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埋固定化菌颗粒论文-徐颖超,徐筑君,常晓杰,刘畅

包埋固定化菌颗粒论文-徐颖超,徐筑君,常晓杰,刘畅

导读:本文包含了包埋固定化菌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乙烯醇,添加剂,固定化微生物,微生物传感器

包埋固定化菌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徐颖超,徐筑君,常晓杰,刘畅[1](2015)在《聚乙烯醇固定化新方法包埋细菌复合胶体颗粒在毒性检测领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聚乙烯醇(PVA)分别与添加剂碳酸钙(Ca CO3)、活性炭(AC)、二氧化硅(SiO2)以及海藻酸钠(SA)掺杂,并对大肠杆菌(E.coli)进行包埋,形成4种PVA包埋细菌复合胶体颗粒.同时,采用以铁氰化钾为探针的电化学方法监测被包埋菌体的活性变化,进而对各复合颗粒中的添加剂含量进行择优筛选.在最优条件下,研究各复合颗粒的储藏时间和方式对菌体的活性影响及各种包埋材料的机械稳定性.将筛选出的最优活性下各包埋细菌复合胶体颗粒应用于3,5二氯苯酚(DCP)的毒性检测,其对DCP的灵敏度排序依次为SA>AC>Ca CO3>SiO2.因此,以PVA-SA固定微生物的复合胶体颗粒与PVA固定微生物胶体颗粒分别应用于1—5 mg·L-1的乙嘧酚水样的毒性检测,得其抑制率范围分别为6.38%—21.44%和3.21%—16.98%.由此表明,加入添加剂后的PVA固定法对毒物毒性的灵敏度有显着提高,在固定化微生物水质毒性检测领域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5年10期)

苏攀[2](2015)在《沉积物中多环芳烃降解菌的分离及其包埋固定化颗粒的降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为芳香族、持久性有机化合物,在空气、水体和土壤/沉积物中广泛分布,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叁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是国际上环境污染物的研究重点化合物之一。课题针对长江重庆主城重钢旧址区域水体表层沉积物,对PAHs特征降解菌进行了纯化、分离和鉴定;并以海藻酸钠为包埋载体,氯化钙为交联剂,制备了特征菌的包埋颗粒。研究对比了菲、荧蒽加标沉积物-水体系中,菌悬液和微生物包埋固定化小球对PAHs目标化合物——菲和荧蒽的降解效能,并对包埋颗粒的特性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可为PAHs在污染沉积物中的生物修复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支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论文进行了特征降解菌株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分析:通过富集培养、纯化分离,从沉积物样品中得到2株能以菲/荧蒽为碳源和能源的降解菌S1、S2,对其进行了显微镜和电子扫描电镜观察、生长曲线测定、系列生理生化鉴定、PCR扩增、16S r 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等。结合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信息和相关报道,鉴定并命名S1、S2分别为伪血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seudosanguinis strain J1-q)和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J2-K),Gen Bank登录号分别为:KP216807、KP216808。其次,研究了菌悬液对菲和荧蒽加标沉积物-水的降解特性:实验选择致病性较低的伪血鞘氨醇单胞菌S1以及外购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的施氏假单胞菌(S3),开展了PAHs降解过程研究。基于两株菌的生长曲线特性,对保藏的菌株扩大培养,将对数期和稳定期交叉点的菌悬液(10%体积比)转接到菲和荧蒽加标沉积物-水体系进行降解实验,不同时刻取样测定体系内菲和荧蒽残留浓度,探讨了实验条件下两菌株的菌悬液对菲和荧蒽的降解特性。经过40余天,降解反应过程达到稳定。结果表明:S1对菲和荧蒽的降解率分别为51.18%、43.37%,S3对菲和荧蒽的降解率分别为44.75%、37.77%,S1降解效率高于S3。进一步研究了包埋菌株对菲和荧蒽加标沉积物-水体系的降解特性:选择海藻酸钠为包埋剂、氯化钙为交联剂进行包埋,研究了包埋菌对菲和荧蒽加标沉积物-水体系的降解。实验经过49 d,降解反应达到稳定。结果表明,S1包埋菌对菲和荧蒽的降解率分别为69.84%、60.22%,S3包埋菌对菲和荧蒽的降解率分别为56.89%、47.96%,两菌株包埋后对菲和荧蒽生物降解效果对比菌悬液有较大的提高,强化降解效能显着。结合空白实验结果,表明生物强化降解是PAHs降解的主要因素,远远超过挥发、光解、吸附或原环境中的生物降解等自然作用。最后,对包埋颗粒特性进行了研究:基于驯化前后包埋颗粒密度、弹性、压缩强度、粘连性、稳定性、传质及包埋率等方法可行性指标的测定,结合扫描电镜观察,进行了包埋颗粒特性的探讨。结果发现,颗粒内部呈复杂的蜂窝状,空隙丰富,比表面积较大,可为菌体附着提供充足的空间,增大其吸附能力,加快传质的速率。新制备颗粒内部外层与中心区域菌量相当,驯化后较之前外层菌体密度明显大于中心,菌体体积明显增大,说明其可以吸收营养物质进行正常繁殖代谢,海藻酸钠-氯化钙包埋材料具有良好的传质效果。随驯化时间延长,中心菌体密度不变甚至有降低的趋势;颗粒尺寸几乎不变,内部网状结构变为疏松,甚至趋于多个球形相互包含并保持联通的规则状。PAHs的生物修复效应的强化是目前国内外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两江重庆主城区域相关的研究报道甚少,论文研究内容的地域特征显着,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结论对深入探讨PAHs污染沉积物的生物修复,以及微生物包埋强化降解技术的研究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可为水—沉积物体系中的PAHs的迁移、转化、降解等机制的深度研究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随着国家“水十条”的颁布,论文研究结果对于维护叁峡库区人群健康和水环境安全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4-01)

