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型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逃离”,神话原型,《圣经》,卡拉
原型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张田芳[1](2018)在《神话原型视域下《逃离》中的圣经原型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逃离》作为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杰出代表,看似是在叙述一个简单、平凡的故事,展现女主人公充满欲望、无奈、遗憾的心理。实际上,门罗将神话原型中的圣经形象与作品中的人物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得人物形象简单明了又不失丰富性。本文力图运用神话原型批评,对作品与圣经的内在联系进行梳理,并且在把握两者联系的同时,为读者揭示更深层次的作品意蕴。(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29期)
余莲凤[2](2018)在《女娲、西王母和观音的原型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历史发展进程来说,母神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源于母亲经验和生命崇拜。女性生育后代,为氏族的繁衍发展做出贡献。女性创造生命——这在初民的认识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女性在母系氏族社会享有崇高的地位。女性在生存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包括狩猎、养殖动物、种植庄稼、制作陶器等。对女性的尊崇,重点突出在对女性孕育生命的腹部——子宫的尊崇。所以,在早期的艺术作品中,出现了众多腹部圆大的泥雕,常见于世界各地出土的母神雕像中。在中国,对女性腹部的强调表现在各种头小肚大的人头形陶罐、陶瓶上。作为容器的肚腹即是女性头部以下的全部,换言之,女性的肚腹足以代表女性,女性即肚腹。在初民早期的实践经验中发现,腹中之物是肠,所以肚腹即肠,中国神话中的首位大母神正叫作“女娲之肠”,反应了对女性肚腹作为生命容器的尊崇,亦是对创生生命的敬畏。女人=身体=容器,一种世界性的经验,容器是大母神原型的象征。容器就像一个大圆,它包容、保护着从容器中产生的生命。所以女性,在先民的认识中即被经验为孕育、保护和滋养生命的大母神。作为原型的大圆是混沌,包容一切的,包含正面、负面的属性。无意识象征性表达即原形显现,随着意识逐渐从无意识中分化,原型开始采取形式,但这种形式往往是怪诞畸形的,也许是不同动物的组合,也许是人与动物的组合,前者如中华民族的龙、凤等动物,后者如人首蛇身的女娲,人面兽身的西王母,以及《山海经》中诸多人面兽身的神灵。人根据自然理解自身,从大地孕育万物,生长万物的经验中理解女性怀孕,由此产生了地母的概念。万物生于大地,亦归于大地,年年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息,这种不死的生命被理解为神。女娲,是横卧于栗广之野的地平线,是地母神,是创世神话的第一位大母神。母神崇拜中,地位最高的是创世的大母神,她创生万物,为众神之母,如希腊神话中的盖亚,中国神话中的女娲,二者均是地母神。万物从大地中生长出来,人也依地母而生,中国神话中,人是地母女娲用自己身体的元素泥土造出来的。西王母是继大母神女娲之后的第二位大母神,她是在创生的对立面“死”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死的抵触就是永生,既是生殖崇拜的延续,又是对生命不死的渴望——即不死思想。这在《山海经》中表现得极为突出,有不死山,不死国,不死民,不死树,不死药,或是长寿不死,或是死而复生。由于医药的不发达,对疾病的无可奈何,希望能有医治疾病和疫病的神药,就产生了“司天之厉及五残”和掌“不死药”的西王母。不死思想是生命崇拜的核心,包括永生不死和生命繁衍。永生不死,死而复生,生生不死在经验中最直接的形象就是月亮,月亮的阴晴圆缺、周而复始是为不死。月中有玉兔、蟾蜍体现的正是早期生殖崇拜和生命崇拜的思想,这样一种不死思想孕育出了一位新的月神,即窃不死药的嫦娥。西王母、不死药、玉兔、蟾蜍、嫦娥均是源于对月亮不死的经验,是月亮母神——常羲形象的衍变,对月亮的崇拜最早可推溯至甲骨文中的“西母”。继西汉末盛行的西王母崇拜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本土道教的兴起,逐渐产生了一位新的母神——观音。观音经历了男相到女相的转变,其职能多样,其中一相送子观音,正是源于女蜗造人的早期生殖崇拜的延续,另外,观音手握的净瓶,瓶中盛装的甘露和斜插的柳枝,以及身下的莲花均是母神原型的象征。莲花是观音慈悲精神的表达,莲花是圣洁的,观音从莲花中诞生,是一种神圣诞生形式,观音在明清俗文学中被“俗神化”,“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是母神保护功能的最高精神变形。综上,我将女娲、西王母、观音合而讨论,皆因她们俱是生命大母神,包含着对创生生命的母亲崇拜,对生命不死的崇拜以及对母神慈悲精神的信仰。(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9)
