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论文-高慧,王超,樊瑜波

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论文-高慧,王超,樊瑜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节段性骨缺损,叁维钛网,下颌骨,有限元分析

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论文文献综述

高慧,王超,樊瑜波[1](2019)在《叁维钛网植入体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力生物学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运用一种新型叁维网状钛合金支架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然而,如何设计和优化适合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叁维网状钛合金支架概念还比较模糊。目的优化和设计适用于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叁维网状钛支架。方法运用4种微观构型(正六面体、立方八面体、正十二面体、仿骨小梁构型)和3种不同的丝径(0.2、0.5、0.8 mm)构建网状支架长方体模型12种,其孔径均为5 mm。根据骨的"力学调控系统"理论和有限元分析,从12个支架中选择最佳胞元结构。然后,使用最佳胞元构型设计修复下颌骨缺损种植体,并在咬合状态下进一步优化以保证足够强度且能促进成骨。结果载荷传递与构型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支架的强度与丝径和构型都相关。丝径为0.8 mm的正十二面体具有良好的载荷传递能力,同时又避免机械故障。最终,优化的植入体由正十二面体构建,并且根据生物力学分析结果改变支架的丝径,支架的丝径从牙槽嵴顶到下颌骨下缘从0.2~0.8 mm逐渐递增,固定体与支架连接部位平滑过渡。在不同的咬合力作用下,优化后的植入体都具有足够的强度且能提供一个良好的机械环境促进骨重建。结论本研究根据骨的"力学调控系统"理论定量计算了叁维网状钛合金支架内部的骨生长。优化后的叁维钛网植入体,可以精确的修复下颌骨的外形,能提供一个良好的机械环境促进成骨,有利于修复体与剩余下颌骨的软硬组织结合,从而形成一种生物学修复,且后期可运用种植牙进行咬合重建。因此,这种修复方式可以完成下颌骨缺损的功能性修复,有望解决下颌骨节节段性缺损修复的难题。(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薛润琦[2](2019)在《3D打印个性化钛重建板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肿瘤、炎症和创伤等原因导致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临床问题,对缺损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恢复下颌骨的连续性与功能,对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目前公认的修复骨缺损的“金标准”是自体骨移植,其中又以血管化的自体骨移植修复效果最理想。但是自体骨移植增加了手术的创伤,对病人的全身状况要求较高。在某些情况下,比如肿瘤恶性程度高、复发可能性大,患者因年龄等因素无法获取充足自体骨,以及不能接受此种术式的病例,单纯的重建板修复也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过渡性修复手段。但是大量的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及基础研究报道,目前临床所用的成品重建板具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重建板的浅化外露、折断,螺钉松脱以及应力遮挡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软组织不足,重建板植入位置不佳,钛板形态不佳,螺钉选用不佳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重建板的厚度、宽度和长度,重建板的外形,螺钉的种类、长度和分布等与重建板固定系统的性能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设想,依据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和生物力学预测分析的个性化钛重建板固定系统,可能具有更优异的生物力学性能,从而降低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关于个性化重建板的研究尚不完善,关于重建板的设计尚未有公认的标准。目的:依据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个性化重建板,研究其生物力学性能的优点及其设计的可行性。利用计算机模型设计软件根据下颌骨形态设计不同类型的个性化重建板,在叁维有限元分析软件中模拟正常生理状态下重建板的受力情况,研究重建板宽度、厚度等结构改变对个性化重建板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为重建板的标准化设计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同时为3D打印个性化重建板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使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本实验使用正常下颌骨CT数据,通过Mimics Medical 21.0软件获取包括皮质骨、松质骨、牙齿及关节窝在内的下颌骨叁维模型,经过Geomagic Design软件的模型处理,导入NX 12.0软件中进行下颌骨缺损模型的建立和重建板的设计组装。将最终得到的下颌骨缺损重建模型导入Workbench 14.5中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在前牙咬合和左侧磨牙咬合两种功能状态下,成品重建板和个性化重建板、固位螺钉及周围骨质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变化规律。通过对应力、应变等机械力学参数的统计分析,分析不同重建板在不同生理功能状态下的性能,通过分组对比分析结构变化对重建板性能的影响。成品重建板及固位螺钉的设计参考目前临床上常用重建板的各项参数并进行简化。成品重建板为14孔直板,长110mm,厚2.5mm,孔间距为8mm。螺钉为自锁螺钉,长度为12mm,直径为2.4mm。个性化重建板的设计根据垂直向高度不同可分为叁组,分别为12mm组,16mm和20mm组,每一组中又包括叁种厚度:2.0mm、2.4mm和2.8mm。实验结果:1.本实验中,个性化重建板体积、质量是成品重建板体积的1.42-2.44倍,骨-板接触表面积是成品重建板的1.74-2.16倍。在前牙咬合条件下,12mm-2.4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最大,为1358.3MPa,20mm-2.0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最小,为442.54MPa;在左侧磨牙咬合条件下,12mm-2.4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最大,为1193.1MPa,20mm-2.0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最小,为410.91MPa;成品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分别为907.16MPa和1006.1MPa,小于12mm高的个性化重建板,大于16mm及20mm高的个性化重建板。各组最大相对应变与其最大相对应力的大小关系一致。在所有重建板中,与缺损间隙近远中边缘相邻的重建板上的相对应力应变较周围更大,且近中大于远中。而且,成品重建板最大相对应力应变的折线图较个性化重建板更“陡峭”。2.本实验中,在前牙咬合条件下,成品重建板骨缺损间隙近中的骨-板接触区的骨面上最小相对应变为1.2655×10-5mm/mm,位于应力遮挡窗口,易发生废用性骨吸收。绝大部分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变大于5×10-3mm/mm,位于病理过载窗口,易发生损伤性骨吸收。在左侧磨牙咬合条件下,成品重建板骨缺损间隙近中的骨-板接触区的骨面上最小相对应变为1.59×10-5mm/mm,绝大部分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变大于5×10-3mm/mm,与前牙咬合条件下的结果表现相似。结合松质骨-螺钉,皮质骨-螺钉及骨-板接触区骨组织的应变分布云图,绝大部分骨组织都处于正向骨改建及骨平衡的力学环境中,只在远离缺损区且靠近下颌骨下缘的螺钉周围存在较明显的应力过大区域。3.成品重建板与个性化重建板上固位螺钉的受力有明显差异,在成品重建板中,缺损区近中钛板上的固位螺钉较远中钛板受到更大的“拔出力”,且在缺损区近中钛板上距离缺损区最远的螺钉受到最大的“拔出力”,是将来螺钉松动脱落发生的高风险区域。在个性化重建板中,缺损区远中螺钉较近中螺钉受到更大的力,且远中螺钉均受到“推进力”,缺损区远中距离缺损区最远且靠近下颌骨下缘的螺钉总受到最大力,该位置可能是应力集中区,也有可能因发生骨损伤而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基于本研究设计分组的重建板修复下颌骨的固定系统中,应力遮挡效应并不明显,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主要来源于局部应力过大。个性化重建板的确较成品重建板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及机械力学性能,在本实验中,个性化重建板上的应力分布更均匀且最大应力更小,其中20mm-2.0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及应变值最小,且应力应变变化折线图过渡更“平缓”;个性化重建板上的固位螺钉也更稳固,其中16mm-2.8mm个性化重建板外加双侧各钉入6枚螺钉的固定系统,其双侧螺钉的轴向位移量均匀一致且相对较小,可认为该个性化固定系统更佳稳定。(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4-30)

