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学生代表队荣获山东省计算机技术技能大赛高校组第一名

我院学生代表队荣获山东省计算机技术技能大赛高校组第一名

一、我院学生代表队荣获山东省计算机技术技能大赛团体赛高校组第一名(论文文献综述)

冯加付[1](2021)在《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文中认为群众性体育赛事是广大民众参与健身活动、切磋运动技艺、挑战自我极限、开展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也是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目标,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取消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制度,在社会治理背景下,审批制度改革对于落实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加快群众性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简化办赛程序、吸引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实践表明,近几年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办赛数量有了显着的上升,但与此同时,制度环境的变化引发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参与主体的权责、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多元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生了一定变化,从政府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此现实背景下,对群众性体育赛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问题而展开,第一,探讨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特征;第二,揭示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过程;第三,实现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效应。具体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对当前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治理缘起、治理政策与治理困境等进行了阐述,构建了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继而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案例验证,最后提出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优化策略。经综合研究,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社会治理视角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经历了起步与曲折,政府一元化管理(1949—1965);停滞与异化,深受“文革”运动影响(1966—1976);恢复与转型,政社合作关系形成(1977—1992);协作与探索,多元治理萌芽(1993—2012);协同与完善,多元治理格局逐渐形成(2013—)等5个历史阶段。并表现为办赛宗旨从“为国”到“为民”,办赛主体从一元到多元,办赛手段从行政到综合,办赛效益从“输血”到“造血”,办赛空间从封闭到开放等5个演变特征。(2)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结构主要由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构成;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缘起于深化改革所趋、政府管理转向、多元主体融合和体育产业驱动等;国家和地方对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有一定政策支持,并正在完善过程当中;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正面临着政府与社会地位失衡、政府部门权责模糊、多元主体利益冲突、治理过程协同不足等现实困境。(3)研究所构建的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由办赛环境、办赛主体、参与动因、协同引擎、互动行为和协同结果6个核心范畴构成,6个核心范畴在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过程中既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作用,又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体系;此外,每个具体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生命历程表现为“协同开启——协同过程——协同完成”3个阶段。(4)将构建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同国内外其它领域协同治理模型、以及相关支撑理论进行理论对话,试图将实质理论发展为形式理论,发现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有其领域特殊性,尚不具备从实质理论向形式理论升华的条件,扎根理论以建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的实质理论而结束。(5)案例验证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与赛事实践是基本吻合的,说明该理论模型有较高的外部效度。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办赛环境、办赛目标、办赛过程、主体结构、参与动因、互动关系等千差万别,难以在实践中找到同理论模型完全契合的赛事协同治理过程,说明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是一个理想化的理论模型。最后,基于前文的综合分析,尤其是针对当前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面临的困境和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案例验证的启示,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优化赛事治理内外部环境、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明确政府赛事治理权责边界、建立政府与社会双向监督机制、加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治理保障和针对赛事类型选择不同治理手段等6条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优化策略。

何天琴[2](2021)在《我国西北地区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袁泉[3](2019)在《校园网页新闻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 ——以西南科技大学官网新闻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中国高校网站汉语新闻英译在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西南科技大学官网新闻汉译英翻译项目为研究对象。本次翻译实践旨在促进西南科技大学的对外宣传,从而为英文目标读者提供适合其阅读的新闻文本,其最终目的是能够让目标读者与原文读者得到相同的阅读体验。通过分析新闻文本的特点,译者归纳和总结了信息类文本的语言特点和难点,并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结合翻译项目中的具体案例,对源文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此外,译者引用源文本中的典型案例,围绕词汇、句法以及语篇这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译者采用增译和省译实现了汉英两种语言意义上的对等,采用分译、合译以及解释性翻译实现了其意义上和形式上的对等,采用顺译、逆译以及编译实现了其意义上和风格上的对等。通过分析上述翻译方法,译者能够有效地解决翻译过程中的难题,从而从语言层面和理论层面上提高了汉英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此外,译者也希望本文能够为致力于校园网页新闻汉英翻译的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郝欢欢[4](2018)在《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展示大赛内容及形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并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抓手及“牛鼻子”工程,社会体育指导员中流砥柱的作用不言而喻。这就要求作为全民健身推动者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同时具有娴熟的教学能力。通过对为提升和培养一批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而举办的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展示大赛的研究,进一步了解赛事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及赛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取得的效果,为下届赛事的举办提供有效参考,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期待中的赛事尽绵薄之力。本文综合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2016-2017年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展示大赛中的技能比赛、知识竞赛的内容和形式及交流展示的内容和形式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指出了两届赛事在内容及形式上的利弊,进而提出合理性建议。