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泉论文-覃夏南,姜光辉,夏源

岩溶泉论文-覃夏南,姜光辉,夏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岩溶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值模拟,UZF(unsaturated-zone,flow),CFP(conduit,flow,process),非饱和带

岩溶泉论文文献综述

覃夏南,姜光辉,夏源[1](2019)在《考虑非饱和带作用及管道流的岩溶泉流量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广西桂林丫吉试验场S31号岩溶泉域的叁维地下水数学模型,采用包含UZF模块与CFP模块的叁维有限差分地下水流动模型(MODFLOW-2005)对S31号泉流量进行模拟。结果表明,UZF模块可以模拟非饱和带内表层岩溶带的水分运移及其对泉流量的调蓄作用,CFP管道模块能模拟岩溶区的地下管道流动。两者结合使用,可以提高岩溶泉流量的模拟效果。(本文来源于《桂林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洪运胜[2](2019)在《贵州省芶江镇某岩溶泉断流的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发育,冲击成孔施工时易引起岩溶塌陷、漏浆等地质环境问题,对周边地下水环境产生破坏和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何种施工工艺减小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芶江镇一岩溶泉断流的成因进行分析,通过对泉点的系统边界、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动力条件进行剖析,查找出泉水断流的真正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建议旨在提高对地下水环境保意识。(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谢国文,杨平恒,盛婷,邓书金,洪爱花[3](2019)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垂直气候带岩溶泉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以重庆金佛山水房泉、碧潭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垂直气候带岩溶泉水化学变化,以重庆金佛山水房泉和碧潭泉为例,基于两泉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强度差异,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Gibbs图解法、主成分分析(PCA)及地球化学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对两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垂直气候带岩溶发育的差异性导致碧潭泉离子总浓度高于水房泉.不同高程的岩性决定了水房泉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而碧潭泉为HCO_3-Ca·Mg型.碳酸盐岩溶蚀是两泉Ca~(2+)、Mg~(2+)和HCO_3~-的主要来源,水房泉SO_4~(2-)、NO_3~-、PO_4~(3-)、K~+和Na~+在冬夏季受酒店排污影响出现峰值,碧潭泉各指标年内变化平稳.水房泉水属于Ⅳ类水,而碧潭泉水质相对较好. PCA分析表明水-岩作用为两泉的首控因子,酒店排污和来自降水的离子输入分别对水房泉、碧潭泉水质具有重要影响,同时降水导致的水土流失与淋滤效应也对两泉有一定影响.水房泉的地球化学敏感性大于碧潭泉,故应针对不同高程岩溶系统特点制定相应保护措施,特别是要重视景区酒店污水的处理.(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林云,曲鹏冲,吕海新,武亚遵[4](2018)在《太行山东缘典型岩溶泉流量变化特征及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太行山东缘小南海泉流量变化特征及规律,基于小南海泉1971-2016年的流量资料,采用R/S分析法、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探讨小南海泉流量变化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小南海泉年流量呈显着下降趋势,年变化幅度为0.05m3·s~(-1);未来泉流量的变化趋势和过去一致,具有持续性特征,且持续性强烈;泉流量的变化存在约15、27年的主周期与6年的次周期。降水量的减少和气温的增加是导致泉流量减少的主要气象因素,且这种暖干化现象会持续发展。泉流量对降雨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流量与前五个月的月降水量均呈高度相关,其中与前2月的降水相关性最高,研究成果可为小南海泉水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8年05期)