曹健,王旭东[3](2018)在《“一层半”式血管化腓骨移植修复下颌骨咬合区节段性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针对下颌骨修复重建中单层腓骨高度不足、双层腓骨过于臃肿等供受区骨量不调的问题,采用"一层半"式血管化腓骨骨皮瓣修复下颌骨颏部及体部节段性缺损,以获得良好的下颌骨轮廓及适当的种植体位点。研究方法:选择2016-2017年收治的下颌骨颏部及体部节段性截骨患者9例,均一期行数字化导板引导的腓骨瓣修复,其中5例行单层腓骨移植,4例行"一层半"式腓骨移植,即把血管化全层腓骨置于牙槽嵴功能区,另取半层游离腓骨塑形后置于下颌下缘作贴附式固定。研究结果:9例患者腓骨均成活良好,外形满意。术后3月复查单层腓骨移植患者尖牙区腓骨上缘距下颌咬合平面平均约25mm,"一层半"式腓骨移植患者该距离平均为14mm。术后6月复查CBCT未见"半层"腓骨明确吸收。研究结论:"一层半"式腓骨移植法较好地解决了下颌骨与腓骨骨量不调的问题,但其是否会发生"半层"骨吸收尚不确定,远期效果仍需密切观察。(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苏忠平,何黎升[4](2018)在《弧形牵张成骨重建人体下颌骨颏部节段性缺损的叁维有限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建立下颌骨颏部节段性缺损弧形牵张成骨的叁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弧形牵张成骨重建下颌骨颏部节断性缺损过程中,不断变化方向的牵张力对新骨组织形成的影响研究方法:建立颏部节段性缺损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并把简化后的弧形牵张器有限元模型置入截断后的下颌骨,模拟弧形牵张成骨,并测量在弧形牵张成骨过程中下颌骨整体位移及其Von Mises应力分布研究结果:在未考虑唇颊侧软组织作用的前提下,弧形牵张成骨形成的新骨向舌侧移位,重建的下颌骨弧度较原下颌骨弧度变小。Von Mises应力集中主要发生在牵张器在下颌骨的固位处研究结论:在弧形牵张成骨重建下颌骨缺损过程中,牵张力本身就促使新骨组织向舌侧移位,从而使重建的下颌骨弧度较正常时小。此项研究为临床上如何克服弧形牵张成骨形成的下颌骨弧度较小的不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蒋灿华,梁烨,郭峰,李宁,苏彤[5](2017)在《导板在下颌骨节段缺损精确重建中的应用CORPPP数字化外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数字化外科导板技术通过虚拟手术模拟病变切除与骨瓣移植,打印预期重建模型后可对钛板进行预成形,并根据需要制作出各种导板辅助进行截骨、塑形及就位等关键操作步骤。但对下颌骨节段缺损而言,实际的重建效果往往与术前设计存在较大误差,其主要原因是下颌骨节段切除后,余留颌骨的表面解剖标志不足以引导预成形钛板的精确就位。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能够同时辅助进行下颌骨节段切除和预成形重建钛板定位(combined osteotomy and reconstruction pre-bended plate position,CORPPP)的数字化外科导板技术,本研究初步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2017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8-04)

