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孙文慧王芳

(淄博市淄川区中医院;山东淄博255100)

【摘要】目的:为了加强临床上对消化道早癌的确诊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析和研究在治疗过程中应用消化内镜技术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选取263例考虑为消化道早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60例患者经过病理活检检查确诊,其中有35例患者治疗方案上选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25例患者在治疗方案上采取传统外科手术,所有确诊的消化道早癌患者并常规进行内窥镜、超声内镜和内镜窄带成像(NBI)内镜检查,比较内镜影像评分对诊断的价值,以及不同的治疗方案患者住院情况对比。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发现,NBI内镜组和常规内镜组相比其在病变形态、胃小凹分型及毛细血管三方面的影像评分均显著占据优势,而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手术组其手术情况和传统手术组相比占据显著优势,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早癌在诊治过程中选取消化内镜技术治疗,其准确性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内镜实施黏膜下病灶切除在治疗消化道早癌方案疗效显著,而且创伤比较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关键词】消化道早癌;消化内镜技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9)01-0021-01

近年来临床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每年的发病率可占世界总发病例数的40%左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属于消化道早癌,因此早期实施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消化道早癌患者其病变未侵及消化道黏膜的下层,而有研究数据证实早期实施介入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消化道早癌患者的生存率,因此早期诊治对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2]。患者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和内镜影像,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现阶段其兼顾诊治双方面作用。我院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消化道早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选取263例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考虑为消化道早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60例患者通过病理确诊(内镜黏膜切除或手术切除),患者年龄50-85岁,平均(65.5±6.5)岁;患者中男:女为2:1;临床症状:40例腹胀,23例胃胀,嗳气反酸32例。入组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入组的所有患者常规进行白光检查,对怀疑发生病变的位置进行活检同时配合内镜技术(窄带成像内镜和色素内镜)取活检做最终确诊,检查的过程中详细记录各病变的形态、胃小凹分型及毛细血管的形式,由我院病理室主任医师负责对病理结果进行判读。内镜检查时对患者实施静脉麻醉,通过内镜确定病灶的位置、大小及相关情况,同时辅以染色处理,在病变外围的2mm处进行界限标记,然后给予肾上腺素盐水(1:10000)和少量的靛胭脂注射于黏膜下层,应用电凝法或者透明冒法将病变一次性的切除或者多次切除干净[3]。

1.3治疗效果评价

影像评分标准:模糊记为1分,暗淡记为2分,比较清晰记为3为,清晰记为4分。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1.0的统计学软件处理,当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内镜技术影像评分对比分析经过统计分析发现,NBI内镜其在形态、胃小凹分型和毛细血管形态三方面内容和常规内镜相比明显占据优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毛细血管方面和放大色素内镜相比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内镜检查组患者其手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疗耗时)和常规外科手术相比明显降低,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消化道早癌通常是指病变未侵及黏膜或者仅局限在黏膜层的消化道癌症,临床上比较多见的消化道早癌包括胃癌早期、食管癌早期及结直肠癌早期。胃肠道肿瘤是现阶段临床上恶性度比较高的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严重的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因此治疗方案上主张早期发现并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这要求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就有十分重要临床意义和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条件的提高和内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消化道早癌的临床检出率、灵敏度和特异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4]。传统的消化内镜通过白光内镜对疾病进行鉴别和诊断,由于在应用过程中缺乏准确性,因此随着NBI和超声内镜(EUS)的出现其逐步退出了临床,而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消化道早癌的确诊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得到了临床医师的认可和青睐。窄带成像技术属于近年来应用到临床的新技术,其对未染色的黏膜能够进行有效的增强,经过特殊的窄带过滤器过滤后剩下的光谱成为临床诊断消化道早癌的标准。放大色素内镜能够呈现肿瘤微小结构的变化,从而发现黏膜病变上的细微改变。此次研究中显示内镜检查组患者其手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疗耗时)和常规外科手术相比明显降低,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治疗其具有损伤小,对周围组织器官创伤小的特点,而传统的手术不仅创伤大,而且会损伤腹腔内的脏器,风险性明显高于内镜组。有研究报道显示,通过内镜进行黏膜剥离治疗时,其出血量大约在15.0%左右,而穿孔的发生率大约在12.0%左右,且是否发生穿孔与病变的生长位置及大小存在密切联系。内镜黏膜切除术来源于息肉电切术,属于新技术,和传统的手术方案相比,其治疗效果、安全性及经济效益明显的优于传统的内镜治疗方案。

总之,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了尽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微创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高。通过此次研究显示,EMR和ESD在消化道早癌的诊疗过程中因疗效可靠、安全性高、损伤小、经济效益低的优点而得到临床医师和患者的认可。在看到起优点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其局限性,此次研究未对单一消化道癌症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仍需验证。

参考文献:

[1]李润芳,雷骁.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3):100-101.

[2]徐爱萍.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47):358-358.

[3]冯汉胜,张鼎,袁金胜.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7(4):96-97.

[4]黄双茂.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6(34):52-53.

标签:;  ;  ;  

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