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交通网络论文-王颖志,王立君

时空交通网络论文-王颖志,王立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时空交通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路交通事故,事故多发点鉴别,网络时空核密度估计

时空交通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王颖志,王立君[1](2019)在《基于网络时空核密度的交通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事故多发点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治理对象,如何利用空间统计方法对其进行高效鉴别是研究热点。以华东某地为研究区域,以2013~2015年该研究区域的道路交通事故数据为研究对象,以时空道路网络为视角,通过路网匹配和路网裁剪形成事故时空子路段,提出一种基于交通事故场景的网络时空核密度估计值作为鉴别指标,用累计频率法和零膨胀的负二项回归模型确定鉴别阈值的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金仲明[2](2019)在《基于时空图神经网络的交通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大脑从数据接入开始,到数据挖掘、预测、干预,整条链路将帮助城市构筑智能化交通图景。达摩院城市大脑是国家首批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之一,城市大脑从总体来说,是希望通过AI+算力,基于城市当中的大规模数据发挥价值,服务整个城市,包括城市安全、人民幸福以及经济繁荣。(本文来源于《软件和集成电路》期刊2019年07期)

蔡翠翠,王本有,常志强[3](2019)在《基于时空特性和灰色神经网络的短时交通流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城市道路短时交通流的预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时空变化特性和灰色神经网络的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通过对道路短时交通流时间和空间特性的分析,将预测路段与相邻路段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深度挖掘道路交通流的空间信息,并利用灰色神经网络组合模型对预测路段进行短时交通流预测。以合肥市的道路实测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单一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该方法有效提高了道路短时交通流的预测精度。(本文来源于《沈阳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冯宁,郭晟楠,宋超,朱琪超,万怀宇[4](2019)在《面向交通流量预测的多组件时空图卷积网络》一文中研究指出流量预测一直是交通领域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流量数据具有高度的非线性和复杂性,对其进行精准预测具有很大的挑战,现有的预测方法大多不能很好地捕获数据的时空相关性.提出一种新颖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多组件时空图卷积网络(MCSTGCN),以解决交通流量预测问题.MCSTGCN通过3个组件分别建模流量数据的近期、日周期、周周期特性,每个组件同时利用空间维图卷积和时间维卷积有效捕获交通数据的时空相关性.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速公路流量公开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MCSTGCN模型的预测效果优于现有的预测方法.(本文来源于《软件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朱博雅,符锌砂,杨思琪,朱振杰[5](2018)在《基于非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的交通事故时空影响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公路偶发性事故影响的严重程度和波及范围的定量研究,对保障道路通行能力和为偶发性事故提供科学的应急处置方案与高效的应急救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VISSIM交通仿真平台模拟了高速公路偶发性事故路段交通拥堵、扩散和消散的全过程,仿真分析了事故路段上游到达车流量、客货比例、事故处置时间和占道情况等因素的影响。根据仿真结果,建立了基于非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方法的两种交通事故时空影响预测模型。运用广东省某高速公路的交通事故处置记录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两种预测模型均有较好的效果,且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更为精确,最大排队长度的最大值误差小于1 km的准确率为88. 6%,拥堵消散时间的误差小于10 min的准确率为75. 7%。(本文来源于《公路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张宏宇,吴红,吕弼顺[6](2018)在《延边地区交通网络时空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延边地区为研究对象,对交通时空演化进行分析,选择1987、1998、2003、2009、2016年五个时间节点,将延边地区交通网络发展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利用GIS分析方法讨论延边地区交通网络演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延边地区交通网络演化经历了交通类型单一阶段、低等级公路主导阶段、高速公路兴盛阶段、交通网络初级阶段、高铁时代阶段;(2)延边地区交通网络可达性演化具有两个明显特征,"核心-边缘"倾向和典型的"一极两核区"。(本文来源于《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期刊2018年11期)

