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单载波通信系统论文-迟海明,陈翔,周春良,唐晓柯

宽带单载波通信系统论文-迟海明,陈翔,周春良,唐晓柯

导读:本文包含了宽带单载波通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快速傅立叶变换,迭代,蝶形运算

宽带单载波通信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迟海明,陈翔,周春良,唐晓柯[1](2018)在《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FFT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了基4 FFT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迭代计算1 024点基4 FFT的一种数字逻辑实现结构。蝶形计算单元使用共享寄存器和共享复数乘法器来减少面积,同时通过流水线设计降低延时。设计了一种存储结构通过存储器分组、交叉连接及特定的访问时序实现两路蝶形计算单元无等待访问。块浮点单元根据每次迭代计算得到的最大值实时压缩数据,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动态范围。旋转因子单元通过正弦对称性,将旋转因子存储空间减小75%。通过MATLAB仿真,定点FFT的输出信噪比达50.4 dB。相应的RTL实现通过Systemverilog得以验证。采用SMIC 40 nm LOGIC0040LL标准单元库综合,在PVT为ss/0.99 V/-40℃下,最高时钟为310.5 MHz,吞吐量为2.11 Gbps,面积为161.36 kGE,功耗为10.14 mW。(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18年22期)

金鑫,张乐平,罗鸿轩,胡珊珊[2](2018)在《低压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系统发射端物理层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析了载波通信的现状,以及宽带载波测量的关键因素。研究了低压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系统物理层发射端的结构,该物理层发射端由信道编码、星座映射、IFFT、循环前缀与加窗、正交调制和加前导等模块构成,针对上述模块从算法实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对Turbo交织模块、编码模块、IFFT模块等关键模块的FPGA实现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该实现方案对宽带载波标准信号生成设备研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电测与仪表》期刊2018年16期)

李战胜[3](2018)在《基于FPGA的低压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PLC)可以利用现有电力线作为传输媒介,具有投资成本低、建设周期短、安装使用方便、通信安全等一系列优点,是“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力解决方案之一。目前,低压PLC技术发展迅速,正向高速化、宽带化发展。然而,低压电力线是为传输电力而设计的,其信道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通信质量。OFDM调制具有抗频率选择性衰落、频带利用率高等优点,目前已成为低压宽带PLC技术的主流调制方式。本文对基于OFDM技术的低压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进行研究,并利用FPGA技术,实现系统中的关键模块的设计,主要工作如下:(1)详细讨论和分析了基于OFDM的低压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方案。首先,介绍了系统物理层架构、物理层符号以及系统参数。然后,分析了系统关键技术。前导P符号具有良好的恒包络和自相关特性,可用于自动增益控制(AGC)和接收机同步;双二进制Turbo编码采用预编码机制,保证了状态的循环;多级信道交织技术具有更强的抗突发错误能力。除此之外,讨论了扰码、星座映射、窗函数等关键技术。(2)本文的低压宽带PLC系统传输速率高,性能强,系统结构复杂。其中采用了双二进制Turbo编码和多级信道交织技术,具有更强的鲁棒性,但是FPGA实现起来较为复杂。经过长时间研究协议和Verilog代码编写调试,完成了系统发射端关键单元的设计。给出了发射端关键单元的基于FPGA的具体设计方法、实现过程以及仿真结果,主要包括:前导生成单元、加扰器单元、Turbo编码器单元、信道交织单元、分集拷贝单元、星座映射单元、添加循环前缀及加窗单元等。(3)针对OFDM系统对同步敏感的问题,对低压宽带PLC系统的符号定时同步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对OFDM系统的符号定时同步误差进行了分析,定时滞后将导致解调错误,定时超前只会有引入相位旋转。然后,简单介绍了经典Schmidl算法和Park算法。进一步,针对本文系统由10.5个P符号和2.5个M符号组成的前导序列,提出一种改进的延时相关算法,该算法性能受到信噪比的影响。接着,对传统的基于训练序列的互相关算法进行了研究,该算法弥补了延时相关算法的不足,可以产生尖锐的峰值,在低信噪比依然具有良好的符号同步性能,但是其计算复杂度高,不易在FPGA中实现。最后,针对基于训练序列的互相关算法存在的这一问题,提出五种简化改进算法,经过Matlab仿真,分析比较各种方法性能,最终确定采用P符号量化、同时进行绝对值归一化的算法,并对改进的符号同步算法进行了FPGA仿真实现,具有良好的符号同步效果。(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学良,李蕊,羡慧竹,刘庆扬,付美明[4](2018)在《智能电网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测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电力线宽带载波信号定量测试难的问题,结合宽带载波通信技术特点和智能电网实际应用场景,提出了全套空中辐射信号屏蔽、电力线传导信号隔离、路由中继拓扑控制、路径损耗矢量校正和软件逐点补偿的测试设计方案。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设计方案信号屏蔽与隔离效果良好,可覆盖抗衰减的最大范围;性能测试数据精确,网络拓扑可调可控,与预期效果一致,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张海龙,刘宣,李然,唐悦[5](2018)在《基于TTCN-3的宽带载波通信一致性测试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正在从窄带向宽带发展,宽带载波通信已成为近年来电力线载波通信研发和应用的热点,为保证不同厂商研发的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设备符合协议规范要求并能够互联互通,对其进行一致性测试十分必要;基于TTCN-3测试框架和Titan开发平台设计了宽带载波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提出了一致性测试系统软件和硬件设计方案,阐述了测试系统各部分的实现机制及关键技术;在深入研究宽带载波通信协议的基础上,针对物理层、链路层和应用层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测试用例,构建测试环境并进行一致性测试,可对被测系统协议实现的正确性进行判决;对推进宽带电力线通信的标准化和互联互通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8年04期)

