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梯田论文-李明锐,李天国,李博,秦丽,蒋明

元阳梯田论文-李明锐,李天国,李博,秦丽,蒋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元阳梯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元阳梯田,森林群落,土壤微生物,养分

元阳梯田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锐,李天国,李博,秦丽,蒋明[1](2019)在《元阳梯田核心区森林群落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养分含量的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元阳梯田核心区箐口和大鱼塘两地共7种森林群落(臭牡丹群落、杉树群落、茶树-旱冬瓜群落、旱冬瓜群落、鼠麴草群落、五眼果群落和鸭公树-木荷群落),按0-20cm、20-40cm、40-60cm和60-80cm土层取样,测定各土层微生物数量(细菌、放线菌、自生固氮菌、纤维分解菌和真菌)与养分含量(全N、全P、全K、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分析微生物数量与养分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除茶树-旱冬瓜群落的真菌数量和旱冬瓜群落的放线菌、自生固氮菌以及纤维分解菌的数量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发生变化,其它森林群落微生物数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群落不同种类微生物数量变化梯度不一致。(2)鸭公树-木荷群落细菌数量最多;杉树群落的放线菌数量最多;自生固氮菌数量在旱冬瓜群落最多;纤维分解菌和真菌数量在臭牡丹群落最多。(3)7种森林群落的全N、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无眼果群落和鸭公树-木荷群落的全N、碱解N和速效K含量最高;旱冬瓜群落的全P和速效P的含量最高。(4)全N和3类速效养分含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养分含量在不同的森林群落表现出显着差异,并具有显着的垂直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史艳兰,刘芳[2](2019)在《黄与绿:元阳梯田景观农业中的土地和农民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地元阳梯田逐渐出现替代耕种或抛荒现象。为维系梯田景观,旅游公司与地方政府合作,以农村合作社的形式对农民土地进行流转,再雇佣地方农业工人耕种梯田。本研究以梯田中呈现的黄、绿两种景观为线索,梳理了自耕农与农业工人耕作的异同,以阐释不同农民身份与土地的关系。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除了生产技术,还包括据不同土地发展出的经验知识。人地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脱离了基于地方社会、土地情结的职业耕作不是保护梯田的最佳选择。(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常玉选,何学林[3](2019)在《元阳同步实施梯田保护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元阳县的哈尼梯田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哈尼族先民留下的宝贵财富。近年来,该县全力推进梯田保护与开发同步实施,发展生态经济,在培植红米产业的同时,大力提倡和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特别是在梯田里养殖稻田鱼和泥鳅,以此提高综合种养效益,真正让千年梯田焕发新(本文来源于《云南经济日报》期刊2019-07-01)

周小凤,张朝枝[4](2019)在《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化与旅游化的关系演变与互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产化与旅游化已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活动,历时性地理解两者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化与旅游化发生的时空背景基本相同,但关键施动主体与客体不同,形成二者关系演变的基础;地方先后经历了"旅游化启蒙遗产化、遗产化与旅游化相互促进、旅游化阻碍遗产化、遗产化加快旅游化"四个阶段;其中,"摄影师"、"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大众传媒"、"社区居民与旅游企业及外来商人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问题、地方贫困"、"地方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等关键行动者分别依次发挥了主要作用,影响着二者关系的格局变化。(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19年03期)

程琳[5](2019)在《国产有机大米品牌塑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礼记·礼运》记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上》中说:“食、色性也。”从先秦的历史典籍中可见中国人对于饮食的尊重与重视,饮食是人本性的一部分。作为饮食主体的大米,成为中国人的主粮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大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今依旧是中国人的叁大主粮之一。中国的疆域辽阔,水稻产区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具有浓厚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水稻产区之一的就在元阳哈尼,哈尼梯田在2013年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享有世界性的声誉。在壮阔的梯田风光背景中,梯田中载种的红米却一直声名不显,人们只知道哈尼梯田驰名中外,鲜有人了解梯田红米的相关信息。本文尝试以管理学中的品牌塑造和艺术设计的相关知识作为理论基础,探究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和具体实践方案。首先宏观梳理中国大米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分析中国稻米行业依托互联网时代的新趋势新动能。其次具体深入分析哈尼族的梯田耕种文化,调研哈尼梯田红米面临的优势与劣势、威胁与机遇。最后通过品牌建设试图解决梯田红米声名不显的境况,针对哈尼梯田红米品牌的塑造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6-03)

郭九峰[6](2019)在《元阳梯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工会博览》期刊2019年16期)

陈雅鑫[7](2019)在《哈尼族的杰作——元阳梯田》一文中研究指出元阳特色元阳是云南省红河州下辖县之一,因地处红河上游元江之南,故得此名。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哀牢山脉南段,红河南岸,东接金平县,南邻绿春县,西与红河县毗邻,北与建水县、个旧市隔红河相望,东西最大横距74千米,南北最大纵距55千米。元阳县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境内层峦迭嶂,沟壑纵横,山地连绵,无一平川。最低海拔144米,最(本文来源于《中老年保健》期刊2019年06期)