严立,游青,吴生余,徐高田,董文杰[3](2013)在《低温下包埋固定化颗粒强化SBR系统硝化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2个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Ⅰ、Ⅱ),于(9±2)℃条件下,向Ⅰ号反应器投加驯化的包埋固定化颗粒,考察两反应器对氨氮、有机物等的去除效果及其活性污泥性状。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向Ⅰ号反应器投加包埋颗粒体积占反应器体积3%时,Ⅰ、Ⅱ号反应器出水氨氮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66、11.47 mg/L,出水有机物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6、31 mg/L,污泥比好氧速率分别为4.606 7、4.509 3 mg/(g.h);Ⅰ号反应器内活性污泥性状不受投加包埋颗粒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3年06期)

王静萱,李军,张振家,赵白航,刘伟岩[4](2013)在《固定化包埋颗粒对二级出水深度脱氮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包埋固定化颗粒对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的二沉池出水进行深度脱氮处理,研究了驯化启动及稳定运行的条件和脱氮特性,对比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不同进水TN负荷的脱氮效能.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5℃、pH=7.2、水力停留时间为70min、包埋颗粒填充率为30%时,投加碳源驯化一周后包埋固定化颗粒即能保持稳定高效的脱氮率,并具有良好的耐冲击负荷能力;进水TN负荷从0.5kg·m-·3d-1逐渐提高至2.0kg·m-·3d-1时,TN平均去除率达到86.6%.进水TN负荷为2.5kg·m-·3d-1时,TN平均去除率仍能达到70%;在HRT为20min时,出水硝氮<1mg·L-1,TN<5mg·L-1;填充率由30%逐渐降低到20%时,TN去除率均能达到80%以上;填充率低于20%时,TN去除率随着填充率的减少而下降.试验确定包埋固定化菌的最佳填充率为20%.(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刘大猛,廖强,朱恂,王永忠,田鑫[5](2009)在《固定化包埋细胞颗粒填充床光生物制氢反应器内的多相传输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包埋细胞颗粒填充床光生物制氢反应器内是带有气液两相流动、底物及产物扩散、颗粒内生化反应的复杂生化反应体系。文中建立了包埋细胞颗粒填充床内含生化反应的多元多相流动及传输特性的多相混合模型,并发展了包埋细胞颗粒光生物制氢反应器底物降解和光合产氢的理论计算方法。模型的理论预测值与填充床反应器底物降解和光合产氢特性实验结果基本符合。(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2009年12期)

