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品行障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品行障碍,焦虑,攻击,冲动性人格
品行障碍论文文献综述
黄存良,陈益专,张曼琪,蒲唯丹,王鹏[1](2019)在《品行障碍青少年的焦虑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冲动性人格的中介作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品行障碍青少年中冲动性人格在焦虑与攻击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多维焦虑问卷(MASC)、攻击量表(AQ)、Barratt冲动量表(BIS-11)对45名品行障碍青少年和63名健康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品行障碍患者中,焦虑、冲动人格和攻击性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相关分析发现,在品行障碍组中焦虑、冲动性人格与攻击呈显着正相关;路径分析表明品行障碍组中冲动性人格在焦虑与攻击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健康对照组中中介作用则不显着。结论:研究结果提示品行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可能对攻击行为没有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冲动性人格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攻击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杨萍萍[2](2019)在《浅谈品行障碍生的成因与教育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造成学生品行障碍的成因1.不当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是学生品行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家庭对孩子溺爱娇惯,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导致孩子追求享受、好逸恶劳;有的家庭拜金思想严重,导致孩子认为知识不值钱,只要将来能赚钱就能立足于社会;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把孩子的教育、学习抛于脑后;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教育过程中常有过激行为,违背教育规律。2.社会的负面影响。许多学生盲目崇拜影视明星,参加模仿秀,渴望一夜成名,一心认为只要帅气、漂亮就可以了,有没有知识不重(本文来源于《云南教育(小学教师)》期刊2019年Z2期)
曹万依,赵豪飞,董戴凤,程长,孙小强[3](2019)在《品行障碍青少年默认网络功能连接的性别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 CD)青少年默认网络功能连接的性别差异。方法:对51名(35男,16女)CD青少年和53名(35男,18女)正常青少年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利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分析男性CD与女性CD默认网络功能连接的性别差异。结果:性别主效应事后检验的结果显示,与女性CD相比,男性CD后默认网络的左侧楔前叶功能连接显着增强;诊断-性别交互效应事后检验的结果显示,与女性CD相比,男性CD后默认网络的右侧中央后回功能连接显着减弱。结论:男性CD与女性CD在后默认网络表现显着的功能连接的性别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男性CD与女性CD的情绪、认知、行为的差异表现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许秋华[4](2019)在《综合护理对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不良心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对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后对其不良心理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3月—2016年9月该院接收的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88例,随机分两组予以护理,对照组用常规临床模式护理,研究组则以常规为基础,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种护理方法对患者不良心理的影响。结果护理前两组的SDS、SAS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的研究组SDS、SAS评分,较对照组低(t_1=50.365、P_1=0.001;t_2=35.845,P_2=0.001),数据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家长的护理满意度(95.45%)较对照组(75.00%)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1,P<0.05);研究组患者对相关健康知识了解情况(情绪调试93.18%、亲情交流93.18%、社会交往93.18%、自我认识90.91%、生活自理100.00%)明显要优于对照组(72.73%、56.82%、75.00%、49.91%、88.64%)(χ~2=6.510,15.515,5.436,24.478,5.301,P<0.05)。结论临床上使用综合护护理方法对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实施护理,可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值得予以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9年05期)
江茜茜,刘丽,季海峰,高炬,张敏敏[5](2019)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病破坏性、冲动控制及品行障碍的反应抑制和情绪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破坏性、冲动控制及品行障碍(DICCD)在情绪反应中可能存在的神经心理缺陷的特征。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ADHD诊断标准的6~16岁患儿20名,ADHD共病DICCD患儿20名,DICCD患儿20名以及年龄、性别、智力匹配的健康儿童(HC)20名作为对象,选择Golden Stroop测验和情绪Stroop测验对反应抑制和情绪反应进行评估,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分析使用SNK-q检验同质性亚组进行配对比较。结果在Golden Stroop测验中,错误次数(P=0.003)和反应时间(P=0.044)干扰得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Post Hoc分析ADHD组的干扰得分显着高于其余叁组。在情绪Stroop测验中,平均反应时间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事后分析ADHD共病DICCD组正性词-色一致平均反应时间低于ADHD组而高于DICCD组,疾病组均高于HC组;ADHD共病DICCD与DICCD组正性词-色不一致、负性词-色一致平均反应时间显着低于ADHD组且高于HC组;DICCD组负性词-色不一致平均反应时间显着低于ADHD组与ADHD共病DICCD组且高于HC组。结论 ADHD的反应抑制缺陷和异常情绪反应均表现为ADHD的核心症状。偏向性情绪刺激可能对于存在冷漠无情特征的DICCD的反应抑制功能具有的负面作用,尤其在处理负性情绪时问题更为突出,而ADHD与DICCD共病更倾向于DICCD的情绪反应特质。(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宋平,赵辉,张卓,杨波[6](2018)在《品行障碍的脑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品行障碍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期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精神障碍。脑成像为理解品行障碍青少年的脑机制提供了重要途径。本文主要综述了品行障碍患者前额皮层、杏仁核、脑岛等区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以及不同脑区之间结构和功能连接特点。品行障碍有关的脑结构或功能异常损害了患者在刺激强化学习、情绪识别、共情以及决策等方面的发展。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考察不同类型品行障碍青少年的脑结构和功能差异,结合基因、生物化学基础、认知、行为和环境等多方面来探究品行障碍的发展机制,并运用脑成像技术测量心理干预对品行障碍患者脑功能变化的影响,这有助于治疗品行障碍和青少年罪犯。(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宋平[7](2018)在《品行障碍青少年的执行功能、情绪加工和奖惩学习的脑功能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品行障碍是青少年期出现的一种持续品行不端的行为模式。文中探讨了品行障碍青少年在执行功能、情绪加工和奖惩学习等社会认知脑功能成像方面的研究。