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艺术与材料的个性化教学研究

立体构成艺术与材料的个性化教学研究

(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领域中一门基础造型课,也是一门艺术创作设计课。作为对形态的研究与创造,在三维立体的造型设计里涉及到的面很广,它涉及到现代雕塑、后现代装置、环境园林景观、建筑室内外装潢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业产品造型、包装、展示设计及服装造型款式设计等等。当今社会不断的发展,立体构成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不断,但在教学中却还延续着老的教学模式,没有一点改变和创新。从而,本文对立体构成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基础材料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多样化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新思路,并进行深入研究,力图建立立体构成教学的新模式,以便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立体构成艺术;基础材料;材质;个性化教学

今天,社会已步入高度现代化、信息化,构成艺术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将继承传统造型艺术,面对西方各种艺术思潮的冲击,在现代城市中展现着自身的重要价值。尤其是立体构成艺术,从城市立体构成的角度,它具有着举足轻重的重用。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立体构成已经被引进多年,但是它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方面正面临着考验,立体构成教学必然要经历改革创新之路,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设计师,才能创造出更具有时代性的立体化新城市。

立体构成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格罗皮乌斯创建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包豪斯艺术教育家们曾提出了“艺术技术相结合”的设计驾驭理念,认为造型美应该由内而外地通过材料、技术、功能自然地传达,包豪斯的许多成就就是通过构成教学奠定了基础。立体构成是研究三维空间形态塑造的基本要素、规律、培养空间形态塑造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是一切立体造型有关专业的基础课。如现代雕塑、后现代装置、环境园林景观、建筑室内外装潢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业产品造型、包装、展示设计及服装造型款式设计都需要对此门课程进行学习。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当时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在哲学领域中,汹涌而来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尼采的唯意志论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等西方文化思潮;在立体造型艺术领域中,对中国现代艺术家与设计师影响深远的是源于德国包豪斯的构成艺术。如果最早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引进构成艺术教育算起,三十年过去了,立体构成艺术设计的基础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现实中我国的立体构成教学却一臣不变的延续着老一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立体构成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仍就相当片面理解构成艺术的实质与目的,排斥材料、材质在立体构成学科中的作用,使立体构成艺术的基础教学失去了个性,成为单调乏味的造型形态研究,并由此抑制了艺术家针对基础材料、材质创造力的开发。

通过对立体构成艺术教学的中传统与现代的交流与融合对立体构成艺术影响的分析,论证了完全继承和完全背离传统的片面性,因此,对中国立体构成艺术的发展中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的诠释如下:

我国的设计教育是在前苏联现实主义画派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香港设计师到大陆讲学,把“构成课”介绍给艺术院校,先是得到设计学科的采用,然后又推向其他专业。立体构成由大学里的一门造型基础必修课发展到一些中专、职校也开设这门课,甚至连小学也有类似的纸工课,然而从我们的高等艺术学院的立体构成教材和教学内容方面看,似乎千篇一律,就是完成几个点、线、面、体的构成作业而已。在现行的基础教学中,缺乏立体的训练和基础材料、材质的认知与运用有着直接的关系,大多都是以纸板为基础材料进行制作,单一不具象。我们知道立体感觉和空间感觉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实际物体本身的物理量;第二,实体所存在之空间;第三,人的触觉及实体的感觉;第四,视觉做出错误判断的感受,通常称为“幻觉”。立体感和空间感都是基于量的感觉产生的,几乎都是经过绝对量或相对量的比较经验,进而向心理方向发展。本来人们时时刻刻都生存在立体的、鲜活的世界中,可在研究视觉问题的艺术院校,除少量的专业外,全部的教学时数都安排在解决平面的问题上。长此以往势必束服了学生们多角度的视、听、触觉的发展。

翻开艺术史,可以清晰的看到艺术作品在不同材料的作用下无不体现出各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和发展轨迹,并且展示出它们的艺术价值。比如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艺术,奴隶社会时期的青铜艺术,以及现代城市中的建筑与雕塑等等均充分说明了材料变革、材料本身特性以及材料质感对艺术表现的决定性影响。重新审视我国于80年代开始进行的现代立体构成设计教学体系,可以明确地发现缺少对材料的基础研究环节,这与我们的立体构成设计教育从一开始就受美术思想控制,和我国盲目迷信电脑科技想走捷径的思想有关。而任何一个物体除了由立体形态要素之外,必然依附于某种材料。材料与材质对于造型活动的不可回避性,我们需要在教学环节上对这一问题给以足够的重视。因而我国的立体构成教育体系应该重点探讨材料对现代设计的意义、材料与立体构成的关系、如何将材料体验纳入立体构成教学体系等问题。

立体构成教学作为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训练过程,它不单纯强调作品的独立性和不以自身作品的完成为目的,它讲究谐调眼、脑、手三者的工作。通过立体构成的训练认识自然,开发想象的能力,提高敏锐的美感反应,启发对基础材料的认知和由材料材质引发的重新构想的能力。立体构成是以基础材料和纯形态为素材,按照视觉的效果,运用力学和心理学的原理进行组合,巧妙地运用基础材料自身的特征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构成一个理性形态。立体构成教学应对材料材质进行探索与研究,并让学生深入实践体验。应该说,立体构成教学的实施与展开,是在依赖于“材料”的前提下进行的。材料的内部特征决定了形态的可能性,如弹力、内应力等等,材料的表面特征形态、肌理、色彩和组合,影响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从规则的硬线组合,到体块的分解与再造,材料形态的变化过程,就是立体构成的过程。对材料本身的形态与材质特性的认知与挖掘,影响着“构成”的进行与结果。例如木材作为天然材料,质地相对松软,纹理丰富,它具有自然、亲近、温和的特点,会产生舒适、亲切的感觉;石材具有坚硬、牢固的特点,给人一种永恒、浑厚、坚实的感觉;塑料具有轻巧、方便的特点,给人随意、细腻、现代感;钢铁具有理性、沉重、冰冷的特点,易使人产生一种锋利、强大的感觉……由此也可以看出,不同的材料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在立体构成教学中,学生应在创作时根据设计的目的出发,恰当选择不同的材料形态、运用不同的材质性质,加以造型上的创造,更好的实现设计思维物化和视觉立体转换得最终效果。这才是立体构成个性化教学中的重要性质体现。

总而言之,在立体构成课的有限时间内,把材料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加以研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改变立体构成传统教学中把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分离,以至于学生对制作用材料和工艺的认识仅停留在浅层面认知上的缺点,把基础材料应用、材质性质认知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结合实践环节进行分析、尝试,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适应现代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材料设计艺术》滕非青岛出版社1999

2.《立体构成》李方方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标签:;  ;  ;  

立体构成艺术与材料的个性化教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