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螺旋藻抗疲劳保健功能的检验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付兴情[1](2020)在《缅甸雪燕资源开发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植物多糖具促进免疫器官生长、激活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及调节补体系统等免疫功能,也能调节肠道菌群比例、促进肠黏膜修复、增强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的表达。膳食纤维被被誉为第七大营养素,可预防糖尿病、防止便秘和结肠癌、预防肥胖症、降低胆固醇水平、还能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雪燕在缅甸食用有几百年历史,可用于食品,医药。在2000年前后,作为一种异域食材被引入国内,且十分受国人喜爱,但目前雪燕的研究报道很少。目的:本次研究主要阐明雪燕质量、主要营养成分、雪燕多糖的提取、雪燕多糖单糖组成以及雪燕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和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为雪燕在我国的市场销售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参考《2015版药典》进行饮片质量研究;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分析雪燕的一般营养成分;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对超声碱提雪燕多糖的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采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雪燕多糖的单糖的组成;选用昆明种小鼠,连续灌胃30d后,观察小鼠器官指数、碳粒廓清指数,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和白介素-4(IL-4)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的含量,评价雪燕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观察其OUT聚类,物种相对丰度变化及相关性分析,分析给药前后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雪燕质量初步研究结果:雪燕为黄白色、黄色半透明状不规则团块的树胶,其粉末中能观察到石细胞、草酸钙针晶、纤维、淀粉粒和黏液细胞。雪燕的膨胀度在15~90之间,水分含量在15%~19%之间,pH为弱酸性;浸出物含量为10%~70%。总汞、总砷均低于定量限,铅的检测结果为1.4mg/Kg。雪燕主要营养检测结果如下:膳食纤维含量为76.9 g/100g,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0 g/100g,蛋白质含量为0.6 g/100g;钙元素含量为1.52×105 mg/Kg,铁元素含量为138 mg/Kg;运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对超声碱提雪燕多糖的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0.06 mol/L的NaOH、超声时间1.52 h、液料比100.16:1(mL:g),此条件下雪燕多糖得率的实际值为62.25%,预测值为62.7529%,实际值与预测值基本相符;利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出雪燕多糖由葡萄糖醛酸、鼠李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阿拉伯糖和岩藻糖6种单糖组成,平均物质的量比为1:3.30:1.62:2.45:0.08:0.03。雪燕多糖能提高小鼠脾脏CD4+T细胞比例、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水平,但对小鼠器官指数和矫正廓清指数影响不明显。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是小鼠肠道中占比最高的两大菌门。由Shannon指数表明,雪燕多糖能轻微增强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给药后多组样本组间差异显示,对照组致病菌Alistipes占比较大,其他给药组占比有所下降,其中雪燕高剂量组与螺旋藻组下降幅度较大,说明雪燕多糖和螺旋藻多糖可能对Alistipes有轻微的抑制作用。雪燕中剂量组与螺旋藻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NK4Al36-group)占比较大,提示雪燕多糖和螺旋藻多糖可能对Lactobacillus和Lachnospiracea-NK4Al36-group有轻微扶植作用;结果表明,雪燕多糖可能通过增加有益菌群、抑制病原菌来对肠道菌群进行调节。且螺旋藻多糖功效优于雪燕多糖。结论:雪燕为淡黄色、黄色半透明状不规则团块的树胶,具较大的膨胀度,pH为弱酸性;且雪燕含较高的膳食纤维,可用作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人群、糖尿病病人和肥胖人群和肠道疾病人群的保健食品。雪燕多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能是其提高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增加有益菌群的丰度、抑制病原菌,从而促进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的释放和增加脾淋巴亚群比例,进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王佳[2](2018)在《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原料文献数据库建立及范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 截至2018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CFDA)官网显示,我国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数量已经超过17000多个,涉及原料种类十分丰富,与产品、原料相关信息也名目繁多。目前,保健食品信息查询常用的数据库有CFDA官网上公布的“保健食品产品数据库”和药智网的“保健食品产品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为保健食品信息的存储、共享、分析提供了便捷的平台。然而,这些已有数据库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待完善:第一,在产品数据库中有很多信息重复,导致统计数量信息不准确;信息缺项,导致搜索信息不完全;信息分类不合理,导致配方组成不能进行分项细化研究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高质量信息统计、查询、挖掘和分析。第二,由于二十多年不断出台和变化的法规以及评审的复杂性,导致迄今为止尚无统一的保健食品原料目录,进而导致保健食品原料缺乏较为全面的标准化研究,使用依据与质量标准也无统一出处,部分原料还没有依据或标准,不利于保健食品原料的规范管理和合理应用。第三,现有数据库都共同缺失的是,没有保健食品原料的文献研究,其原因是因为每味原料的文献量大,而且数量上一直在更新,研究难度大;以往保健食品的文献分析以人工检索分析为主,费时耗力,至今都没有系统的保健食品原料文献研究的新方法出现。而保健食品的研发申报和评审是以原料为主要对象开展的,由于文献数据库的缺乏,使得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及原料文献的信息分析研究停滞在较低的水平。目的及意义 基于以上现状,本研究拟建立具有保健食品产品研发思路和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原料文献数据库”:(1)厘清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数量、分析产品剂型、保健功能及配方特点,为信息的快速准确查询提供方便,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2)汇总分析截至2017年12月31日所有保健食品原料的使用依据和标准,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查找汇总整理,总结可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种类,为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和合理应用提供依据,促进提升国家监督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研发水平,为国家监管部门完善保健食品原料目录提供基础数据;(3)探讨原料文献研究的方法,为保健食品原料文献研究提供参考,通过文献的分类及分析研究,有利于快速分析论证产品的安全性、功能性及质量可控性,提高保健食品研究开发及审评审批的科学水平及效率,为保健食品研发企业及国家审批监督部门提供参考依据。