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解剖论文-程丽芳,王晖,尹艳树,王立鑫,刘振坤

储层解剖论文-程丽芳,王晖,尹艳树,王立鑫,刘振坤

导读:本文包含了储层解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震切片,地震沉积学,点坝,侧积体

储层解剖论文文献综述

程丽芳,王晖,尹艳树,王立鑫,刘振坤[1](2019)在《基于浅层地震资料的曲流河点坝精细解剖——以加拿大某区块Mcmurray组储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潮汐作用影响下的曲流河沉积过程,相较于一般的曲流河沉积有较大的不同。受河流和潮汐双向水流的影响,导致储层空间分布较为复杂。文中运用地震沉积学方法,结合岩心、测井资料开展潮汐影响下的曲流河点坝精细解剖,确定了不同点坝单元的规模、空间分布、形态及迭置样式,揭示了潮汐影响下的曲流河点坝沉积演化规律,并对点坝的发育演化进行推理分析,再现了沉积过程,揭示了研究区储层分布及发育机理。研究成果不但深化了对储层的认识,也为地震资料辨识度高的地区开展沉积储层结构解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9年04期)

白祺琪,侯磊[2](2019)在《强化科研攻关 开展储层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4月1日,新疆油田公司举行第二轮圈闭论证会,会上新疆油田采气一厂在滴南凸起提交的9个圈闭通过专家评审。其中,在滴西507井区块外围石炭系、二迭系通过圈闭5个,这是该厂在滴南凸起北斜坡部署的滴西507井试油获突破后,科研人员通过开展储层精细解剖新发现的有利(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报》期刊2019-04-15)

向祥恩[3](2019)在《典型砂质辫状河储层内部结构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辫状河砂体一般具有较粗粒度和高孔渗的“泛连通体”特点,是陆相盆地中重要的储集砂体,也是国内外沉积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我国油田生产开发普遍进入中高含水阶段,对辫状河砂体内部结构及剩余油的分布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辫状河沉积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较多的沉积模式,但对于辫状河储层砂体储层内部结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成果和认识基本处于定性或半定量阶段,对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具有较大难度。本文以渤海P油田馆陶组L62小层砂质辫状河沉积为例,通过选定沉积模式、沉积类比建立地质知识库、储层构型研究和剩余油分析对砂质辫状河的储层内部结构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展开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研究区沉积背景和基础资料的分析,结合前人在该油田的研究成果,选定了砂质辫状河储层结构单元沉积模式。该类辫状河主要发育辫状河道、心滩砂坝和溢岸沉积,其主要特点为具有明显边界的辫状河道沉积,且辫状河道与心滩砂坝在平面上呈“宽坝窄河道”的沉积样式;通过Google Earth软件平台对现代辫状河沉积5级结构要素辫流带、4级结构要素辫状河道和心滩坝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研究区其他层位已有的辫状河储层精细解剖结果进行砂体规模大小的测量统计,并对不同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了砂质辫状河储层结构样式地质知识库,为下一步储层内部结构解剖中砂体边界的刻画提供指导和约束作用,使辫状河的研究进入定量分析的阶段;以“动态演化过程分析”分析核心,沉积学过程分析为基础,利用储层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对L62小层砂质辫状河储层砂体按照“复合辫流带-单一辫流带-心滩坝、辫状河道”逐级展开研究,并且形成了一套砂质辫状河储层结构解剖的方法和流程。该方法不仅使解剖结果与单井相符合,而且能够给出明确的沉积过程解释,因而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以储层结构为基础,依据剩余油形成的渗流机制和渗流差异,分析注采对应关系,对剩余油的分布范围进行预测。通过对剩余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了叁种剩余油类型,即高渗通道屏蔽剩余油、非渗透遮挡剩余油和低渗缓冲剩余油。(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9-04-01)