郭芳,姜光辉,刘绍华[5](2018)在《武鸣灵水岩溶泉的水环境变化及管理保护面临的新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武鸣灵水岩溶泉为例,对调查研究灵水来源及环境地质问题所做的一系列工作进行总结,为其他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法】综合前期的地面调查、钻探、物探、水化学、水文监测以及示踪试验等多种技术手段,总结灵水岩溶泉的形成及水环境退化的原因和趋势。【结果】确定灵水的补给范围;灵水含水层以网状裂隙排泄为主,呈现集中径流带的特征;枯季灵水的水资源量明显减少;水文功能的弱化导致水生生态系统急剧退化。另外,灵水还面临有害微生物快速繁殖、地下水动力减弱引发河流倒灌更加频繁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结论】灵水研究的一系列工作既展示了成果,也成为岩溶水源地研究的典范。广西其他岩溶地下水的研究还停留在水质水量的调查评价阶段。建议以灵水为参考,从单纯的无机环境向有机生命环境过渡,以应对变化环境下岩溶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所面临的挑战。(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邓艳,蒋忠诚,徐烨,岳祥飞,李旭尧[6](2018)在《典型表层岩溶泉域植被对降雨的再分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表层岩溶泉域植被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监测桂林丫吉试验场S31号泉域内香椿和云实两种主要植被的穿透雨和树干径流特征以及钻孔和表层岩溶水的变化。结果表明:香椿林的总穿透雨量1 861.83mm,占总降雨总量的59.65%;云实灌丛总的穿透雨量为1 626.42mm,占总降雨量的52.11%;穿透雨率随降雨量增加而减少。香椿林的树干径流总量为89.4mm,占总降雨量的2.86%;云实灌丛的树干径流总量为27.79mm,占总降雨量的0.89%;香椿林和云实灌丛的林冠截留总量分别为1 169.97mm和1 466.99mm,平均截留率为37.48%和47.01%;用水量平衡法计算得出以灌丛覆盖为主的S31号表层岩溶泉域年蒸散量为1623.81mm,占降水量的52.03%,年径流深度为1 497.39mm,占降水量的47.97%。植被冠层改变了降雨对表层岩溶带的补给形式和补给量。降雨经过植被冠层的截留后转化成穿透雨和树干径流进入表层岩溶带,穿透雨以连续波状的形式补给表层岩溶带,而树干径流则以快速集中的方式补给表层岩溶带。(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8年05期)

胡变芳,吉莉,陈乐,冯佳,史胜利[7](2019)在《我国北方岩溶泉域刚毛藻的系统发育及形态学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脆弱刚毛藻(Cladophora fracta)是一种大型丝状绿藻,生境分布广泛。然而,对于岩溶泉域分布的刚毛藻研究较少,它们的遗传多样性、生物地理亲缘性和生理特性都有待于深入研究。该研究对我国北方地区五个典型岩溶泉域的50个脆弱刚毛藻样本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描述。主要研究目标:(1)对我国北方地区五个典型岩溶泉的刚毛藻生境进行描述;(2)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序列对藻体进行鉴定;(3)探究生境对藻体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SSU和LSU序列的结果,发现所分析的50株刚毛藻个体为同一种,同时还发现了13个不同的核糖体基因型。基于SSU和LSU的系统发育树,刚毛藻属均未能形成单系分支,分布在叁个不同的分支上。13个样本基因型在SSU和LSU树中的位置相似,与Cladophora vagabunda有很高的序列同源性,但是形态特征却差异很大。从显微结构结果来看,五个岩溶泉域采集到的刚毛藻在细胞直径上无显着差异,藻体的形态特征与脆弱刚毛藻相一致。但是,岩溶泉域采集的藻体细胞直径比文献报道中在湖泊和河流中采集的脆弱刚毛藻直径要大。另外,仅在两个地点(XA和ST)采集的标本中发现有假根状分枝。因此,基于形态学和分子序列的结果,将这五个泉域的刚毛藻鉴定为脆弱刚毛藻(Cladophora fracta)。(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9年01期)

盛婷,杨平恒,陈峰,詹兆君,谢国文[8](2018)在《典型岩溶泉主要化学成分来源及地球化学敏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量研究岩溶区突出的地球化学敏感性和脆弱性,引入地球化学敏感指数概念,以重庆金佛山水房泉为例,利用2016年1月至12月观测的水化学数据,对水房泉的主要化学成分来源及地球化学敏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房泉水化学类型为Ca-HCO_3型和Ca-HCO_3·Cl型;岩溶作用与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下,HCO_3~-、Cl~-和Ca~(2+)成为研究区主要阴阳离子,Cl~-主要来源于人类旅游活动造成的污染物,SO_4~(2-)主要来源于硫酸型酸雨沉降;岩溶作用的季节变化使得HCO_3~-、Ca~(2+)成为敏感指数最高的阴阳离子;水房泉的宏量元素地球化学敏感性指数在旅游活动影响下,除NO_3~-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敏感性指数依次为HCO_3~->Ca~(2+)>Na~+>SO_4~(2-)>Cl~->NO_3~-=K~+>Mg~(2+)。受人类活动影响,岩溶泉水化学表现的更为敏感,减少并净化人类活动污染物、增强游客环保意识等措施对岩溶泉的保护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8年06期)

