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商业民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商业民俗,历史文化商业街,可持续发展
商业民俗论文文献综述
潘虎,肖铭[1](2018)在《基于商业民俗的历史文化商业街的可持续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文化商业街不仅能够展现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以商品消费的形式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是许多旅游型城市旅游开发的重点。但是在其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譬如商业类型过于现代化、商住矛盾、原住民流失等等,阻碍了历史文化商业街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商业民俗的视角出发,对厦门市营平片区的开元路、大同路以及人和路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和解读,提出重视商业民俗在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及作用,以便对以后历史文化商业街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期刊2018-11-24)
杨萌[2](2017)在《民国时期宁夏回族商业民俗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中国社会总体变化的大背景下,宁夏地区的回族各行业不断适应中国经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潮流。民国时期,宁夏回族商业继承了传统,在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历史特征。但同时坚守着“吾心即家园”的宗教传统。本文以历史资料为依托对民国时期宁夏地区商业民俗文化和文化变迁展开论述,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4个章节以及结语这六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相关研究背景、理论意义、研究现状、重要概念的定义以及主要创新之处。第一章介绍了民国宁夏地区回族商业概况和民国时期宁夏回族民间商业经营方式。第二章介绍了民国时期宁夏回族商业民俗的主要特点,其中包括民国时期宁夏回族传统行业的新变化、民国时期宁夏回族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回族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以及民国时期宁夏回族军阀封建官僚买办和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第叁章分析了回族商业民俗的文化内涵,其中包括(1)历史悠久的宁夏回族商业文化(2)回族经济观、财产观、消费观以及回族商业民俗文化中的慈善经济;主要目的在于呈现出宗教影响下的回族商业民俗文化内涵。第四章为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这一章对民国时期宁夏回族商业民俗变迁以及回族商业民俗文化进行文化透视,分析了宁夏地区在民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与回族商业中出现的一系列变化的关系、民国时期宁夏回族商业民俗变迁的影响以及回族商业精神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传承。主要目的在于具体的分析回族商业精神在文化变迁中得以传承的文化原因以及传承对回族社会的影响。结语部分总结全文说明了本文研究文化变迁并不是只停留在文化和变迁本身,而是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对回族商业民俗文化的历史回顾与理论结合回族商业精神的传承途径以及为什么经历过民国时期的挫折后回族始终能够坚守其商业精神。(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期刊2017-12-01)
卫才华,张小丁[3](2015)在《清代及民国时期北京隆福寺商业民俗》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析了隆福寺从皇家寺庙、宗教神圣空间逐渐演变成京城庙会的历史过程,讨论了由于隆福寺的长期存在,放大了庙会的商业功能,使庙会商业具有宗教朝圣和民俗体验的双重意义。隆福寺表现为一个特殊的城市公共空间,僧侣、官员和平民互有商业往来,商业消费成为认同隆福寺之福运象征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刘楠[4](2014)在《商业民俗变迁的经济学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连锁店、网店等逐步取代了部分集市和小商业店铺形式,叫卖、招牌等传统传播形式也为媒体广告取代。这种商业民俗的变迁主要是基于制度变革、现代网络化的普及和人力资本提升的结果。为了使传统商业民俗的精华得以延续与传承,并实现与外来文化的良性互动,共同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应在传统文化导向下通过夯实经济基础、加强政府管制和网络技术监管来促使商业民俗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山东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李月新[5](2014)在《基于商业民俗视角的历史街区复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街区作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复兴有着极现实的建设意义,需要从理论和实际双管齐下,共同维护城市的“魂”。