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君行道论文-常新

得君行道论文-常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得君行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朱熹,政治理想,地方治理,权利平衡

得君行道论文文献综述

常新[1](2019)在《“得君行道”:朱熹政治取向与实践中的权利张力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仁宗朝提出"本朝之治,与叁代同风"的"祖宗之家法"后,激发了士大夫"得君行道"的政治热情,这既促进了儒学向理学的转化,也激发了士大夫的政治担当意识。宋代政治权利结构和政治生态复杂,士大夫践行"得君行道"的政治理想受到诸多限制,存在朝廷和地方、官僚集团和理学家集团之间权利平衡问题。朱熹在南康军与浙东"得君行道"的治理实践中受到来自执政集团与豪族大姓的掣肘,最终其"见儒者之效"的政治抱负未能真正实现。(本文来源于《国学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陈圣铿[2](2017)在《北宋中期君臣关系初探——以“得君行道”为考查线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帝王专制时代,"得君行道"唯有在君臣思想、目标一致前提下才有望实现。北宋仁宗朝,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是第一次君臣契合,证明"士大夫与君共治天下"具可能性。庆历之后议论始兴,宋神宗皇帝与王安石"共定国是"、推行变法,是第二次士人得君行道之时。而司马光掀起元佑更化,因与宣仁太后思想相契,亦属得君行道性质。叁者所行之道皆为君之道,看似"君臣共治天下",实为皇帝专政另一体现方式。尽管如此,"共治天下"思想出现终究是帝王政治一大进步。(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高春海[3](2016)在《论荀子对得君行道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荀子继承了孔孟以来儒家得君行道的传统,力图通过入仕、辅佐君主,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不过,荀子也清醒地认识到得君行道的理想不是单凭儒者的努力就能实现的。君主的不信任、权臣的排挤等原因都会使儒者丧失机会。荀子认为儒者在得君行道之路行不通的情况下仍然有实现个人价值的空间。儒者可以在民间教化民众,移风易俗;也可以传道授业,寄希望于后生。(本文来源于《理论观察》期刊2016年01期)

邢宽[4](2014)在《论朱子“得君行道”的政治理想与人生诉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就朱熹的研究来说,大多以其《朱子语类》为蓝本进行的有关于"理、气、性"的哲学思想的探索,而作为在儒家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典型士大夫,"得君行道"是其生命活动的重要维度。文章着重从朱熹入朝奏对、地方外任、着书立说等方面来分析其"得君行道"思想的政治实践及其努力,揭示其"得君行道"思想形成的时代因素与内在逻辑,抉发其生命意志的丰富内向。(本文来源于《焦作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陈洋[5](2013)在《明中后期士大夫“得君行道”践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得君行道”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理想。“道”指的是儒家有节气的士大夫实践“内圣外王”之道。在悠久绵延的儒家士大夫演变历程中,笔者通过揭示先秦“得君行道”观念的出现以及宋朝首次实践“得君行道”的原因,为分析明代中后期是否存在“得君行道”现实条件打下基础。通过对张居正个案的具体分析,得出明代中后期确实存在“得君行道”践履,对中国古代士大夫人生理想与实现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同时也为当今青年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道”,提供了历史借鉴。本文主要内容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叙述明代以前士大夫“得君行道”理念及实践状况,以先秦和宋朝为主要研究阶段,先秦是“得君行道”观念的产生阶段,儒家理想人格学说以及“内圣外王”之道都是在这个时候形成并发展,堪称后世儒家学说的滥觞。由于儒家学说不适应当时诸侯国主争霸的功利心理,因此孔孟失败而终,走上“讲圣学”之路,但是先秦“得君行道”观念却影响着后来的儒家士大夫。宋朝是“得君行道”观念的首次实践阶段,王安石作为儒学士大夫的优秀代表,与宋神宗的相遇,使他成为实践“得君行道”的第一人。王安石“得君行道”经历激励南宋理学士大夫形成实践“得君行道”的风潮。第二部分主要从明代中后期社会大背景和士大夫的理想抱负两方面分析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得君行道”践履存在现实条件。第叁部分主要以张居正为个案,从张居正少年时代“得君行道”的抱负谈到万历新政的实施过程,透视其“得君行道”践履整个实施过程。第四部分总结明代中后期“得君行道”实践状况,并从道本身的难以实践性、封建社会的制度特征以及实现者的主观因素方面来分析造成这种实践状况的原因。本文的研究特色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以先秦、宋和明中后期叁个时期为主线观察儒家士大夫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发流变过程,并概括其演变特点,便于分析儒家士大夫理想抱负的实现与社会坏境的关系之间的互动;第二,以张居正“得君行道”为例,来探讨明中后期儒学士大夫有无“得君行道”的现实条件,使“得君行道”观念和实践不再局限于先秦和宋朝的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张居正“得君行道”的个案研究,指出明代已有“得君行道”的践履。本文写作主要涉及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如通过对《张居正文集》研究来获取资料;个案研究法,如以张居正为个案来研究明中后期士大夫“得君行道”践履情况;比较法,如张居正和王安石“得君行道”践履的比较。(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3-05-30)