任黎蕾,徐荣盛,先德彬,甘升远,邵学磊[6](2016)在《两种血管化骨移植在下颌骨节段性缺损重建中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腓骨肌皮瓣与髂骨肌瓣在不同类型下颌骨节段性缺损修复重建中的选择。方法:从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对38例腓骨肌皮瓣和髂骨肌瓣移植修复的下颌骨缺损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价修复后的功能和外形、供区和受区并发症。参照Schultz分类方法:Ⅰ类缺损:10例;Ⅱ类缺损:18例;Ⅲ类缺损:6例;Ⅳ类缺损:4例。其中腓骨肌皮瓣26例,髂骨肌瓣12例。平均随访16个月。结果 :12例髂骨肌瓣和24例腓骨肌瓣完全存活。1例腓骨肌皮瓣静脉栓塞坏死,1例腓骨肌皮瓣皮瓣坏死。Ⅰ、Ⅱ缺损髂骨肌瓣外形和功能优于腓骨肌皮瓣。供、受区并发症发生率髂骨肌瓣(16.7%)小于腓骨肌皮瓣组(19.2%),供区均未出现明显功能障碍。结论:Ⅰ、Ⅱ类不伴口外皮肤缺损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可优先选用髂骨肌瓣,伴口外皮肤缺损者选择腓骨肌皮瓣重建;Ⅲ、Ⅳ下颌骨节段性缺损选择腓骨肌皮瓣重建。(本文来源于《泸州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谢亦林,苏盈盈,Seiko,Min,唐建霞,Bee,Tin,Goh[7](2016)在《抗BMP-2抗体介导的骨再生在猴下颌骨节段性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传统的组织工程骨再生涉及干细胞、生物支架材料和外源性生长因子,BMP-2具有良好的促进骨再生的作用,但是应用外源性BMP-2存在体内活性低、生长因子降解快、费用高等缺点。抗BMP-2抗体可以通过趋化内源性BMP-2至损伤部位发挥骨再生作用,这(本文来源于《2016国际口腔及颅颌前沿研究研讨会暨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11-04)

米磊,刘怀勤[8](2015)在《个体化钛修复体重建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个体化钛修复体结合自体松质骨移植,修复人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效果。方法术前在CT扫描并叁维重建基础上,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制作个体化钛修复体,为5例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进行了个体化钛修复体下颌骨重建手术,观察并评价其修复效果。结果所有手术均按照术前设计一次成功完成个体化钛修复体植入,术创全部一期愈合,下颌骨外形恢复良好,咬合关系正常,总体效果满意。结论基于CT与计算机数字化处理辅助制作的个体化钛修复体植入术,避免了自体骨移植带来的创伤和损失,可修复下颌骨较大的骨缺损,外形恢复佳。(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5年15期)