张显文,王海峰,张晶玉,范廷恩,胡光义[4](2018)在《地震沉积学在B油田明化镇组薄砂岩储层预测及构型解剖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B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的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上,其储层是浅水环境下的叁角洲沉积,储层薄且分流河道纵向多期切割、迭置,储层内部结构复杂,使得开发过程中注采矛盾认识不清,剩余油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急需开展迭置砂体中的单砂体分布范围、期次及单砂体间迭置关系研究。在油田开发阶段,研究对象尺度往往小于叁维地震资料的纵向分辨率λ/4(λ为地震子波长度),以"一个同相轴"的方式呈现在地震剖面中。传统的薄层识别技术对于砂层组储层空间展布能够进行一定的描述,但无法有效识别复合砂体内部的单一砂体。地震沉积学是利用地震资料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一门学科,其叁项关键技术90o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和分频解释已广泛应用于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中,在砂体预测、古地貌识别和沉积相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研究首先对地震资料进行解释性拓频处理,提出了"叁步法"地震资料拓频合理性质控方法,结合B油田浅水叁角洲储层沉积模式,明确了该油田开发单元研究的地震可识别尺度;第二步,制作等时沉积界面,井震结合选择研究区范围内横向稳定分布、高伽马测井曲线响应特征且地震反射连续可追踪的泥岩作为等时沉积界面;第叁步,基于等时沉积界面,应用地层切片技术进行砂体切片演绎,对砂体平面属性特征相似的切片进行合并,在地震可识别尺度上实现纵向砂体期次细分,得到不同期次单砂体的沉积范围;最后,应用储层不连续界限预测技术刻画砂体之间的迭置关系与砂体边界,实现了储层内部的砂体构型解剖。砂体描述及构型解剖成果为油田的注采井网优化、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王秀玲,万琼华,罗伟,梁杰,陈晨[5](2018)在《珠江口盆地陆丰地区滨岸储层构型精细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珠江口盆地陆丰油区珠江组储层多为砂体稳定连续分布的滨岸沉积,该区的油田从储层沉积特征、油藏类型、宏观储层物性到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开发效果与采收率却有很大区别。以已开发的老油田陆丰A(采收率高达69.8%)和已结算陆丰B油田(采收率为37.8%)为例,结合国内外滨岸储层露头研究成果,分析了该类油田的顶面微构造、隔夹层分布特征等,总结了陆丰地区滨岸储层的构型模式,指出它们在沉积背景与物性等储层特征上虽然具有相似性,但夹层发育模式不同却用相似的开采方案是造成它们采收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对于沿岸砂坝发育平行状夹层的油藏,用水平井开发可以有效防止底水锥进,但是对于斜交状夹层发育模式的沿岸砂坝油藏,需要准确预测夹层发育位置,用水平井与定向井结合的方式开采才可以有效提高油田采收率。(本文来源于《中外能源》期刊2018年07期)

陈善斌,李红英,刘宗宾,杨志成,刘斌[6](2018)在《扇叁角洲前缘储层构型解剖与实践——以渤海湾JX油田东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和油藏动态等资料,对渤海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扇叁角洲前缘储层构型进行精细解剖。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泥质夹层和钙质夹层2类夹层,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溢岸砂等4种单成因砂体构型单元。依据河道间沉积、韵律差异、高程差异和厚度差异等侧向识别标志,将单成因砂体的拼接样式划分为6种类型。不同单成因砂体的发育规模存在差异,对较为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总结了相关定量参数。研究区储层构型解剖成果有效解决了油田的开发生产矛盾,对渤海JX油田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8年02期)

陈梁[7](2018)在《典型砂体储层内部结构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河流相沉积中,辫状河沉积和曲流河沉积是其最主要的储层类型,同时它们也是国内外沉积学研究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曲流河沉积储层及其内部结构展开了积极地研究,并提出了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可的沉积模式,但是对于辫状河沉积储层及其内部结构研究目前还不够深入,还没有较为成熟的认识和研究成果。对于辫状河沉积储层,在存在差异的沉积环境下,其内部沉积单元可能表现为不同的物性特征。基于传统的辫状河沉积模式,对储层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可能不能较为全面的阐述砂体内部结构特征,从而不能很好地对不同型辫状河储层的认识。在传统辫状河沉积内部结构模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个补充和再认识,从而更加精细地刻画辫状河沉积内部结构已经成为辫状河沉积开发中的迫切要求。P油田馆陶组主力小层属于辫状河沉积砂体,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砂体特征与传统辫状河沉积砂体有所不同,难于仅仅按照前人所提出的辫状河沉积模式进行内部结构分析,如何重建储层内部结构,已经成为研究区后期认识剩余油,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关键。本论文研究以P油田馆陶组主力小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的地质背景和主力小层砂体沉积特征的认识的基础上,同时结合P油田主力层的勘探实践、露头考察与现代沉积调查,对传统辫状河沉积结构模式进行了补充,并提出了对应的储层内部结构解剖的解剖方法,对馆陶组主力小层进行了精细解剖,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的辫状河储层内部结构模式。按照上述思路,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先对P油田地质背景进行了调查,确定所研究的馆陶组主力小层为辫状河的沉积环境。其次在辫状河沉积结构模式的调查基础上,一方面进行了辫状河沉积露头考察。露头剖面选取了山西省大同市云岗镇吴官屯剖面,并将该露头剖面与研究区主力小层从气候特征、储层特征、构形要素特征等方面进行类比,发现其特征与研究区所发育的砂体具有相似性,同时发现在砂体沉积构型单元上与传统的辫状河沉积模式不尽相同,剖面上除了发育砂坝、河道、废弃河道以外,还发育沟道、洼坑等沉积构造单元。另一方面进行了辫状河现代沉积调查。选取的现代沉积河段位于湖北省麻城市罗田县胜利大河辫状河段,对其中典型砂坝进行规模、水速等进行了测量,结合测量数据对砂坝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且确定了其沉积构造单元在该河段包括砂坝、河道、坝槽、沟道、洼坑等。利用储层层析分析法,按照“辫流带—复合心滩坝—单一心滩坝—河道砂—内部”进行逐层解剖。研究中以该研究区所划分的密井网区厚油层为例,先建立骨架剖面,确定以厚油层顶底泥岩为基准,找到标准层,通过底拉平建立对比剖面,基于测井曲线组合特征复合心滩坝进行识别,再以曲线回返特征以及旋回的变化特征来识别单一心滩坝,从而在叁维空间中追踪识别心滩坝确定其分布范围。在单剖面对比和叁维闭合剖面的基础上,结合砂坝的直接的接触关系分析砂坝的空间演化,再现心滩坝的形成过程。基于现代沉积调查和露头调查,考虑了心滩坝的形成过程,并且确定了研究区辫状河砂体内部结构单元,与传统的辫状河沉积模式不尽相同,因而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为后期研究区剩余油与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最终提高油田的采收率。(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8-04-01)

