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大鼓论文-杨莉莉,肖杰,陈小雪

方山大鼓论文-杨莉莉,肖杰,陈小雪

导读:本文包含了方山大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方山大鼓,麻雀蹦,麻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方山大鼓论文文献综述

[1](2014)在《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一文中研究指出方山大鼓是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江苏南京江宁区秣陵街道方山一带。因其边鼓边舞,舞蹈动作以模拟麻雀在稻场上欢蹦啄食的情态为主,故又名"麻雀蹦"。麻雀蹦是江宁民众的情感产物,相传源于方山陶家庄祭祀闯王李自成的活动。明朝末年,方山农民为迎接闯王,搬出大鼓,边打鼓边舞蹈,动作主要模仿麻雀蹦跳。麻雀蹦在太平天国时期发展到鼎盛。麻雀蹦表演时一般用10面大鼓,10面大锣,辅之以伞、旗、幡,基本动作有展翅、啄稻、亮翅、抱窝等。它的一个特色是鼓手成马步姿态,贴鼓半蹲,昂首挺胸,横握(本文来源于《大众考古》期刊2014年04期)

[2](2014)在《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一文中研究指出方山大鼓是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江苏南京江宁区秣陵街道方山一带。因其边鼓边舞,舞蹈动作以模拟麻雀在稻场上欢蹦啄食的情态为主,故又名"麻雀蹦"。麻雀蹦是江宁民众的情感产物,相传源于方山陶家庄祭祀闯王李自成的活动。明朝末年,方山农民为迎接闯王,搬出大鼓,边打鼓边舞蹈,动作主要模仿麻雀蹦跳。(本文来源于《大众考古》期刊2014年03期)

杨莉莉,肖杰,陈小雪[3](2014)在《论江苏方山大鼓的数列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方山大鼓是至今仍活跃于江苏民间的经典乐舞,目前已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旨在方山大鼓资料搜集、记录、整理的基础上,对方山大鼓的数列结构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其节奏构成的艺术规律与特征,并通过与十番锣鼓的节奏比对,揭示方山大鼓与十番锣鼓的亲缘关系。(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肖杰[4](2013)在《方山大鼓的田野考察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素有“六朝古都”美称的南京,历来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孕育了自己特有的丰富的民间舞蹈。方山大鼓是仍活跃于南京民间的综合性乐舞,它是自明朝末年以来,中国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以及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民风,不断积累、发展、变化和丰富的结果,目前已被列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课题欲以自己积累的锣鼓乐和舞蹈知识作为研究基础,将着眼点置于方山大鼓鼓乐与舞蹈形态层面,通过对方山大鼓资料的收集,对其鼓乐、舞蹈形态以及社会功能性变迁的记录、整理和研究,揭示其节奏构成,基本动作与风格的艺术规律与特征,以此丰富自己的文化视野,也希望为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研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3-03-01)

乐康[5](2008)在《南京本土音乐在初中音乐课程中实践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今天的中学音乐教育中,作为文化中的一部分的本土音乐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很好地发展,已成为我国音乐教育必须面临和思考的问题。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倡导“丰富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强调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熟悉本民族的文化,扩展文化事业逐渐树立平等交流、并存共荣的多元文化观”。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的目的为从音乐的角度,探索本土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可行办法;同时探讨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偏好与认同态度,以及理解本土音乐的情况,期为本土音乐融入学校音乐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法。研究的对象为研究者任教的南京中学初一叁个班级共146位学生。研究工具包括由研究者根据多元音乐文化中关于本土音乐文化的理论和音乐课程理论和相关知识,将南京白局、方山大鼓这两种音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系列的符合初中学生接受水平的南京本土音乐教学课案。同时由研究者进行为期七周的课堂实地教学,以及两周的调查测量以探讨学生在授课后在态度、音乐成就方面的变化,并辅以访谈法深入探讨学生的观点。所有资料以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次数分配和百分比平均数、t检验、单因子变异数和χ~2检验;并针对访谈所得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与归纳。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学音乐课堂中,让学生熟悉本地民间地方音乐,善于将本地区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多种生动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实践、创编音乐活动,采用老艺人走进课堂表演的形式,使学生从小受到本土音乐的熏陶,培养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了解其音乐价值、文化内涵是必要的。因此,在新课程下进行本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实践是使学生在本土音乐教育环境下进行本土音乐文化的学习、鉴赏、吸收、继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11-01)

乐康[6](2008)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南京本土音乐教育探究——以南京白局、方山大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世界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在强调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去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种理念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无疑会对我国的音乐教学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音乐教育应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到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了解其音乐价值、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S1期)

方山大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方山大鼓是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江苏南京江宁区秣陵街道方山一带。因其边鼓边舞,舞蹈动作以模拟麻雀在稻场上欢蹦啄食的情态为主,故又名"麻雀蹦"。麻雀蹦是江宁民众的情感产物,相传源于方山陶家庄祭祀闯王李自成的活动。明朝末年,方山农民为迎接闯王,搬出大鼓,边打鼓边舞蹈,动作主要模仿麻雀蹦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方山大鼓论文参考文献

[1]..方山大鼓民间艺术奇葩[J].大众考古.2014

[2]..方山大鼓民间艺术奇葩[J].大众考古.2014

[3].杨莉莉,肖杰,陈小雪.论江苏方山大鼓的数列结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4].肖杰.方山大鼓的田野考察与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5].乐康.南京本土音乐在初中音乐课程中实践的可行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6].乐康.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南京本土音乐教育探究——以南京白局、方山大鼓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标签:;  ;  ;  ;  

方山大鼓论文-杨莉莉,肖杰,陈小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