刘昌奎,谭新颖,罗金超,黄海涛,胡敏[9](2015)在《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下颌骨节段缺损动物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同种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的动物模型,为研究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效果及其机制打下基础。方法:24只1岁龄比格犬,拔出所有动物右侧下颌前磨牙和磨牙,伤口愈合后制造左侧下颌骨3mm节段性缺损(从颏孔后1mm到下颌角前),随机分两组,实验组用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重建,对照组仅用同种异体骨修复重建。术后4、12、24、48周处死动物(每组3只),取标本并行CT检查。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动物同种异体骨均能与自体骨愈合,48周时实验组动物同种异体骨几乎全部被自体骨替代,但是新骨的大小较植入时同种异体骨支架变小。对照组中,新骨主要在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结合部形成,新骨大小与原植入时同种异体骨大小变化不大。结论: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加速成骨,该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为进一步研究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下颌骨节段行缺损的效果及其机制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崔延军,王红光,程汇[10](2014)在《骨移植修复术治疗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骨移植修复术治疗下颌骨节段性缺损(MSD)的疗效,以探讨骨移植修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于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MSD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采用游离髂骨修复术,对照组41例采用单纯重建钛板修复术。术后1年,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面部外形、咬合关系、颞颌关节功能、开口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颞颌关节功能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面部外形、咬合关系、开口度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钛钉松动、钛板折断、钛板外露、颌面部瘘口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离髂骨修复术对于恢复下颌骨及口腔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且并发症发生率较单纯重建钛板修复术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修复方式,值得临床借鉴。(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4年23期)