李启成[6](2012)在《自崇礼到重法(下)——以先秦士阶层“得君行道”观念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周以降,礼崩乐坏,君、师分离,士阶层出现,"得君行道"观念随之产生。孔、孟认定道尊于势,不能得君,则以明道自任,道即为赋予礼以内在道德上的根据,彰显其仁心,其治道之重心在礼。战国中晚期,"势"观念勃兴,尊君思想张扬,荀子在"道"与"势"之间游移,因要尊君,遂将礼外在规范化,在治道上礼法并重。战国末期,成为思想界主流的法家,将尊君推到空前高度,因得君之切而牺牲了行道之实;因尊君而尚法,其法治沦为君主"治"臣下和人民的工具。先秦时期,士阶层从强调"行道"逐渐转向"得君",与治道从"重礼"向"尚法"之演变大体一致。(本文来源于《政法论丛》期刊2012年05期)

李启成[7](2012)在《自崇礼到重法(上)——以先秦士阶层“得君行道”观念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周以降,礼崩乐坏,君、师分离,士阶层出现,"得君行道"观念随之产生。孔、孟认定道尊于势,不能得君,则以明道自任,道即为赋予礼以内在道德上的根据,彰显其仁心,其治道之重心在礼。战国中晚期,"势"观念勃兴,尊君思想张扬,荀子在"道"与"势"之间游移,因要尊君,遂将礼外在规范化,在治道上礼法并重。战国末期,成为思想界主流的法家,将尊君推到空前高度,因得君之切而牺牲了行道之实;因尊君而尚法,其法治沦为君主"治"臣下和人民的工具。整个先秦时期,士阶层从强调"行道"逐渐转向"得君",与治道从"重礼"向"尚法"之演变大体一致。(本文来源于《政法论丛》期刊2012年04期)

张建民[8](2011)在《道势之间——宋儒“得君行道”的理想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回向叁代"理想的刺激下,宋代儒家士大夫为重建社会秩序,普遍表现出一种"得君行道"的行为模式。究其因,这是由于宋儒本心的思想观念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存在着道与势的冲突。宋儒正是因这种内外冲突而不得不采取"得君行道"的方式,并且也正是这种内外冲突使宋儒"得君行道"的行为难以付诸实践。(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1年04期)

郑晓江[9](2003)在《“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解读平民思想家李觏》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生于11世纪初、年仅51岁便谢世的李觏(1009~1059年),字泰伯,人称盱江先生,为古之建昌军、今之江西南城县人。宋仁宗称李觏为:“通于经术,东南士人,推以为冠。”大儒朱熹曾“谓李泰伯文得自经中,虽浅,然皆自大处起议论,盖有取尔也”。大文豪范仲淹赞(本文来源于《寻根》期刊2003年01期)

得君行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帝王专制时代,"得君行道"唯有在君臣思想、目标一致前提下才有望实现。北宋仁宗朝,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是第一次君臣契合,证明"士大夫与君共治天下"具可能性。庆历之后议论始兴,宋神宗皇帝与王安石"共定国是"、推行变法,是第二次士人得君行道之时。而司马光掀起元佑更化,因与宣仁太后思想相契,亦属得君行道性质。叁者所行之道皆为君之道,看似"君臣共治天下",实为皇帝专政另一体现方式。尽管如此,"共治天下"思想出现终究是帝王政治一大进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得君行道论文参考文献

[1].常新.“得君行道”:朱熹政治取向与实践中的权利张力问题[J].国学学刊.2019

[2].陈圣铿.北宋中期君臣关系初探——以“得君行道”为考查线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3].高春海.论荀子对得君行道的认识[J].理论观察.2016

[4].邢宽.论朱子“得君行道”的政治理想与人生诉求[J].焦作大学学报.2014

[5].陈洋.明中后期士大夫“得君行道”践履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6].李启成.自崇礼到重法(下)——以先秦士阶层“得君行道”观念为视角[J].政法论丛.2012

[7].李启成.自崇礼到重法(上)——以先秦士阶层“得君行道”观念为视角[J].政法论丛.2012

[8].张建民.道势之间——宋儒“得君行道”的理想与实践[J].理论界.2011

[9].郑晓江.“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解读平民思想家李觏[J].寻根.2003

标签:;  ;  ;  ;  

得君行道论文-常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