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展示大赛的举办提高了指导员的综合能力,但对参赛运动员的资格要求仍不明确,且审核制度不严谨;运动员中主要以兼职的中老年人群为主,缺少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赛区分布情况不稳定,使偏远地区代表队行程不便或放弃比赛;赛事安排衔接较紧且白天晚上连续进行;2.在比赛内容及形式上,技能比赛中2016年涉及项目较广,对参赛人数严格限制,2017年人数增加,技能项目却减少;理论竞赛中,2017年少部分运动员对考试教材准备不足,出现错误的答题方式;演讲比赛中主题内容较单一;3.在大赛的交流中,交流内容不够丰富;讲座的场馆选择不是很合理;4.大赛的展示部分内容丰富,但展示形式不明确;并提出相应建议:1.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赛事管理机制,对各省市的预选赛进行监督;明确参赛运动员的等级条件及资格要求;成立专职辅导员工作岗位,并适当给予报酬;按国家规定的区域设立赛区;调整竞赛项目顺序;2.比赛内容中,技能比赛部分增加教学讲解,按不同年龄段设置竞赛项目;增加演讲比赛的主题内容;建议现场问答的题目重复使用;对运动员进行隔年参赛的要求,促进指导员新生力量发展;加强基层对大赛的重视;3.增加大赛中的交流形式,如评选出大众喜欢的技能项目共同学习,代表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讲座的内容应通俗易懂,贴合群众的日常健身知识;4.对技能展示进行评分,最大限度的发掘我国传统体育文化;

朱君[5](2017)在《京师武术文化研究 ——以北京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所涉及的“京师”指国家首都。由于我国历代首都众多,故选北京为个案进行研究。京师武术文化研究所涉及的地域以北京地区为主体,并进行研究;但作为首都,研究所涉及的层面还要兼顾国家层面。因此,京师武术文化研究不是一般意义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是以北京地域存在的与武术活动相关的所有文化为主体,兼顾国家层面的武术文化研究。为了本课题的顺利进行,先后七个月深入北京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学口述历史方法调查,并通过对京师武术文化历史、发展现状等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把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提炼。对于繁多的文献资料,运用个案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加以研究。对历史资料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通过逻辑分析,去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最终形成完整性论文,并为京师武术文化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设性的策略。同时,查阅和学习论文所涉及的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和地理学等相关知识和理论,为本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写作思路上,紧紧围绕京师武术文化的价值这根主线,分析京师古代、近代和现代武术文化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归纳、总结京师武术文化的特征、发展规律、演进动因等,逐步形成论文主体框架。在谋篇布局上,全文共分10个章节。2-5章围绕京师武术文化发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土壤、古代京师武术文化的形态与影响、近代京师武术文化的转型和现代京师武术文化的社会定位四大部分展开书写。6-9章围绕京师武术文化的内容、京师武术文化的形态特征、京师武术文化发展规律与演进动因、京师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未来发展策略四大部分书写。第10章为本文的结论。论文有资料、有论证、有结论,逻辑思维严密,布局合理,结构完整。论文内容及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导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重点、难点、可能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理论假设,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的理论基础。2、“京师武术文化”概念的界定。通过对“武术文化”、“京师”、“京师武术文化”的界定,厘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认为:京师武术文化是以国家意志为导向的,以包容性、权威性、先进性和创新性为典型特征的,在首都从事与武术相关的社会活动的主体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以及这个创造活动的本身。3、京师武术文化诞育与存在的时空。认为定都主要与经济的发展相关,同时受到民族融合、自然环境、政治、军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北京成为首都有其独特的民族融合因素。地理环境对北京的民众性格有影响,其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融合“胡风”色彩的文化。4、古代京师武术文化与其它地域武术文化的区别之一在于宫廷武术文化。古代京师武术文化以宫廷武术文化为核心,包括帝王武术、宫廷娱乐武术和大内高手武术。宫廷武术以骑射、摔跤为主要运动形式,以技击搏杀为运动特征。军旅武术是御林军武术,是为保卫宫廷和首都而设立的。民间武术以入仕、糊口和立势为目的。统治阶级对武术有时禁止、有时倡导,军旅武术与民间武术相互促进,民间武术的立势有时对政府产生较大冲击,这些对京师武术文化发展都产生较大的影响。古代京师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现为搏杀。5、民间武术的兴盛是近代京师武术文化的成就之一,也是与其它地域武术文化的主要区别之一。民间武术的兴盛与近代武术军事功能的让位、武科举制度的废止、内忧外患的时局不无关系。民间武术的兴盛也与京师义和团运动、近代的“强国强种”思想和西方文化的侵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批农民武术家奔向京师,纷纷开门立拳,但由于近代枪炮的盛行致使武术在战场的威力大大削弱,迫使其向体育方向转型。因而,近代京师武术文化以八卦掌、太极拳的防身健身为主要特征。近代京师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现为搏杀与健身。6、现代,京师武术文化的定位有三,向体育(广义)、教育和文化传播方向发展。竞技武术成为武术发展的领头羊,一度唱独角戏。近年来,京师武术在全民健身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学校武术方面,京师的中小学、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都十分重视武术。在传播文化方面,社团组织和国家层面都发挥了作用。现代以太极拳、竞技武术的普及、提高为主要运动特征,具有引领全国武术发展的作用。现代京师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现为健身、教育与文化传播。7、京师武术文化丰富多彩,拳种具有的特点是:一是以北方拳种为主。二是摒弃“门户之见”,形成完整的拳种体系。三是展现大气磅礴的首都气概。在武术精英方面,列举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突出贡献,并研究了天桥、庙会及武术小说现象,拓宽了武术文化研究的范围,丰富了武术文化的内涵。最后,以八卦掌和太极拳为例,分析了其源流、北京发展状况、内容体系、技术特点等。指出北京拳种的发展与京师的文化、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京师武术文化形成的重要部分。8、京师武术文化精神内涵。京师武术文化有包容性、权威性、先进性和创新性文化特色。其气质特征包括“慷慨悲歌、气劲人豪”、“风气刚劲、剽悍尚武”的文化心理。“反帝爱国、舍身取义”、“救国图存、大义凛然”的文化气质。蕴含“天人合一”、“阴阳互转”、“中庸和谐”等文化精神。9、京师武术文化的发展规律为:第一,统治阶级的需要是京师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第二,搏击价值盛于乱世,健身价值兴于盛世。第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引导京师武术文化走向辉煌。演进动因有四:第一,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第二,复杂的人文背景。第三,经济发展的需要。第四,迁都的影响。10、京师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包括:引领全国武术的发展方向,能够弘扬民族精神,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为京师竞技武术、社会武术和学校武术未来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并为文化建设提供建设性策略。