刘维[6](2009)在《固定化包埋细胞颗粒暗发酵及光合产氢与降解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化石燃料的枯竭使当今能源结构面临巨大挑战。氢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的、具有巨大潜力的未来能源。生物制氢技术反应条件温和,可以与有机污染物降解耦合起来,完美解决了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厌氧暗发酵法和光合细菌产氢法是目前是研究较多的两种生物制氢法。固定化细胞包埋技术因其广泛的优点而被引入到生物制氢技术领域,采用该技术可提高制氢反应器单位体积内的生物量,提高反应器内细菌的环境耐受力,提高产氢速率和生物降解速率。针对暗发酵制氢和光合细菌制氢两大生物制氢技术,本文采用细胞固定化包埋技术,制备了两种不同的包埋颗粒,并利用这两种包埋颗粒进行了暗发酵连续流填充床反应器和光合细菌单颗粒反应器的产氢实验。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实验制备了适合包埋法暗发酵制氢以及光合细菌包埋制氢的两种不同包埋颗粒,并添加活性炭,卡拉胶等添加剂,在保证包埋颗粒的低溶胀性和机械强度的基础上,改善了包埋颗粒的传质性能。引入扩散模型,求解葡萄糖在包埋颗粒内的扩散系数De为9.0×10-5cm2/min。2.从污泥中筛选培育了一株可产氢的暗发酵细菌。设计、加工、搭建了暗发酵包埋颗粒填充床连续流产氢的实验系统,研究了进口底物浓度,pH值,温度,进口流速对包埋颗粒填充床反应器产氢性能与降解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底物浓度一定时,进口流速较低时,产氢和降解行为是扩散传质控制过程;当进口流速较高时,则为生化反应控制过程。实验得到该反应器的最佳反应条件为进口底物浓度为0.06 mmol/L,底物溶液pH值为6.0,反应器内温度为35℃,流速为0.000330 m3/h,此时,最高产氢速率达1.659 mmol/L/h。3.利用本实验室培育筛选的光合细菌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seudomonas palustris CQK 01作为产氢菌种,制作光合细菌单包埋颗粒反应器,并进行了产氢实验。研究得出光照强度,光照波长,pH值,温度,流速等外部环境因子对反应器的产氢速率和降解速率的影响,实验发现,光照强度和波长是影响产氢的重要因素,当光照强度超过7000 lx时,产氢速率下降,出现光抑制现象。实验得到最适合光合包埋颗粒产氢的操作参数为光照波产为590 nm,pH=7.0,温度为30℃,进口底物溶液流速为6.5 mL/h时,产氢速率最高达到0.474 mmol/L。通过黄色LED光源和钨灯的对照产氢实验,显示在同样光照强度下,反应器以LED灯为光源下的光能转化效率(LCE)比钨灯为光源明显较高。这与钨灯红外区较高的辐射能存在联系。4.在已有实验基础上,建立含有生化反应的包埋颗粒内部质量扩散传输模型,获得了不同工况下包埋颗粒内部的底物浓度分布。结果显示在忽略外部主体溶液的浓度变化以及外扩散阻力的情况下,包埋颗粒内的产氢行为主要为生化反应控制过程,如何进一步发掘提高光合细菌的产氢与降解能力是将来研究的重点方向。(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9-05-01)

