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蛛网膜下腔置管引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基底池置管引流,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置管引流论文文献综述
林宇国,赵强,沈卫民,绍国升[1](2019)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基底池置管引流治疗脑挫裂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探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基底池置管引流治疗脑挫裂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挫裂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基底池置管引流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第1d、术后第3d、术后第7d、术后第14d脑血管痉挛发生及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第7d的脑脊液中红细胞计数和蛋白质含量小于对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消散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半年内脑积水和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两组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痉挛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d和术后第7d,观察组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重度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第14d,两组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痉挛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d的CSP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3d、术后第7d和术后第14d的CSP评分大于对照组(P <0.05)。结论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基底池置管引流能显着脑挫裂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缓解脑血管痉挛。(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18期)
王永祥[2](2019)在《腰大池置管引流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引流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辽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因外伤诊断为SAH且经非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在综合性治疗的基础上,A组入院后采取传统的间断腰椎穿刺方法释放血性脑脊液;B组采用腰大池置管引流的方式持续引流脑脊液。在伤后第7天依据患者症状、体征初步记录治疗效果,测定患者脑脊液中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及时复查头部CT,根据结果判断脑积水的发生情况。结果 B组有效率为83.3%(25/30),高于A组的63.3%(19/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脑脊液LPA含量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脑积水发生率为6.7%(2/30),低于A组的26.7%(8/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脑积水患者脑脊液中LPA含量高于未发生脑积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式,与传统间断腰椎穿刺放液的方法相比有着诸多的优势。(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张贺[3](2019)在《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动脉瘤性SAH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所有患者全部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另予以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中痊愈24例、显着进步9例、进步4例、无改善1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为97.37%;对照组中痊愈17例、显着进步6例、进步9例、无改善5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为84.2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脑血管痉挛7例、急性脑积水2例、慢性脑积水2例;对照组中脑血管痉挛19例、急性脑积水8例、慢性脑积水10例;观察组患者脑血管痉挛、急性脑积水、慢性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18.42%、5.26%、5.26%,均低于对照组的50.00%、21.05%、26.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性SAH患者采用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雷源标[4](2019)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在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接受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74例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以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术后接受腰部穿刺引流治疗;治疗组术后接受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脑血流速度水平、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引流时间和术后住院总时间、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脑血流速度水平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仅有1例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的6例;术后引流时间和术后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1.9%,高于对照组的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P<0.05)。结论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接受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的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世界复合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顾增辉,侯振海,郑隆宝,王新强,吴良邦[5](2018)在《经皮蛛网膜下置管引流对脊柱骨折合并硬脊膜损伤术后患者脑脊液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经皮蛛网膜下置管引流对脊柱骨折合并硬脊膜损伤术后患者脑脊液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脊柱骨折合并硬脊膜损伤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37例,常规组采用体位调节伤口加压包扎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蛛网膜下置管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脑脊液漏消失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初次治疗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脑脊液漏消失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显着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次治疗成功率为97.30%,显着高于常规组7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显着低于常规组1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相比,经皮蛛网膜下置管引流治疗脊柱骨折合并硬脊膜损伤术后脑脊液漏效果良好,初次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8年19期)
金卫星,祝斐,陈进,汪勇军,路遥[6](2018)在《去骨瓣减压联合脑基底池置管引流治疗脑挫裂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联合脑基底池置管引流治疗脑挫裂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6年9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6例各种创伤引起的严重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去骨瓣减压+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脑基底池置管引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7、8、9天脑脊液中红细胞计数和蛋白质含量,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消散时间,术后半年GCS评分,术后脑血管痉挛程度,术后半年脑积水及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脊液中红细胞计数和蛋白质含量随时间增长逐渐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在相同时间点的脑脊液中红细胞计数和蛋白质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消散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半年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1.05%)显着低于对照组(92.10%)(P<0.05),而半年内脑积水发生率(5.26%)显着低于对照组(26.32%)(P<0.05),但两组患者在术后颅内感染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联合脑基底池置管引流治疗脑挫裂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能够充分引流脑脊液,减少脑血管痉挛和降低术后脑积水发生率,减少颅内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李忠伟,张树文,杨新明,陆帅,努尔哈那提·沙依兰别克[7](2018)在《比较术后早期直接拔除术区引流与经皮蛛网膜下置管分流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术后早期直接拔除术区引流与经皮蛛网膜下置管分流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施手术的532例脊柱疾病患者,术后23例出现脑脊液漏,其中术后早期直接拔除术区引流10例(拔除引流组),经皮蛛网膜下置管分流13例(置管组),比较2组患者的脑脊液漏停止时间、14 d临床治愈率及颅内感染率。