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渗滤法论文-徐蕾,周立南,王广斌,雷灵琰,李晓红

土壤渗滤法论文-徐蕾,周立南,王广斌,雷灵琰,李晓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渗滤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渗滤法,再生水,景观水体,填料比

土壤渗滤法论文文献综述

徐蕾,周立南,王广斌,雷灵琰,李晓红[1](2018)在《土壤渗滤法深度处理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实验室模型,改变土壤渗滤系统的填料厚度和配比,以及针对在不同水力负荷下COD_(Cr)、氨氮、TP的去除率等,研究影响土壤渗滤法深度处理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出了以下结论:过滤土层厚度跟过滤效果成正相关系;土层厚度达到40 cm时出水水质即可达到景观水水质标准。随着水力负荷的增加,TP的去除率有所下降,而COD_(Cr)和氨氮的去除率先上升后下降,水力负荷为0.08 m~3/(m~2·d)时,COD_(Cr)的去除率达到最大,为76.9%,氨氮的最高去除率达80.1%。综合各影响因素确定以0.08 m~3/(m~2·d)为最佳水力负荷。(本文来源于《环境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王崟胶[2](2013)在《基于土壤渗滤法(SAT)对建筑小区的中水回用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节水是我国现阶段大力提倡的国策,水资源的短缺和水体污染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中水回用则是有效解决水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并能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本文针对分散型建筑小区污水状况及杂用水的要求,提出将处理达标后污水作为小区的中水回用,是一种典型中水利用的好方法。而在特殊的小区环境中,采用土壤渗滤法工艺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对污水进行就地的处理,因此它与建筑小区的中水处理系统具有良好的结合性,宜于推广应用。本课题基于土壤渗滤法的生态原理基础上,加入现代的厌氧、好氧的污水处理技术,对建筑小区的生活污水利用进行试验研究。试验中主要对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氮(TN)、总磷(TP)变化进行了观察和相关数据测试。当土壤渗滤系统启动调试达到熟化稳定的程度后,实验结果表明,出水均能够满足中水水质要求,COD的平均去除效率为82.3%,BOD5的平均去除率可达80%以上。而TN的去除效果没有前两者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系统中硝化比反硝化进行得好,造成总氮主要是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的。事实上土壤渗滤法更擅长去除氨态氮,为了进一步确定其氨态氮的去除率,在保证进出水量平衡的前提下,通过利用COD的变化趋势来重新确立了系统对氨态氮的去除效果,去除结果为94.1%。另外TP的平均去除率可以达到85%以上,从而也证明了该系统不仅对有机污染物具有很强的去除能力,同时也有较好的抗冲击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运用水环境虚拟设备(WEEfz_3.2)对水质中固体悬浮物(SS)的去除效率进行了模拟。最后,本文以湖州某区的土壤渗滤系统的污水处理回用工程为例,对解决了预处理效率低以及堵塞问题后,污水在处理中受水土势和重力的合力由渗滤沟向沟间土壤浸润扩散,经过土壤一系列的新陈代谢以及酶的作用,同时还受到植物对原水中一些有毒物质的脱毒作用,通过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对有机物进行转化、固定、区隔富集、络合、硝化、反硝化后,工程表明了各项中水出水水质指标均达到国家回用标准,从而再次证明土壤渗滤系统值得在今后中水回用中推广,并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3-06-30)

