过对不同工况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研究博斯腾湖风生流形成过程,环流结构和影响因素。结果可知,大湖区流场主要是由风场作用引起,而风向对大湖区环流结构有显着影响。风速大小的改变对博湖风生流形态的影响不大,风速越大,湖区水域流速越大,环流强度增加便于大湖区水体的交换。(本文来源于《山西水利科技》期刊2015年02期)
乌景秀,范子武,张铭,费香波,王莹莹[9](2014)在《浅水湖泊风生流强度数值模拟及工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浅水湖泊风生流对改善湖泊水环境的积极作用,基于水动力模型,建立了二维浅水湖泊风生流数值模型,利用单一变量控制法,综合分析了地形、风向、补水流量等影响浅水湖泊风生流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南方某城市浅水湖泊为例,模拟分析了不同方案下的风生流环流强度和流场特性,并由多方案效果综合分析和方案优化,提出了改善湖泊水环境的最佳工程与调控方案。(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4年09期)
陈友媛,胡广鑫,杨世迎,李亚平[10](2012)在《北方浅水湖泊冬季结冰对风生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北方浅水湖泊冬季结冰对风生流的影响,采用MIKE21构建山东省聊城市东昌湖水动力学模型,分析真实风场作用下6种风应力拖曳系数对应的模拟流速与实测数据的差异,进一步讨论了冰盖面积对模拟结果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应力拖曳系数为随风速连续变化比设置为常数模拟精度提高20%左右,其中采用微风条件下的风应力拖曳系数表达式模拟效果最好。此外,冬季水体结冰对风生流数值模拟影响较大,尤其是在被冰盖所覆盖的水域,风应力对水体流动的作用减弱甚至被抵消。与传统的风生流模拟相比,在北方浅水湖泊冬季风生流模拟中,引入冰场或是对风应力拖曳系数进行相应调整是有必要的。(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2年06期)
风生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近15年的建设,黄骅港典型的半封闭式港区于2012年基本建成,3条长导堤对流场和紊动能的分布特征影响显着.基于Delft3DFLOW软件建立黄骅港叁维潮流数学模型和紊流模型,将已验证的模型与ENE向6、8级风耦合,研究2012年工况下黄骅港风生流及紊动的叁维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定量分析可得,ENE向风作用下的黄骅港风生流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运动,对潮流场的影响显着;与无风相比,6级风作用时流速与紊动能的量值、水平分布以及垂向结构的变化较小,但8级风作用时流速与紊动能的水平分布与垂向结构变化显着,紊动能增加近2倍;垂向平均紊动能与垂向平均流速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紊动能在涨潮期间较落潮期间强;在8级风作用时,风应力在水体表层产生的紊动能明显强于底部边界层作用产生的紊动能,可达2.5倍;长导堤环抱港池内的水体流速和紊动能与港池外相比大幅减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生流论文参考文献
[1].党晚婷.不同形态湖湾风生流平面二维数值模拟及水体交换能力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9
[2].匡翠萍,宋竑霖,顾杰,马震.黄骅港风生流及紊动的叁维特性[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7
[3].王建威,李一平,罗潋葱,戴淑君.太湖风生流垂向切变规律的原位观测[J].水资源保护.2016
[4].王少可.基于ASCAT风场渤海风生流发展过程的数值模拟[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1新一代气象卫星技术发展及其应用.2016
[5].唐磊,董壮,陈佳袁,张书华,陈辉.香溪河河口处风生流数值模拟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6
[6].王芳,武周虎,丁敏.南四湖内风生流及输水期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5
[7].王芳.南四湖内风生流及输水期水流水质数值模拟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
[8].孙楠.干旱区湖泊风生流特征研究[J].山西水利科技.2015
[9].乌景秀,范子武,张铭,费香波,王莹莹.浅水湖泊风生流强度数值模拟及工程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4
[10].陈友媛,胡广鑫,杨世迎,李亚平.北方浅水湖泊冬季结冰对风生流的影响[J].水科学进展.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