罗玲[3](2016)在《《丹麦女孩》中的“双性同体”原型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丹麦女孩》由美国现代作家大卫·埃伯索弗特创作,于2000年出版。小说讲述了丹麦男性画家艾纳从心理和生理转变为女性人格莉莉(艾纳内心女性形象)的故事。本文应用荣格原型理论之"人格面具,阿尼玛以及阿尼姆斯",剖析艾纳是如何把成长为莉莉的无意识阿尼玛当作一个内心人物来经历,以及莉莉是如何冲破艾纳意识和社会世俗禁锢,并战胜艾纳的人格面具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女性,进而探索在现实生活中与艾纳类似的社会人是如何走向变性道路,以及随着他(她)们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逐渐战胜人格面具时,他们内心又是如何发展与成长的。这种精神心理分析角度一方面对分析跨性别现象以及变性者心理变化历程是一个启发;另一方面,其研究结果对当今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如何看待跨性别现象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期刊2016年03期)
陈梦[4](2016)在《论索因卡剧作中的圣经原型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索因卡自幼接受基督教文化,熟悉圣经,以至圣经中的众多人物、情节、场景、典故等在其剧作中留下深深烙印。他把耶稣、先知、替罪羊、受难者等圣经原型形象与约鲁巴民族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现实生活有机融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浓厚而神秘的宗教氛围,衬托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极大地增强了其剧作的艺术表现力,以及非洲文化和欧洲文化交相融合的意蕴,构建出一个神奇而独特的艺术世界。(本文来源于《圣经文学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梁新军[5](2016)在《《黄雀记》的原型形象与传统母题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雀记》中的仙女形象,无论在时代性特质还是在超时代的原型意味上,都有着重大的分析潜力。她的时代性特质主要体现在其表层性格中。在超时代的原型意味上,仙女明显有着"女妖"原型的身份特质。《黄雀记》还以仙女为中心再现了"女妖祸乱人间"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母题,并隐约反映了"‘仙女’济世救人"的深层主题。《黄雀记》中的仙女形象,由于蕴含着丰富的人性内容,无疑当属于苏童文学画廊中极为难得的优秀女性形象。(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6年02期)
刘霖[6](2015)在《“云之君”“仙之人”到底是何方神圣——《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群仙原型形象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普遍认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境有现实的影子,本文从此出发,探究诗歌中"云之君""仙之人"(群仙)在现实里可能的原型人物,并分别从"权贵""东鲁诸公"和"李白"的角度推进,还原梦境里诸仙可能的原型形象。(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5年25期)
刘林沙[7](2014)在《西方影视广告中“花花公子”原型形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原型理论引入西方影视广告中"花花公子"这类典型形象研究中,分析在西方影视广告中存在的"花花公子"形象,解构它们植根在古代并延续到现代的发展历程,探究西方"花花公子"神话原型作用在今天广告形象上的方式,及其吸引人心并可以加以利用的秘密,归纳出更适宜使用该类形象的产品类型。(本文来源于《成都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董雪丹[8](2014)在《广告中的“智者”原型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原型理论引入到广告中"智者"这一类典型形象的研究中,追溯中国"智者"原型的形成,探求"智者"原型在现今广告中的运用特点。(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4年01期)
刘林沙[9](2013)在《西方影视广告中“赛手”原型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赛手只是一个人们潜意识里的形象,他有其特有的、固定的特征,而这个形象的形成是伴随着西方国家源远流长的地域、宗教文化应运而生的。广告可以通过对原型意象的唤起而建构出多种形象,多种表达方法,从而对消费者起到不同以往的影响。现代神话不是要一举成功而风行一时,而是要形成长期有效的形象,需要的是长期信任。(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7期)
胡英[10](2013)在《救赎的力量——索尼娅“中介新娘”原型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的索尼娅既是有罪的妓女,同时又是拉斯柯尼科夫的拯救者,她的形象符合诺思洛夫·弗莱提出的"中介新娘"原型。本文将从"中介新娘"的定义和特征等方面分析索尼娅的形象。索尼娅不仅仅是刻板的原型再现,她的身上还具有符合俄罗斯本土语境的救赎力量。(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3年06期)