吴婷[3](2011)在《土壤渗滤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可行性及工艺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浓度氨氮废水的来源多、排量大,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氨氮废水排放后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诱导致癌物质的产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目前,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土壤渗滤作为一种土地生态处理方法,不仅能有效地降低氨氮废水中的污染物浓度,使出水达标排放甚至回用,同时能够利用污水中的N、P等营养物质供给植物生长,实现污水的资源化。本课题采用实验室模拟土壤渗滤系统,在探索四种不同工艺组合方案对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净化效果基础上,研究了两级土壤渗滤系统对含有高浓度氨氮有机废水的处理效果,并比较不同的碳源投加比例和是否在两级系统间设置缺氧反应器等对TN脱除效果的影响,为土壤渗滤系统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可行性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单级土壤渗滤系统(SIT)、序批式反应器(SBR)+SIT、单级SIT循环和加碳源的SIT循环四种不同处理方式净化高浓度氨氮废水的探索试验表明:几种组合工艺对COD、NH3-N、TP都有良好的去除效率;获得稳定的TN去除效果则需要在反硝化阶段提供充足的碳源;加碳源的SIT循环方式尽管没有表现出更高的TN去除率,但由于循环进水时可以获得持续稳定的碳源供给,其出水TN浓度较其他处理方式更为稳定,且通过工艺优化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脱氮能力。加碳源的两级土壤渗滤系统对COD、NH3-N和TP都有良好且稳定的去除效果。在总进水COD、NH3-N、TP浓度分别为861.2~1686.3、168.00~292.48、10.26~20.50 mgl-1时,系统对它们的去除率都保持在90%以上;对于TN,在系统开始运行的前一个月,不同原水投加比例的两级土壤渗滤系统对TN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2.39%、93.68%、92.93%和98.19%;但随着试验的进行,由于土壤环境、温度和进水水质的变化,系统的TN去除率有下降趋势。两级土壤渗滤系统的TN去除能力与进水COD/TN比例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而环境温度的变化则制约着系统的TN去除效果。另外,在一定的原水投加比例和反应条件下,增设缺氧反应器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对污水中的NO3-N进行反硝化;增设的缺氧反应器,其TN去除率可达到45.3%。增设缺氧反应器后的两级土壤渗滤系统最终出水中TN浓度比不设缺氧反应器时低,且稳定保持在80mgl-1以下,其他污染物的去除率也有所提高。最后,本课题还以土壤渗滤系统在某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为例,从经济和环境两方面初步评估和比较了工艺优化前后系统的综合效益,为两级土壤渗滤系统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建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1-05-15)

李杰峰,铁柏清,杨佘维,李高明[4](2009)在《植物—土壤渗滤法对农村生活污水降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植物—土壤渗滤法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体系对BOD5、COD、TN、NH4+-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04%、75.74%、85.54%、91.26%、89.27%,出水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通过试验证明了该工艺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6期)

黄映恩[5](2009)在《土壤渗滤法工艺运行中土壤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渗滤系统是一种充分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的生态型污水就地处理工艺。本课题通过实验室模拟运行的方式,研究不同工况条件下系统的运行效果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分布变化情况,分析土壤酶与工况条件以及污水净化效果之间的关系,探讨利用土壤酶活性作为评价土壤渗滤系统净化效果的可行性。人工配水和实际生活污水的实验结果表明,土壤渗滤系统对COD、NH_3-N和TP有良好的去除效率,复合土壤组成、进水有机负荷、COD/TN比例的改变、硝化抑制剂DCD对它们的去除效率影响很小(p>0.05)。但水力负荷的提升会引起系统水质净化效率的下降,高水力负荷工况下出水水质恶化,危害地下水安全。通过考察不同实验参数,结果发现,同废水性质相比,系统复合土壤的C/N比对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更大。高土壤C/N系统(C1、C2和C4)的脱氮效果要明显好于低土壤C/N系统(C3,p<0.05)。而土壤组成不同的C1、C2和C3在投配DCD后,系统的脱氮性能分别表现出强烈抑制、无效果、增强的效应。土壤生化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渗滤系统胞外多糖含量与渗滤性之间无必然联系,试验过程中各系统多糖含量变化不显着(p>0.05)。而过氧化氢酶在不同工况间波动明显(p<0.01),但空间差异不明显(p>0.05),水力负荷的提升会增强其活性。土壤系统间脲酶活性有明显差异(p<0.05),进水有机负荷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系统脲酶的表达,进水COD/TN比、水力负荷的改变也会影响到系统脲酶活性的表达。废水组成的变化同样也会引起土壤硝酸盐还原酶(NAR)、亚硝酸盐还原酶(NIR)活性的变化,但受水力负荷的影响较小(p>0.05)。低温环境会抑制土壤酶活性的表达。硝化抑制剂DCD会抑制系统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的表达,但对NAR、NIR活性的影响则因土壤组成的不同表现出抑制或促进作用。土壤酶活性与污水净化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进水有机负荷、水力负荷的大小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并不显着(p>0.05)。而进水COD/TN比与系统NAR、NIR活性之间则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尤其在某些土壤系统(C2和C3)的部分土层,这种正相关性是显着的(p<0.05)。脲酶活性与污水脱氮效率有着明显的关联(如C1,C2和C3,p<0.05)。同脲酶活性变化相比,土壤系统间NAR、NIR活性与污水脱氮的关系差异性很大:有的土壤系统(C1)底层土壤的NIR活性与系统出水TN浓度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有些系统(如C2和C3)则无这种显着相关性(p>0.05)。此外,土壤酶活性与系统有机物以及磷的净化效率之间相关性不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05-09)