王永忠,廖强,朱恂,田鑫[7](2009)在《固定化光合细菌包埋颗粒内底物传输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固定化光合细菌包埋颗粒内的底物传输特性,得到入射光照强度、培养温度和培养基pH值等操作参数对包埋颗粒内底物传输Thiele模数、内扩散有效因子的影响。分析发现Thiele模数随实验参数变化呈先增加后下降变化趋势,内扩散有效因子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表明了当操作条件越适于光合细菌生长代谢,内扩散速率对包埋颗粒内底物消耗的限制性影响越明显。较低的Thiele模数表明包埋颗粒内底物消耗主要为反应控制过程.(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王璐[8](2008)在《包埋固定化颗粒在微污染原水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别以模拟微污染水源配水和苏州高新区污水处理厂最终出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循环流化床反应器,探讨了固定化包埋颗粒对微污染原水中低浓度氨氮及有机物的处理效果,分析了影响反应器去除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污水深度处理提供实验依据。本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包埋颗粒的驯化;包埋颗粒硝化活性,不同溶解氧(DO)、碳氮比(C/N)、COD负荷对系统内氨氮及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在上述各种条件下系统内亚硝酸氮(NO2--N)和硝酸氮(NO3--N)的积累情况;无外加氮源情况下系统对有机物去除效果。在文章最后介绍了固定化包埋颗粒应用苏州高新区水厂最终出水深度处理的现场实验结果。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将包埋颗粒在低浓度氨氮(14~16 mg/L)有外加碳源(10 mg/L)的情况下进行驯化,两周后包埋菌逐渐显出较高的活性,氨氮的去除率从最初0.75%上升到89.23%。出水的氨氮低于2 mg/L。(2)在不同的DO条件下,系统内的氨氮去除都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氨氮的去除率能达到90%以上,COD的去除率保持在50%~60%。亚硝酸氮难以积累,氨氮绝大部分转化为了硝酸氮。(3)在不同C:N条件下,包埋菌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当C:N=2:1时,氨氮的去除率最高达93.56%,COD去除率在50%~60%。当C:N=3:1时。氨氮的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硝化反应进行彻底,COD去除率在40%左右。(4)包埋颗粒在COD高负荷的情况下易于启动,同时具有去除有机物和氨氮的能力。在投加氮源的情况下,系统对于COD的去除效率在55%~70%左右,同时氨氮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9.1%。在无外加氮源的情况下,系统对于COD的去除率由初期的52.0%下降到末期的28.3%,去除负荷由初期的205.7 mg/L-pellets·h下降到末期的70.9 mg/L-pellets·h。有投加氮源和无投加氮源的情况相比,投加氮源的情况下COD的去除率高于无氮源的情况。(5)包埋颗粒应用与苏州高新区污水厂现场实验中:第一阶段,在HRT=10h下运行,进水氨氮浓度波动较大,但经过包埋颗粒处理后,出水浓度保持稳定,出水的氨氮浓度小于2 mg/L。COD的去除率最大达到86.8%。第二阶段,在HRT=1 h下进行,在进水氨氮浓度为10~30 mg/L的条件下,出水浓度相对比较稳定,氨氮去除率比第一阶段(HRT=10 h)更稳定,在70%~90%左右。COD的去除率不稳定,但总体比第一阶段略差。(6)在系统整个运行过程中,pH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实验第一阶段(HRT=10h)的pH较第二阶段(HRT=1h)pH略高,在第一阶段初期pH 7.5~8.5,第二阶段,pH值稳定在6.5~7.5。综上所述,利用包埋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能够有效去除微污染水源水中的低浓度氨氮,且性能稳定、简单经济,为解决实际工程中低浓度氨氮问题提供一种新方法、新工艺。(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8-01-01)