总之,本数据库的建立,可弥补现有数据库的缺陷,汇总保健食品原料目录,构建文献数据系统及分析方法,为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及原料文献的研究提供了高质量应用平台。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统计分析、文献计量及数据库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进行分析研究,对保健食品原料进行汇总分析,建立保健食品原料文献研究方法并以原料玛咖为例进行文献分析研究。1、文献综述:采用文献分析及统计分析的方法,结合法规动态,对保健食品及相关法规进行了概述,总结了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研究概况,对保健食品原料标准化研究项目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保健食品原料文献研究的概况,进行了数据库软件对比选用及应用研究和文献分析计量软件选用及应用研究。通过对目前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及文献研究的现状分析,总结了本研究的前期理论基础,对比了目前各类数据库与文献分析计量软件,为数据库的选用提供了依据,为本研究的展开奠定了基础。2、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原料文献数据库的建立:应用数据库技术,使用Microsoft Access软件构建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原料文献数据库,共三个子数据库。数据库突出了产品、原料和原料文献的结合和数据查询与数据研究结合的特点。(1)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数据库,数据来源于CFDA官网公布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所有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共17460个产品,其中每个产品包含原辅料、规格、剂型等37个信息项。经研究有928个产品因信息变更、转让或注销等因素出现重复,实际有16532个,无用的产品数量比例为5.32%。(2)保健食品原料数据库,数据来源于CFDA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发布的各种法规公告目录(截止时间2017年12月31日)。在本研究中进行了系统的汇总分析,据不完全统计,共452种,每个原料包含使用依据等6个信息项。(3)保健食品原料文献数据库,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PubMed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相关期刊文献,包括452种原料中常用200余种中药原料的1 144000余篇文献,包含文献的题目、摘要、受试物、保健功能、安全剂量等11种信息,为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及其文献的研究提供了便捷的高质量研究平台。3、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信息分析研究:采用统计学等方法,对保健食品产品的基本信息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我国保健食品产品数量及产品信息变更情况;产品剂型和功能分布及规律特点;产品配方使用原料特点这三大方面。通过筛查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重复信息,厘清产品数量;对已批准产品信息变更情况进行总结;进行已批准产品的剂型分析;对已批准产品保健功能进行数据统计与规律分析,为正确清晰分析保健食品产品提供依据;对产品配方使用原料进行分析研究,为产品组方提供参考。4、保健食品原料标准化研究:依据法规动态汇总分析并总结保健食品原料452种,针对每一个原料,结合法规动态,采用统计学和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保健食品原料进行标准化研究,包括原料来源、使用依据、原料标准、质量标准、标准用量、原料药性与功能6个方面的内容,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原料具有可参考的标准,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的原料标准不全,有的原料有多个标准等,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5、保健食品原料文献分析研究及方法建立:通过解读相关法规,建立保健食品原料文献研究的方法,并选取原料玛咖进行文献研究的方法验证。通过采用文献计量、文献分析、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玛咖安全性文献及功能性文献分析研究,包括功能性文献部分临床研究和动物试验研究的保健功能、实验对象、使用剂量等方面和安全性文献部分的安全剂量等方面。结论及意义 本研究(1)建立了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原料文献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明确了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数量并对其剂型、保健功能等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2)汇总分析可用于保健食品的452种原料,并进行原料标准化研究,通过查阅、汇总、分析法规条文,整理出可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并通过查阅相关标准进行原料的标准化研究;(3)构建保健食品原料文献的研究方法,即:法规解读-原料文献检索与计量分析-原料文献信息挖掘与安全性、功能性文献分析-自查及动态更新,通过分析探讨保健食品原料文献研究并以玛咖为例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CFDA保健食品产品数据库中产品信息重复,应该及时进行删除和修订;经信息完善后发现,我国保健食品排名前三剂型分别为囊剂、片剂和口服液;除营养素补充剂外,原料使用频次排名前十的分别为枸杞子、西洋参、黄芪、人参、茯苓、灵芝、蜂胶、山楂、葛根、山药;原料个数为1种的产品占有配方信息产品总数比例最高,为22.64%,其中中药类原料占比最大,占41.65%。汇总分析的452种原料中,部分保健食品原料有使用依据但无原料标准,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行原料标准的建立,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的使用。本研究为保健食品相关信息的查询提供了快速、全面的方法;为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及其文献的研究提供了高质量且便捷的研究平台;为保健食品原料的文献研究创建可供参考方法;为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政策提供依据,对规范保健食品产品及原料工作及探索保健食品文献研究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杨卫杰[3](2018)在《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干预Ⅱ型糖尿病实验动物代谢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Ⅱ型糖尿病是在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患病后机体出现蛋白质、脂肪、糖等代谢紊乱。糖尿病作为营养代谢失调疾病,均衡营养和控制代谢,将改善糖尿病症状。肠内营养制剂是营养治疗的重要手段,方便、简单、安全,满足肌体营养需求,保护肠道功能,改善营养状态,增强肌体免疫力,减少临床并发症,减少血栓形成感染。开发新型的针对糖尿病人的肠内营养制剂将具有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课题利用螺旋藻为主要原料设计针对糖尿病人的肠内营养制剂,分析螺旋藻营养成分、优化肠内营养制剂配方、探究螺旋藻及其肠内营养制剂的体外胃肠消化特性和干预Ⅱ型糖尿病小鼠的代谢特性。旨在充分发挥螺旋藻的营养价值,为糖尿病人提供新型肠内营养治疗途径。螺旋藻营养成分分析。分析了管道流体养殖螺旋藻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灰分的含量及其构成比例。采用原子火焰法测定了铁、锌、锰、硒四种矿物质元素含量,用氨基酸分析法测定18种常见氨基酸的含量,并用GC-MS法测定了脂肪酸组成。通过与传统养殖方式以及其他藻类进行比较,对新型管道流体养殖方式的营养价值作出评价,分析其营养优势。结果表明,两种螺旋藻蛋白质含量分别为65.2 g/100g、60.4 g/100g;脂肪含量分别为5.15 g/100g、4.93 g/100g;灰分含量为6.15 g/100g、6.42 g/100g,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15.31g/100g、15.53g/100g;水分含量为4.63 g/100g、4.78g/100g;低于传统方式养殖的螺旋藻;对螺旋藻进行氨基酸分析,螺旋藻中含有18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总含量为24.53%,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0.26%,两种螺旋藻的氨基酸组成比较,绿鼎螺旋藻中总氨基含量略高于天然宝螺旋藻,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出1.48%。