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孟秀青李娟(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儿科内蒙古包头014030)
【中图分类号】R55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3-0210-02
【摘要】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方法导致患者疼痛、皮下淤斑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我科24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共288次),将每位患者的平均15次皮下注射分为2组,采用自身对照法,即一组采用传统法,一组采用改进法,观察患者疼痛程度、皮下淤斑的例数,收集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改进法注射患者的疼痛程度、皮下淤斑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注射法(P<0.05)。结论改进法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皮下淤斑。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过敏性紫癜患儿
低分子肝素钙(IMWH)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肝素,由普通肝素解聚而成,皮下注射后能形成有效的血浆肝素浓度发挥其降低高凝状态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上应用不需要连续实验室监测。每天皮下注射给药1次即可。但皮下注射部位出血、疼痛、瘀血等不良反应,特别患儿不配合躁动更易出现上述症状,造成患儿紧张、哭闹,我科采用改进法操作后,大大降低了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疼痛、瘀血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科2011年1月-2012年3月收治过敏性紫癜患者24例,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2岁-13岁,平均年龄8岁,其中接受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时间最短10d,最长15d。
1.2方法
常规组:患儿平卧,选择腹部脐下及左右两侧2cm以外部位进行皮下注射,注射时将针筒内空气排尽,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针,针头向上,与皮肤成30-400,食指固定针栓,将针头的2/3刺入皮下,回抽无回血后缓慢注入药液,注射笔迅速拔针,用干棉签按压针眼。
改进组:(1)体位:患儿屈膝仰卧位放松腹部肌肉。(2)部位:脐周2cm以外,脐上下左右10cm以内,注意避开上次穿刺点至少2cm以外。(3)排气用1ml注射器抽吸药液,注射前不用排气,注射内留0.05ml空气,针头向下,把空气弹至药液上方[1]。(4)穿刺方法:注射时不再需要排气。注射完毕后刚好使0.1ml空气遗留于针管乳头部位。可大大避免药液浪费,同时保证注射后针尖无药液污染,避免针头损伤毛细血管而引起淤斑。常规消毒待干,左手拇指和食指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形成皱褶,右手持针,注射垂直刺入褶皱内,一般刺入针头全部,较瘦及小儿刺入针头的2/3,松开捏起的皮肤的手,抽动活塞无回血后稍快推注药液。药液推完停留6-7s后迅速拔针。垂直皱褶法始终保持药液均匀注入皮下脂肪组织,减少局部组织的损伤[1]。(5)按压:用3个手指将干棉球按压针眼处3min,皮肤下陷1cm为准。
1.3判断标准[1,2]
1.3.1皮下出血面积直径<0.5cm为无。0.5—1.0cm为轻度出血,1.1-2.0cm为中度出血,>2.0cm为重度出血。
1.3.2观察局部疼痛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标准(VAS)[3]0-10分评分法,由弱到强,0分为正常,1-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10分为重度疼痛。
2结果
两组局部出血程度、疼痛度的比较见下表。
表两组局部出血程度、疼痛度的比较表
组别例次出血度疼痛度
无轻度中度重度轻度中度重度
常规法14410(6.9)46(32.0)76(52.8)12(8.3)56(38.9)78(54.2)10(6.9)
改进法144119(82.6)15(10.4)8(5.6)2(1.4)120(83.3)22(15.3)2(1.4)
P值<0.05
3讨论
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有出血的发生,这与其抑制凝血因子与凝血酶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及皮下注射后局部浓度有关。改进法注射,由于最后注射注入的是空气,形成了封堵作用,可以避免进针时针头上药液刺激针眼处皮肤形成淤斑,同时避免药液的浪费。针头垂直刺入比倾斜刺入可避免损伤更多的毛细血管。据报道[4,5]3个手指将干棉球按压针眼处3min,可有效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睿.老年患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的探讨[J].临床护理,2011,第10卷第5期:72-74.
[2]吴怀英,刘玉英.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方法及部位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A):53.
[3]冯毅,钟宏,郑贵雄等.普胸手术经听诊三角微创切口与传统后外侧切口的对比研究[J].广西医学,2011,33(2):181-183.
[4]许秀丽,朱秀勤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关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5.
[5]黄和平,陈平,孙元美.循证护理在腹部皮下注射中的护理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5):4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