巴淑丽[9](2007)在《光合细菌固定化包埋颗粒产氢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限储量化石燃料的减少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使21世纪的能源面临巨大挑战。可再生清洁能源将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能源系统的主体。氢能清洁可再生,燃烧只产生水和巨大能量,生物制氢技术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能妥善解决能源与环境的矛盾。固定化细胞技术自被发现以来由于其具有很多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在工业、医学、化学分析、环境保护等领域。将固定化技术与生物制氢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反应器内的生物量,使单位反应器的产氢率和运行稳定性有所提高。本文利用本实验室培育筛选的一种高效光合产氢菌,针对单个固定化光合细胞凝胶颗粒,实验研究了其产氢特性以及对底物葡萄糖的降解特性,初步建立了固定化细胞凝胶颗粒内含生化反应的微观质量传输模型。主要研究工作如下:①探讨了制备固定化细胞凝胶颗粒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载体浓度、混合载体的配比、温度、延迟时间、交联剂浓度等。②由于光合细菌光合产氢对光的特殊要求,本文通过控制交联剂硼酸和氯化钙浓度、载体聚乙烯醇和硼酸的反应温度、混合载体的配比等条件制备出透光率、机械强度、粒径、稳定性等性能都较好的包埋颗粒。实验测量了各种工艺制备的凝胶颗粒的有效扩散系数、孔隙率、透光率、稳定性、机械强度等性能参数。并对凝胶颗粒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培养不同时间的颗粒内结构的变化,最终找出一种最佳的颗粒制备工艺。③设计了生化反应器并搭建了固定化光合细胞产氢及降解特性实验系统。反应器首先能满足可以在线观察固定化光合细胞降解有机物产氢过程中颗粒内的反应现象,本文对该反应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主要观察产物的形态,有无气泡存在。观察结果表明反应生成的气体从颗粒内到主体溶液的传输过程主要以分子扩散的形式完成的,颗粒内并无气泡形成。④对固定化光合细菌产氢动力学,本文着重研究了基质浓度、光波长、光照强度、温度、基质溶液pH、基质溶液流速等对产氢和降解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各因素对产氢和降解性能的影响规律,当采用黄光照射、光强为6000lx、温度为30℃、pH值等于7、基质葡萄糖浓度60mmol/L、流速在22ml/h左右时产氢率最好。降解效率与产氢速率由很大相关性,只有底物浓度对其影响稍有偏差。⑤结合光照强度、温度、基质溶液pH对固定化光合细菌光产氢的影响初步建立了凝胶颗粒内含生化反应的质量传输模型,并进行了计算。对整个颗粒的总反应速率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7-05-01)

