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思维论文-苏志岩

通感思维论文-苏志岩

导读:本文包含了通感思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通感”创新思维,视觉传达设计教学

通感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苏志岩[1](2019)在《“通感”创新思维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的各项审美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牵扯到生活中很多领域的审美设计,对社会有很重要的影响。本文就来探究一下"通感创新思维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南国博览》期刊2019年03期)

杨慧敏[2](2018)在《茶文化思维融入美术课“通感联想、情境激创”的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茶文化在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变后,具有了较高的文化包容性和艺术性,对现代的高校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高校教改背景下,美术课以寓教于乐的情境教学法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旨在提高美术生的艺术理解力、审美思维观感以及主动创造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茶文化思维融入融入美术课"通感联想、情境激创"的模式,以及高校情境教学法的优化发展。(本文来源于《福建茶叶》期刊2018年11期)

来嘉隆[3](2017)在《建筑通感研究—一种建筑创造性思维的提出与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是关于建筑创作中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的研究,题中的"通感"并不是一种晦涩深奥的理论思辨,也不是建筑师故弄玄虚的神秘玄学,通感是一种基于万事万物之间内在通连关系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论文的立论基础是基于当代中国建筑界的两种不良趋势:对于建筑自律性的极端追求和对于建筑表意性的肤浅表达。论文在继承和发扬前辈学者关于通感具有代表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创作的自身规律,建构了以建筑通感为研究对象,以意象生成为研究路线的建筑通感研究框架。一般认为,通感是存在于五种感官之间,将本来表示某种感觉的词汇用以表示另一种感觉的独立修辞格。本文通过对古今中外通感概念的系统化梳理,着重从"官感之外"和"修辞之外"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论述,对本文中的通感概念进行了定义,澄清了过去对通感模糊的、片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分别从通感的归属;通感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关系;通感的生理学基础;通感与相关概念辨析等几个方面对通感的内在结构进行多层次立体化研究。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视角,对通感的哲学基础进行了论述,指出通感具有跨文化的意义。对通感的远源异质性、反常合道性、直观性、触发性、积淀性等特点进行了论述。分别对基于通感的艺术创作心理过程、基于通感的意象及其"间体"结构、基于通感的艺术创作审美追求等叁个方面对艺术创作中的通感进行了论述,为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实例研究入手,通过对浙江美术馆建筑的描述,结合程泰宁先生自己的论述,对建筑通感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别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两个层面对建筑通感进行了概述。通过对建筑"言、象、意"的再读,结合生物学的"生成"理论,对"建筑意象生成"这一关键问题进行了全面解读,说明通感是通过建筑的意象生成的方式介入建筑创作之中,并提出基于通感的建筑审美并不仅停留在"完形"的层次上,更表达出一种对建筑意的追求,从而确立了基于通感的建筑创作方法论的技术路线。在这个基础上,阐明了通感之于建筑创作的意义:对建筑创新途径的补充;对建筑表现力的提升;对建筑审美维度的深化;对建筑物理时空观念的突破等。在大多数人看来,基于通感的建筑创作就像一个黑洞。因此,本文尝试对基于通感的建筑创作机制进行论述,通过分别对中国古代创造器物过程和建筑的自律性与他律性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指出基于通感的建筑意象生成是一个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建筑自律性与建筑他律性相互统一,逐步融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通感的建筑意象生成的四个步骤:建筑通感的获得;基于通感的建筑意象提取复合;基于通感的建筑意象落实表达;基于通感的建筑审美归宿。并尝试用来分析柯布西耶的名作朗香教堂的创作过程,使基于通感的建筑创作机制更加直观地表达出来。本文反对形而上学,建筑通感只有被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对建筑学才有意义。因此,针对建筑形态;建筑空间;建筑环境等层面分别提出:建筑通感的抽象逆反策略;建筑通感的叙事组织策略;建筑通感的场景营造策略,从而将建筑通感表达出来。本研究是在中国建筑市场日益发展、建设规模巨大,而设计水平却相对滞后、创新能力不足、盲目跟风严重,尤其是缺少属于中国自己的当代建筑创作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大背景下完成的。论文认为,源自于中国整体性哲学的通感,对中国建筑师有着特殊意义,它对建构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作品将有重要的帮助;通感从根本上改变了思考建筑和创作建筑的方式,通感能够突破建筑学内部既有的条条框框,使建筑师能够打通中外、打通古今、打通建筑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壁垒,从不同事物中寻求创作的通感,打开创作多元化之门,为当代建筑创作提供了新思维、新视角与新途径,使更多原创的、艺术容量丰富的建筑作品问世;由于通感的积淀性,使得它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获得的,关键是需要处理好"博通众艺"与"专精一门"之间的关系,这对于中国的建筑教育以及中国建筑师素质的培养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通感不仅属于过去,同时也属于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通感非但不会消失,而是会与最新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持续为建筑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2-22)