许亚丽[6](2017)在《山东省冠县查拳协同保护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昌盛,这使传统文化的发展迎来新的春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和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传统武术是承载着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涵的中华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文化。它是国粹,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过深远影响,然而近年来传统武术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以至于使得其传承和发展陷入困境。在民族复兴和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下,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查拳是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优秀代表之一,中华武术自古有“南拳北腿山东查”的说法,然而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和文化全球化的强烈冲击下,冠县查拳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冠县查拳协同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是极具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冠县查拳的历史起源,以及冠县查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发展和传播历程进行梳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冠县查拳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发现:冠县查拳在保护方式和发展方向上较为单一,导致查拳在保护和发展上陷入困境;政府部门对查拳的宣传力度不足和推广渠道有限,使得居民对查拳的认知水平偏低;传承人对查拳文化经营管理不善,造成查拳文化受众范围较小;对查拳文化资源开发不足,影响了查拳的产业化发展;政府各职能部门缺乏沟通协作,费时费力拖了查拳发展的“后腿”。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为此提出冠县查拳政府、社会和市场协同保护和发展模式,并提出以下发展路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查拳数字化保护相结合、查拳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一体化发展、查拳竞赛与节日文化融合发展、查拳文化建设融入新农村建设、打造冠县查拳休闲健身体验特色文化旅游小镇。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冠县查拳之所以会出现如此萧条的发展现状,究其原因除去本文提到的,还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如“观念陈旧”以及文化全球化发展等等,面对这些影响因素,我们必须开拓视野,多视角看待问题,融入新理念、开发构建新模式、多听专家学者建议,针对冠县查拳保护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使冠县查拳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发展,为中华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根脉。

庄严[7](2016)在《走过这一年——2016中国电力教育行业新闻盘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教育培训对于促进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现如今,电力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电力企业为了求得发展,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不同工种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将培训考核与绩效考核相挂钩,促进员工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培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促进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张正全[8](2016)在《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研究 ——以玉溪体育运动学校为例》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在“举国体制”的大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仅注重体育竞技训练,忽视了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看重的是国家或者地方的利益,忽视了对运动员的个人综合利益,缺少对运动员的发展关怀。在这种大背景下,严重影响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重竞技运动训练,轻文化课学习;重体育竞赛成绩,轻个人全面发展;重当前利益,轻大部分运动员前途的局面。为了使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国家积极倡导在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施“体教结合”。“体教结合”就是主要解决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的矛盾,要求不但学习好文化课知识,而且要训练好竞技体育专项技能。实施“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去传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既重视竞技运动训练,又重视文化课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运动员成为既有高超的竞技体育项目运动水平,又有丰富文化知识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型人才,最终培养出全面协调发展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有体育特长的有用人才。本文分析和梳理了我国近30年来“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从体育和教育两个维度,整理清楚“体教结合”的基本理论,重点以玉溪体育运动学校为例深入分析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情况、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内外文化与运动训练融合发展的典型经验,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对策。玉溪体育运动学校自1988年建校就从人才培养框架上确定了“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在过去28年的发展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但同时在观念上、体制上、实践上依然存在着障碍,没有达到理想中的“体教结合”,为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完善。一是要树立新理念,包括全面发展、共同发展、体育回归教育的理念;二是要创新体制,构建体教结合联合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三是要勇于实践,在密切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运动员主动学习,要求教练员、文化课教师主动融入“体教结合”。

李阳[9](2016)在《从首届青运会看我国网球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球作为欧美等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伴随着世界职业网球赛巡回赛的开展,目前风靡于全球。在近几届奥运会上我国奖牌总数排名多次进入前三,显然从奖牌的数量上我国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体育大国。但我国网球竞技水平整体偏低,落后于世界平均发展水平。究其原因,众多研究认为我国与其他网球强国差距主要是竞技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差距。首届青运会的网球比赛,共有14个省19个城市100名运动员参赛。我国高水平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大都云集,基本上代表了我国最高水准的青少年网球比赛。因此本文以参加首届青运会网球比赛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为调研对象,以网球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为研究对象均具有—定的代表性。笔者借助全国首届青运会在福州举办的地理优势,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参加首届青运会网球比赛的运动员进行基本情况、训练、比赛、学习、管理、选拔方面等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并参考专家学者的以往研究,深层次探讨目前我国网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得出结论:现行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球受经济发展影响大,在我国发展既不平衡;2、培养模式上仍以“三级培养模式”为主,学校培养模式、俱乐部培养模式、网球学校培养模式对于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作用甚少;3、训练仍以大强度训练为主,训练矛盾突出;4、运动员常年“多训练、少比赛”,参加比赛少,尤其是国际比赛:5、国内已有赛制管理体系不完善,问题频出。最后,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发展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策略、建议。主要从“发展网球理念”“训练理念”“竞赛理念”“培养模式转变”“体教结合发展新思路”等几个方面阐述。