宋金鹏,林承焰,任丽华,孙志峰,陈家昀[8](2018)在《湖相滑塌浊积岩储层构型精细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浊积岩等岩性油气藏逐渐成为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重要目标。但是目前,国内外对湖相浊积岩的储层构型研究相对较少,难以满足浊积岩油藏精细描述的需求。为此,文中以东营凹陷现河庄油田河146断块沙叁中亚段薄层浊积岩为例,建立滑塌浊积岩相储层构型划分方案,并分级次进行精细刻画。结果表明:1)无根型浊积岩发育期次多,规模小,扇体在垂向上局部迭置。复合扇体长580~2 000 m,宽350~1 000 m,厚2.4~5.1 m,面积0.3~1.2 km2;单一扇体长300~700 m,宽180~350 m,面积0.1~0.8 km2。2)有根型浊积岩中,浊积水道平面分布主要受底形影响,发育期次多,规模较大,侧向摆动快,垂向下切作用弱。水道复合体宽450~1 200 m,单一浊积水道宽120~450 m,厚1.6~7.2 m。最终,建立了符合研究区地质规律的构型模式,为浊积岩油藏精细描述及储层内部结构解剖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8年01期)

王健,程建莉,戴荣东,肖建洪,郝金克[9](2017)在《红岗油田萨尔图含油层系河口坝储层构型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红岗油田H113井区萨尔图含油层系为例,结合岩心、测井和油田开发动态监测等资料,在储层构型理论和模式指导下,采用"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多维互动"的研究思路,按照复合河口坝、单一河口坝、河口坝内部前积体3个层次,对叁角洲前缘河口坝进行了精细解剖。在叁角洲沉积模式指导下,总结了单一河口坝的识别标志及分布模式,实现了对单一河口坝的划分,分析认为研究区的单一河口坝宽度介于1300~2000m之间,长度介于2800~4200m之间;在单一河口坝识别的基础上,对河口坝进行内部解剖,确定了单一河口坝内部的前积体和前积层,前积层倾角为0.3°左右,建立了河口坝储层构型模型;与东营凹陷胜二区和梁11断块沙二段8砂组河口坝内部构型相比较,分析了前积层倾角差异的影响因素。该研究在指导研究区剩余油挖潜方面效果良好,对促进储集层构型理论的发展和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2017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 2017)论文集》期刊2017-09-21)

