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状液粘度论文-于敏,底国彬,孙鹏

乳状液粘度论文-于敏,底国彬,孙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乳状液粘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乳化强度,粘度,粘温曲线

乳状液粘度论文文献综述

于敏,底国彬,孙鹏[1](2017)在《乳化强度对原油乳状液粘度影响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及粘度受乳化方式、乳化强度、原油含水率的大小以及原油性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乳化强度影响较大[1]。该实验研究通过对不同性质原油的不同乳化强度的粘温曲线的测定试验,总结出了乳化强度对乳状液粘度的影响规律,制定出了不同性质原油的合适的乳化条件,为室内测试乳状液粘度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7年36期)

胡广杰[2](2014)在《塔河稠油乳状液粘度实验与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配制了3种塔河稠油在体积含水率为0%、10%、20%、30%下的油包水乳状液。采用Anton Paar MCR302流变仪测定了乳状液在30、40、50、60、70、75℃下的粘度。基于实验数据,对9种乳状液粘度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价,优选出Hatscheck模型作为乳状液粘度计算基础模型。根据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偏差,引入温度相关项对Hatscheck模型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修正后的Hatschek模型的总平均相对偏差为15.11%,比修正前下降了14.85%。(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4年06期)

梁法春,陈婧,燕慧,刘德绪[3](2011)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油-水乳状液粘度智能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水混合粘度受温度、剪切速率、含水率3种因素协同影响,很难用常规方程准确计算。提出了采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油水乳状液粘度预测的新方法。建立了叁层结构BP神经网络模型,输入层有3个神经元,分别代表温度、剪切速率、含水率,输出层有一个神经元,代表油水混合物粘度,隐层神经元数目为30个。在实验室配置一定比例的油水乳状液,通过流变性测量获得学习训练样本。试验温度范围24.3~46.1℃,剪切速率范围10~400s-1,含水率范围10%~60%。结果表明,神经网络预测值与实测值符合良好,最大误差7.37%。(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期刊2011年10期)

孙青峰,梁亚东,孙东方[4](2000)在《流动模拟器在测定原油乳状液粘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叙述了用流动模拟器(FLOWSIMULATOR)测定密闭、带压体系粘度的可行性 ,并进行低粘度的、高粘度的实液和原油乳状液的粘度测量 ,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流动模拟器能够准确地测定上述流体的粘度。同时 ,给出了原油乳状液管输的沿程摩阻 (f)。(本文来源于《油气田地面工程》期刊2000年02期)

戴跃玲,孙永琳[5](1997)在《石蜡乳状液粘度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剂在油中法———将乳化剂溶于油相,加入一定量水混合,加热搅拌合成石蜡乳状液。考察了乳状液粘度与合成中水浓度的关系;粘度与合成中乳化剂用量的关系;粘度与合成中搅拌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乳化水用量小于60%时,乳液为W/O型;而大于60%时,转相为O/W型,且随含水量的增加,粘度减小。在合成中,乳液粘度随乳化剂用量的增加,搅拌速度的加快而增大。实验结果与理论相吻合,并证明了随粘度的增大,乳液状态越稳定。(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期刊1997年03期)

曾平,王玉鑫[6](1992)在《多重乳状液粘度与溶胀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影响乳状液膜粘度和溶胀的各种因素,如表面活性剂,添加剂,油内比,搅拌速度以及内相试剂与浓度.并对溶胀过程粘度变化规律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液膜溶胀过程进行了一些讨论。(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1992年01期)

赵建兴[7](1985)在《对原油乳状液粘度变化规律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原油乳状液的粘度,不仅与含水率有关,而且与剪切速率和原油的性质等因素有关,因此不进行测定,要精确确定其大小是困难的。但是,只要掌握了各因素对乳状液粘度的影响规律后,就可以较准确地计算或估计其大小,以便为原油的集输储运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油田地面工程》期刊1985年04期)

乳状液粘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配制了3种塔河稠油在体积含水率为0%、10%、20%、30%下的油包水乳状液。采用Anton Paar MCR302流变仪测定了乳状液在30、40、50、60、70、75℃下的粘度。基于实验数据,对9种乳状液粘度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价,优选出Hatscheck模型作为乳状液粘度计算基础模型。根据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偏差,引入温度相关项对Hatscheck模型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修正后的Hatschek模型的总平均相对偏差为15.11%,比修正前下降了14.8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状液粘度论文参考文献

[1].于敏,底国彬,孙鹏.乳化强度对原油乳状液粘度影响规律的研究[J].化工管理.2017

[2].胡广杰.塔河稠油乳状液粘度实验与预测研究[J].当代化工.2014

[3].梁法春,陈婧,燕慧,刘德绪.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油-水乳状液粘度智能预测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

[4].孙青峰,梁亚东,孙东方.流动模拟器在测定原油乳状液粘度中的应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0

[5].戴跃玲,孙永琳.石蜡乳状液粘度问题探讨[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1997

[6].曾平,王玉鑫.多重乳状液粘度与溶胀规律[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2

[7].赵建兴.对原油乳状液粘度变化规律的认识[J].油田地面工程.1985

标签:;  ;  ;  

乳状液粘度论文-于敏,底国彬,孙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