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肿瘤、炎症和创伤等原因导致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临床问题,对缺损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恢复下颌骨的连续性与功能,对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目前公认的修复骨缺损的“金标准”是自体骨移植,其中又以血管化的自体骨移植修复效果最理想。但是自体骨移植增加了手术的创伤,对病人的全身状况要求较高。在某些情况下,比如肿瘤恶性程度高、复发可能性大,患者因年龄等因素无法获取充足自体骨,以及不能接受此种术式的病例,单纯的重建板修复也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过渡性修复手段。但是大量的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及基础研究报道,目前临床所用的成品重建板具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重建板的浅化外露、折断,螺钉松脱以及应力遮挡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软组织不足,重建板植入位置不佳,钛板形态不佳,螺钉选用不佳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重建板的厚度、宽度和长度,重建板的外形,螺钉的种类、长度和分布等与重建板固定系统的性能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设想,依据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和生物力学预测分析的个性化钛重建板固定系统,可能具有更优异的生物力学性能,从而降低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关于个性化重建板的研究尚不完善,关于重建板的设计尚未有公认的标准。目的:依据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个性化重建板,研究其生物力学性能的优点及其设计的可行性。利用计算机模型设计软件根据下颌骨形态设计不同类型的个性化重建板,在叁维有限元分析软件中模拟正常生理状态下重建板的受力情况,研究重建板宽度、厚度等结构改变对个性化重建板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为重建板的标准化设计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同时为3D打印个性化重建板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使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本实验使用正常下颌骨CT数据,通过Mimics Medical 21.0软件获取包括皮质骨、松质骨、牙齿及关节窝在内的下颌骨叁维模型,经过Geomagic Design软件的模型处理,导入NX 12.0软件中进行下颌骨缺损模型的建立和重建板的设计组装。将最终得到的下颌骨缺损重建模型导入Workbench 14.5中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在前牙咬合和左侧磨牙咬合两种功能状态下,成品重建板和个性化重建板、固位螺钉及周围骨质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变化规律。通过对应力、应变等机械力学参数的统计分析,分析不同重建板在不同生理功能状态下的性能,通过分组对比分析结构变化对重建板性能的影响。成品重建板及固位螺钉的设计参考目前临床上常用重建板的各项参数并进行简化。成品重建板为14孔直板,长110mm,厚2.5mm,孔间距为8mm。螺钉为自锁螺钉,长度为12mm,直径为2.4mm。个性化重建板的设计根据垂直向高度不同可分为叁组,分别为12mm组,16mm和20mm组,每一组中又包括叁种厚度:2.0mm、2.4mm和2.8mm。实验结果:1.本实验中,个性化重建板体积、质量是成品重建板体积的1.42-2.44倍,骨-板接触表面积是成品重建板的1.74-2.16倍。在前牙咬合条件下,12mm-2.4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最大,为1358.3MPa,20mm-2.0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最小,为442.54MPa;在左侧磨牙咬合条件下,12mm-2.4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最大,为1193.1MPa,20mm-2.0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最小,为410.91MPa;成品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分别为907.16MPa和1006.1MPa,小于12mm高的个性化重建板,大于16mm及20mm高的个性化重建板。各组最大相对应变与其最大相对应力的大小关系一致。在所有重建板中,与缺损间隙近远中边缘相邻的重建板上的相对应力应变较周围更大,且近中大于远中。而且,成品重建板最大相对应力应变的折线图较个性化重建板更“陡峭”。2.本实验中,在前牙咬合条件下,成品重建板骨缺损间隙近中的骨-板接触区的骨面上最小相对应变为1.2655×10-5mm/mm,位于应力遮挡窗口,易发生废用性骨吸收。绝大部分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变大于5×10-3mm/mm,位于病理过载窗口,易发生损伤性骨吸收。在左侧磨牙咬合条件下,成品重建板骨缺损间隙近中的骨-板接触区的骨面上最小相对应变为1.59×10-5mm/mm,绝大部分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变大于5×10-3mm/mm,与前牙咬合条件下的结果表现相似。结合松质骨-螺钉,皮质骨-螺钉及骨-板接触区骨组织的应变分布云图,绝大部分骨组织都处于正向骨改建及骨平衡的力学环境中,只在远离缺损区且靠近下颌骨下缘的螺钉周围存在较明显的应力过大区域。3.成品重建板与个性化重建板上固位螺钉的受力有明显差异,在成品重建板中,缺损区近中钛板上的固位螺钉较远中钛板受到更大的“拔出力”,且在缺损区近中钛板上距离缺损区最远的螺钉受到最大的“拔出力”,是将来螺钉松动脱落发生的高风险区域。在个性化重建板中,缺损区远中螺钉较近中螺钉受到更大的力,且远中螺钉均受到“推进力”,缺损区远中距离缺损区最远且靠近下颌骨下缘的螺钉总受到最大力,该位置可能是应力集中区,也有可能因发生骨损伤而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基于本研究设计分组的重建板修复下颌骨的固定系统中,应力遮挡效应并不明显,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主要来源于局部应力过大。个性化重建板的确较成品重建板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及机械力学性能,在本实验中,个性化重建板上的应力分布更均匀且最大应力更小,其中20mm-2.0mm个性化重建板上的最大相对应力及应变值最小,且应力应变变化折线图过渡更“平缓”;个性化重建板上的固位螺钉也更稳固,其中16mm-2.8mm个性化重建板外加双侧各钉入6枚螺钉的固定系统,其双侧螺钉的轴向位移量均匀一致且相对较小,可认为该个性化固定系统更佳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论文参考文献

[1].高慧,王超,樊瑜波.叁维钛网植入体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力生物学优化[J].医用生物力学.2019

[2].薛润琦.3D打印个性化钛重建板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有限元分析[D].山东大学.2019

[3].曹健,王旭东.“一层半”式血管化腓骨移植修复下颌骨咬合区节段性缺损[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4].苏忠平,何黎升.弧形牵张成骨重建人体下颌骨颏部节段性缺损的叁维有限元研究[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5].蒋灿华,梁烨,郭峰,李宁,苏彤.导板在下颌骨节段缺损精确重建中的应用CORPPP数字化外科[C].2017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6].任黎蕾,徐荣盛,先德彬,甘升远,邵学磊.两种血管化骨移植在下颌骨节段性缺损重建中的选择[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6

[7].谢亦林,苏盈盈,Seiko,Min,唐建霞,Bee,Tin,Goh.抗BMP-2抗体介导的骨再生在猴下颌骨节段性缺损修复中的应用[C].2016国际口腔及颅颌前沿研究研讨会暨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年会论文汇编.2016

[8].米磊,刘怀勤.个体化钛修复体重建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

[9].刘昌奎,谭新颖,罗金超,黄海涛,胡敏.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下颌骨节段缺损动物模型的建立[J].口腔医学研究.2015

[10].崔延军,王红光,程汇.骨移植修复术治疗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J].医学综述.2014

标签:;  ;  ;  ;  

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论文-高慧,王超,樊瑜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