张长念[10](2015)在《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素质需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党和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文化强国战略号角越吹越响的国际竞争战场上,培养武术国际传播专门人才以推动武术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软实力成为我们当下的紧迫任务。而此任务亟需我们对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素质需求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本研究运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研究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类型、素质需求等,并根据需求探讨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策略。研究结论认为:1.武术国际传播人才是指“通过不同形式和途径为武术在国际间跨文化传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依据武术国际传播的不同形式将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分为竞技传播人才、教育传播人才、传统传播人才和演艺传播人才。2.通观由古至今的武术国际传播人才我们发现,他们是逐步由被动向主动、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单一形式传播到多元形式传播的。我国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素质现状表现为:数量缺乏,素质不高,观念陈旧;传播者的类型与国外受众的需求不对口。缺乏专门培养是关键原因。3.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素质需求受“使传者”、“受传者”、传播者三方的因素影响。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在知识、技术、能力、精神四个方面的具体素质需求有共性,又有相互之间的差别,更有各自的特别需求,本研究分别称之为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共需素质、差需素质和特需素质。4.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共需素质即各类人才共同需求的素质,包括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学、中国文化、武术历史、武术拳种等知识素质,扎实的武术基本技术、出众的武术基本功等技术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外语语言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一般人际交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现代国际礼仪等能力素质,以及道德品质、诚信守诺、包容、坚忍、实事求是、钻研、爱国、政治立场坚定、民族精神等精神素质。5.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差需素质即两种以上四种以下人才特别需求的素质。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为竞技传播人才、教育传播人才和传统传播人才所特别需求,武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知识为教育传播人才、传统传播人才和演艺传播人才所特别需求,武术难度动作、竞技武术自选套路为竞技传播人才和演艺传播人才所特别需求,武术动作创编能力为竞技传播人才、教育传播人才和演艺传播人才所特别需求,武术对练或对打动作设计为竞技传播人才和演艺传播人才所特别需求,动作示范与纠误为竞技传播人才、教育传播人才和传统传播人才所特别需求,汉语语言能力为教育传播人才和传统传播人才所特别需求等。6.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特需素质即某一类人才特别需求的素质。竞技传播人才特别需要武术竞赛套路或竞技武术散打的技术素质,教育传播人才特别需要传统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素质,传统传播人才特别需要某一个或几个拳种深入全面的知识和技术素质,以及武术技法的技击应用、武术功法技术和功力水平等素质,演艺传播人才则在艺术表演知识和武术套路演练艺术表现力等素质上有特别需求。7.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须坚持战略意识、文化意识、全球意识、拳种意识,基于武术国际竞技传播、教育传播、传统传播、演艺传播人才共需、差需、特需素质的需求来进行探求,并广泛开拓和加强组织、经济、资源、平台、理论等各方保证。培养的主体应首先考虑依托高等院校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此框架下,首先通过开设双语课程等方式,以权宜之计培养人才以应时下之需,另规划设置对外武术专业,培养武术国际传播专门人才以为长久之计。

二、我院学生代表队荣获山东省计算机技术技能大赛团体赛高校组第一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院学生代表队荣获山东省计算机技术技能大赛团体赛高校组第一名(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步入新时代:广大民众对群众性体育赛事需求增加
        1.2.2 面对新环境: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迎来机遇与挑战
        1.2.3 治理新格局: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在驱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论
        1.5.2 具体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之处
        1.6.1 研究内容创新
        1.6.2 研究视角创新
2 研究综述
    2.1 文献综述
        2.1.1 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相关研究
        2.1.2 治理的相关研究
        2.1.3 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
        2.1.4 协同治理模型构建相关研究
        2.1.5 研究述评
    2.2 核心概念
        2.2.1 群众性体育赛事
        2.2.2 协同
        2.2.3 治理
        2.2.4 治理机制
        2.2.5 理论模型
3 理论基础
    3.1 协同治理理论
        3.1.1 协同治理的概念
        3.1.2 协同治理的内涵
        3.1.3 协同治理的本土化
        3.1.4 协同治理的实践应用
    3.2 其它相关的理论
        3.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2 协同优势理论
        3.2.3 资源依赖理论
        3.2.4 委托代理理论
4 社会治理视角下新中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历程回顾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历史阶段划分
        4.1.1 起步与曲折阶段(1949—1965):政府一元化管理
        4.1.2 停滞与异化阶段(1966—1976):深受“文革”运动影响
        4.1.3 恢复与转型阶段(1977—1992):政社合作关系形成
        4.1.4 协作与探索阶段(1993—2012):多元治理萌芽
        4.1.5 协同与完善阶段(2013—):多元治理格局逐渐形成
    4.2 新中国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演变特征
        4.2.1 赛事宗旨:从“为国”到“为民”
        4.2.2 办赛主体:从一元到多元
        4.2.3 管理手段:从行政到综合
        4.2.4 赛事效益:从“输血”到“造血”
        4.2.5 办赛空间:从封闭到开放
5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现实审视
    5.1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缘起
        5.1.1 制度改革:群众性体育赛事数量增加与各种问题并存
        5.1.2 赛事治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客观要求
        5.1.3 改革转型:传统的赛事管理路径出现“政府失灵”
        5.1.4 多元融合:协同治理主体互动关系亟待理顺
        5.1.5 产业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需求
    5.2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
        5.2.1 政府:监管服务与部门协调
        5.2.2 市场:资源配置与经费扩充
        5.2.3 社会:公益服务与技术支持
        5.2.4 个人:民众参与与资源整合
    5.3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
        5.3.1 国家层面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梳理
        5.3.2 地方层面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梳理
        5.3.3 基于公共政策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特征分析
    5.4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困境
        5.4.1 政府与社会地位失衡
        5.4.2 政府部门权责模糊
        5.4.3 多元主体利益冲突
        5.4.4 治理过程协同不足
6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构建
    6.1 理论模型构建研究设计
        6.1.1 方法选择
        6.1.2 样本选取
        6.1.3 分析工具
    6.2 理论模型构建过程
        6.2.1 产生研究问题
        6.2.2 资料收集
        6.2.3 资料分析——实质性编码
        6.2.4 理论建构——理论性编码
        6.2.5 理论应用
    6.3 理论模型阐释
        6.3.1 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整体性阐释