绿鼎螺旋藻中饱和脂肪酸的总含量为53.213%,天然宝钝顶螺旋藻中饱和脂肪酸的总含量为53.953%;螺旋藻中铁含量118 mg/100g较丰富,锰含量24 mg/100g,较其他藻类相对较高,新型养殖方式的粗脂肪含量为5.15 g/100g,高于传统养殖方式4.93g/100g,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γ-亚麻酸含量为264.7 mg/100g。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配方设计。根据糖尿病人特殊的病理生理变化、代谢特征和能量需求,用螺旋藻作为优质蛋白来源,制备出一种疾病特异性的肠内营养制剂。该制剂每百克所含能量为1723.97 KJ能量来源分别为:碳水化合物66.56%,脂肪14.16%,蛋白19.28%。主要供能物质的添加量分别为蛋白质19.55 g,脂肪6.6 g,碳水化合物67.50 g。除此之外还添加了维生素,矿物质、肌醇、胆碱、牛磺酸和叶酸等,从而设计出一款不仅配比合理且满足糖尿病人营养需求的肠内营养制剂配方。螺旋藻及其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体外代谢特性。通过体外模拟螺旋藻和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的胃肠消化特性,分析螺旋藻和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的消化速率和消化程度。将螺旋藻和三种肠内营养制剂进行体外胃肠模拟消化实验,结果表明:螺旋藻和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A、B和C模拟胃肠消化体系的必需氨基酸最高分别是207.6 mg/100mL、66.8 mg/100mL、62.4 mg/100mL和64.2 mg/100mL,分别占初始样品必需氨基酸总量的84%、94%、89%和92%。螺旋藻氮释放量慢于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A、B、C,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C又缓慢于A、B,胃肠消化后的螺旋藻和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A、B、C的氮释放量范围是88.09%±0.98%-92.24%±1.87%,三种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氮释放量之间的差异不显着,螺旋藻与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之间差异显着。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成分配比合理,体外消化速率稳定,螺旋藻和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是营养支持的优良原料和制剂。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干预糖尿病小鼠代谢特性。经过28 d的饲养周期,在外观上,CG组小鼠的毛色光泽度最高,精神状况最为良好,排尿量最少;PCG组小鼠较饲喂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的TGA、TGB、TGC三组的小鼠毛发光泽度高,精神状态好,排尿量少,垫料相对干燥;TGA、TGB、TGC三组的小鼠均能有效减轻糖尿病小鼠体重的减轻,三者相比SENA效果最好。在空腹血糖值方面,0 d、7 d、14 d、21 d、28 d时BG组小鼠的空腹血糖值均明显高于CG组小鼠,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CG、TGA组小鼠的空腹血糖值均低于BG组小鼠,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小鼠在连续服用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和立适康赛瑞斯全营养粉28 d后,血清胰岛素、GIP-1、GIP水平高于糖尿病模型组且具有显着性差异,而三种肠内营养制剂之间差异不显着。在低场核磁共振图谱方面,各组实验小鼠的脂肪状况可得,较BG组来说,PCG组小鼠的健康状况改善效果最明显,TGA、TGB、TGC三组的小鼠健康状况有改善且三组之间差异不明显。结论显示: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不仅可以满足糖尿病小鼠基本的营养需求,而且能够改善小鼠的体质量和精神状态;可以降低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值,且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可以显着提高糖尿病小鼠的血清胰岛素、GIP-1、GIP水平;通过血常规结果显示对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小板、血红蛋白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分析各组小鼠的低场核磁共振图谱可以判定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可以增加脂肪的含量,有利于小鼠的营养状况。
朱孝晨[4](2018)在《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与多糖的制备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螺旋藻为一种多细胞、纤维状的蓝藻,在医药保健、食品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有关螺旋藻的应用主要以出售螺旋藻藻粉、胶囊、片剂等为主,难以实现产品高附加值利用。本文以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为原材料,分别制备了不同分子量的螺旋多糖(PSP)和不同纯度的藻蓝蛋白(C-PC),同时采用体内、外活性实验研究了C-PC和PSP对应的抗疲劳、降血糖活性。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螺旋藻多糖的分级制备及活性研究:脱蛋白后的螺旋藻多糖(PSP1),采用H2O2-Vc体系结合超滤法降解得到两种分子量多糖PSP2和PSP3,理化性质测定表明降解后多糖的溶解性、硫酸基含量增加,红外光谱分析多糖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体外抗氧化活性以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实验显示,随着多糖分子量的降低,其抗氧化活性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明显加强,PSP3活性最好。(2)螺旋藻藻蓝蛋白的分离纯化:反复冻融破壁后得到纯度(A620/A280)为0.56的C-PCⅠ;然后分别采用盐析法、双水相萃取法以及盐析结合双水相萃取法制备三种不同纯度的藻蓝蛋白C-PCⅡ、C-PCⅢ和C-PCⅣ。盐析法最佳硫酸铵饱和度为40%,盐析后得到的C-PCⅡ纯度和回收率分别为1.08、83%;响应面法优化出PEG/KHP双水相萃取体系最佳工艺为:聚乙二醇(PEG)质量分数为12.3%(m/m),磷酸盐(KHP,K2HPO4:KH2PO4=1:1)质量分数15.1%(m/m),pH为5.9,此工艺条件下所得C-PCⅢ的纯度及回收率分别为2.33和79%;盐析结合双水相萃取法得到的C-PCⅣ纯度最高,其对应的纯度和回收率分别为3.47、63%。(3)藻蓝蛋白的抗疲劳活性评价:小鼠力竭游泳实验表明表明,不同纯度的C-PC均能提高小鼠的力竭时间。其中,纯度为3.47的C-PCⅣ中剂量组(200 mg/kg)小鼠力竭游泳时间最长,与阳性对照相比提高了82.4%。四种纯度的C-PC均能提高运动后小鼠的乳酸脱氢酶(LDH)、肝糖原(LG)含量,同时降低血乳酸(BLA)、血尿素氮(BUN)含量。同时,常压耐缺氧实验表明C-PC能够提高小鼠的缺氧耐力。综合各项指标分析,藻蓝蛋白纯度越高,抗疲劳效果越好。纯度为3.47的C-PCⅣ抗疲劳效果最好,但与纯度为2.33的C-PCⅢ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4)藻蓝蛋白与多糖的降血糖活性研究:建立体外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研究发现PSP1、PSP2和PSP3三种多糖均能改善3T3-L1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作用,提高葡萄糖糖摄取能力,低分子量多糖PSP3的作用效果最好。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小鼠糖尿病模型,灌胃给药PSP3、C-PCⅢ以及PSP3/C-PCⅢ复合物(CPM,质量比1:1)连续给药28 d后,检测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值、血脂含量以及氧化应激等指标。结果表明三者均能降低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值,与模型组相比,C-PCⅢ200 mg/kg剂量组小鼠体内血糖值降低了60.35%。同时可通过降低糖尿病小鼠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来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小鼠脂质代谢紊乱现象。给药治疗后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FINS)含量升高,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下降。检测氧化应激指标发现,灌胃PSP3、C-PCⅢ和CPM治疗后能够降低糖尿病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活性,提高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歧化酶(SOD)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其中,C-PCⅢ降血糖效果最好。
