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者论文-李纲,李显鑫,巴志超,杜智涛

潜水者论文-李纲,李显鑫,巴志超,杜智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潜水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信群,潜水者,角色识别,潜水行为动因

潜水者论文文献综述

李纲,李显鑫,巴志超,杜智涛[1](2018)在《微信群潜水者角色识别及行为动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微信群信息交流过程存在多元化角色类型,识别微信群潜水者角色类型及分析潜水行为动因,对深入探究微信群信息交流过程及把握其内在交流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微信群中的真实交流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成员直接参与度与间接依赖度,并设计成员离群率算法识别微信群中的潜水者群体;基于时间序列发言数划分潜水者角色类型,通过定义成员交互强度与兴趣契合度计算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并作为边权重构建信息交流网络,结合网络结构动态演化特征分析微信群成员潜水行为动因。[结果/结论]通过计算成员离群率及时间序列发言数能够有效识别微信群中的潜水者及其角色类型,基于对成员网络嵌入位置、角色作用等演化分析发现成员潜水行为主要与成员身份地位、话题兴趣度及关系亲疏度相关。(本文来源于《图书情报工作》期刊2018年16期)

黄俊文[2](2018)在《UGC平台潜水者用户需求满足、社会临场感与分享意愿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多数关于用户生成内容(UGC)的研究关注用户的发帖动机。但是放眼于整个在线社区平台,绝大部分用户都处于潜水状态。根据着名的“1%准则”,只有1%的用户创造了新的内容,剩下99%的用户则一直处于潜水状态。针对这部分潜水者用户他们不会发布任何新内容,但他们可能更愿意分享内容。而分享内容也是在线UGC社区平台中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探究潜水者的分享动机不论在实践还是理论上均极具意义。以往对分享行为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帖子固有特征上,缺乏对个人需求满足的解读。本文回顾并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从UGC平台潜水者用户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分享意愿,加入社会临场感变量作为中介,构建了“用户需求满足—用户社会临场感感知—用户分享意愿”的概念模型,其中用户需求满足包括了叁个维度,分别是社交需求满足、信息需求满足和自我实现需求满足。本文依托国内外研究中较成熟的测量量表来设计本研究问卷,并以国内知名UGC平台糗事百科为例,经预调研修正形成正式问卷。通过在糗事百科平台内具有创意的问卷收集方式共回收781份有效的潜水者用户问卷(如果用户最近叁个月内没有发帖,在本研究中该用户将被认为是潜水者);再者,运用SPSS20.0处理有效样本数据,对问卷的有效性和可信度进行分析。最后,通过AMOS20.0对概念模型进行拟合度检测,并进一步分析路径系数,从而对本研究的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针对潜水者用户,社交需求满足、信息需求满足和自我表达需求满足对分享意愿的积极影响;潜水者用户社会临场感感知程度对分享意愿的积极影响;以及社交需求满足、信息需求满足和自我表达需求满足对社会临场感的积极影响。这一结果从理论角度来说拓宽了在线用户特别是潜水者用户分享行为的研究范围与研究视角,从实践角度来说为UGC社区的运营建言献策,以期实现UGC社区的良性循环与长期发展。(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马晓惠,小夜[3](2017)在《炮弹鱼:让潜水者绕着走的“暴脾气”》一文中研究指出泰坦炮弹鱼:珊瑚礁里的"大金牙"如果你曾见过泰坦炮弹鱼本尊,一定无法忘记它们那些标志性的"龅牙"。这8颗凿刀似的大牙尖锐有力,就连海胆的硬壳也能轻松咬碎。因为"大龅牙"总在不停地生长,为了控制牙齿长度,泰坦炮弹鱼不得不将磨牙列入日常工作之一。要是你在潜水时看见泰坦炮弹鱼不停地用嘴巴去蹭珊瑚礁,一定不要惊讶,那是它们在磨牙呢!(本文来源于《百科探秘(海底世界)》期刊2017年06期)