齐火箭,王嘉宏,徐海宾,杨红欣[6](2015)在《基于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的电费催缴与查询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电费催缴方式存在的缺点,基于电力线宽带载波集中抄表技术,开发电费催缴与查询系统。(本文来源于《自动化应用》期刊2015年11期)

郭丽莎[7](2015)在《基于OFDM的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智能电网的迅速发展,对电力线载波通信(PLC)技术的研究成为热点,一方面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将推动我国PLC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的PLC载波芯片主要采用单载波与扩频调制技术,仅限于普通的抄表功能。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PLC技术具有频带利用率高、抗信道衰落能力强、适合高速率传输、抗码间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可以满足智能电网在可靠性、安全性、及时性等方面的要求,是新一代PLC芯片的核心技术,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本文主要研究基于OFDM的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设计,主要工作如下:1、对低压电力线信道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仿真模型。介绍了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阐明了OFDM技术应用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优势。根据系统的设计目标和要求,结合信道特点,设计了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整体方案,包括系统参数选择、发射机方案和接收机方案。2、研究了基于OFDM的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同步和信道估计算法,分析了同步误差、频偏及信道估计误差对OFDM系统的影响,设计了接收机中基于前导的系统同步算法。结合本系统的实际情况,本文对传统的符号同步、频率同步和信道估计算法进行了改进。MATLAB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性能可以达到系统的设计要求。3、针对载荷数据的特点设计接收方案,采用ROBO交织,使载荷数据可以对抗电力线信道的衰落特性,将Turbo码与OFDM系统结合,可以增强系统的纠错能力,从而在低信噪比时正确传输。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基于载荷数据的接收方案达到系统的预期性能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5-11-01)

妙红英,高寅,王松,洪虹[8](2015)在《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由于具有零施工、无辐射、电力公司专有的特点,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中得到了高度重视。随着载波通信技术的发展,宽带载波通信技术日臻成熟,由于具有速度快、路由性能强、抗噪声能力出色等优势,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针对目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主流本地通信技术进行分析,论述各自优劣,对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技术》期刊2015年04期)