王冬冬,何胜学,路扬[7](2019)在《考虑基站选址的UAV交通巡视路径超级时空网络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考虑基站选址的无人机交通巡视路径优化问题,提出一个超级网络与时空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该方法建立模型。通过在时空网络添加虚拟起降点,与全部时刻的备选基站相连接构成超级时空网络,可将考虑基站选址的路径规划转换为一个单纯的多UAV路径规划问题。与不考虑基站选址的路径规划相比,考虑基站选址能够使最大单机飞行时间和总飞行时间分别减少5. 71%和11. 59%。数值分析表明,基站选址和交通巡视路径规划整合可有效减少UVA的巡视成本。(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王涵晴[8](2018)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重要区间识别及客流时空演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不断拓展、客运量不断攀升,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所承担的比重越来越大,因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安全性备受大众关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重要区间识别及客流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对于轨道交通安全性、运营可靠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大多仅从区间满载率入手,尚未从全局网络效率角度识别网络重要区间,也较少从时空关联性的角度探讨地铁客流的时空演化规律。基于此,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探究:(1)从区间满载率入手,识别网络中各时段满载率处于高值的重要区间。本文提出了区间满载率实时推算模型,以解决客流在时段间的衔接问题,从而计算区间全天满载率序列;(2)从网络效率角度出发,识别网络中因突发事件失效后对网络效率影响较大的重要区间。首先提出基于交通网络拓扑结构的网络效率计算指标,将网络中任意两站间最短路径的倒数作为网络效率的度量指标,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静态重要区间进行识别。进一步,在网络中引入客流要素,从随机用户均衡角度出发,识别不同时段下的网络动态重要区间。为了反映乘客对路径的感知差异,提出了一种基于OD对满意度函数的网络效率度量指标,该指标可以反映乘客对路径的选择行为;(3)基于时空自相关理论,以区间满载率序列作为时空属性值,探索网络客流的时空分布及演化特性,从而研究重要区间附近客流拥挤的产生及消散过程,为运营公司提前预判大客流到达规律提供参考。由于轨道交通状态各向异性,提出了基于邻接区间重要度的时空自相关模型,从而可更准确地反映客流的时空变化规律;(4)最后,以国内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案例,使用一天内地铁刷卡数据,针对重要区间识别、客流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案例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刘卫松[9](2018)在《基于时空网络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国内城市的现代化水平飞速提高,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频繁。在此背景下,交通拥堵问题已渐渐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国内各大城市都在积极地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以缓解地面交通压力。为了方便乘客的出行,提高运营效率,国内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大多采取一票制的“无缝换乘”模式。在这一背景下,乘客的换乘信息没有被记录,人们很难及时地掌握客流在轨道交通网络上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这给运营方对轨道交通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主要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客流分配问题进行了探讨。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整理,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静态配流,而静态配流方法没有考虑到客流在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提供的帮助有限。本文运用基于时空网络的方法,对轨道交通的动态配流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配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并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时变特征的提出了时空网络的概念,详细介绍了时空网络的组成要素,并总结了将城市轨道交通空间网络结合时刻表拓展为时空网络的方法及具体步骤。(2)基于对相关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筛选出了影响乘客路径选择的关键性因素。考虑了乘车时间、换乘情况、拥挤情况,构造了基于出行时间的路径阻抗函数。同时,为了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网络中路径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合乘客的路径选择习惯,提出了基于出行距离的路径阻抗函数,并结合二者构造了路径的综合阻抗函数。(3)考虑了乘客路径选择行为的随机性,构建了基于时空网络的随机均衡配流模型,总结了有效路径的搜索方法,并提出利用改进的MSA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并以深圳市的局部轨道交通网络为实例,对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王琦[10](2018)在《基于时空可达性的交通网络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交通规划方法以提高机动性为导向,目标在于提高机动车运行效率,减少拥堵,并没有将出行主体放在首要位置,忽略了对人的关怀。而城市交通系统除了需要保证交通资源的供需平衡外,还需要保证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使出行者能够以合理的出行成本得到较大的出行效用。这对传统的交通规划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研究在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如何用尽可能少的交通资源来对居民接受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的能力进行保障,即提高个体在交通网络中的时空可达性。出行本身作为一种派生需求,源自于出行者对完成活动的需求和愿望。个体时空可达性以个人基于活动的出行作为分析单元,把满足出行者到达活动地点完成活动的需求作为目标。相比于传统空间可达性,个体时空可达性强调了人执行活动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突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网络优化设计,能够为决策者在决定路段建设和为出行者在制定出行决策时提供更加合理的建议。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通过时空网络来表达个体时空可达性。这里将个体在物理空间中的移动轨迹表示为时空网络中的个体时空路径,其是否可行由时间预算、活动时间、时变交通网络状态等因素共同决定。如果个体能够找到一条可行的时空路径,即其能够在出行时间预算内,以交通系统允许的出行速度完成由源点出发到达活动地、执行活动并返回源点的过程,则认为个体由源点到活动地的出行是时空可达的。构建基于时空可达性的交通网络优化设计模型。以个体基于活动的出行作为分析单元,以最大化网络整体时空可达性作为优化目标,在建设资金预算约束下,从待建路段集合中选择最优路段组合加入现有网络中。决策变量包括路段选择变量和路段建设变量,约束条件包括时空平衡流约束、活动执行约束、待建路段与时空弧的耦合约束及建设预算约束等。使用拉格朗日松弛技术求解网络设计模型。利用拉格朗日松弛技术将网络设计模型中的“困难约束”吸收进目标函数中,得到拉格朗日松弛问题。在松弛问题中,由于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可以按照变量类型分为两组,故利用拉格朗日分解技术将松弛问题分解为最短路问题和背包问题两类子问题,以降低原问题的求解难度。拉格朗日松弛问题扩大了解的可行域,导致松弛问题的目标函数值与原问题的目标函数值之间存在差距。为了缩小这种差距,我们通过求解拉格朗日对偶问题,更新“困难约束”的拉格朗日乘子,收缩拉格朗日松弛问题解的可行域,拉近松弛问题与原问题目标函数值之间的差距,迫使对偶问题的解逐步逼近原问题最优解。结合算例进行网络时空可达性的性能分析与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投资预算、出行时间预算等输入参数对网络可达性的影响,并把设计方法应用到具体的网络算例中。(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4-01)