张晓琴[4](2017)在《时间之河的隐秘潜水者——于晓威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于晓威是中国大陆重要的70后作家之一。2008年,他以中短篇小说集《L形转弯》获得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其最具代表性的中篇《北宫山纪旧》《陶琼小姐的一九四四年夏》《沥青》《弥漫》,短篇《厚墙》《勾引家日记》《圆形精灵》《一个好汉》等也都不乏佳评。然而,于晓威似乎从不刻意标榜自己的写作风格,也没有强调特定的素材,这些似乎也不是他的所欲和初衷。只是时至今日,他仍然是手写小说——(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7年03期)

职烨[5](2016)在《潜水者》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到达海岛仙本那的时候我和乔已经快要累死了。坐了整整八个小时的飞机,加上中间转机等候的五个小时,在各个航站楼间拖着行李走来走去,廉价航空的座位又小又窄,一个空位也没有。下了飞机之后还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又换了一个半小时的快船才到。潜店的房子是用铁皮打的,刷成天蓝色,地上铺着米黄色的瓷砖,我们俩把拖鞋脱(本文来源于《美文(上半月)》期刊2016年08期)

张端颖[6](2016)在《玉田元创包装印刷领域的“潜水者”》一文中研究指出身处一个不得不追逐流行的时代,不管是朋友圈铺天盖地的信息潮,还是层出不穷的新事物,都会让人感到"乱花渐欲迷人眼"。而那些一头扎在某个领域里、心无旁鹜钻研的人,就如同"潜水者",在潮流里坚持自我、脚踏实地,以沉稳的姿态,以专注的态度,打磨出属于自己的辉煌。(本文来源于《印刷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万莉,程慧平[7](2015)在《虚拟知识社区用户知识贡献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贡献者和潜水者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虚拟知识社区中,贡献者的知识贡献意向更多地受激励机制、功能服务、社会身份因素的影响;潜水者的知识贡献意向更多地受知识贡献自我效能、线下活动因素的影响;贡献者和潜水者的知识贡献意向均正向显着影响其可持续知识贡献行为,两者差异较小。(本文来源于《情报理论与实践》期刊2015年12期)

白丽群[8](2015)在《虚拟兴趣社区潜水者与发帖者知识共享意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打破了地理限制,让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用户聚集在一起,并以特定品牌、话题等为内容建立的虚拟兴趣社区不断增加,其下所包罗的受众群体逐渐庞大。虚拟社区因为成员身份的匿名性,为成员们创造了一个自由讨论的开放空间。虚拟社区繁荣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成员知识共享活动是否活跃。然而,已有的研究显示,虚拟社区中的很大一部分成员通常扮演着潜水者的角色,即他们不向其他成员分享知识,而是将社区仅仅作为搜索和浏览信息的场所。潜水,这种存在于虚拟社区中的消极参与行为会降低整个社区的活跃度,继而降低社区的使用价值。当前学者通常将发帖者和潜水者作为整体进行研究,两个群体知识共享驱动因素的区别研究还不深入。同时,以往对于个人因素对知识共享影响的研究忽视了虚拟社区的类型,主要聚焦在专业虚拟社区。而不同类型虚拟社区的运营目标和组成元素的不同可能会导致知识共享意愿驱动因素的不同,在不同类型社区背景下社区成员的分群体研究,对于进一步理解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意愿至关重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相关的理论综述,分析并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在虚拟社区以及影响社区成员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方面的理论成果,引入了行为归因理论,将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分为内外部驱动因素两个方面对潜水者和发帖者进行区别研究。研究发现,声誉对发帖者和潜水者的知识共享意愿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发帖者的影响显着大于对潜水者的影响。与发帖者群体不同的是,潜水者对互惠有很高的期望。社区认同及对社区管理的信任对潜水者和发帖者的知识共享意愿均有显着积极的影响,但是影响差异不显着。帮助他人的愉悦感对发帖者群体的知识共享意愿有显着的积极影响,对潜水者群体的影响不显着。而知识共享自我效能对发帖者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显着大于潜水者。结论显示两个群体知识共享意愿驱动因素存在差异性,虚拟社区运营者可以针对性激励用户,从而保持并加强社区活跃度。本研究仍有很多方面有可加强之处,希望未来研究者可以针对研究局限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提高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12-01)