熊佰炼,张进忠,彭韬,郝卓,高扬[9](2018)在《典型岩溶地区岩溶泉溶解性碳浓度变化及其通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解性无机碳(DI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是岩溶作用、碳汇与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指标.为增进对小流域岩溶泉DIC和DOC运移特征的认识,提升离散、有限的水质监测数据条件下碳通量的估算精度,研究了贵州普定陈旗岩溶泉DIC和DOC浓度的变化特征,采用LOADEST模型建立了估算DIC和DOC日通量的回归方程,并估算了陈旗岩溶泉的岩溶碳汇强度.结果表明,陈旗岩溶泉DIC和DOC的浓度分别为16. 47~42. 31 mg·L~(-1)和0. 87~6. 89 mg·L~(-1),它们分别随瞬时径流量的增加呈指数减小和增加.从LOADEST模型构建的回归方程可知,DIC日通量主要受径流量的影响,DOC日通量受径流量和时间的影响;陈旗岩溶泉DIC和DOC的估算通量分别为9 490. 01 kg·a~(-1)和1 704. 87 kg·a~(-1),陈旗岩溶泉的岩溶碳汇强度为3. 40 g·(m~2·a)~(-1). LOADEST模型是低频率水质监测条件下估算岩溶泉DIC和DOC通量的有效工具.(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单晓静[10](2018)在《济南市典型岩溶泉域碳循环过程及碳汇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碳汇是近些年来国内外新发现的碳减排途径,在平抑大气CO_2增加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济南地处我国北方岩溶区,岩溶区面积广,地表地下岩溶发育强烈,岩溶大泉广布,素有“泉城”的美誉,岩溶碳汇具有较大潜力,但截至目前对此尚未有系统研究。非岩溶区产生的外源水具有较低的pH和方解石饱和度,进入岩溶区后将加速碳酸盐岩化学风化,提高流域的岩溶碳汇强度。济南市南部山区是泰山群变质岩,有利于流域碳汇的增加;同时,南部山区是济南市的重要粮食蔬菜生产基地,随着农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化肥的使用、污水排放,使外源酸(HNO_3、H_2SO_4)参与了岩溶区碳酸盐岩的溶蚀,但是这一其过程并不消耗大气或土壤中的CO_2,只是增加了碳酸盐岩的溶蚀量和水体中HCO_3~-含量,因此在计算流域岩溶碳循环过程中应该考虑其对岩溶碳汇效应的影响,提高岩溶碳汇计算精度。本文利用水化学法、Galy模型、土壤CO_2分析、并结合稳定同位素δ~(13)C_(DIC)、δ~(15)N_(NO3)分析,以济南泉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检测分析,并收集流域面积、流域岩溶区面积、流域非岩溶区面积、耕地面积、年平均降水、岩溶区渗漏系数和非岩溶区渗漏系数等基础数据全面研究了济南岩区碳循环过程,探讨了流域外源水及外源酸对岩溶碳循环过程的影响,估算了流域碳汇速率和强度。2016年~2017年7月对济南泉域19个取样点进行取样,并对济南流域进行叁个月的地表水、地下水动态观测,分析常规水化学、δ~(13)C和δ~(15)N_(NO3),同时对土壤、土壤CO_2进行取样,测定δ~(13)C值,并收集土壤CO_2浓度数据等。探讨了外源水对碳汇的贡献,以及流域农业活动对岩溶碳汇过程产生的影响,对济南流域岩溶碳汇量进行了更为准确的估算。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水可以提高岩溶水的侵蚀能力,促进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发生。外源水由于具有较低的pH值、HCO_3~-浓度、SIc(方解石饱和指数)和SId(白云岩饱和指数),因而比岩溶水具有更强的侵蚀能力,外源水进入岩溶区后与岩溶水汇合,岩溶水SIc和SId值均有所降低,岩溶水的溶蚀能力增强。玉符河流域的硅酸盐岩、碳酸盐岩化学风化速率分别为8.06mm·ka~(-1)、18.51mm·ka~(-1),外源水汇入岩溶水后风化速率明显提高为20.13mm·ka~(-1)。农业活动对地下水化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农业活动产生的硝酸和硫酸对碳酸盐岩产生溶蚀,使地下水系统中Ca~(2+)、Mg~(2+)浓度升高,根据旱季和雨季水化学参数对比发现,雨季进入地下水系统的硝酸和硫酸增多,硝酸和硫酸溶蚀碳酸盐岩的量增大,产生的NO_3~-、SO_4~(2-)占阴离子总量比重增大,导致HCO_3~-在阴离子中的比重低于旱季。不同作物种植体系下,果园集中种植区(零星分散农耕地)范围内地下水中NO_3~-平均浓度最高,流域范围内耕地及林地(含果园)占总流域面积15%以上,因此农业活动引入外源酸对岩溶碳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水样δ~(13)C_(DIC)验证发现,在汇集排泄区的岩溶泉水表现为碳酸和硫酸共同溶解碳酸盐岩的水化学组成特征,同时还有碳酸对硅酸盐岩的溶蚀,根据水化学法计算求得济南泉域碳酸、硝酸、硫酸溶蚀碳酸盐岩以及碳酸溶蚀硅酸盐岩产生的HCO_3~-分别占总HCO_3~-的平均比值为20.7%、11.7%、33.5%和34.1%。模型估算结果显示,外源水和纯碳酸盐岩的碳汇速率分别为6.82tCO_2·(km~2·a)~(-1)和14.34 tCO_2·(km~2·a)~(-1),外源水进入岩溶区的混合水的碳汇速率为15.87tCO_2·(km~2·a)~(-1),其岩溶碳汇速率提高近2.3倍,外源水的贡献率为60.08%,外源水加速碳酸盐岩的溶蚀是其增加碳汇量的主要原因。由于外源酸参与岩溶区岩石溶蚀过程,导致水体中HCO_3~-浓度升高,会对岩溶碳汇通量的计算产生干扰,需要对外源酸产生的[HCO_3~-]_(H2SO4+HNO3)在总HCO_3~-中进行扣除,扣除后计算得到济南泉域碳汇速率为12.27tCO_2·(km~2·a)~(-1),泉域总年均碳汇量为18407tCO_2·a~(-1),为扣除前的68.01%。因此农业活动引入的外源酸,导致水体中HCO_3~-浓度升高,计算结果比准确值偏大。本研究对我国北方岩溶碳循环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方法,为丰富碳循环研究成果,深化岩溶动力学研究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9)

