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动缠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湿法缠绕,自动配胶,连续生产
自动缠绕论文文献综述
占冬至,韩晓艳,还大军,肖军[1](2019)在《湿法缠绕在线自动配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湿法缠绕中间歇配胶-浸渍的适用期限制、固化剂含量与含胶量波动等问题,提出了缠绕自动化配胶的一种解决方案:以PLC控制两台蠕动泵输送树脂和固化剂至动态混合器的流速的方式来实现精确配比,以编码器采集的纤维出纱速度输入PLC控制总出胶量的方式来保证缠绕件含胶量;搭建在线自动化配胶试验系统。初步验证结果显示:系统可以实现在线自动连续配胶且没有适用期限制,不同缠绕速度下树脂与固化剂的理论值与实验值误差在±2%以内。(本文来源于《玻璃钢/复合材料》期刊2019年05期)
王宸,王志辉,王水明[2](2019)在《纤维缠绕自动挂切纱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现阶段国内对自动挂切纱系统研究较少的现状,设计一种将主轴同步型挂切纱和小车配合型挂切纱的优点结合起来的主轴小车配合型挂切纱。完成纤维缠绕自动挂切纱装置各零部件的设计,即运用SolidWorks软件对挂切纱装置中各执行机构零部件进行建模,同时完成自动挂切纱系统驱动元件电机和气缸的选型。最后运用ANSYS软件对部分关键零部件进行仿真分析,表明各执行机构中的零部件设计是合理的。(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9年08期)
张嘉易,张君,郝永平,崔烘槊,于庆东[3](2019)在《一种热电池电堆自动缠绕机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热电池电堆自动缠绕机为研究对象,根据电堆缠绕的实际工艺要求,对电堆缠绕机进行了设计,并对缠绕机进行了静力学和动力学分析。首先对机器进行叁维建模,建立缠绕机的有限元模型,在Workbench中对上主轴和下地板进行强度分析,得到主轴在夹紧电堆且满足一定压力情况下的最大应力和应变值。对滑台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出滑台的速度及加速度关系曲线。分析结构的薄弱点,进一步对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进。改进后的结构在受同等力的情况下,应力和应变值明显减小,能够满足工作要求。通过以上设计分析,为热电池电堆缠绕机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光电技术应用》期刊2019年02期)
田会方,康伟,张阳,吴迎峰[4](2019)在《一种纤维缠绕机自动挂纱夹持机构的设计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纤维缠绕作业流程中的人工挂剪纱现象,设计了一种应用于纤维缠绕机的自动挂纱机构,并对其中的自动夹持机构这一关键部位进行了实验。采用工业生产中使用的玻璃纤维和碳纤维预浸带作为实验材料,分别在干纱和浸胶状态下测试了机构对纱线的夹持效果,分析了不同夹持力下机构对纱线滑动临界拉力的关系,并对干纱和浸胶状态下机构的夹持效果进行了对比。实验测试结果基本满足了挂纱作业中对纤维夹持力的需求,验证了机构方案的可行性,为挂纱机构的完善和改进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玻璃钢/复合材料》期刊2019年03期)
占冬至[5](2019)在《纤维湿法缠绕过程中在线自动配胶-浸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纤维湿法缠绕工艺为研究背景,分析并探究了传统湿法缠绕过程中的间歇手动配胶-胶槽浸胶方式中存在的树脂适用期与高活性之间的矛盾问题,以及间歇配胶-胶槽浸胶方式引起的难以连续自动化生产等问题,结合国内外新型的自动浸胶-配胶及其相关技术发展情况,成功设计并搭建了一套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在线自动配胶-浸胶系统,利用实验室已有设备搭建了相关实验平台,对在线自动配胶-浸胶系统进行了相关实验及验证分析。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析了新的氰酸酯树脂及尼龙6树脂体系的粘温特性、固化过程等工艺特性,并对传统手动间歇配胶-胶槽供胶方法进行了分析,发现了树脂体系混合后存在由树脂适用期引发的树脂基体高活性与适用期之间的矛盾关系;结合自动配胶相关技术的发展,列出了在线自动配胶系统的设计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线自动配胶系统的设计方案,分析了相关设备的选型情况,成功搭建出在线自动配胶系统。(2)阐述并分析了传统的浸胶技术,发现了在传统浸胶技术中由于树脂适用期的存在导致常用的胶槽浸胶方式难以长时间连续生产等问题,得出了浸胶方式是限制纤维湿法缠绕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的结论,提出了新型浸胶系统的设计要求,结合相关新型浸胶技术的发展,在满足浸胶系统方案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浸胶系统,完成了各部分构件的设计及成形加工,并最终搭建出了新型浸胶系统。(3)根据设计的配胶-浸胶系统搭建了缠制NOL环的设备,以新型氰酸酯树脂和HS-40碳纤维为原材料在不同的缠绕速度下进行缠制NOL环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相关实验数据,并对缠制的NOL环取样,测量其环向和轴向各个位置的含胶量、拉伸以及层剪强度等,对相关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处理后,得出的结果表明:配胶系统输出树脂体系及其各组分速度的理论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值保持在±3%的范围内,配胶系统混胶比的理论值与实验值的误差保持在±2%的范围内。