[9](2014)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低压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技术标准研讨会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10月14至15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在京组织召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低压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技术标准研讨会,来自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及制造厂商的30余名技术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听取了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计量所关于低压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单元技术规范、检验规范及通信协议的汇报,与会专家对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设备技术要求、工作频带划分、编码方式、报文结构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要进一步完善互联互通、系统级测试等试验方法,明确了下一阶段工作计划。(本文来源于《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期刊2014年10期)

严培[10](2014)在《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单载波频分多址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技术的上行系统中,过高的峰均功率比要求系统具有极高的设计复杂度来预防非线性失真,这就要求系统内要拥有很大线性动态范围的功率放大器等器件,这就会大大提高用户终端的生产成本和削弱终端电池的续航能力,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系统是在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系统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结合了单载波频域均衡(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omain Equalizer,SC-FDE)技术和OFDMA系统的优点,表现出单载波峰均功率比(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PAPR)极低的性质,成功的避免了上述问题,最终成为LTE上行链路所选择的多址接入方案。本文主要就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单载波频分多址系统的子载波分配模式,迫零(Zero Forcing,ZF),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MMSE),判决反馈均衡(Decision Feedback Equalizer,DFE)以及Turbo均衡等检测算法误码率性能,PAPR性能,带外泄漏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仿真。本文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了LTE上下行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并给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第二章主要介绍SC-FDE技术,给出其系统原理,并介绍几种频域均衡技术,最后给出了SC-FDE系统频域均衡算法仿真结果。第叁章主要介绍SC-FDMA的系统原理,分别介绍SC-FDMA的叁种分配模式,并详细分析灵活性较高的新型块交织频分多址(Block-Interleav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B-IFDMA)系统,仿真用户数,块子载波数,交织程度对系统性能影响,给出叁种单载波频分多址系统结合ZF,MMSE和DFE以及Turbo均衡算法后的误码率性能仿真结果,最后还给出了集中式频分多址(Localiz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LFDMA)系统的两种跳频方法的系统原理和性能仿真结果。第四章重点研究了SC-FDMA系统的相关特性,包括叁种分配模式下的PAPR,加频率偏移性能仿真,并成功将N-continuous技术引用到SC-FDMA系统中,给出了优化后的带外泄漏性能和误码率(Bit Error Rate,BER)性能仿真结果。论文的最后一章是对本文贡献的归纳,并给出后续研究工作的建议,分析未来SC-FDMA系统可能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03-01)

宽带单载波通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分析了载波通信的现状,以及宽带载波测量的关键因素。研究了低压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系统物理层发射端的结构,该物理层发射端由信道编码、星座映射、IFFT、循环前缀与加窗、正交调制和加前导等模块构成,针对上述模块从算法实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对Turbo交织模块、编码模块、IFFT模块等关键模块的FPGA实现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该实现方案对宽带载波标准信号生成设备研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宽带单载波通信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迟海明,陈翔,周春良,唐晓柯.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FFT实现[J].电子测量技术.2018

[2].金鑫,张乐平,罗鸿轩,胡珊珊.低压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系统发射端物理层的实现[J].电测与仪表.2018

[3].李战胜.基于FPGA的低压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4].王学良,李蕊,羡慧竹,刘庆扬,付美明.智能电网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测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8

[5].张海龙,刘宣,李然,唐悦.基于TTCN-3的宽带载波通信一致性测试系统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8

[6].齐火箭,王嘉宏,徐海宾,杨红欣.基于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的电费催缴与查询系统[J].自动化应用.2015

[7].郭丽莎.基于OFDM的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

[8].妙红英,高寅,王松,洪虹.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J].华北电力技术.2015

[9]..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低压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技术标准研讨会召开[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4

[10].严培.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单载波频分多址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

标签:;  ;  ;  ;  

宽带单载波通信系统论文-迟海明,陈翔,周春良,唐晓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