颜维宝,唐晓宏,丁斌,赵霞[5](2017)在《螺旋藻对西北地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与价值研究》文中指出为研究螺旋藻对西北地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以30名西北籍大学生为受试对象,进行12周的口服螺旋藻试验,在试验期间对体质健康指标(五项)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服用"螺旋藻"后受试者台阶试验、肺活量、仰卧起坐(女生)有显着差异(P(27)0.05),体重没有明显变化;生化指标HGB、RBC、WBC、HCT等有显着性差异(P(27)0.05)。结论:螺旋藻对促进西北地区大学生体质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王一然,孙雪姣,陶冬冰,李墨翰,臧健,岳喜庆,武俊瑞[6](2017)在《运动营养发酵乳产品开发》文中认为以鲜奶为原料,通过添加螺旋藻、大豆低聚糖、大豆多肽、牛磺酸、VB12、烟酰胺、益生菌等配料,依据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在感官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利用120乳品综合成分指标分析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流变仪等设备,分析各组样品的理化指标及品质,最终确定最佳配方和工艺,进一步参照国家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实施手册,通过动物试验对其运动营养功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发酵乳理化性质均符合国家标准,营养成分更高。经口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功能发酵乳,30 d后能延长小鼠游泳时间约22%;提高小鼠肝糖原含量约23%;并显着降低小鼠血清尿素氮含量约6%,具有明显的增强体力、缓减疲劳的功效。
马艳芳[7](2016)在《螺旋藻肽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性研究》文中指出螺旋藻作为一种食品原料因其功能特性而得到广泛应用,FAO将其评为“人类21世纪最佳保健品”和“未来超级营养食品”(张文等,2013)。螺旋藻中藻胆蛋白含量高达50-70%。此外,还具有非常理想的氨基酸构成比例,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的含量接近或超过FAO规定的标准。螺旋藻对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血症、心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癌症以及病毒性感染等一系列疾病有疗效。螺旋藻在食品制造业中还可以作为一种功能成分存在(Hemamalini,2013)。但是,螺旋藻在食品制造业中的应用受到其干粉溶解性差、腥味浓重的缺点的限制。藻胆蛋白经蛋白酶处理后,改善了物化特性并扩大了应用范围。与藻胆蛋白相比,其水解产物螺旋藻肽不仅具有较低的分子量与良好的物化特性,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而且还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消除并防止机体受到自由基破坏,全面调节人体代谢机能等生理作用,这其中以其抗氧化能力最受关注。本文主要研究了螺旋藻的破壁方法、优化了单酶法和双酶法水解螺旋藻制备抗氧化肽的工艺,研究了水解度对螺旋藻肽起泡性、乳化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还研究了酶解过程中色素的产生规律与防控措施以及螺旋藻肽功能性饮料的研制。搅拌法、超声波破碎法、反复冻融法及后二者联用都可以破坏螺旋藻藻体细胞,使内容物流出。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破碎法,在超声模式相同、超声功率为5%、超声7s、间隔3s时,细胞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是最多的;反复冻融法4℃下解冻的样品比37℃下解冻的样品溶液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要高,冻融次数与可溶性蛋白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两种方法联用时的破壁效果要好于单独使用一种方法。采用搅拌法破壁时,溶液中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搅拌的进行含量增加,但是增速逐渐减缓,并且在搅拌时间为3h时,得到蛋白的量为25.8mg/m L。采用Box-Behnken法对碱性蛋白酶制备螺旋藻抗氧化肽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优化过程以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收率为响应值。结果表明,相较于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与风味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对螺旋藻的水解能力最强,其最适水解条件为温度55.46℃、pH 6.71、固液比为1:10.83(v/w)。在此条件下,酶解240min,螺旋藻肽的得率为58.50%,与优化前相比,提高了15.61%。经此法可获得具有明显抗氧化活性的螺旋藻肽,浓度为0.86g/L时,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77.60%,与优化前相比,提高了7.62%。采用中心组合实验对双酶水解螺旋藻制备螺旋藻抗氧化肽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响应值为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收率。研究结果表明,双酶法的较佳工艺为温度54.89℃,碱性蛋白酶与木瓜蛋白酶的比为2.23:1,酶解时间6.53h,此时,理论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收率的最大值分别为78.00%和57.94%。水解度对螺旋藻肽的起泡性、乳化性及抗氧化能力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螺旋藻肽的水解度随着水解的进行逐渐增大。水解过程中,螺旋藻肽的起泡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还原力均随着水解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随着水解的进行先减小后增大,达到最大后再减小。而泡沫稳定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则随着水解度的增大逐渐减小。酶解过程中的色素随着水解的进行逐渐积累,适当添加抑制剂或者吸附剂可以有效的抑制色素的产生。水解开始时加入1.5%的H2O2,水解结束时色素抑制率可达31.07%;NaClO加入量为1.5%时,色素抑制率为21.47%;当加入3%的活性炭时,色素抑制率可达27.29%。以制得的螺旋藻肽为原料配制螺旋藻肽功能饮料。实验结果表明,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饮料配制方法进行优化。对饮料品质影响的顺序依次为螺旋藻肽量、柠檬酸量、白砂糖量。获得的最佳配制方法为:每100mL螺旋藻肽饮料中添加螺旋藻肽0.5g,柠檬酸0.05g,白砂糖3g。