        6.3.2 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核心要素阐释
    6.4 关于理论模型严谨性的说明
7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案例验证
    7.1 案例研究设计
        7.1.1 案例验证思路
        7.1.2 资料来源与收集
    7.2 验证案例介绍
        7.2.1 案例一:中国(京山)绿林网球·英雄会
        7.2.2 案例二:陈仓区周末篮球联赛
    7.3 理论模型案例验证
        7.3.1 办赛环境
        7.3.2 办赛主体
        7.3.3 参与动因
        7.3.4 协同引擎
        7.3.5 互动行为
        7.3.6 协同结果
    7.4 案例验证结果与启示
8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优化策略
    8.1 双管齐下:优化赛事治理内外部环境
    8.2 政社共治: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
    8.3 定权定责:明确政府赛事治理权责边界
    8.4 互监互督:建立政府与社会双向监督机制
    8.5 软硬兼施:加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治理保障
    8.6 精准施策:针对赛事类型选择不同治理手段
9 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体育赛事管理部门访谈提纲
    附件2: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访谈提纲
    附录3:调研照片
    附录4:调研访谈内容节选
    附录5: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校园网页新闻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 ——以西南科技大学官网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2.1.1 Analysis of the Parallel Text
        2.1.2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3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2.1.4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2.2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2.3 Proofreading after Transaltion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3.1 Equivalence at Lexical Level
        3.1.1 Amplification
        3.1.2 Omission
    3.2 Equivalence at Syntactic Level
        3.2.1 Division
        3.2.2 Integration
        3.2.3 Explanatory Translation
    3.3 Equivalence at Discourse Level
        3.3.1 Syntactic Linearity
        3.3.2 Syntactic Reverse
        3.3.3 Adaptation
Chapter Four Project Evaluation
    4.1 Self-evaluation
    4.2 Client-evaluation
    4.3 Supervisor-evalua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Bibliography
Appendix A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Appendix B Certificate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4)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展示大赛内容及形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社会体育概述
        1.3.2 社会体育指导员概述
        1.3.3 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内相关研究
        1.3.4 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外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对比分析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问卷调查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大赛基本情况
        3.1.1 参赛运动员年龄和职业
        3.1.2 参赛运动员人数
        3.1.3 参赛运动员资格
        3.1.4 比赛区域设立
    3.2 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大赛比赛内容及形式
        3.2.1 技能比赛内容及形式
        3.2.2 理论测试内容及形式
        3.2.3 演讲竞赛内容及形式
        3.2.4 现场问答内容及形式
        3.2.5 竞赛项目成绩比重
    3.3 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大赛交流内容及形式
    3.4 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大赛展示内容及形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7 附件
8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京师武术文化研究 ——以北京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现状与启示
        1.2.2 京师武术文化的研究现状与启示
        1.2.3 对文献研究的简要评说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研究重点、难点、可能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理论假设
    1.6 相关概念的界定
    1.7 研究的理论基础
2 京师武术文化诞育与存在的时空
    2.1 京师地理位置的历史变迁
        2.1.1 历代京师
        2.1.2 京师选址的社会背景
        2.1.3 北京成为京师的历史缘由
    2.2 京师的地理环境
        2.2.1 北京行政区划
        2.2.2 北京建制的历史沿革
        2.2.3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2.2.4 北京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3 京师的人文土壤
        2.3.1 先秦燕国文化
        2.3.2 秦汉唐宋时期的文化融合
        2.3.3 建都后的首都文化
    本章小结
3 古代京师武术文化的形态与影响
    3.1 古代京师武术文化的社会形态
        3.1.1 宫廷武术是古代京师武术文化的核心
        3.1.2 担负重则的军旅武术文化
        3.1.3 边缘化的民间武术文化
    3.2 古代京师武术文化的社会影响
        3.2.1 统治阶级的尚武与禁武
        3.2.2 军旅武术与民间武术的相互促进
        3.2.3 武术文化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3.3 古代京师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现
    本章小结
4 近代京师武术文化的转型
    4.1 民间武术文化的兴盛
        4.1.1 民间武术文化兴盛的时代背景
        4.1.2 民间武术文化兴盛的人员流动
        4.1.3 民间武术文化的健身趋势
    4.2 民间武术文化的历史使命
        4.2.1 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武术
        4.2.2 近代革命中的武术价值
        4.2.3 尚武立国思想的传播
    4.3 近代京师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现
    本章小结
5 现代京师武术文化的社会定位
    5.1 重新赋予的体育价值
        5.1.1 建国初期的体育化改造
        5.1.2 全国武术的领头羊
    5.2 国民教育的新载体
        5.2.1 政府引导武术进入教育行列
        5.2.2 中小学对京师武术文化的重视
        5.2.3 高校对京师武术文化的重视
    5.3 传播文化的时代责任
        5.3.1 社团组织对京师武术文化的促进
        5.3.2 国家层面的传播
    5.4 现代京师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现
    本章小结
6 丰富多彩的京师武术文化
    6.1 恢宏大气-京师武术本体文化通览
        6.1.1 京师武术拳种特征
        6.1.2 当代京师武术拳种发展状况
        6.1.3 当代京师武术技术及理论要点分析
    6.2 藏龙卧虎-武林精英的栖息地
        6.2.1 近代救国图强的志士
        6.2.2 现代传播武术文化的英才
    6.3 光彩夺目-民俗体育与文艺中的武术存在
        6.3.1 天桥杂耍的武功绝活
        6.3.2 庙会娱乐的武艺展演
        6.3.3 京师小说中的武术文化
    6.4 雍容华贵-着名拳种的演绎场
        6.4.1 八卦掌的京师发展
        6.4.2 太极拳的京师发展
    本章小结
7 京师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
    7.1 京师武术文化特色
        7.1.1 拳种众多彰显了京师武术文化的包容性