在经济建设优于文化保护的城市化建设中,如何平衡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历史街区复兴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本文以商业民俗的视角,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成都的锦里古街,北京的什刹海烟袋斜街以及长沙太平街的发展现状进行解读,同时运用文献分析、综合总结等方法系统总结商业民俗在历史街区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及作用以及在现代社会复兴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此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以商业民俗为视角的历史街区复兴理念及策略,并将提出的策略运用于河源市太平老街的保护利用之中,通过理论研究及案例实践,最终得出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在实际的历史街区复兴保护中,商业民俗文化的适当挖掘与传承直接影响街区改造保护后的文化活力及发展方向。成都的锦里及北京的什刹海烟袋斜街注重对传统商业民俗文化的传承,而成功的将其打造成了体现地方特色的传统商业民俗文化街,长沙的太平街疏于对传统文化的诠释与传承,导致其成为空有其表而无其神的伪商业民俗街。(2)商业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贯穿历史街区整个兴衰史,并影响着历史街区的发展状态。街区是由集市演变而来,商业民俗则是在人们的商品贸易活动中逐渐形成,商人商业方式的改变促使集市转变为街区,随着行业的增多造就了街区的繁盛,传统文化表现形态上的过时则促使街区走向衰落。(3)以商业民俗的角度进行历史街区的复兴必须从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着手,综合考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商业经营的选择。历史街区承载着商业贸易活动,此过程中形成的商业民俗文化包括物质与非物质两个方面,而街区复兴后的经济产出也是文化传承的物质支撑,因此,必须要注重对历史街区商业内容的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王岗峰[6](2011)在《王国瑞:正阳门外琉璃厂 衣锦坊前南后街》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坊七巷是缙绅官宦、文人墨客、巨商富贾聚居的地方,坊巷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但不庸俗,没有藏污纳垢的场所。叁坊和七巷之间的商业街——南后街,就与福州其他地方的商业街完全不同,清末,广州举人王国瑞客寓福州城,游逛叁坊七巷由感吟唱:“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本文来源于《福建日报》期刊2011-04-12)
陈鹏[7](2009)在《发掘古道遗存 建古凉亭文化长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陆路运输靠人肩挑手提或是骡马驮载。漫漫古道上,辛劳的赶路人只能暂借路边的凉亭,休憩谈聊。除了“歇脚站”的功用外,古凉亭上的碑刻、提字成为不同时期地域文化、建筑风格、民风民俗、道德教化的有效载体。发掘郴州湘粤古道上的凉亭遗存,传承古凉亭优(本文来源于《郴州日报》期刊2009-05-05)
才让扎西[8](2009)在《《格萨尔》中的商业民俗事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格萨尔》中采集出来的有关商业事象信息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经济生活、生产方式、商业贸易等方面入手,进行试探性分析研究,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一一列举出了《格萨尔》中的部分商业活动。文章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叁章。第一章,为古代藏族民间商业行为的简单认识出发,从概念入手,简要叙述了商业民俗,并谈到吐蕃时期藏人的商业民俗事象。第二章,以有关经济动态与《格萨尔》史诗中的商业民俗事象分类作为线索,谈《格萨尔》中的畜牧业、原始采集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在近代藏区的衍生。并在畜牧业中又个别划分了草场的保护和畜牧及畜产品的应用。原始采集业中又分别对采集和狩猎做简单分析。同时,通过《格萨尔》中的商业动态看藏族经济生产方式与地域商业往来,可以看出古代藏人与其他民族或周边邻地间的贸易往来,借助这一商业交往的桥梁,与各地区民族兄弟进行思想文化交流。也粗略展示了藏族经济生产方式的变迁和区域间商业交流存在的历史资料。第叁章,采集《格萨尔》史诗中的商业民俗事象,分别从天界篇、诞生篇、丹玛篇和赛马篇、降魔篇、降霍篇、降姜篇、降门篇中采集了部分商业民俗事象。并且粗略地归类划分为:商品交易、财产分配与管理及商业道德叁类,旨在实现《格萨尔》史诗中发现一些经济因素。文章中以《格萨尔》中所存在的商业民俗为主题,谈及一定时期的物质资料生产,并对此进行分类归结。然而由于《格萨尔》中表现的内容多是“部落时代”大大小小的战争,所以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格萨尔》这样一部涵盖民俗、军事、历史为一体的文学具着中,寻找商业经济因素固然很难,但自己依然简单采集了一下《格萨尔》中的商业民俗事象,也粗略阐述了个人的浅见。同时也围绕试谈《格萨尔》中的商业民俗事象这一主题,展示了藏族与周边兄弟民族友好往来的悠久历史。(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09-04-01)
周叮波,胡优玄,李萍[9](2008)在《商业民俗文化研究之——传统集市商业广告习俗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集市是过去人们物资交流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发挥着商业与文化双重功能,在漫长的集市贸易发展史上形成了众多颇具民族特色的商业习俗。招幌与招徕市声是传统集市工商诸行经营与贸易活动中主要的商品招徕广告民俗,是过去工商行业向社会和消费者宣传经营内容、商品特点、档次以及价格等信息以招徕消费者的广告形式。(本文来源于《百色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杨婷婷[10](2008)在《回族商业民俗文化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各民族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发生着剧烈的变迁。