结果拔除引流组与置管组的脑脊液停止时间分别为(3.1±0.32)、(11.77±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引流组与置管组的14 d临床治愈率分别为100%(10/10)、92.3%(12/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引流组中有0例(0%)出现颅内感染,置管组中有3例(23.1%)出现颅内感染,拨除引流组的颅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置管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直接拔除术区引流与经皮蛛网膜下置管分流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术后早期直接拔除术区引流在缩短脑脊液漏持续时间上更具有优势。(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程玮涛,王宁,陈文劲,徐跃峤[8](2016)在《腰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与脑脊液置换术治疗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150例临床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腰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和脑脊液置换术用于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50例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观察组取腰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对照组取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成功率为94.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当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停止时间、头部疼痛感停止时间、意识恢复正常所用时间、CSF压力恢复正常所用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再出血、脑部血管异常、脑积水等情况的出现概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3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4天,观察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减少血液中活性物质的刺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周开明,周菊兰,杨丽玲[9](2015)在《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发病时间、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的多少等,在常规止血、脱水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辅助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间断引流出蛛网膜下腔的血性脑脊液。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38例患者中治愈出院36例,死亡2例,治愈率94.7%。结论应用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着,可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5年21期)
李立,周峰,赵学群,方兵,陈贤宜[10](2015)在《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及其预后的多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动脉瘤引起的血管痉挛造成的并发症比例高达10%~40%。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常引起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甚至脑梗死,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临床转归不良,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明确引起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找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对防治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方法: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245例。纳入标准1)经CT及DSA证实为首次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2)起病至入院不超过72小时;3)入院后24小时内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4)入院CT评估Fisher分级在3级(含)以上病人;5)入院Hunt&Hess评分为3分(含)以下病人。排除标准1)Fisher分级在1~2分;2)Hunt&Hess评分为4~5分,存在严重意识障碍;3.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4.急性脑积水行脑室外引流的患者5.介入栓塞治疗早期即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或血管闭塞,病情急剧恶化的患者6.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通过性别、年龄、Hunt-Hess评分、改良Fisher分级和腰大池置管引流等因素来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血管痉挛、痉挛相关性脑梗死、平均住院时间和出院后6月GOS评分等预后指标。结果:诸多因素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其中腰大池置管是症状性血管痉挛(OR=0.283,95%CI 0.109~0.534)和痉挛相关性脑梗死的独立保护性因素(OR=0.355,95%CI 0.134~0.712)。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的患者GOS预后评分要高于不行置管引流的患者(P<0.05),但是腰大池置管引流延长了平均住院时间(P<0.05)。结论: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腰大池置管引流能有效缓解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来源于《2015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暨浙闽江赣四省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9-03)
蛛网膜下腔置管引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引流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辽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因外伤诊断为SAH且经非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在综合性治疗的基础上,A组入院后采取传统的间断腰椎穿刺方法释放血性脑脊液;B组采用腰大池置管引流的方式持续引流脑脊液。在伤后第7天依据患者症状、体征初步记录治疗效果,测定患者脑脊液中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及时复查头部CT,根据结果判断脑积水的发生情况。结果 B组有效率为83.3%(25/30),高于A组的63.3%(19/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脑脊液LPA含量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脑积水发生率为6.7%(2/30),低于A组的26.7%(8/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脑积水患者脑脊液中LPA含量高于未发生脑积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式,与传统间断腰椎穿刺放液的方法相比有着诸多的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蛛网膜下腔置管引流论文参考文献
[1].林宇国,赵强,沈卫民,绍国升.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基底池置管引流治疗脑挫裂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2].王永祥.腰大池置管引流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评价[J].临床军医杂志.2019
[3].张贺.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9
[4].雷源标.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在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的应用价值[J].世界复合医学.2019
[5].顾增辉,侯振海,郑隆宝,王新强,吴良邦.经皮蛛网膜下置管引流对脊柱骨折合并硬脊膜损伤术后患者脑脊液漏的影响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8
[6].金卫星,祝斐,陈进,汪勇军,路遥.去骨瓣减压联合脑基底池置管引流治疗脑挫裂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
[7].李忠伟,张树文,杨新明,陆帅,努尔哈那提·沙依兰别克.比较术后早期直接拔除术区引流与经皮蛛网膜下置管分流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临床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8
[8].程玮涛,王宁,陈文劲,徐跃峤.腰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与脑脊液置换术治疗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150例临床疗效对比[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
[9].周开明,周菊兰,杨丽玲.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
[10].李立,周峰,赵学群,方兵,陈贤宜.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及其预后的多因素分析[C].2015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暨浙闽江赣四省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