        7.1.2 都市地位决定了京师武术文化的权威性
        7.1.3 人才济济促进了京师武术文化的先进性
        7.1.4 与时俱进推动了京师武术文化的创新性
    7.2 京师武术文化气质特征
        7.2.1 悠久民俗武风折射的京师武术文化心理
        7.2.2 反帝爱国运动反映的京师武术文化气质
        7.2.3 大型武术活动传递的京师武术文化精神
    本章小结
8 京师武术文化的发展规律与演进动因
    8.1 京师武术文化的发展规律
        8.1.1 统治阶级的需要是京师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
        8.1.2 搏击价值盛于乱世,健身价值兴于盛世
        8.1.3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京师武术走向辉煌
    8.2 京师武术文化的演进动因
        8.2.1 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
        8.2.2 复杂的人文背景
        8.2.3 经济发展的需要
        8.2.4 迁都对京师武术文化的冲击
    本章小结
9 京师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及未来发展策略
    9.1 京师武术的当代价值
        9.1.1 先进文化的当代标准
        9.1.2 引领武术发展的京师武术文化
        9.1.3 弘扬民族精神的京师武术文化
        9.1.4 构建和谐社会的京师武术文化
    9.2 京师武术文化的未来发展策略
        9.2.1 竞技武术的未来发展策略
        9.2.2 社会武术的未来发展策略
        9.2.3 学校武术的未来发展策略
    9.3 发展京师武术文化对文化建设的启示
    本章小结
10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山东省冠县查拳协同保护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协同理论的研究
    2.2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
    2.3 关于传统武术保护与发展的研究
        2.3.1 关于传统武术保护的研究
        2.3.2 关于传统武术发展的研究
    2.4 关于查拳的研究
        2.4.1 关于查拳历史发展的研究
        2.4.2 关于查拳文化特征的研究
        2.4.3 关于查拳技术特点的研究
        2.4.4 关于查拳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访谈法
        3.2.3 田野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冠县查拳的历史保护与发展
    4.1 冠县查拳的历史起源
        4.1.1 唐朝时由大食国传入
        4.1.2 明末抗倭说
        4.1.3 沙亮创拳说
    4.2 冠县查拳的发展历程
        4.2.1 查拳在冠县及其周边地区的回族内部传承
        4.2.2 查拳在山东省内的传播
        4.2.3 查拳走向全国的传播
        4.2.4 查拳走向国际的传播
    4.3 冠县查拳的保护与发展现状
        4.3.1 冠县查拳的保护现状
        4.3.2 冠县查拳的发展现状
    4.4 冠县查拳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4.1 居民对查拳的认知水平较低
        4.4.2 查拳保护方式和发展方向较为单一
        4.4.3 传承人经营管理的局限性
        4.4.4 查拳文化资源整合不足
        4.4.5 政府各部门间缺乏沟通协作
5 构建山东冠县查拳协同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
    5.1 山东冠县查拳协同保护与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5.1.1 冠县查拳协同保护与发展的必要性
        5.1.2 冠县查拳协同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
    5.2 冠县查拳协同保护与发展模式
        5.2.1 构建冠县查拳协同保护与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5.2.2 冠县查拳协同保护与发展模式
    5.3 冠县查拳协同保护与发展路径
        5.3.1 非遗项目保护与查拳数字化保护相结合
        5.3.2 查拳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一体化发展
        5.3.3 查拳竞赛与节日文化融合发展
        5.3.4 查拳文化融入新农村建设
        5.3.5 打造冠县查拳休闲健身体验特色文化旅游小镇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走过这一年——2016中国电力教育行业新闻盘点(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发展
    1月
        我国首套数字化核燃料仿真培训系统投入应用
    4月
        李克强总理考察清华大学参观科技创新成果展
    6月
        安徽首次围绕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专项培训
        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成立瞄准产业核心技术
    7月
        云南电网公司将首建高海拔无人机培训基地
        华北电力大学与国电集团共建“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石墨烯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8月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上汽新能源联手高校积聚创新人才
        世界首个特高压GIL管廊工程开工
    9月
        中国首家国际油气领域人才与技术平台正式启动
        “十三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通过论证
        湖南高端输变电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11月
        第一批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发布
        上海电力公司试点使用安全体验式培训平台
        中国智能量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京成立
    12月
        2016中国(珠海)绿色创新电力大会在珠海开幕
        国家电网公司2016年度科学技术奖励揭晓
        南网超高压重大科技项目形成多个创新点
        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在深圳成立
节能环保
    3月
        国网天津东丽公司组织清洁能源多级消纳培训研讨
        两会推进清洁能源生物质能领域人才需求同比上涨18%
        2016第八届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开幕
    4月
        我国首个光伏行业公益性师资培训项目启动
        南网“十三五”节能环保规划正式出台
    5月
        新能源产业发展风电专业人才走俏
    6月
        国家首个百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投产
    8月
        西北首个抽水蓄能电站开工
        我国首次风电机组一次调频试验完成
        2016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节能减排产业博览会盛大开幕
    9月
        海南首个低碳水务研究中心在海南大学成立
    10月
        2016年智能电网与清洁能源技术国际会议在电子科技大学举行
        南科大成立清洁能源研究院
    11月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海南首个国有合资节能环保科技公司成立
        湖南沁森高科签约浙江大学成立反渗透膜研发基地
开放共享
    3月
        国家电网携手天津电网开启战略合作
        南方电网与泰国国家发电局续签合作协议
        复旦大学与国网上海电力公司签署电力大数据合作
    5月
        华北电力大学与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中南院为阿尔及利亚提供可再生能源培训
        中核集团与国家核电实现国内天然铀开发顶层合作
    6月
        国家电网跃居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首
        华能与中海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8月
        泰国可再生能源应用培训在甘肃举行
    9月
        Bentley携手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共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亨通携手北京邮电大学开启量子通信研究“加速度”
        印尼坤甸市与中国上海电气集团合作兴建垃圾发电厂
    10月
        华自科技与湖南大学共建监控与信息化技术联合实验室
        第八届外洽会及中国国际核电论坛在北京展览馆举行
        金风科技与德国莱茵TUV集团联合培训认证中心于上海揭幕
        华北电力大学教育扶贫见成效
    11月
        电网新材料应用联合实验室在宁波成立
        四央企签“定量又定价”的电煤中长期合同
        中国智能量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京成立
        南方电网与日本东京电力将开展技术研究合作项目
竞赛培训
    1月
        中电联电改宣贯培训班在京举办
    4月
        华电集团以“工匠精神”推进青年政工培训