赵小宁[8](2015)在《牛大力抗疲劳药效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疲劳是一种主观不适感觉。疲劳得不到及时消除会出现慢性疲劳综合征(CFS),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和缓解疲劳状态的化学药物有限,从天然产物或者中草药中提取的活性有效部位由于其副作用少、无成瘾性,并且不含有容易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兴奋性成分而成为近年来抗疲劳食品药品的研究和开发热点。牛大力Millettia Speciosa Champ. Leguminosae)为豆科崖豆藤属植物美丽崖豆藤的干燥根,具有补虚润肺、强筋活络之功,用于病后虚弱、腰肌劳损等症状,是增力处方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本研究初步证实牛大力水提取物的抗疲劳活性,筛选牛大力水提取物中具有抗疲劳功效的部位,并对其有效部位抗疲劳的机制进行初步研究,为牛大力抗疲劳保健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研究基础。方法:1.牛大力水提取物抗疲劳作用研究以牛大力水提取物为研究目标,通过力竭游泳和爬杆两个宏观实验探讨牛大力水提取物的抗疲劳作用,并从能量代谢系统探讨牛大力水提取物抗疲劳的作用机制。2.牛大力水提取物抗疲劳和体外抗氧化活性有效部位筛选研究通过对牛大力水提取物进行乙醇沉淀处理后得到牛大力上清液以及沉淀部位,并对沉淀进行除蛋白操作后得到牛大力粗多糖部位。通过力竭游泳实验筛选其抗疲劳活性有效部位,并结合结晶紫以及DPPH·体外抗氧化实验对两部位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筛选研究。3.牛大力粗多糖部位抗疲劳机制初步研究通过测定游泳后小鼠血液和肌肉生化指标,探索牛大力粗多糖部位抗疲劳功效与抗氧化、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作用之间的关联性,更好的阐明牛大力粗多糖部位抗疲劳作用机理。结果:1.牛大力水提取物抗疲劳作用研究①牛大力水提取物对力竭游泳以及爬杆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牛大力水提取物对小鼠力竭游泳以及爬杆时间均有延长作用,提示牛大力水提取物具有抗疲劳效果。②牛大力水提取物对游泳后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通过测定牛大力水提取物对游泳后小鼠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肌糖原、以及乳酸脱氢酶(LDH)和磷酸肌酸激酶(CK)的影响来探讨牛大力水提取物的抗疲劳作用。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牛大力水提取物能显着性降低血浆中TG和BUN含量,提高肌糖原含量。与空白组比较,牛大力水提取物组对LDH活力虽无降低作用(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能显着性降低血浆CK的水平。2.牛大力水提取物抗疲劳和抗氧化活性有效部位筛选研究通过小鼠负重游泳发现与正常组相比,牛大力粗多糖组可显着性延长小鼠的力竭游泳时间,而牛大力上清液组均无明显延长作用。说明牛大力中抗疲劳活性有效成分主要集中于牛大力粗多糖部位。通过结晶紫以及DPPH·实验发现牛大力粗多糖部位能有效清除自由基,而上清部位各浓度的清除率均比同等浓度条件下的牛大力粗多糖部位低,表明牛大力粗多糖部位比上清液部位具有更强的体外抗氧化作用。该实验结果提示抗氧化作用从而减少游泳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可能是牛大力粗多糖部位发挥抗疲劳作用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3.牛大力粗多糖部位抗疲劳机制初步研究①对能量供应的影响:牛大力粗多糖能显着升高体内血糖和肌糖原的含量,降低尿素氮含量。②对代谢产物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牛大力粗多糖各剂量组均可以减少体内乳酸的产生,减少其在肌肉组织的蓄积,从而达到抗疲劳的目的。③对氧化应激作用的影响:体内试验显示,牛大力粗多糖部位能显着降低疲劳动物运动后血清LDH及CK水平,增加血中SOD和GSH活力,减少MDA的产生。结论:本论文证实牛大力粗多糖部位是其抗疲劳活性的有效部位,主要是对能量代谢和抗氧化功能进行调节:增加能量储备以及血糖的供能,减少代谢产物对机体的损伤,并且可以清除体内产生的自由基,使机体免受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引起的损伤,从而起到延缓疲劳产生的作用。
黄丽萍[9](2014)在《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保健食品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公众的消费水平明显提升,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在国家新制定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首次被纳入国家食品产业规划中,成为了重点行业。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保健食品产业也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保健食品安全治理的理论研究,在对保健食品、保健食品安全、多中心治理、多中心治理理论等概念的界定基础上,探索建立我国保健食品安全多中心治理的新模式。首先,从保健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入手,对我国保健食品安全单中心治理模式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带来的危害进行总述;其次,从政府部门、市场机制、第三部门、消费者群体四个层面,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研究,进而得出单中心治理模式已不适应保健食品安全现状的结论;再次,总结了美国、日本的保健食品治理概况,并据此提出对我国可借鉴的经验;最后,通过对理论和实践分析研究,得出最终结论,保健食品安全治理的最优选择,不是完善的政府机构或完善的市场机制,也不是完善的第三部门或理性的消费者群体,而是在这四者之间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即建立起政府、市场、第三部门、消费者之间协同协作的保健食品安全多中心治理模式。
王书全,李丽[10](2013)在《螺旋藻多糖抗疲劳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螺旋藻多糖(Spirulina polysaccharide)的抗疲劳功效。将10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螺旋藻多糖低、中、高3个剂量、空白对照和阳性对照组,分别灌胃100、200、300mg/kg体重螺旋藻多糖、生理盐水和500mg/kg体重西洋参粉。每3d称重一次,30d后,测定小鼠爬杆和负重游泳时间,采血分离血清及取组织样,测定血乳酸(BLA)、血尿素氮(BUN)含量、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力以及肝糖原(LG)、肌糖原(MG)含量。结果表明:各剂量螺旋藻多糖均能显着延长小鼠的爬杆及负重游泳时间,中、高剂量螺旋藻多糖能显着降低小鼠运动后血清中BLA、BUN的水平,提高LDH活性,增加了肝糖原及肌糖原的储备量。说明螺旋藻多糖具有抗疲劳的作用。
二、螺旋藻抗疲劳保健功能的检验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螺旋藻抗疲劳保健功能的检验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缅甸雪燕资源开发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第一章 雪燕质量初步研究 |
第一节:实验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与仪器 |
2.实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 性状鉴别 |
2 显微鉴别 |
3 理化检测 |
第三节 讨论与总结 |
第二章 雪燕营养成分检测及不同条件对其凝胶质构的影响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 主要营养成份 |
2 矿物质元素 |
3 不同条件对质构特性的影响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雪燕多糖制备工艺优化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分析 |
1 单因素考察结果 |
2 雪燕总多糖含量测定 |
3 响应面实验 |
4 最佳提取条件的确定及验证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雪燕多糖的单糖组成及方法学考察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 方法学考察 |
2 雪燕多糖水解物的衍生化HPLC分析色谱图 |
3 雪燕多糖提取率及其单糖含量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雪燕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作用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分析 |
1 对小鼠脏器指数碳粒廓清指数的影响 |
2 对小鼠细胞因子水平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3 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雪燕多糖对肠道微菌群的调节作用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分析 |
1 数据统计分析 |
2 样本物种多样性分析 |
3 样本物种组成分析 |
4 样本物种组成比较分析 |
5 样本组间差异物种检验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2)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原料文献数据库建立及范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保健食品及其法规概述 |
第二节 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概况 |
