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单向阻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出阻滞,并行心律,周围,连接处
单向阻滞论文文献综述
高萍,许岩,邢丽娟,车巧玲[1](2009)在《单向阻滞》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常心肌组织具有前向性和逆向性双向性传导功能。例如房室交界区组织在反应期内即可将冲动逆向传入心房,亦可将冲动前向传入心室。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由于某一部分心脏组织的病变程度轻重不一,出现递减传导,致使该部位的心肌组织只允许冲动沿一个方向传(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09年04期)
赵昜[2](2006)在《单向阻滞》一文中研究指出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有激动形成异常(自律性)和激动传导障碍两种,后者多见,其又可分为传导阻滞和折返。而折返激动形成的必备条件是单向阻滞。传导阻滞可分为传导速度减慢和传导中断。正常心肌传导组织不论顺向或逆向都能传导激动,即可双向传导。但在某些情况下可出现双向(本文来源于《心电学杂志》期刊2006年02期)
楚建民,马坚,王方正[3](2000)在《旁路前传室端单向阻滞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2 6岁。“频繁阵发性心动过速”史 10年 ,体表心电图无预激表现。入院后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继往接收 2次射频导管消融术 ,包括心室面标测和心房间隔穿刺心房面标测消融均失败。局部麻醉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窦性心律时冠状静(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00年04期)
彭衍方,韩立[4](2000)在《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单向阻滞伴室性期前收缩融合波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性 ,29岁。因发热、右下腹痛4天就诊。临床诊断 :急性阑尾炎。体检 :T38℃ ,心率约80次/min ,BP18/10kPa(135/75mmHg) ,心界不大 ,心律不齐 ,无杂音。双肺无殊。腹平软 ,麦氏点压痛反跳痛明显 ,闭孔肌征 (+)(本文来源于《心电学杂志》期刊2000年02期)
黄其植[5](1988)在《起搏电极周围不完全单向阻滞所致的感知功能不良》一文中研究指出病例介绍患者男性,71岁,因冠心病,慢-快综合征,窦性静止4.4s于1987年11月安置国产AXB-3型VVI起搏器,术前用Medtron ic 5309起搏器分析仪测试其不应期292ms。术后半年动态心电图随访发现起搏周期的后期,起搏器感知功能不良(见图1)。图1中可见起搏脉冲72ppm,间期832ms,第1个脉冲起搏心室;第3、5、7个脉冲前QRS波为室上性的,但不被起搏器感知。第2、4、6个QRS波为融合波。根据动态心电图记录,于脉冲前280ms之内的心脏自身激动R波一律不被感知,但在280ms之前的自身R波则可被感知。再向前,即在前一脉冲后的300ms左右,又不能感知(起搏工程设计的不应期,见图2)。因此,在起搏周期中,832-280-300=252ms范围内的自身R波,才可被感知。当心脏自搏频率(房颤律)增快至90(本文来源于《起搏与心脏》期刊1988年04期)
单向阻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有激动形成异常(自律性)和激动传导障碍两种,后者多见,其又可分为传导阻滞和折返。而折返激动形成的必备条件是单向阻滞。传导阻滞可分为传导速度减慢和传导中断。正常心肌传导组织不论顺向或逆向都能传导激动,即可双向传导。但在某些情况下可出现双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向阻滞论文参考文献
[1].高萍,许岩,邢丽娟,车巧玲.单向阻滞[J].中国医药指南.2009
[2].赵昜.单向阻滞[J].心电学杂志.2006
[3].楚建民,马坚,王方正.旁路前传室端单向阻滞一例[J].中国循环杂志.2000
[4].彭衍方,韩立.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单向阻滞伴室性期前收缩融合波群1例[J].心电学杂志.2000
[5].黄其植.起搏电极周围不完全单向阻滞所致的感知功能不良[J].起搏与心脏.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