岩溶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贵州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发育,冲击成孔施工时易引起岩溶塌陷、漏浆等地质环境问题,对周边地下水环境产生破坏和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何种施工工艺减小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芶江镇一岩溶泉断流的成因进行分析,通过对泉点的系统边界、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动力条件进行剖析,查找出泉水断流的真正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建议旨在提高对地下水环境保意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溶泉论文参考文献

[1].覃夏南,姜光辉,夏源.考虑非饱和带作用及管道流的岩溶泉流量模拟[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9

[2].洪运胜.贵州省芶江镇某岩溶泉断流的原因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9

[3].谢国文,杨平恒,盛婷,邓书金,洪爱花.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垂直气候带岩溶泉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以重庆金佛山水房泉、碧潭泉为例[J].环境科学.2019

[4].林云,曲鹏冲,吕海新,武亚遵.太行山东缘典型岩溶泉流量变化特征及规律分析[J].中国岩溶.2018

[5].郭芳,姜光辉,刘绍华.武鸣灵水岩溶泉的水环境变化及管理保护面临的新问题[J].广西科学.2018

[6].邓艳,蒋忠诚,徐烨,岳祥飞,李旭尧.典型表层岩溶泉域植被对降雨的再分配研究[J].中国岩溶.2018

[7].胡变芳,吉莉,陈乐,冯佳,史胜利.我国北方岩溶泉域刚毛藻的系统发育及形态学研究(英文)[J].广西植物.2019

[8].盛婷,杨平恒,陈峰,詹兆君,谢国文.典型岩溶泉主要化学成分来源及地球化学敏感性研究[J].中国岩溶.2018

[9].熊佰炼,张进忠,彭韬,郝卓,高扬.典型岩溶地区岩溶泉溶解性碳浓度变化及其通量估算[J].环境科学.2018

[10].单晓静.济南市典型岩溶泉域碳循环过程及碳汇效应研究[D].青岛大学.2018

标签:;  ;  ;  ;  ;  ;  ;  

岩溶泉论文-覃夏南,姜光辉,夏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