白灵[8](2019)在《基于游客感知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械生产城市人口剧增对农业文化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种种弊端的凸显让人们重新引起对农业文明的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GIAHS项目试图对其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在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内涵认知模糊、旅游产品与常规景区雷同等误区,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动着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尽快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旅游产品体系。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国内外较少有学者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产品及其体系方面进行研究。但是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核心在于让大众能够在旅游活动中学习和体验与农业相关的文化。同时,在现有关于旅游产品体系的文献资料中,大部分学者对旅游产品体系构建多依据的是资源地的特色进行的,然而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这种由供给出发构建的产品体系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要素的错配。另外在方法上,研究多偏向的是定性分析,分析结果较为主观。基于此,本文从游客市场角度出发,依据相关学科理论基础,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方法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是农业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发展的推进,也帮助了相关旅游企业管理者有针对性的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进行调整,对实现产品体系的不断优化,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对影响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主要有游客市场需求、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旅游资源情况和旅游产品现状叁个方面,接着根据相关理论基础,依照系统性、多样化、可调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了游客感知调查问卷,对指标选取进行说明,并构建了一套具有普适性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体系架构(MES)。最后选择元阳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为其构建一套完整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体系验证了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对该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提出了优化对策,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梁勇,冯书华,李博,湛方栋,李元[9](2019)在《元阳梯田核心区稻田土壤养分含量与微生物数量的时空变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元阳梯田核心区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的时空变异特征。【方法】在不同月份采集元阳梯田核心区箐口村不同海拔(1 450、1 500、1 600、1 700和1 800 m)稻田的土壤,分析土壤养分(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与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自生固氮菌、纤维分解菌和真菌)的数量。【结果】低海拔梯田土壤全氮、全钾含量高于高海拔梯田土壤全氮、全钾含量,高海拔(1 700、1 800 m)的梯田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要高于相对低海拔(1 450、1 500 m)的稻田,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在休闲期高于水稻生长期。土壤微生物数量总体上在低海拔(1 450、1 500 m)稻田较高,土壤自生固氮菌和放线菌在3月、细菌和真菌在5月、纤维分解菌在9月的数量相对较多。【结论】元阳梯田核心区稻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与微生物数量受季节的明显影响,并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闵惠琳,宋维峰,马建刚,王卓娟,吴锦奎[10](2019)在《元阳梯田水源区印度木荷水分来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元阳梯田水源区优势乔木印度木荷的水分来源,为元阳梯田水源区水分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元阳梯田水源区降水、地下水、印度木荷茎干水及土壤水的δD值,采用氢氧同位素技术结合IsoSource模型对印度木荷的水分来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得到不同潜在水源及印度木荷茎干水的同位素特征,印度木荷林下土壤水的δD值在-172.73‰~-37.37‰,δ~(18)O在-23.27‰~-5.43‰;地下水的δD值在-71.35‰~-53.46‰,δ~(18)O在-10.67‰~-7.09‰;降水的δD值在-68.68‰~-53.46‰,δ~(18)O在-9.74‰~-7.09‰;印度木荷茎干水的δD值在-89.55‰~-50.15‰,δ~(18)O值在-12.78‰~-5.29‰。【结论】在5月、11月前期降雨较少的情况下,地下水对印度木荷的平均贡献率高达60.7%,土壤水的贡献较小,说明在少雨的季节,印度木荷主要利用的是地下水,对土壤水的利用较少;7-8月降雨充足时,地下水与深层土壤水对印度木荷的贡献占主导地位,总的平均贡献率地下水为41.9%,40~100 cm土壤水为19.12%。说明印度木荷对地下水有较强的依赖性,即使是在雨季有较强降水补给的情况下,在利用深层土壤水的同时,地下水仍是主要水分来源,为印度木荷提供较为稳定的长期水分供应。(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元阳梯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地元阳梯田逐渐出现替代耕种或抛荒现象。为维系梯田景观,旅游公司与地方政府合作,以农村合作社的形式对农民土地进行流转,再雇佣地方农业工人耕种梯田。本研究以梯田中呈现的黄、绿两种景观为线索,梳理了自耕农与农业工人耕作的异同,以阐释不同农民身份与土地的关系。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除了生产技术,还包括据不同土地发展出的经验知识。人地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脱离了基于地方社会、土地情结的职业耕作不是保护梯田的最佳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元阳梯田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明锐,李天国,李博,秦丽,蒋明.元阳梯田核心区森林群落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养分含量的分布特征[J].西部林业科学.2019

[2].史艳兰,刘芳.黄与绿:元阳梯田景观农业中的土地和农民关系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9

[3].常玉选,何学林.元阳同步实施梯田保护与开发[N].云南经济日报.2019

[4].周小凤,张朝枝.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化与旅游化的关系演变与互动机制[J].人文地理.2019

[5].程琳.国产有机大米品牌塑造研究[D].南昌大学.2019

[6].郭九峰.元阳梯田[J].工会博览.2019

[7].陈雅鑫.哈尼族的杰作——元阳梯田[J].中老年保健.2019

[8].白灵.基于游客感知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

[9].梁勇,冯书华,李博,湛方栋,李元.元阳梯田核心区稻田土壤养分含量与微生物数量的时空变异特征[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10].闵惠琳,宋维峰,马建刚,王卓娟,吴锦奎.元阳梯田水源区印度木荷水分来源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9

标签:;  ;  ;  ;  

元阳梯田论文-李明锐,李天国,李博,秦丽,蒋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