        2016年全国电力行指委全体委员会议在武汉召开
    5月
        2016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开赛
    6月
        中电联成功举办国家“一带一路”布局下能源电力企业走出去战略高级研修班
    8月
        广东举行碳交易核查培训
    9月
        华能举办2016年风电运检技能竞赛
        全国第二届工控系统信息安全攻防竞赛圆满闭
    10月
        全国核工业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秦山核电基地开幕
        第十届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装表接电工决赛闭幕
    11月
        发改委组织输配电价核定培训会
        2016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智能微电网系统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在常州举办
    12月
        2016年中国电力教育论坛暨电力行业教育培训创新成果交流会在珠海召开
        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力职业技能培训委员会在苏州成立
        2016年全国高职院校学生变电运行技术技能竞赛在武汉举办

(8)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研究 ——以玉溪体育运动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本文创新之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概述和相关理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一、竞技体育人才
        二、学生运动员
        三、运动员学生
        四、“体教结合”培养模式
        五、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第二节“体教结合”模式的演变发展
        一、“体教结合”模式的形成
        二、“体教结合”模式的波折
        三、“体教结合”模式的恢复
        四、“体教结合”模式的发展
    第三节“体教结合”模式的形式、层次与结构
        一、“体教结合”模式的主要形式
        二、“体教结合”模式的主要层次
        三、“体教结合”模式的结构
第二章 玉溪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情况
        一、学校基本情况
        二、“体教结合”办学成效
    第二节 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主要做法
        一、“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
        二、“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
        三、学校内部运行顺畅
    第三节 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经验总结
        一、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前提
        二、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核心
        三、政府的重视程度是关键
        四、体育和教育两部门齐抓共管是保障
    第四节 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思想观念没有完全提高到人的全面发展上
        二、国家的体制和政策的变化导致在实施“体教结合”过程中困难重重
        三、在实施“体教结合”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存在不同的问题
第三章 国内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协调发展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竞技体育人才文化教育的经验
        一、美国竞技体育人才文化学习管理的经验
        二、德国“平衡教育”的经验
    第二节 国内发达地方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经验
        一、上海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经验
        二、南通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经验
    第三节 对完善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启示
第四章 完善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对策
    第一节 树立“体教结合”模式的新理念
        一、树立全面发展理念
        二、树立共同合作理念
        三、树立体育回归教育理念
    第二节 创新“体教结合”模式的新体制
        一、构建“体教结合联合机构”
        二、明确各部门职责
    第三节 落实“体教结合”模式的新实践
        一、密切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
        二、引导运动员主动学习
        三、教练员融入“体教结合”
        四、文化课教师融入“体教结合”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从首届青运会看我国网球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
    1.2 选题意义和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才,后备人才
        2.1.2 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的辨析
    2.2 关于“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2.4 关于国内“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2.5 关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6 关于我国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2.7 文献评述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分析法
        3.2.3 数据统计分析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网球后备人才队伍培养模式
        4.1.1 我国网球后备人才现有培养模式分析
        4.1.2 网球竞赛模式分析
        4.1.3 网球后备人才队伍选拔机制
    4.2 青运会网球教练队伍状况分析
        4.2.1 教练员配备情况分析
        4.2.2 教练员性别、年龄、职称分析
        4.2.3 教练员工作经历、学历、科研能力状况
        4.2.4 教练员参加培训状况分析
        4.2.5 教练员工作动机、态度、积极性分析
    4.3 青运会网球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4.3.1 运动员年龄、训练年限统计分析
        4.3.2 运动员体格特征(身高、体重)状况分析
        4.3.3 小结
    4.4 网球后备人才选拔状况分析
        4.4.1 运动员生源状况分析
        4.4.2 运动员选拔方式
        4.4.3 运动员选材依据
    4.5 网球后备人才学习状况分析
        4.5.1 运动员所在年级情况分析
        4.5.2 运动员对学习和训练重要性认识状况分析
        4.5.3 运动员每天、周学习状况分析
    4.6 网球后备人才训练状况分析
        4.6.1 青运会网球运动员参加网球训练的动机和目标分析
        4.6.2 运动员参与网球训练家长的态度分析
        4.6.3 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就业前景分析
        4.6.4 青运会网球运动员训练情况分析
        4.6.5 影响青少年网球训练效果的制约因素分析
        4.6.5.1 物质条件
        4.6.5.2 训练方法
        4.6.5.3 经费保障
        4.6.5.4 比赛经验
        4.6.5.5 学习兴趣
        4.6.5.6 其它原因
    4.7 网球后备人才竞赛状况分析
        4.7.1 教练员带队参加比赛情况分析
        4.7.2 运动员参加比赛情况分析
        4.7.2.1 参加比赛级别、次数情况
        4.7.2.2 训练时间和参赛数量情况
    4.8 网球后备人才管理状况分析
        4.8.1 管理模式
        4.8.2 运动员对管理的反馈态度
    4.9 网球后备人才队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9.1 教练员对于“网球后备人才队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看法分析
        4.9.2 运动员对于“网球后备人才队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看法分析
    4.10 网球改进后备人才队伍培养的主要策略
        4.10.1 发展网球理念要转变
        4.10.2 训练理念的转变
        4.10.3 竞赛理念的转变
        4.10.4 培养模式的转变
        4.10.5 “体教结合”发展思路转变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个人简历
致谢

(10)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素质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论
        一、关于人才的研究