品行障碍青少年在前额叶、杏仁核等脑功能上存在问题,这可能阻碍了其正常的社会化进程。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考察品行障碍的类型以及并发障碍对患者社会认知神经机制的可能影响,并整合基因、神经机制、认知等层面分析品行障碍青少年的社会认知神经机制及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精神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陈益专,唐海波,蒲唯丹[8](2018)在《品行障碍青少年冲动性人格在抑郁与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品行障碍青少年的冲动性人格在抑郁与攻击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攻击量表(AQ)、Barratt冲动量表(BIS-11)对45名品行障碍青少年和63名健康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品行障碍患者的抑郁、冲动人格和攻击性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相关分析发现,在品行障碍组中抑郁、冲动性人格与攻击呈显着正相关;路径分析表明品行障碍组中冲动性人格在抑郁与攻击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健康对照组中该中介作用不存在。结论:品行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可能对攻击没有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冲动性人格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攻击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张家宁[9](2018)在《基于结构磁共振和机器学习的品行障碍分类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是一种儿童或青少年期的精神障碍,其表现特征有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等。基于结构磁共振成像(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MRI)的研究已经发现CD伴随着脑结构异常。然而,这些脑结构异常是否可以区分CD和健康对照,目前仍无研究。本研究拟量化分析这些脑结构的差异,并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方法,探索这些量化特征的分类能力。本研究收集了60例CD和60例健康对照的高分辨率叁维sMRI图像作为数据集,并进行如下研究:(1)提取灰质体积等形态结构学特征,基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构建CD的分类模型,其中分类器包括逻辑斯蒂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以对比分析不同分类模型性能;(2)采用多体素模式分析(MVPA)方法,在传统形态学特征基础上考虑体素邻域的叁维空间信息,更灵敏地检测差异脑区,进一步完善CD的分类模型;(3)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分别改进Alex Net、ResNet和ResNeXt网络,自动提取大脑结构的多层次的“高维”特征,捕捉结构像数据的隐藏模式,完成CD的分类。我们对不同分类方法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进行统计比较,以对比这些方法的分类性能。我们发现多个CD和健康被试的灰质体积差异脑区。基于这些特征,应用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包括逻辑斯蒂回归、随机森林和SVM)构建的模型具有相似的分类性能,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为0.76~0.80,且这叁种方法的AUC无显着差异。基于最优阈值的准确率为77.9%~80.4%,特异度为73.3%~80.4%,灵敏度为75.4%~87.5%。基于MVPA方法可以检测到VBM方法未能检测的海马旁回等灰质体积有显着差异的脑区,基于MVPA检测脑区的CD分类准确率最高达83.0%。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相比,基于Alex Net深度网络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分类表现,其中Alex Net的AUC达到0.88(与SVM方法的AUC相比较,p值为0.061)。综上,基于sMRI图像,我们分别用传统机器学习方法、MVPA方法以及卷积神经网络建立了CD的分类模型,取得了较好的分类结果。在基于传统机器学习和MVPA的分类方法中,特征提取的过程需要人工干预,且基于特定假设;但模型训练和测试效率比深度学习方法高。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分类方法无需人工干预以及特定假设来提取特征,且分类结果相较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有较大的提升;但对数据规模有一定要求,在网络结构设计、模型训练等方面时间成本高。本研究表明,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CD的分类模型可作为一种客观可靠的辅助工具,促进临床上CD的分类诊断。(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陈健美[10](2017)在《从简单粗暴回归理性认知——一例轻度品行障碍中学生的辅导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一年级学生小徐,欺骗老师、家长,与同学关系紧张,逃课,与校外人员有不恰当接触。咨询师通过了解与分析,认为造成小徐现阶段行为问题的原因有叁方面:第一,家庭方面:亲情缺失,教养方式不恰当;第二,学校方面:班主任在教育关键点上不够敏感;第叁,个人方面:自身期望与能力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在辅导阶段,咨询师主要抓住来访者的认知偏差,并通过一定的谈话技术让她认识到自己认知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而改变处理问题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期刊2017年35期)
品行障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造成学生品行障碍的成因1.不当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是学生品行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家庭对孩子溺爱娇惯,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导致孩子追求享受、好逸恶劳;有的家庭拜金思想严重,导致孩子认为知识不值钱,只要将来能赚钱就能立足于社会;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把孩子的教育、学习抛于脑后;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教育过程中常有过激行为,违背教育规律。2.社会的负面影响。许多学生盲目崇拜影视明星,参加模仿秀,渴望一夜成名,一心认为只要帅气、漂亮就可以了,有没有知识不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品行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1].黄存良,陈益专,张曼琪,蒲唯丹,王鹏.品行障碍青少年的焦虑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冲动性人格的中介作用(英文)[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
[2].杨萍萍.浅谈品行障碍生的成因与教育方法[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9
[3].曹万依,赵豪飞,董戴凤,程长,孙小强.品行障碍青少年默认网络功能连接的性别差异[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
[4].许秋华.综合护理对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不良心理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9
[5].江茜茜,刘丽,季海峰,高炬,张敏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病破坏性、冲动控制及品行障碍的反应抑制和情绪反应[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9
[6].宋平,赵辉,张卓,杨波.品行障碍的脑成像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
[7].宋平.品行障碍青少年的执行功能、情绪加工和奖惩学习的脑功能成像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8
[8].陈益专,唐海波,蒲唯丹.品行障碍青少年冲动性人格在抑郁与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
[9].张家宁.基于结构磁共振和机器学习的品行障碍分类方法研究[D].深圳大学.2018
[10].陈健美.从简单粗暴回归理性认知——一例轻度品行障碍中学生的辅导案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