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文
(万源市第二中学万源636350)
当前中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在为数不少的学生中,的确存在着厌学体育的行为倾向,主要表现在: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要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首先要从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入手。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体育的行为,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体育教师综合素质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还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个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体育技能,热爱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或表现较差的学生采取爱护、关心、鼓励和帮助,教学中善于用准确优美的示范、表情、手势、语言来组织教学。这样的体育教师会深受广大学生的喜欢和尊敬,会对该门课产生良好的感情,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在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情感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高,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较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中学生对上体育课兴趣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克服他们上体育课时怕苦、怕累的心理,并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体育,逐渐提高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爱好。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和适合中学生生理、身体特点的教学内容。加强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具有新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入趣、入境、入情的良好效果,培养学生在情感上喜欢体育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体素质。所谓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现象,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
二、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
中学生的思想还比较单纯,但其对事物往往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其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和自信心强,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学习起来较认真,兴趣较浓,注意力不易分散。但对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却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教学内容和组织方法的灵活多样性,避免教学内容单一、枯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征求一下学生意见,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尽量多安排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项目,做到科学有效的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逐渐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对照学生个性特点,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在跨栏教学中,素质好、跨栏技术好的学生是越跨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跨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因人而异,对跨栏技术好的同学提高栏架高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栏架高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体育的厌学倾向。
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要敢于创新教学,克服教法模式化,从课堂兴趣来说,如果教学模式化,课堂上没有特色,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教法的更新。如教实心球的抛球练习,如果长时间用单一的形式重复练习单个动作,将很快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如果采用三人或多人,前抛或后抛,以及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远度,不同方向的抛球练习,定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干劲倍增,其次,要因材施教,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的教学方法。学生由于受社会、家庭影响不同,思想智力,体力各异,而且男女生在生长发育期间心理、心理差异有明显改变。因此,采用同一教学方法,统一教学要求,会使学生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明显,分类指导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体制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来分组,对身体素质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适量加大运动量,提高教学目标。面对身体素质弱,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降底
要求,使之能完成动作,提高信心,而后逐步提高要求。如在跳山羊教学中,对过不去的学生我们可以降低高度,而且不要求他们的动作,只要能过就是好的。因为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关键在于能否过山羊,否则,根本过不去,那还有什么兴趣可谈呢?
总之,分类指导是为了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改变对体育的态度,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