第三节 保健食品原料标准化概况 |
第五节 数据库软件对比选用及应用情况 |
第六节 文献计量分析软件选用及应用情况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原料文献数据库建立 |
第一节 数据库构建思路 |
第二节 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数据库建立 |
第三节 保健食品原料数据库的建立 |
第四节 保健食品原料文献数据库的建立 |
本章总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保健食品已批准产品信息特点研究 |
第一节 产品数量及信息变更情况分析 |
第二节 产品的剂型及保健功能统计分析 |
第三节 产品配方使用原料特点研究 |
本章总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保健食品原料的标准化研究 |
第一节 保健食品原料的汇总分析及统一目录研究 |
第二节 保健食品原料标准化研究 |
本章总结与讨论 |
第五章 保健食品原料文献研究及方法建立 |
第一节 保健食品原料文献研究方法的建立 |
第二节 保健食品原料的文献计量分析——以玛咖为例 |
第三节 原料的安全性文献分析——以玛咖为例 |
第四节 原料的功能性文献分析——以玛咖为例 |
本章总结与讨论 |
结语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干预Ⅱ型糖尿病实验动物代谢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螺旋藻的营养成分 |
1.1.1 蛋白质 |
1.1.2 脂肪酸 |
1.1.3 多糖 |
1.1.4 维生素和矿物质 |
1.2 螺旋藻的生理功能 |
1.2.1 抗氧化 |
1.2.2 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癌症 |
1.2.3 保护肝脏 |
1.2.4 降血糖、血脂 |
1.2.5 抗辐射 |
1.2.6 其他生理功能 |
1.3 螺旋藻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二章 螺旋藻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仪器 |
2.1.1.1 材料 |
2.1.1.2 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1.2.1 样品前处理 |
2.1.2.2 营养成分分析 |
2.2 实验结果 |
2.2.1 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
2.2.2 氨基酸组成分析 |
2.2.3 脂肪酸组成分析 |
2.2.4 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
2.2.5 重金属元素含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的配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仪器 |
3.1.1.1 材料 |
3.1.1.2 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1.2.1 原料前处理 |
3.1.2.2 氨基酸分析 |
3.1.2.3 主要供能物质添加量确定 |
3.1.2.4 其他组分添加量确定 |
3.1.2.5 肠内营养片剂的制备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肠内营养粉剂的物理性质 |
3.2.2 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3.2.3 供能物质添加量 |
3.2.4 其他组分添加量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螺旋藻和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的模拟胃肠消化特性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仪器 |
4.1.1.1 材料 |
4.1.1.2 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1.2.1 氨基酸分析 |
4.1.2.2 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的方法 |
4.1.2.3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方法 |
4.1.2.4 氮释放量的测定(TCA-NSI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螺旋藻和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4.2.2 螺旋藻粉和SENA、SENB、SENC的AAS,CS分析 |
4.2.3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特性和氮释放量曲线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螺旋藻肠内营养混悬剂干预Ⅱ型糖尿病小鼠代谢特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
5.1.2 实验动物分组 |
5.1.3 检测指标与方法 |
5.1.3.1 小鼠生活状态的观察和体质量的测定方法 |
5.1.3.2 小鼠空腹血糖值的测定方法 |
5.1.3.3 小鼠血液血常规的测定方法 |
5.1.3.4 小鼠血清胰岛素、GIP-1、GIP水平的测定方法 |
5.1.3.5 低场核磁共振测定方法 |
5.1.4 数据分析 |
5.2 实验结果 |
5.2.1 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对糖尿病小鼠外观的影响 |
5.2.2 对糖尿病小鼠体重的影响 |
5.2.3 对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值的影响 |
5.2.4 对小鼠血清胰岛素、GIP-1(胰高血糖素样肽-1)、GIP(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水平的影响 |
5.2.5 小鼠血液血常规指标的检测 |
5.2.6 二代核磁成像图谱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与多糖的制备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微藻及其应用 |
1.2.1 微藻概述 |
1.2.2 微藻应用 |
1.3 微藻中的活性物质及其生物学功能 |
1.3.1 微藻多糖 |
1.3.2 藻胆蛋白 |
1.3.3 不饱和脂肪酸 |
1.3.4 其他活性物质 |
1.4 螺旋藻的研究现状 |
1.4.1 螺旋藻简介 |
1.4.2 螺旋藻多糖研究进展 |
1.4.3 藻蓝蛋白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2 螺旋藻多糖的分级制备及体外活性研究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1.1 实验试剂及药品 |
2.1.2 实验材料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螺旋藻多糖的分级制备 |
2.2.2 多糖理化性质的测定 |
2.2.3 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
2.2.4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2.2.5 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总糖含量的测定 |
2.3.2 三氯乙酸沉淀次数对螺旋藻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 |
2.3.3 氧化降解联合超滤纯化分级制备螺旋藻多糖 |
2.3.4 多糖样品理化性质的测定 |
2.3.5 多糖样品红外光谱分析 |
2.3.6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2.3.7 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
2.4 小结 |
3 螺旋藻藻蓝蛋白的分离纯化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及药品 |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藻蓝蛋白粗提液的制备 |
3.2.2 藻蓝蛋白的纯化 |
3.2.3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盐析法沉淀藻蓝蛋白 |
3.3.2 双水相萃取纯化藻蓝蛋白工艺条件优化 |
3.3.3 盐析结合双水相萃取法纯度藻蓝蛋白 |
3.3.4 不同纯化方法比较分析 |
3.4 小结 |
4 藻蓝蛋白的抗疲劳活性评价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动物 |
4.1.3 实验试剂及药品 |
4.1.4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动物分组 |
4.2.2 力竭游泳实验 |
4.2.3 运动后小鼠的生化指标测定 |
4.2.4 常压耐缺氧实验 |
