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终端移动切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理位置,切换协议,卫星组网,低轨卫星通信
终端移动切换论文文献综述
苏思睿[1](2019)在《基于终端地理位置的低轨卫星移动切换协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空域天基信息网络发展的缺失,将使各种与国家经济利益相关的新领域技术难以灵活部署,导致新技术的发展、国家利益和安全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建设满足军民需求全球覆盖、通信保障、网络互联的我国自主可控的天基信息网,符合国家未来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可促进“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美好愿望的实现,并带动国家战略、经济和社会多领域迅速成长。卫星通信网络正是天基信息网建设的主要发力点。本文主要以低轨(LEO)卫星网络为研究背景,针对当前低轨卫星移动性管理协议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终端地理位置的低轨卫星移动切换协议。协议通过以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取代了移动IP技术中常见的根据接入点链路信息配置的CoA(转交地址),并协同接入卫星将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发送至地面控制中心更新存储,用于定位移动终端。当移动终端完成位置更新后一段时间内不再移动时,由于自身位置没有改变,因此,即使卫星运动导致该移动终端的接入卫星发生变化,也不必再次与地面控制中心进行交互以更新位置,以此简化信令交互流程,减少低轨卫星通信网络中的带宽占用。此外,本协议提出了针对中转卫星的负载均衡策略。接下来本文对协议中涉及到的注册、切换与通信流程做出详细的描述。并在低轨卫星场景下,使用卫星轨道生成工具STK与网络仿真工具QualNet分别对移动IP协议、基于身份与位置分离的移动性管理协议、本协议进行仿真实验,验证协议的可行性,并对时延、时延抖动、丢包率等性能参数进行比对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协议在时延、时延抖动、丢包率等方面相比另外两协议均有更好的表现,即使移动终端处于高速运动的状态,丢包率总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时延也相对平稳。负载均衡效果实验显示,中转卫星的流量得到了很好地平衡。最后对本文所做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了本协议的优势与局限性,并对未来的优化工作做出展望。(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1-20)
罗海[2](2017)在《新型互联网终端移动切换协议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互联网将传统网络中IP地址的身份属性和位置属性分离,使得传统网络中的移动性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用户对移动网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的新型互联网移动性协议中仅实现了对终端移动性的支持,而在网络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移动切换过程中丢包现象严重、切换时延大等,使得用户对高质量、高效通信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本文在新型互联网体系架构下对移动性协议展开分析与研究,并针对现有新型互联网移动性协议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改进移动终端的移动性相关技术,从而改善移动网络的通信质量,提高移动网络的通信效率。本文首先介绍了与移动性相关的一些协议标准及国内外相关移动切换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新型互联网中现有移动性协议存在的诸如移动切换过程中的丢包现象比较明显、切换时延较大等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然后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第一,在原有协议中添加移动终端归属域的概念,并根据移动终端切换后所在接入交换路由器的不同对切换类别重新进行了定义;第二,在切换机制中,分别针对移动终端与通信对端提出了两点改进策略。在移动终端方面,引入预切换机制,在移动终端切换到新的接入交换路由器之前,为其分配相应的映射关系,供其切换后直接使用;在通信对端方面,引入"活跃对端",活跃对端可以直接和移动终端归属域的标识映射服务器通信,获得移动终端最新的映射关系,从而降低丢包率并减小切换时延,实现对协议的整体优化。最后,本文将上述改进方案与改进前方案进行了比较,并在linux系统下搭建了实验平台,对改进前后的移动切换性能分别进行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前期调研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证实本论文提出的改进方案达到了协议优化效果,使得新型互联网的移动终端切换机制更加灵活。对移动性相关协议的改进具有一定理论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3-01)
终端移动切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型互联网将传统网络中IP地址的身份属性和位置属性分离,使得传统网络中的移动性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用户对移动网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的新型互联网移动性协议中仅实现了对终端移动性的支持,而在网络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移动切换过程中丢包现象严重、切换时延大等,使得用户对高质量、高效通信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本文在新型互联网体系架构下对移动性协议展开分析与研究,并针对现有新型互联网移动性协议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改进移动终端的移动性相关技术,从而改善移动网络的通信质量,提高移动网络的通信效率。本文首先介绍了与移动性相关的一些协议标准及国内外相关移动切换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新型互联网中现有移动性协议存在的诸如移动切换过程中的丢包现象比较明显、切换时延较大等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然后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第一,在原有协议中添加移动终端归属域的概念,并根据移动终端切换后所在接入交换路由器的不同对切换类别重新进行了定义;第二,在切换机制中,分别针对移动终端与通信对端提出了两点改进策略。在移动终端方面,引入预切换机制,在移动终端切换到新的接入交换路由器之前,为其分配相应的映射关系,供其切换后直接使用;在通信对端方面,引入"活跃对端",活跃对端可以直接和移动终端归属域的标识映射服务器通信,获得移动终端最新的映射关系,从而降低丢包率并减小切换时延,实现对协议的整体优化。最后,本文将上述改进方案与改进前方案进行了比较,并在linux系统下搭建了实验平台,对改进前后的移动切换性能分别进行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前期调研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证实本论文提出的改进方案达到了协议优化效果,使得新型互联网的移动终端切换机制更加灵活。对移动性相关协议的改进具有一定理论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终端移动切换论文参考文献
[1].苏思睿.基于终端地理位置的低轨卫星移动切换协议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2].罗海.新型互联网终端移动切换协议优化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