刘颖[10](2017)在《文79南沙二下储层内部结构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区文79南块位于东濮凹陷文南油田文79断块向南延伸的部分,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开发调整后,油藏已经进入了高含水开发阶段,面临严峻的产量、生产效益问题,对油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文79南的油藏含有多套油水系统,油水关系错综复杂,其油藏描述研究认为主力油层目前的井网下存在一定数量的砂体未被控制,剩余油储量大、砂体分布广泛,有巨大的调整潜力和开发前景。要想弄清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必须对影响流体差异流动的储层结构因素特征进行刻画,了解油田地质结构,对储层沉积微相分布样式、储集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储集空间类型、综合连通性进行正确的刻画,因此,本文在前人对研究区沉积相认识的基础上,开展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对地质演化过程重新认识,在沉积模式和层次分析法指导下,对研究区储层砂体内部结构进行解剖分析。本文以文79南沙二下亚段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沉积学、沉积岩石学、层序地层学基础知识和测井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以及油气田储层地质学领域的技术手段为指导,通过测井资料、岩心资料等多项有效依据,对研究区储层进行了多层次、系统性的综合分析。通过综合调研研究区的地质概况及沉积背景,根据取心丼岩心观察及有效测井曲线数据资料,通过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测井相标志等,确定沙二下亚段的沉积体系,识别发育的主要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储层砂体结构样式、储层沉积模式及砂体展布规律,关键点在于解剖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弄清影响流体流动的主要因素,按照上述思路研究,本文得到了以下认识:(1)首先对研究区地层、构造、油藏特征等基本地质概况进行了详细了解。研究区主要发育受岩性控制的构造层状油藏类型,主力油层油水关系繁杂。沙二下亚段含油层系中,研究目的层位于沙二下2砂组至沙二下5砂组的主力油层。在文79断块受断层影响深刻,研究区文79南块东部边界处发育徐楼断层,西部为文43-6断层,核心沉积区域未受断层影响,整体地层平缓。(2)根据岩心观察、粒度分析、测井曲线等资料研究,并结合区域沉积背景,认为研究区文79南沙二下亚段属于浅水叁角洲沉积体系,浅水叁角洲前缘亚相,识别出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水下分流次河道、前缘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间五种沉积微相,未见河口坝发育。岩性较为单一,主要为泥岩、砂岩,砂岩以粉-细砂岩为主,结构成熟度较高,发育大量交错层理、冲刷构造、变形构造、生物痕迹等。沉积微相空间分布特征反映河道砂体宽度较窄,厚度较薄,空间内连续性较差,前缘席状砂连片性相对较好。(3)在储层层次约束下,对研究区主力砂组不同时间单元的砂体分布进行刻画。受西北和北部主要物源的控制,砂体延伸方向为西北-东南方向。同一期分流河道体系形成的复合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平面形态为树枝状,主河道分叉频率伴随延伸距离增加而增大,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呈条带状向主体湖盆展布,席状砂多呈连片展布在河道砂前缘和侧缘。(4)基于精细沉积微相刻画和砂体时空展布研究,对储层砂体内部结构进行了剖析,共识别出五种砂体平面展布样式,包括低弯度蛇曲状、分叉状(“人”字型)、指状、席状、肾状;七种砂体剖面迭置样式,可分为连通型和孤立型两类,其中连通型包括多层切迭式、单层切迭式、多边切迭式、单边切迭式,孤立型砂体可以通过席状砂进行连接形成孤立河道与席状砂拼合型,单独的席状砂砂体可形成稳定互层型席状砂。进而剖析储层内部单砂体发展演变规律,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骨干砂体,以前积方式层层推进,研究区储层模式为具有低角度分叉、低弯曲河道、河道宽度随分叉增加而递减特征的枝状分流河道型浅水叁角洲沉积模式。(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7-04-01)

储层解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4月1日,新疆油田公司举行第二轮圈闭论证会,会上新疆油田采气一厂在滴南凸起提交的9个圈闭通过专家评审。其中,在滴西507井区块外围石炭系、二迭系通过圈闭5个,这是该厂在滴南凸起北斜坡部署的滴西507井试油获突破后,科研人员通过开展储层精细解剖新发现的有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储层解剖论文参考文献

[1].程丽芳,王晖,尹艳树,王立鑫,刘振坤.基于浅层地震资料的曲流河点坝精细解剖——以加拿大某区块Mcmurray组储层为例[J].断块油气田.2019

[2].白祺琪,侯磊.强化科研攻关开展储层解剖[N].中国石油报.2019

[3].向祥恩.典型砂质辫状河储层内部结构解剖[D].长江大学.2019

[4].张显文,王海峰,张晶玉,范廷恩,胡光义.地震沉积学在B油田明化镇组薄砂岩储层预测及构型解剖中的应用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5].王秀玲,万琼华,罗伟,梁杰,陈晨.珠江口盆地陆丰地区滨岸储层构型精细解剖[J].中外能源.2018

[6].陈善斌,李红英,刘宗宾,杨志成,刘斌.扇叁角洲前缘储层构型解剖与实践——以渤海湾JX油田东块为例[J].断块油气田.2018

[7].陈梁.典型砂体储层内部结构解剖[D].长江大学.2018

[8].宋金鹏,林承焰,任丽华,孙志峰,陈家昀.湖相滑塌浊积岩储层构型精细解剖[J].断块油气田.2018

[9].王健,程建莉,戴荣东,肖建洪,郝金克.红岗油田萨尔图含油层系河口坝储层构型解剖[C].2017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17)论文集.2017

[10].刘颖.文79南沙二下储层内部结构解剖[D].长江大学.2017

标签:;  ;  ;  ;  

储层解剖论文-程丽芳,王晖,尹艳树,王立鑫,刘振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