4.2.5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藻蓝蛋白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4.3.2 藻蓝蛋白对小鼠力竭游泳时间的影响 |
4.3.3 藻蓝蛋白对运动后小鼠血乳酸的影响 |
4.3.4 藻蓝蛋白对运动后小鼠血尿素氮的影响 |
4.3.5 藻蓝蛋白对运动后小鼠乳酸脱氢酶的影响 |
4.3.6 藻蓝蛋白对运动后小鼠肝糖原的影响 |
4.3.7 藻蓝蛋白对小鼠耐缺氧时间的影响 |
4.4 小结 |
5 螺旋藻多糖和藻蓝蛋白的降血糖活性评价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动物 |
5.1.3 实验试剂及药品 |
5.1.4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1.5 主要试剂配制 |
5.2 实验方法 |
5.2.1 PSP体外细胞实验 |
5.2.2 糖尿病小鼠模型 |
5.2.3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螺旋藻多糖对3T3-L1前脂肪细胞活力的影响 |
5.3.2 螺旋藻多糖对3T3-L1前脂肪细胞脂滴积累的影响 |
5.3.3 螺旋藻多糖对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葡糖糖摄取的影响 |
5.3.4 糖尿病小鼠体重的测定 |
5.3.5 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值(FBG)的测定 |
5.3.6 糖尿病小鼠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的测定 |
5.3.7 C-PC_Ⅲ、PSP和CPM对糖尿病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5.3.8 C-PC_Ⅲ、PSP3和CPM对糖尿病小鼠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
5.3.9 C-PC_Ⅲ、PSP3和CPM对糖尿病小鼠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5)螺旋藻对西北地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与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用品 |
1.2.2 服用方法 |
1.3 检测指标 |
1.3.1 身体素质 |
1.3.2 血常规 |
1.4 数据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服用螺旋藻前后西北地区大学生五项身体素质的变化情况 |
2.2 服用螺旋藻前后西北地区大学生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 |
3 讨论与分析 |
3.1 螺旋藻对西北地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
3.1.1 螺旋藻对大学生糖酵解能力的影响 |
3.1.2 螺旋藻对大学生运动耐力和抗疲劳能力的影响 |
3.1.3 螺旋藻对大学生体重指数的影响 |
3.2 螺旋藻对西北地区大学生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1 对白细胞的影响 |
3.2.2 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 |
4 结论 |
(6)运动营养发酵乳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运动营养补充剂的筛选 |
1.3.2 运动营养型发酵乳加工工艺 |
1.3.3 运动营养型发酵乳加工操作要点 |
1.3.4 运动营养型发酵乳配方筛选和确定 |
1.3.4. 1 感官综合评价 |
1.3.4. 2 理化指标测定 |
1.3.5 动物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营养补充剂的筛选 |
2.2 运动营养型发酵乳配方的确定 |
2.3 常规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
2.4 流变特性结果分析 |
2.5 游离氨基酸质量浓度结果分析 |
2.6 动物试验结果分析 |
2.6.1 运动营养型发酵乳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 |
2.6.2 运动营养型发酵乳对小鼠爬杆时间的影响 |
2.6.3 运动营养发酵乳对小鼠血清尿素氮浓度的影响 |
2.6.4 运动营养型发酵乳对小鼠肝糖原质量分数的影响 |
3 结论 |
(7)螺旋藻肽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螺旋藻 |
1.1.1 螺旋藻的简介 |
1.1.2 螺旋藻的功能 |
1.1.3 螺旋藻的应用潜力及前景 |
1.2 藻胆蛋白 |
1.2.1 藻胆蛋白的简介 |
1.2.2 螺旋藻的破壁方法 |
1.3 螺旋藻多肽 |
1.3.1 螺旋藻肽的简介 |
1.3.2 生物活性肽研究现状及进展 |
1.3.3 生物活性肽的来源 |
1.3.4 抗氧化活性肽的制备方法 |
1.3.5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方法 |
1.3.6 螺旋藻肽的开发 |
1.4 美拉德反应 |
1.4.1 美拉德反应的简介 |
1.4.2 美拉德反应的抑制方法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测试与分析方法 |
2.3.1.1 螺旋藻成分的测定 |
2.3.2 螺旋藻的破壁方法 |
2.3.2.1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2.3.2.2 超声波破碎法 |
2.3.2.3 反复冻融法 |
2.3.2.4 反复冻融-超声波法 |
2.3.2.5 搅拌法 |
2.3.3 碱性蛋白酶制备螺旋藻肽的工艺优化 |
2.3.3.1 蛋白酶的选择 |
2.3.3.2 单因素实验 |
2.3.3.3 Box-Behnken实验 |
2.3.4 双酶法制备螺旋藻肽的工艺优化 |
2.3.4.1 单因素实验 |
2.3.4.2 中心组合实验 |
2.3.5 水解度对螺旋藻肽功能特性的影响 |
2.3.5.1 水解度的测定 |
2.3.5.2 酶解时间对螺旋藻水解度的影响 |
2.3.5.3 还原力的测定方法 |
2.3.5.4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2.3.5.5 羟基自由基的测定方法 |
2.3.5.6 螺旋藻肽收率的测定 |
2.3.5.7 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的测定 |
2.3.5.8 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
2.3.5.9 螺旋藻肽成分的测定 |
2.3.5.10 蛋白酶活的测定 |
2.3.6 酶解过程中色素的产生及预防 |
2.3.6.1 蛋白水解液色素抑制率的计算 |
2.3.6.2 H_2O_2对色素的抑制 |
2.3.6.3 NaClO对色素的抑制 |
2.3.6.4 活性炭对色素的抑制 |
2.3.7 螺旋藻肽功能性饮料的研制 |
2.3.7.1 单因素实验的设计 |
2.3.7.2 正交试验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螺旋藻的组成及含量 |
3.2 螺旋藻的破壁方法 |
3.2.1 超声波破碎法 |
3.2.2 反复冻融法 |
3.2.3 超声波破碎法与反复冻融法联用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2.4 搅拌时间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 酶解条件的优化 |
3.3.1 碱性蛋白酶制备螺旋藻肽水解条件的优化 |
3.3.1.1 水解用酶的选择 |
3.3.2 单因素实验结果 |
3.3.2.1 温度对螺旋藻肽水解度、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收率的影响 |
3.3.2.2 pH对螺旋藻肽水解度、DPPH和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收率的影响 |
3.3.2.3 固液比对螺旋藻肽水解度、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收率的影响 |
3.3.2.4 酶添加量对螺旋藻肽水解度、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收率的影响 |
3.3.3 Box-Behnken实验结果 |
3.3.4 双酶法水解螺旋藻制备抗氧化活性肽的工艺优化 |
3.3.4.1 蛋白酶的选择 |
3.3.5 单因素实验结果 |
3.3.5.1 碱性蛋白酶与木瓜蛋白酶比例对螺旋藻肽水解度、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收率的影响 |
3.3.5.2 温度对螺旋藻肽水解度、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收率的影响 |
3.3.5.3 酶解时间对螺旋藻肽水解度、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收率的影响 |
3.3.6 中心组和实验结果 |
3.4 水解度对螺旋藻肽起泡性、乳化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4.1 酶解时间对水解度的影响 |
3.4.2 水解度对螺旋藻肽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