杨佘维,谢可军,赵婷,李冀[6](2009)在《植物-土壤渗滤法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植物-土壤渗滤法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体系对BOD5、CODCr、TN、NH4+-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4%、79%、85%、91%、89%,出水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该工艺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09年01期)

张之崟,雷中方,张振亚,杉浦则夫[7](2008)在《土壤渗滤法对典型污染河段河水的净化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渗滤法是一种就地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它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动物、微生物、植物以及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能高效去除COD、BOD5以及氮、磷等营养物质,对水源保护和分散型污废水治理的意义重大。就上海虹桥机场围场河典型污染河段进行土壤渗滤法水质生态修复试验,结果表明COD的去除率高达75.8%,TP的去除率高达100%,水体中的溶解氧显着提高,各种有机物也得到相应的降解。同时,结合土壤渗滤法的主要特点及应用前景,对围场河水质生态修复提出了综合性的建议。(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08年S1期)

张之崟[8](2008)在《污水的土壤渗滤法处理工艺运行与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渗滤法是一种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污水就地处理技术。本课题通过现场试验与实验室模拟相结合,旨在研究不同工况条件下的运行效果,根据碳、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因素和去除机理,建立反应动力学模型,并探讨最佳的工艺设计和运行条件,提出工艺运行中的保障措施。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渗滤系统经过3个月的启动调试后逐渐成熟。“太阳能曝气-沉淀”的预处理工艺起到初步降解有机物的作用,其去除率低于35.2%。各工况条件下系统最终出水的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均小于40 mg l~(-1),总去除率为50.6%~75.8%,其中水温是影响COD总去除率的一个主要因素。总磷(TP)、酚类和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7.7%~100.0%、35.2%~100.0%和36.4%~59.6%。溶解氧提高为进水的1~3倍、UV_(254)下降了13.5%~67.2%,有利于水生生物生存、繁衍以及生态系统的恢复。实验室试验结果表明,除温度的影响以外,复合土壤的组成及本身的理化性质、废水的水质情况、水力负荷、土壤层有效高度等都会影响碳、氮、磷的去除效果。其中,复合土壤本身的性质对COD和TP去除效果的影响最大;随着复合土壤碳氮比的增大,反硝化作用也会显着增强。废水的水质情况是影响总氮(TN)去除效果的最主要因素;而在高浓度COD和TP进水条件下,各自出水始终能够维持在较低范围内。水力负荷对COD和TP去除效果的影响不大;但是高水力负荷比低水力负荷对TN去除的影响更大。较高的水力负荷还会引起硝态氮(NO_3~--N)和亚硝态氮(NO_2~--N)出水浓度剧增,本研究中土壤渗滤系统的最佳水力负荷为8.0×10~(-2) m~3 m~(-2) d~(-1)。0.50 m的土壤层有效高度完全可以满足去除COD的需要;但并不足以保证完全的反硝化进程和TP的高效去除。另外,土壤渗滤系统对氨氮(NH_4~+-N)的吸附作用很强,去除率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很小。各污染物去除机理的研究表明,COD的降解包括非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其中非生物吸附过程满足Temkin吸附等温式,生物降解作用占COD总去除率的57.7%~71.9%。NH_4~+-N的非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所占比重因进水浓度的高低而异;NO_2~--N的积累和不足均会影响硝化反应进程,其出水浓度应尽量控制在0.10 mg l~(-1)~0.25 mg l~(-1)范围内;土壤碳氮比是反硝化作用的限制性因素。TP的静态吸附过程满足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氢氧化合物铁(Fe_0)的含量与TP去除率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以Eckenfelder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为基础,通过添加或修正温度、水力负荷、进水浓度、土壤层有效高度和复合土壤性质等影响因素项,建立COD、TN和TP的去除模型,可以预测土壤渗滤系统的出水水质,模拟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可以分别控制在5 mg l~(-1)、5.0 mg l~(-1)和0.15 mg l~(-1)以内。从模型的角度分析,系统降解能力的极限值是决定COD去除率的关键,水力负荷对TN和TP出水浓度的影响很大。另外,通过对上述关键因素的调控,土壤渗滤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可以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8-04-27)

