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英
摘要:作文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很强的实用性,还在考试中占很大比重。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问题;意见
一、引言
随着新的高考改革制度的出台,语文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语文的分值会大幅度地增加,相应地,作文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会更加凸显。初中语文中的作文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但是,我们发现当下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作文教学中的问题
1.缺少兴趣
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写作文,也意识到写作文可以提高写作水平,但我们看到,有一部分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写作的目的有很强的功利性,缺少写作文的主动性,写作文随意性强。部分学生写作文时间没保证,写作文的次数太少。多数学生作文内容空泛,形式呆板,层次不清,结构混乱,中心旁落,语言罗嗦,行文不规范,更少有创新。学生面对作文,没有创作的动机,反而会产生畏惧厌烦甚至逃避的心理,写作时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机械的状态,毫无作文兴趣,再加上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对学习没兴趣,平时又比较懒,不愿动脑筋,写作文应付,作文成绩很难提高。
2.不会审题
不会审题也表现在学生弄不清楚题目所要求的写作对象和范围。也表现在把握不准写作重点。把握不准具体的表达方式。由于作文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多训练从高一一开始就不限制文体,意图是想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但实际上,由于学生基本文体训练不扎实,写出来的作文并不符合某一文体的具体的表达方式。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恰当地运用抒情、描写和议论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但是很多同学只是罗列事实,全然忽略记叙文所强调的“六要素”,内容的安排也不考虑详略得当,记叙的顺序就只有顺叙,像“流水账”。
3.构思贫乏、立意不深
构思贫乏表现在学生作文中就是指语言表达上词不达意,语句不通顺,不能正确地遣词造句;议论文中的论证不够严密,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等。构思贫乏体现在作文的外部结构中就是不知道怎样安排文章结构,出现结构不规范,条理不清楚,结构无序,开头离题万里,结构中的首尾不照应等一系列问题。立意要深刻就得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刻内涵,使文章蕴含一定的哲理。一篇文章只有具有哲理,才能启人心智,使人有所动、有所悟、有所信。
4.教师的水平不高
大部分语文教师写作能力偏低,理论素养不够,文采不够,不敢写也不会写。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只研究和教材、考试相关的学习资料。偶尔阅读的话,也只是看些文学作品,基本不看写作理论方面的专业书籍。在倡导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素养的培养中,写作理论的培养也常常是被忽视的一项。
三、语文作文的教学实践
1.多阅读增加积累
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促使学生主动的去观察、去思考,从而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教师要意识到阅读是学生获取作文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阅读和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作文陈述性知识的习得主要在阅读中获得。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阅读获取间接体验是开阔视野、丰富写作内容、积累素材的重要方法。
2.进行有特色的教学训练
所谓的有特色,就是有着自己独特一面的。在内容上,教师胸中既要有书本上的作文题目的大概框架,基本上还要有课外一些所摄取的新的内容。在取材方面,学生可能只会在平时的课堂或者课本中去寻找自己熟悉的材料,也往往是一个材料多次反复使用,没有用发现的眼光去对素材进行一个再理解。因此,要学会多发现,多观察,找到切合题意的有质量的素材。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要交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开阔自己的眼界去认识世界,多一个角度和侧面去理解世界。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克服作文惰性,首先,教师须从克服自身的教学惰性开始。用力求上进的精神风貌和勤奋刻苦的楷模行为感染学生,这是帮助学生克服惰性思想的有效方法。其次,要严格要求。严师出高徒,这是教育真谛,布置作业,学生要守时,教师要守信,不按时完成的要教育其限期改正。最后,要在勤字上采取一些措施,养成学生勤看书、勤动笔、勤思考的习惯。勤奋的习惯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的。书山有路勤为径是人们总结出来的学习经验。
4.学会借鉴模仿
语文课文可供练写的素材有很多,比如表达技巧的运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顺序等等均可借鉴。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模写是常用的且极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借鉴的关键在于将阅读教学中所学的写作知识迁移运用,转化为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在讲解文章的写作特色时,一定要与学生的写作联系起来,把单纯地讲解、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转化成给学生写作带来启示的写作借鉴。
四、结束语
综上,当前的初中作文教学中,确实存在着一下问题,诸如对作文不感兴趣,没有审题意识,作文时构思贫乏、立意不深以及有的教师水平不高等等。在发现问题之后,我们就要对症下药,来解决问题。希望笔者的建议可以对初中作文教学的改善提供些许依据。
作者单位:江西省寻乌第二中学
邮政编码:34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