原型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说,母神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源于母亲经验和生命崇拜。女性生育后代,为氏族的繁衍发展做出贡献。女性创造生命——这在初民的认识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女性在母系氏族社会享有崇高的地位。女性在生存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包括狩猎、养殖动物、种植庄稼、制作陶器等。对女性的尊崇,重点突出在对女性孕育生命的腹部——子宫的尊崇。所以,在早期的艺术作品中,出现了众多腹部圆大的泥雕,常见于世界各地出土的母神雕像中。在中国,对女性腹部的强调表现在各种头小肚大的人头形陶罐、陶瓶上。作为容器的肚腹即是女性头部以下的全部,换言之,女性的肚腹足以代表女性,女性即肚腹。在初民早期的实践经验中发现,腹中之物是肠,所以肚腹即肠,中国神话中的首位大母神正叫作“女娲之肠”,反应了对女性肚腹作为生命容器的尊崇,亦是对创生生命的敬畏。女人=身体=容器,一种世界性的经验,容器是大母神原型的象征。容器就像一个大圆,它包容、保护着从容器中产生的生命。所以女性,在先民的认识中即被经验为孕育、保护和滋养生命的大母神。作为原型的大圆是混沌,包容一切的,包含正面、负面的属性。无意识象征性表达即原形显现,随着意识逐渐从无意识中分化,原型开始采取形式,但这种形式往往是怪诞畸形的,也许是不同动物的组合,也许是人与动物的组合,前者如中华民族的龙、凤等动物,后者如人首蛇身的女娲,人面兽身的西王母,以及《山海经》中诸多人面兽身的神灵。人根据自然理解自身,从大地孕育万物,生长万物的经验中理解女性怀孕,由此产生了地母的概念。万物生于大地,亦归于大地,年年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息,这种不死的生命被理解为神。女娲,是横卧于栗广之野的地平线,是地母神,是创世神话的第一位大母神。母神崇拜中,地位最高的是创世的大母神,她创生万物,为众神之母,如希腊神话中的盖亚,中国神话中的女娲,二者均是地母神。万物从大地中生长出来,人也依地母而生,中国神话中,人是地母女娲用自己身体的元素泥土造出来的。西王母是继大母神女娲之后的第二位大母神,她是在创生的对立面“死”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死的抵触就是永生,既是生殖崇拜的延续,又是对生命不死的渴望——即不死思想。这在《山海经》中表现得极为突出,有不死山,不死国,不死民,不死树,不死药,或是长寿不死,或是死而复生。由于医药的不发达,对疾病的无可奈何,希望能有医治疾病和疫病的神药,就产生了“司天之厉及五残”和掌“不死药”的西王母。不死思想是生命崇拜的核心,包括永生不死和生命繁衍。永生不死,死而复生,生生不死在经验中最直接的形象就是月亮,月亮的阴晴圆缺、周而复始是为不死。月中有玉兔、蟾蜍体现的正是早期生殖崇拜和生命崇拜的思想,这样一种不死思想孕育出了一位新的月神,即窃不死药的嫦娥。西王母、不死药、玉兔、蟾蜍、嫦娥均是源于对月亮不死的经验,是月亮母神——常羲形象的衍变,对月亮的崇拜最早可推溯至甲骨文中的“西母”。继西汉末盛行的西王母崇拜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本土道教的兴起,逐渐产生了一位新的母神——观音。观音经历了男相到女相的转变,其职能多样,其中一相送子观音,正是源于女蜗造人的早期生殖崇拜的延续,另外,观音手握的净瓶,瓶中盛装的甘露和斜插的柳枝,以及身下的莲花均是母神原型的象征。莲花是观音慈悲精神的表达,莲花是圣洁的,观音从莲花中诞生,是一种神圣诞生形式,观音在明清俗文学中被“俗神化”,“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是母神保护功能的最高精神变形。综上,我将女娲、西王母、观音合而讨论,皆因她们俱是生命大母神,包含着对创生生命的母亲崇拜,对生命不死的崇拜以及对母神慈悲精神的信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型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张田芳.神话原型视域下《逃离》中的圣经原型形象[J].北方文学.2018
[2].余莲凤.女娲、西王母和观音的原型形象分析[D].山东大学.2018
[3].罗玲.《丹麦女孩》中的“双性同体”原型形象[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6
[4].陈梦.论索因卡剧作中的圣经原型形象[J].圣经文学研究.2016
[5].梁新军.《黄雀记》的原型形象与传统母题再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
[6].刘霖.“云之君”“仙之人”到底是何方神圣——《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群仙原型形象刍议[J].文教资料.2015
[7].刘林沙.西方影视广告中“花花公子”原型形象的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4
[8].董雪丹.广告中的“智者”原型形象研究[J].大众文艺.2014
[9].刘林沙.西方影视广告中“赛手”原型形象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10].胡英.救赎的力量——索尼娅“中介新娘”原型形象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