王健[4](2015)在《形态-思维-跨域——论“通感”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平面设计中"通感"的形成划分为叁个阶段,阐述了叁个阶段在平面设计中如何表现及应用。从"通感"在平面设计中呈现出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具体案例分析如何引导和激发设计者的设计潜能,经过一些专项训练,巧妙地运用"通感"的形式在平面设计中能够有效地增强作品的亲和力,提高作品的记忆度,获得受众更多的认可。(本文来源于《美术界》期刊2015年09期)

刘筠璨,魏洁[5](2015)在《空灵之美——古代香炉设计中的通感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香炉设计是中国古代香具设计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香炉造型优美,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丰富的艺术之美,饱含文人贤士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诉求。香文化与香具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发展史的缩影,它与华夏民族共同经历风风雨雨,也见证了辉煌的华夏文明。(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15年07期)

王新惠[6](2012)在《声乐演唱与通感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是在声乐演唱的技术阶段还是艺术训练阶段,通感思维的运用都能调动歌唱者乐思,从而激发其想象,扩展经验,挖掘情感。而打通各种感觉来实现歌唱中的通感思维,则需要更多的感悟和体验来激发。(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11期)

戴秋思[7](2012)在《通感思维下解读中国传统园林与书法美学意象的相似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园林与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形式迥异,但传达出相似的美学追求。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中心范畴,既是创作手段、方法、结果,又是艺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尝试以通感思维的方式,抓住园林与书法之间的共性,从线条之势、章法之矩、自然之源、气韵之境四个方面对两门艺术的美学意象进行分析和探讨,构筑起对应的逻辑关系,获得对园林本质特征的把握,拓展艺术认知的维度。(本文来源于《艺术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文采君[8](2011)在《理念生活化,生活理念化——谈读书过程中的“通感”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衣要会穿,饭要会吃,书要会读。碰到理念类的文章要会生活化的思考,碰到生活化的文章要会理念化的总结。一句话,"通感"思维是必要的读书方法。一部小说能否吸引读者,首先要看故事情节是否曲折感人,其次则是看书中的人物形象是否鲜明真实。一个初读小说的人能对一部作品爱不释手,主要是受到曲(本文来源于《中学教学参考》期刊2011年01期)

郑英[9](2010)在《浅论通感的思维培养和语言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通感修辞教学,教师往往以本为本,就课文中的典范例句来引导学生认识通感,而忽略了对这种极具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的表达技巧的实用训练。本文旨在通过作者自身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及体会,粗浅地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品味鉴赏及语言的构建来培养通感思维,形成通感智慧,提高语言表现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有所获。(本文来源于《厦门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赵爱萍[10](2005)在《通感过程中的隐喻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通感的类比、联想、推理意义探讨了通感过程中的隐喻思维。然后从认知角度分析了通感是以异常搭配为基础的语义变化,同时指出通感过程也是隐喻化过程。(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5期)

通感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茶文化在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变后,具有了较高的文化包容性和艺术性,对现代的高校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高校教改背景下,美术课以寓教于乐的情境教学法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旨在提高美术生的艺术理解力、审美思维观感以及主动创造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茶文化思维融入融入美术课"通感联想、情境激创"的模式,以及高校情境教学法的优化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通感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1].苏志岩.“通感”创新思维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南国博览.2019

[2].杨慧敏.茶文化思维融入美术课“通感联想、情境激创”的模式分析[J].福建茶叶.2018

[3].来嘉隆.建筑通感研究—一种建筑创造性思维的提出与建构[D].东南大学.2017

[4].王健.形态-思维-跨域——论“通感”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界.2015

[5].刘筠璨,魏洁.空灵之美——古代香炉设计中的通感思维[J].艺海.2015

[6].王新惠.声乐演唱与通感思维[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

[7].戴秋思.通感思维下解读中国传统园林与书法美学意象的相似性[J].艺术研究.2012

[8].文采君.理念生活化,生活理念化——谈读书过程中的“通感”思维[J].中学教学参考.2011

[9].郑英.浅论通感的思维培养和语言构建[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

[10].赵爱萍.通感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标签:;  ;  

通感思维论文-苏志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