新疆回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商业民俗文化事项,随着改革开放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疆回族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也在发生着显性或隐性的变迁。本文以乌鲁木齐市山西巷回族商业圈为田野调查点,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以文化人类学关于变迁的研究成果及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等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主位和客位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回族的商业民俗文化变迁现象进行具体的描述和梳理,以期能对回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及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一探索。本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商业民俗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山西巷回族商业圈田野调查资料的分类和整理,分析和解读此社区商业民俗的变迁情况,并归纳和总结了其商业民俗文化变迁的阶段以及变迁的具体内容。之后笔者从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现代商业模式和理论以及广告技术的爆炸性使用、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播、文化的自主调适与文化自觉等方面入手,详细地分析了山西巷回族商业民俗文化变迁的具体动因。笔者认为:民族文化在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应积极进行自我扬弃,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并实现与不同文化的良性互动,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文化,并真正意义上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文化的自觉和现代化。(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08-06-30)
商业民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近代中国社会总体变化的大背景下,宁夏地区的回族各行业不断适应中国经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潮流。民国时期,宁夏回族商业继承了传统,在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历史特征。但同时坚守着“吾心即家园”的宗教传统。本文以历史资料为依托对民国时期宁夏地区商业民俗文化和文化变迁展开论述,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4个章节以及结语这六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相关研究背景、理论意义、研究现状、重要概念的定义以及主要创新之处。第一章介绍了民国宁夏地区回族商业概况和民国时期宁夏回族民间商业经营方式。第二章介绍了民国时期宁夏回族商业民俗的主要特点,其中包括民国时期宁夏回族传统行业的新变化、民国时期宁夏回族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回族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以及民国时期宁夏回族军阀封建官僚买办和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第叁章分析了回族商业民俗的文化内涵,其中包括(1)历史悠久的宁夏回族商业文化(2)回族经济观、财产观、消费观以及回族商业民俗文化中的慈善经济;主要目的在于呈现出宗教影响下的回族商业民俗文化内涵。第四章为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这一章对民国时期宁夏回族商业民俗变迁以及回族商业民俗文化进行文化透视,分析了宁夏地区在民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与回族商业中出现的一系列变化的关系、民国时期宁夏回族商业民俗变迁的影响以及回族商业精神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传承。主要目的在于具体的分析回族商业精神在文化变迁中得以传承的文化原因以及传承对回族社会的影响。结语部分总结全文说明了本文研究文化变迁并不是只停留在文化和变迁本身,而是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对回族商业民俗文化的历史回顾与理论结合回族商业精神的传承途径以及为什么经历过民国时期的挫折后回族始终能够坚守其商业精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商业民俗论文参考文献
[1].潘虎,肖铭.基于商业民俗的历史文化商业街的可持续发展[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2018
[2].杨萌.民国时期宁夏回族商业民俗文化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7
[3].卫才华,张小丁.清代及民国时期北京隆福寺商业民俗[J].民族文学研究.2015
[4].刘楠.商业民俗变迁的经济学解释[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
[5].李月新.基于商业民俗视角的历史街区复兴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6].王岗峰.王国瑞: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N].福建日报.2011
[7].陈鹏.发掘古道遗存建古凉亭文化长廊[N].郴州日报.2009
[8].才让扎西.《格萨尔》中的商业民俗事象探析[D].西北民族大学.2009
[9].周叮波,胡优玄,李萍.商业民俗文化研究之——传统集市商业广告习俗初探[J].百色学院学报.2008
[10].杨婷婷.回族商业民俗文化变迁研究[D].新疆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