证明了配胶系统输出与混合树脂具有高精确性,以及具有能对纤维速度变化做出及时响应的在线性;对配胶系统输出的混合树脂与手动混合均匀相同组分树脂的固化放热曲线的分析,证实了在线自动配胶系统混胶均匀性较好;NOL环各部分的拉伸强度和层剪强度能稳定的保持在同一个数值且误差值保持在±4%和±10%的范围内,NOL环环向和轴向各个位置的质量含胶量能够稳定的保持在28.5%-29.5%之间且误差值保持在±3%之间,结合NOL环样本微观形貌,分析了NOL环中纤维与树脂的分布,证明了新型浸胶系统能够保证缠绕件各部分具有均匀的浸渍情况和强度分布。(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张经纬[6](2019)在《小型电机定子多线并行自动缠绕机器人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型电机主要应用于电动车、航天器等领域中,早期的单线绕组定子已无法满足同体积大功率电机的技术需求,因此,小型电机大多采用多线绕组定子。目前小型多线绕组定子大多仍采用传统的人工缠绕法,难以保证缠绕的精度需求,故多线绕组定子自动缠绕及精密排线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多线并行自动缠绕机器人,采用缠绕机构设计、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结合仿真及实验验证的方法开展研究。针对小型电机定子多线并行缠绕机器人进行结构设计及分析。根据缠绕机器人技术要求,设计多线并行缠绕排线工艺及缠绕原理,并以此设计缠绕机器人的整体结构,主要包括机器人大臂、小臂及绕推线机械手。然后应用灵敏度分析方法对所设计的缠绕机器人大臂、小臂进行结构参数选取,避免因常规设计中无法考虑的因素而导致的结构不稳定性。最后,建立缠线不重迭条件模型,设计机械手辅助伸缩装置,并应用修正的库伦摩擦模型选取推线动力源。对缠绕机器人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首先针对机器人建立基坐标系,分析其自由度及伴随运动;利用运动学反解分析机器人大臂、小臂的运动姿态,从而得到腕关节的运动关系;建立挡块运动模型分析并确定机械手闭合条件;采用空间绝对节点坐标梁单元法分析机器人绕线工作状态的动力学,建立机械手旋转速度与多线并行漆包线缠绕时阻尼力的雅克比矩阵,确定速度和阻尼力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Adams对缠绕机器人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验证运动学反解和机械手挡块闭合条件的正确性。最后,设计漆包线拉伸、摩擦实验方案,通过刚柔耦合拉伸实验,验证动力学分析的正确性;通过推线过程漆包线摩擦实验,验证多线并行原理以及相关结构设计的合理性。通过对小型电机定子多线并行自动缠绕机器人技术研究,实现漆包线的自动缠绕,该项技术对研究多线并行缠绕自动化设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杨宇,王志辉,王水明[7](2018)在《纤维缠绕自动挂纱控制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复合材料纤维缠绕成型问题,以工控机和可编程序多轴运动控制器为基础,设计了自动挂纱控制系统。对这一纤维缠绕自动挂纱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对控制器、控制系统电路、运动过程、程序设计、运行测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设计这一系统可以对复合材料纤维缠绕的自动化起到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期刊2018年10期)
胡晓将[8](2018)在《基于欧姆龙CP1H的碳纤维湿法自动缠绕设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缠绕机作为碳纤维缠绕成型核心设备,集机械、电子、气动、控制、软件和数控于一身。由于研制产品量小、样式多的特点,从结构设计、电气设计、软件开发、工作流程、人机界面设计等角度,详细介绍了一种基于欧姆龙CP1H的碳纤维湿法自动缠绕机,重点解决缠绕过程中张力控制器、缠绕厚度控制、轨迹控制等技术。(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8年21期)
郭豪[9](2018)在《喷嘴挡板伺服阀线圈自动缠绕系统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火箭发射的频率也逐年上升,对于火箭的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电液伺服系统是火箭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着发射的成功率。喷嘴挡板伺服阀是火箭电液伺服系统中的核心部件,其特性的优劣与伺服阀线圈缠绕的质量高低有关。目前喷嘴挡板伺服阀线圈的绕制,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力,很难实现自动化绕制。虽然目前有一些线圈的缠绕设备,但是针对较细线径漆包线,由于干扰和误差很难实现层数较多的紧密缠绕。因此,缠绕过程中常发生线圈紊乱的现象,需要人工时刻监测,手动制动后进行调整。工人的工作量较大,线圈绕制周期长,导致制作成本较高。此外,人工肉眼监测线圈绕制过程中,无法保证及时排除绕线中出现的故障,可能因为制动延误导致整个绕制过程失败。