张之崟,雷中方[9](2006)在《土壤渗滤法工艺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及其缓解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渗滤污水净化系统充分利用了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的净化能力,既可去除有机污染物,又可去除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等污染物,特别适用于没有完善污水管网系统的地区。土壤渗滤法工艺在运行中可能会出现土壤堵塞、氧气缺乏、出水超标等问题。增设沉淀设施、确定合理的水力负荷可以缓解土壤堵塞问题;干湿交替运行和曝气预处理复氧可以缓解系统氧气缺乏的问题;粉末活性炭和臭氧氧化预处理及硝化预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出水水质。同时土壤渗滤法工艺在运行中应尽可能考虑系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06年05期)

孔刚,许昭怡,李华伟,王勇,陈泽智[10](2005)在《地下土壤渗滤法净化生活污水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供需的矛盾和分散型生活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均迫切需求开发高效、低耗、简便并能有效脱N除P的原位污水处理技术。地下土壤渗滤法就是该类技术中的一种。本文对地下土壤渗滤系统的工艺类型及其应用进展作了综述,分析了其净化机理及影响工艺性能的因素,讨论了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05年03期)

土壤渗滤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节水是我国现阶段大力提倡的国策,水资源的短缺和水体污染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中水回用则是有效解决水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并能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本文针对分散型建筑小区污水状况及杂用水的要求,提出将处理达标后污水作为小区的中水回用,是一种典型中水利用的好方法。而在特殊的小区环境中,采用土壤渗滤法工艺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对污水进行就地的处理,因此它与建筑小区的中水处理系统具有良好的结合性,宜于推广应用。本课题基于土壤渗滤法的生态原理基础上,加入现代的厌氧、好氧的污水处理技术,对建筑小区的生活污水利用进行试验研究。试验中主要对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氮(TN)、总磷(TP)变化进行了观察和相关数据测试。当土壤渗滤系统启动调试达到熟化稳定的程度后,实验结果表明,出水均能够满足中水水质要求,COD的平均去除效率为82.3%,BOD5的平均去除率可达80%以上。而TN的去除效果没有前两者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系统中硝化比反硝化进行得好,造成总氮主要是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的。事实上土壤渗滤法更擅长去除氨态氮,为了进一步确定其氨态氮的去除率,在保证进出水量平衡的前提下,通过利用COD的变化趋势来重新确立了系统对氨态氮的去除效果,去除结果为94.1%。另外TP的平均去除率可以达到85%以上,从而也证明了该系统不仅对有机污染物具有很强的去除能力,同时也有较好的抗冲击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运用水环境虚拟设备(WEEfz_3.2)对水质中固体悬浮物(SS)的去除效率进行了模拟。最后,本文以湖州某区的土壤渗滤系统的污水处理回用工程为例,对解决了预处理效率低以及堵塞问题后,污水在处理中受水土势和重力的合力由渗滤沟向沟间土壤浸润扩散,经过土壤一系列的新陈代谢以及酶的作用,同时还受到植物对原水中一些有毒物质的脱毒作用,通过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对有机物进行转化、固定、区隔富集、络合、硝化、反硝化后,工程表明了各项中水出水水质指标均达到国家回用标准,从而再次证明土壤渗滤系统值得在今后中水回用中推广,并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渗滤法论文参考文献

[1].徐蕾,周立南,王广斌,雷灵琰,李晓红.土壤渗滤法深度处理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实验研究[J].环境科技.2018

[2].王崟胶.基于土壤渗滤法(SAT)对建筑小区的中水回用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

[3].吴婷.土壤渗滤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可行性及工艺优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

[4].李杰峰,铁柏清,杨佘维,李高明.植物—土壤渗滤法对农村生活污水降解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9

[5].黄映恩.土壤渗滤法工艺运行中土壤酶活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

[6].杨佘维,谢可军,赵婷,李冀.植物-土壤渗滤法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工艺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9

[7].张之崟,雷中方,张振亚,杉浦则夫.土壤渗滤法对典型污染河段河水的净化效果[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

[8].张之崟.污水的土壤渗滤法处理工艺运行与模拟研究[D].复旦大学.2008

[9].张之崟,雷中方.土壤渗滤法工艺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及其缓解方案[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

[10].孔刚,许昭怡,李华伟,王勇,陈泽智.地下土壤渗滤法净化生活污水研究进展[J].土壤.2005

标签:;  ;  ;  ;  

土壤渗滤法论文-徐蕾,周立南,王广斌,雷灵琰,李晓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