时空交通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大脑从数据接入开始,到数据挖掘、预测、干预,整条链路将帮助城市构筑智能化交通图景。达摩院城市大脑是国家首批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之一,城市大脑从总体来说,是希望通过AI+算力,基于城市当中的大规模数据发挥价值,服务整个城市,包括城市安全、人民幸福以及经济繁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时空交通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王颖志,王立君.基于网络时空核密度的交通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J].地理科学.2019

[2].金仲明.基于时空图神经网络的交通预测[J].软件和集成电路.2019

[3].蔡翠翠,王本有,常志强.基于时空特性和灰色神经网络的短时交通流预测[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19

[4].冯宁,郭晟楠,宋超,朱琪超,万怀宇.面向交通流量预测的多组件时空图卷积网络[J].软件学报.2019

[5].朱博雅,符锌砂,杨思琪,朱振杰.基于非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的交通事故时空影响预测模型[J].公路工程.2018

[6].张宏宇,吴红,吕弼顺.延边地区交通网络时空演化研究[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

[7].王冬冬,何胜学,路扬.考虑基站选址的UAV交通巡视路径超级时空网络模型[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9

[8].王涵晴.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重要区间识别及客流时空演化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9].刘卫松.基于时空网络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10].王琦.基于时空可达性的交通网络优化研究[D].东南大学.2018

标签:;  ;  ;  

时空交通网络论文-王颖志,王立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