针对喷嘴挡板伺服阀线圈缠绕过程中的以上要求,在对线圈绕制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制自动缠绕设备,开发用户控制软件,建立视觉检测系统,优化控制参数,实现线圈缠绕的自动化、高质量以及高效率。依据线圈缠绕运动基本原理,完成线圈缠绕设备硬件系统和张力控制系统的设计及搭建。针对线圈缠绕运动特性,完成直线进给运动进行速度规划,并且搭建以STM32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基于边缘检测算法,通过工业相机和Open CV函数库建立视觉检测系统。开发集图像采集检测、用户控制以及结果显示为一体的上位机软件。通过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直线进给运动回程偏差并提出补偿方案。针对成品线圈阻值,设计并完成四个因素在四个水平下对成品线圈阻值的正交实验,得到了能够满足阻值要求的最优控制参数组合。基于神经网络算法,以实验数据为样本,设计并训练自动缠绕设备控制参数对绕制层数的预测系统,预估控制参数组合能够绕制层数。通过实验验证,评估预测算法的精度。通过细微修正,明确最优控制参数,实现绕制满足阻值及层数要求的成品线圈。针对喷嘴挡板伺服阀线圈当前缠绕方案成功率低、人工成本高等问题,设计视觉检测系统,提出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控制参数预测方法,实现高质量线圈的自动化缠绕。缩短调试周期,减少调试成本。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难度,提高线圈缠绕效率的同时,以较高的成功率生产满足要求的高质量线圈。(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佘晓磊[10](2018)在《线束自动缠绕机机构研发及工位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线束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线束进行胶带缠绕定型中,绝大多数是由人工完成。由于人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得效率下降,产品的合格率难以稳定。本文研发了线束自动胶带缠绕机设备,该设备提高了企业自动化程度,为企业工业4.0打下了良好基础。首先,根据线束胶带缠绕工艺,制定设备的工作流程。结合国内外缠绕设备的研究现状,设计了可进行多分支线束自动胶带缠绕的设备,同时通过Solidworks软件建模,完成设备整机设计布局。为了模拟人工捋线、束线、裁切胶带的功能,设计了捋线机构、束线机构、胶带切断机构以及线束端末夹具。其次,引入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方法,以此获取分支点及线束端点的坐标,达到对工位的识别。针对本系统所需要的相机、镜头及光源进行选型。同时对CCD相机进行了建模,为HALCON对相机的标定作基础。利用HALCON中的算子对所采集的图片进行了处理并获取了端点及分叉点的坐标。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坐标值的相对误差控制在0.1%~5.5%,绝对误差控制在0.3mm~5mm,误差符合线束胶带缠绕工艺要求。最后,本文建立线束缠绕工艺的几何参数模型。根据设备的机械结构结合工艺参数模型,建立近端点处的胶带缠绕L1、线束中间段的胶带缠绕L2和分叉点的胶带缠绕L3叁段的设备运动模型。线束胶带缠绕机运动模型的建立,为实施PLC控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期刊2018-05-31)
自动缠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现阶段国内对自动挂切纱系统研究较少的现状,设计一种将主轴同步型挂切纱和小车配合型挂切纱的优点结合起来的主轴小车配合型挂切纱。完成纤维缠绕自动挂切纱装置各零部件的设计,即运用SolidWorks软件对挂切纱装置中各执行机构零部件进行建模,同时完成自动挂切纱系统驱动元件电机和气缸的选型。最后运用ANSYS软件对部分关键零部件进行仿真分析,表明各执行机构中的零部件设计是合理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动缠绕论文参考文献
[1].占冬至,韩晓艳,还大军,肖军.湿法缠绕在线自动配胶系统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9
[2].王宸,王志辉,王水明.纤维缠绕自动挂切纱系统设计[J].机床与液压.2019
[3].张嘉易,张君,郝永平,崔烘槊,于庆东.一种热电池电堆自动缠绕机构的研究[J].光电技术应用.2019
[4].田会方,康伟,张阳,吴迎峰.一种纤维缠绕机自动挂纱夹持机构的设计与验证[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9
[5].占冬至.纤维湿法缠绕过程中在线自动配胶-浸胶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6].张经纬.小型电机定子多线并行自动缠绕机器人技术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7].杨宇,王志辉,王水明.纤维缠绕自动挂纱控制系统的设计[J].机械制造.2018
[8].胡晓将.基于欧姆龙CP1H的碳纤维湿法自动缠绕设备[J].科技经济导刊.2018
[9].郭豪.喷嘴挡板伺服阀线圈自动缠绕系统的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10].佘晓磊.线束自动缠绕机机构研发及工位识别[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