3.4.3 水解度对螺旋藻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
3.4.4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3.4.4.1 水解度对螺旋藻肽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
3.4.4.2 水解度对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
3.4.4.3 水解度对螺旋藻肽还原力的影响 |
3.5 酶解过程中色素的产生规律及防控 |
3.5.1 酶解过程中色素的产生 |
3.5.2 H_2O_2加入量对美拉德反应抑制的影响 |
3.5.3 NaClO加入量对美拉德反应抑制的影响 |
3.5.4 活性炭的加入量对美拉德反应抑制的影响 |
3.6 螺旋藻肽成分的测定 |
3.7 螺旋藻肽饮料的研制 |
3.7.1 评分标准 |
3.7.2 螺旋藻肽加入量对产品风味的影响 |
3.7.3 柠檬酸加入量对产品风味的影响 |
3.7.4 白砂糖加入量对产品风味的影响 |
3.7.5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3.7.6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结果 |
3.7.7 螺旋藻肽饮料的理化指标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牛大力抗疲劳药效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牛大力研究进展 |
一、植物来源 |
二、化学成分研究 |
三、药理作用 |
第二节 疲劳研究进展 |
一、疲劳的定义和分类 |
二、疲劳产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
三、疲劳的治疗现状 |
四、抗疲劳功能评价方法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牛大力水提取物抗疲劳作用研究 |
一、试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与分析 |
四、小结 |
第二节 牛大力水提取物有效部位的分离 |
一、试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与分析 |
四、讨论 |
第三节 牛大力水提物体外抗氧化以及抗疲劳活性有效部位筛选研究 |
一、试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与分析 |
四、小结 |
第四节 牛大力粗多糖部位抗疲劳机制初步研究 |
一、试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与分析 |
四、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所发表论文 |
致谢 |
(9)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保健食品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保健食品安全治理的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保健食品安全治理的研究文献综述 |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框架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理论分析框架 |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3 创新之处 |
第2章 我国保健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困境 |
2.1 我国目前保健食品市场的乱象 |
2.1.1 问题保健食品相关事件 |
2.1.2 我国保健食品市场乱象的主要类型及危害 |
2.2 我国保健食品安全单中心治理模式及存在问题 |
2.2.1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
2.2.2 信息化管理不到位 |
2.2.3 标准体系的不完善 |
2.2.4 导向机制的不完善 |
2.2.5 诉求机制的不合理 |
2.3 其他治理主体的参与现状 |
2.3.1 市场没有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
2.3.2 第三部门的参与不充分 |
2.3.3 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不足 |
第3章 保健食品安全治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3.1 单中心治理模式导致政府监管不力的原因 |
3.1.1 政府缺位导致相关法律法规难出台 |
3.1.2 政府越位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
3.1.3 因循守旧导致监管方式落后 |
3.2 市场、第三部门、消费者等主体未能有效参与治理的原因 |
3.2.1 市场失灵未能有效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
3.2.2 第三部门的发展受到制约 |
3.2.3 消费者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 |
第4章 构建多中心保健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
4.1 美国、日本保健食品治理经验及借鉴 |
4.2 构建多中心保健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
4.2.1 构建和完善政府监管体系 |
4.2.2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保健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 |
4.2.3 积极推进第三部门参与保健食品安全治理 |
4.2.4 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 |
4.2.5 协同协作社会共治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关于保健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螺旋藻多糖抗疲劳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1.3 测定指标 |
1.3.1 SPS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1.3.2 游泳实验 |
1.3.3 爬杆实验 |
1.3.4 生化指标测定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螺旋藻多糖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2.2 螺旋藻多糖对小鼠爬杆和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 |
2.3 螺旋藻多糖对小鼠运动后BLA、BUN含量和LDH活力的影响 |
2.4 螺旋藻多糖对小鼠运动后糖原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四、螺旋藻抗疲劳保健功能的检验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缅甸雪燕资源开发初步研究[D]. 付兴情.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保健食品产品—原料—原料文献数据库建立及范例研究[D]. 王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螺旋藻肠内营养制剂干预Ⅱ型糖尿病实验动物代谢特性的研究[D]. 杨卫杰.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4]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与多糖的制备及生物活性研究[D]. 朱孝晨. 烟台大学, 2018(12)
- [5]螺旋藻对西北地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与价值研究[J]. 颜维宝,唐晓宏,丁斌,赵霞. 体育科技, 2017(04)
- [6]运动营养发酵乳产品开发[J]. 王一然,孙雪姣,陶冬冰,李墨翰,臧健,岳喜庆,武俊瑞. 中国乳品工业, 2017(10)
- [7]螺旋藻肽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性研究[D]. 马艳芳.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8]牛大力抗疲劳药效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赵小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2)
- [9]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保健食品安全问题研究[D]. 黄丽萍. 华侨大学, 2014(02)
- [10]螺旋藻多糖抗疲劳作用研究[J]. 王书全,李丽. 食品工业科技, 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