[9](2015)在《韩正 微博潜水者》一文中研究指出刚满60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沪港通开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区")周年之际,接受了英国《金融时报》的专访。就任政治局委员以来,这已经是韩正第二次接受非官方媒体的专访。2013年10月,他曾就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同财新传媒旗下杂志《新世纪》周刊畅谈,政治局委员接受非官方媒体的专访非常罕见。韩正不是一天炼成的与现在从容应对媒体不同,10年前的韩正,还被媒体形容为"不善言辞"。韩正是上海本土成长起来的官员,做过仓库管理员,当过胶鞋厂副厂长。1990(本文来源于《时代人物》期刊2015年01期)

雷鸣[10](2013)在《去潜水者的天堂帕劳 拥抱这个世界的美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帕劳,你会重新知道什么是海,什么是地,什么是光,什么是热。如果你向往真正纯净的海水,那么帕劳便是你寻找的世外桃源!” 去帕劳之前对它一无所知,以为只是单纯的岛国,猛烈的阳光,咸咸的海水,无污染的天空。到了之后才发现,有的不仅仅是这些。(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3-08-03)

潜水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多数关于用户生成内容(UGC)的研究关注用户的发帖动机。但是放眼于整个在线社区平台,绝大部分用户都处于潜水状态。根据着名的“1%准则”,只有1%的用户创造了新的内容,剩下99%的用户则一直处于潜水状态。针对这部分潜水者用户他们不会发布任何新内容,但他们可能更愿意分享内容。而分享内容也是在线UGC社区平台中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探究潜水者的分享动机不论在实践还是理论上均极具意义。以往对分享行为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帖子固有特征上,缺乏对个人需求满足的解读。本文回顾并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从UGC平台潜水者用户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分享意愿,加入社会临场感变量作为中介,构建了“用户需求满足—用户社会临场感感知—用户分享意愿”的概念模型,其中用户需求满足包括了叁个维度,分别是社交需求满足、信息需求满足和自我实现需求满足。本文依托国内外研究中较成熟的测量量表来设计本研究问卷,并以国内知名UGC平台糗事百科为例,经预调研修正形成正式问卷。通过在糗事百科平台内具有创意的问卷收集方式共回收781份有效的潜水者用户问卷(如果用户最近叁个月内没有发帖,在本研究中该用户将被认为是潜水者);再者,运用SPSS20.0处理有效样本数据,对问卷的有效性和可信度进行分析。最后,通过AMOS20.0对概念模型进行拟合度检测,并进一步分析路径系数,从而对本研究的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针对潜水者用户,社交需求满足、信息需求满足和自我表达需求满足对分享意愿的积极影响;潜水者用户社会临场感感知程度对分享意愿的积极影响;以及社交需求满足、信息需求满足和自我表达需求满足对社会临场感的积极影响。这一结果从理论角度来说拓宽了在线用户特别是潜水者用户分享行为的研究范围与研究视角,从实践角度来说为UGC社区的运营建言献策,以期实现UGC社区的良性循环与长期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潜水者论文参考文献

[1].李纲,李显鑫,巴志超,杜智涛.微信群潜水者角色识别及行为动因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8

[2].黄俊文.UGC平台潜水者用户需求满足、社会临场感与分享意愿关系研究[D].深圳大学.2018

[3].马晓惠,小夜.炮弹鱼:让潜水者绕着走的“暴脾气”[J].百科探秘(海底世界).2017

[4].张晓琴.时间之河的隐秘潜水者——于晓威论[J].当代作家评论.2017

[5].职烨.潜水者[J].美文(上半月).2016

[6].张端颖.玉田元创包装印刷领域的“潜水者”[J].印刷技术.2016

[7].万莉,程慧平.虚拟知识社区用户知识贡献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贡献者和潜水者比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

[8].白丽群.虚拟兴趣社区潜水者与发帖者知识共享意愿研究[D].天津大学.2015

[9]..韩正微博潜水者[J].时代人物.2015

[10].雷鸣.去潜水者的天堂帕劳拥抱这个世界的美好[N].中国妇女报.2013

标签:;  ;  ;  ;  

潜水者论文-李纲,李显鑫,巴志超,杜智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