        二、对传播学研究的反思
        三、跨文化传播研究概述
        四、关于武术传播的研究
        五、关于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
        六、关于武术人才的研究
        七、关于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研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武术的概念
        二、武术国际传播的概念
        三、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概念
        四、人才素质的概念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创新
第二章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述论
    第一节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史略
        一、古代武术国际传播人才
        二、近代武术国际传播人才
        三、现代武术国际传播人才
    第二节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现状及分析
        一、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现状
        二、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
    第三节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分类
        一、武术国际传播的形式
        二、武术国际传播四种形式的关系
        三、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分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素质需求阐释
    第一节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素质需求影响因素
        一、“使传者”的角度:武术国际传播人才要坚守中国文化的民族立场
        二、受传者的角度:了解中国文化
        三、传播者的角度: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素质需求结构与分层
        一、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素质需求结构的确定
        二、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素质分层的确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共需素质及分析
    第一节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共需知识素质
        一、运动人体科学知识
        二、运动训练学知识
        三、中国文化知识
        四、武术历史知识
        五、武术拳种知识
    第二节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共需技术素质
        一、扎实的武术基本技术
        二、出众的武术基本功
    第三节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共需能力素质
        一、语言表达能力
        二、理解能力
        三、外语语言能力
        四、一般人际交往能力
        五、跨文化交流能力
        六、非语言表达能力
        七、现代国际礼仪
    第四节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共需精神素质
        一、道德、诚信、包容
        二、务实、钻研、坚忍
        三、爱国、政治立场坚定、民族精神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差需素质及分析
    第一节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差需知识素质
        一、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二、武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知识
        三、外国文化知识
    第二节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差需技术素质
        一、武术难度动作
        二、竞技武术自选套路
        三、武术动作创编
        四、武术对练或对打动作设计
        五、动作示范与纠误
    第三节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差需能力素质
        一、文学知识与能力
        二、古代汉语知识与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知识与能力
        四、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
        五、普通话水平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特需素质及分析
    第一节 武术国际竞技传播人才特需素质
        一、国际武术竞赛套路:竞技武术套路传播者特需素质
        二、竞技武术散打:竞技武术散打传播者特需素质
    第二节 武术国际教育传播人才特需素质
        一、武术文化地理
        二、传统教育技术
        三、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
    第三节 武术国际传统传播人才特需素质
        一、某一个或几个拳种深入全面的拳理拳法知识
        二、某一或几个传统武术拳种全面系统的技术
        三、武术技法的技击应用
        四、武术功法技术和功力水平
    第四节 武术国际演艺传播人才特需素质
        一、表演相关知识
        二、套路演练艺术表现力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个案研究
    第一节 武术国际竞技传播人才个案研究
        一、人物经历
        二、素质总结
    第二节 武术国际教育传播人才个案研究
        一、人物经历
        二、素质总结
    第三节 武术国际传统传播人才个案研究
        一、人物经历
        二、素质总结
    第四节 武术国际演艺传播人才个案研究
        一、人物经历
        二、素质总结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对策探讨
    第一节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意识的树立
        一、战略意识
        二、文化意识
        三、全球意识
        四、拳种意识
    第二节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策略的探讨
        一、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主体
        二、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当下和长远之计
    第三节 武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保证的寻求
        一、组织保证:组建武术国际传播领导办公室
        二、经济保证:政府专项资金+设立基金会+发展武术产业
        三、平台保证:发挥已有平台,开发更多平台
        四、理论保证:建立学科学会,注重科学阐释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与建议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1:调查问卷
附件 2:访谈提纲
附件 3:专家访谈情况一览表
附件 4:其他受访者情况一览表
附件 5:实地考察情况一览表
附件 6:电话或EMAIL访谈人员一览
附件 7:其它调研照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四、我院学生代表队荣获山东省计算机技术技能大赛团体赛高校组第一名(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D]. 冯加付.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我国西北地区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对比分析[D]. 何天琴. 宁夏大学, 2021
  • [3]校园网页新闻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 ——以西南科技大学官网新闻为例[D]. 袁泉. 西南科技大学, 2019(12)
  • [4]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展示大赛内容及形式的研究[D]. 郝欢欢. 西安体育学院, 2018(12)
  • [5]京师武术文化研究 ——以北京为个案[D]. 朱君. 上海体育学院, 2017(01)
  • [6]山东省冠县查拳协同保护与发展研究[D]. 许亚丽. 山东师范大学, 2017(12)
  • [7]走过这一年——2016中国电力教育行业新闻盘点[J]. 庄严. 中国电力教育, 2016(12)
  • [8]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研究 ——以玉溪体育运动学校为例[D]. 张正全. 云南财经大学, 2016(06)
  • [9]从首届青运会看我国网球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D]. 李阳.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10]武术国际传播人才素质需求研究[D]. 张长念. 苏州大学, 2015(11)

标签:;  ;  ;  ;  

我院学生代表队荣获山东省计算机技术技能大赛高校组第一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