包埋固定化菌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为芳香族、持久性有机化合物,在空气、水体和土壤/沉积物中广泛分布,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叁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是国际上环境污染物的研究重点化合物之一。课题针对长江重庆主城重钢旧址区域水体表层沉积物,对PAHs特征降解菌进行了纯化、分离和鉴定;并以海藻酸钠为包埋载体,氯化钙为交联剂,制备了特征菌的包埋颗粒。研究对比了菲、荧蒽加标沉积物-水体系中,菌悬液和微生物包埋固定化小球对PAHs目标化合物——菲和荧蒽的降解效能,并对包埋颗粒的特性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可为PAHs在污染沉积物中的生物修复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支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论文进行了特征降解菌株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分析:通过富集培养、纯化分离,从沉积物样品中得到2株能以菲/荧蒽为碳源和能源的降解菌S1、S2,对其进行了显微镜和电子扫描电镜观察、生长曲线测定、系列生理生化鉴定、PCR扩增、16S r 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等。结合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信息和相关报道,鉴定并命名S1、S2分别为伪血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seudosanguinis strain J1-q)和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J2-K),Gen Bank登录号分别为:KP216807、KP216808。其次,研究了菌悬液对菲和荧蒽加标沉积物-水的降解特性:实验选择致病性较低的伪血鞘氨醇单胞菌S1以及外购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的施氏假单胞菌(S3),开展了PAHs降解过程研究。基于两株菌的生长曲线特性,对保藏的菌株扩大培养,将对数期和稳定期交叉点的菌悬液(10%体积比)转接到菲和荧蒽加标沉积物-水体系进行降解实验,不同时刻取样测定体系内菲和荧蒽残留浓度,探讨了实验条件下两菌株的菌悬液对菲和荧蒽的降解特性。经过40余天,降解反应过程达到稳定。结果表明:S1对菲和荧蒽的降解率分别为51.18%、43.37%,S3对菲和荧蒽的降解率分别为44.75%、37.77%,S1降解效率高于S3。进一步研究了包埋菌株对菲和荧蒽加标沉积物-水体系的降解特性:选择海藻酸钠为包埋剂、氯化钙为交联剂进行包埋,研究了包埋菌对菲和荧蒽加标沉积物-水体系的降解。实验经过49 d,降解反应达到稳定。结果表明,S1包埋菌对菲和荧蒽的降解率分别为69.84%、60.22%,S3包埋菌对菲和荧蒽的降解率分别为56.89%、47.96%,两菌株包埋后对菲和荧蒽生物降解效果对比菌悬液有较大的提高,强化降解效能显着。结合空白实验结果,表明生物强化降解是PAHs降解的主要因素,远远超过挥发、光解、吸附或原环境中的生物降解等自然作用。最后,对包埋颗粒特性进行了研究:基于驯化前后包埋颗粒密度、弹性、压缩强度、粘连性、稳定性、传质及包埋率等方法可行性指标的测定,结合扫描电镜观察,进行了包埋颗粒特性的探讨。结果发现,颗粒内部呈复杂的蜂窝状,空隙丰富,比表面积较大,可为菌体附着提供充足的空间,增大其吸附能力,加快传质的速率。新制备颗粒内部外层与中心区域菌量相当,驯化后较之前外层菌体密度明显大于中心,菌体体积明显增大,说明其可以吸收营养物质进行正常繁殖代谢,海藻酸钠-氯化钙包埋材料具有良好的传质效果。随驯化时间延长,中心菌体密度不变甚至有降低的趋势;颗粒尺寸几乎不变,内部网状结构变为疏松,甚至趋于多个球形相互包含并保持联通的规则状。PAHs的生物修复效应的强化是目前国内外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两江重庆主城区域相关的研究报道甚少,论文研究内容的地域特征显着,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结论对深入探讨PAHs污染沉积物的生物修复,以及微生物包埋强化降解技术的研究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可为水—沉积物体系中的PAHs的迁移、转化、降解等机制的深度研究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随着国家“水十条”的颁布,论文研究结果对于维护叁峡库区人群健康和水环境安全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包埋固定化菌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徐颖超,徐筑君,常晓杰,刘畅.聚乙烯醇固定化新方法包埋细菌复合胶体颗粒在毒性检测领域中的应用[J].环境化学.2015

[2].苏攀.沉积物中多环芳烃降解菌的分离及其包埋固定化颗粒的降解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

[3].严立,游青,吴生余,徐高田,董文杰.低温下包埋固定化颗粒强化SBR系统硝化性能的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3

[4].王静萱,李军,张振家,赵白航,刘伟岩.固定化包埋颗粒对二级出水深度脱氮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3

[5].刘大猛,廖强,朱恂,王永忠,田鑫.固定化包埋细胞颗粒填充床光生物制氢反应器内的多相传输模型[J].自然科学进展.2009

[6].刘维.固定化包埋细胞颗粒暗发酵及光合产氢与降解特性[D].重庆大学.2009

[7].王永忠,廖强,朱恂,田鑫.固定化光合细菌包埋颗粒内底物传输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

[8].王璐.包埋固定化颗粒在微污染原水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9].巴淑丽.光合细菌固定化包埋颗粒产氢特性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7

标签:;  ;  ;  ;  

包埋固定化菌颗粒论文-徐颖超,徐筑君,常晓杰,刘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