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燃料流量调节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冲压发动机,拉瓦尔管,流量调节阀,流量特性
燃料流量调节阀论文文献综述
李洪洲,徐光,李松晶[1](2012)在《拉瓦尔式燃料流量调节阀流量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燃料供给的实时、精确调节是冲压发动机技术研究的重点,对提高发动机的效率、改善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实现冲压发动机气态燃料在高温下流量的精确调节,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拉瓦尔式燃料流量调节阀,以对流入发动机燃烧室的高温气态燃料进行流量调节。首先,开发了一种用于燃料供应的高温流量调节阀,然后通过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了流经主阀阀口的气态燃料速度及压力的分布,从而找出了流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拉瓦尔管状阀口的流量调节阀,在不改变阀芯位移量以及一定入口压力条件下,流经阀口的燃料流量保持不变,且与出口压力无关。(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期刊2012年09期)
张亮[2](2012)在《液控式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控制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燃冲压发动机是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上最具发展前景的发动机,其能否稳定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燃料供给系统是否能够满足发动机的要求。由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超燃冲压发动机多采用再生式主动热防护的冷却方式,即用燃料代替冷却剂对发动机壁面进行冷却,因此燃料的温度非常高,这就对燃料流量调节阀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为了快速、准确而稳定的调节进入发动机的燃料流量,对燃料流量调节阀的结构方案,控制方法以及控制特性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液控式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是采用液压先导控制方式的流量调节阀,主要由主阀和液压先导控制两部分组成,主阀阀口为拉瓦尔喷管形式,以获取足够的燃料流量,液压先导控制部分能够提供较高工作压力,以满足驱动力的需要。本文介绍了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主阀结构和先导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建立了先导控制液压位置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阀芯位移闭环控制方法,但由于通过控制阀芯位移来控制流量的方法要求工作环境基本稳定不变,而实际工作过程中该条件难以满足,为达到流量控制的目的,又提出了一种流量闭环控制方法,并在软件AMESim中分别对两种控制方法下流量调节阀的控制特性以及高温环境对两种控制方法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其中对于流量闭环控制,还进行了控制方法研究以及主阀前后压力和波纹管刚度变化对控制特性影响等分析。为了得到该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控制特性,搭建了流量调节阀的试验台,在阀芯位移闭环控制下对主阀阀口开闭特性、正弦响应特性以及控制压力对控制特性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对应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给出了阀芯位移闭环的控制特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2-07-01)
李洪洲,曹俊章,李松晶[3](2011)在《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拉瓦尔管阀口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600~700℃高温下,冲压发动机所用燃油为完全气态。为解决气态燃料在高温下的流量精确调节,设计新式燃料流量调节阀,对流经发动机进气道的燃料进行调节。本文旨在对拉瓦尔管阀口特性进行研究,采用FLUENT仿真软件,分析流经阀口的气态燃料速度及压力的分布,从而找出流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拉瓦尔管状阀口的流量调节阀,阀芯位移和入口压力不变时,改变出口压力,流经阀口的燃料流量保持不变。(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1-08-01)
陈小明,李松晶,聂伯勋[4](2008)在《恩超燃冲压发动机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的热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滑阀式超燃冲压发动机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由于高温阀的工作温度最高可以达到500℃,因此阀的热力学特性对阀芯和阀套摩擦副之间的正常配合,甚至于整个阀以及阀控电磁铁的正常工作都会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对高温阀的热力学特性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高温阀的二维热传导和流体动力学模型,得到了固体与流体之间的热通量,并对固体和流体分别建立了热传导模型和湍流模型,给出了固体内的温度场分布及流体内的流场分布情况,而且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为高温阀的结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8-10-01)
陈小明,李松晶,聂伯勋[5](2008)在《超燃冲压发动机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的热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滑阀式超燃冲压发动机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由于高温阀的工作温度最高可以达到500℃,因此阀的热力学特性对阀芯和阀套摩擦副之间的正常配合,甚至于整个阀以及阀控电磁铁的正常工作都会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对高温阀的热力学特性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高温阀的二维热传导和流体动力学模型,得到了固体与流体之间的热通量,并对固体和流体分别建立了热传导模型和湍流模型,给出了固体内的温度场分布及流体内的流场分布情况,而且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为高温阀的结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8-10-01)
陈小明,李松晶,聂伯勋[6](2008)在《超燃冲压发动机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的热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提出了一种滑阀式超燃冲压发动机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由于高温阀的工作温度最高可以达到500℃,因此阀的热力学特性对阀芯和阀套摩擦副之间的正常配合,甚至于整个阀以及阀控电磁铁的正常工作都会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对高温阀的热力学特性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高温阀的二维热传导和流体动力学模型,得到了固体与流体之间的热通量,并对固体和流体分别建立了热传导模型和湍流模型,给出了固体内的温度场分布及流体内的流场分布情况,而且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为高温阀的结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流体传动与控制》期刊2008年05期)
姜北[7](2008)在《比例式气液两相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燃油供给控制是超燃冲压发动机控制的重点,它对提高发动机的效率、改善发动机的工作模态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采用吸热型碳氢燃料作为冷却剂,高温时燃油会出现两相流状态,将改变燃油的密度、粘度,这对燃油供给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为燃油密度变化较大,控制燃油质量流量将比较困难。因此,为更好的控制燃料流量,研究两相流特性是十分必要的。在此高温条件下,普通材料的流量调节阀因受热不均,膨胀量不一致,将产生阀芯卡死或泄漏量增大等问题。为克服这些问题,本课题使用GH783合金加工比例流量阀。本文对比例式气液两相燃料流量调节阀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用有限元软件Fluent建立了阀的两相流模型,分析两相流质量流量、压力和阀芯位移之间的关系,修正阀口流量系数。根据比例阀的受力分析,建立了比例阀的动、静态数学模型,并根据Fluent仿真结果修正数学模型参数,使用Matlab进行了仿真,对高温流量阀的静、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得出流量阀在常温和高温时几种工况下的比例特性曲线、流量—压差曲线和阶跃响应曲线,并比较不同工况下的特性曲线。搭建了试验台,分别在常温与高温条件下进行阀的特性试验研究,给出了比例阀的比例特性曲线,并与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8-06-30)
李永红[8](2008)在《高温气态燃料流量调节阀的多场耦合热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燃料供给的实时精确调节,对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具有重要影响。由于超燃冲压发动机采用主动冷却热保护,即燃料在进入燃烧室之前,首先作为冷却介质经过发动机外表面对发动机进行冷却,此时燃料温度最高可以达到400~500°C。因此,流量调节阀在高温状态下的性能对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必须设计一种能够在高温状态下精确控制进入燃烧室燃料流量的调节阀。本文提出采用滑阀式流量调节阀来控制高温燃料供给。普通的流量调节阀工作在高温状态下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阀材料的热膨胀导致的阀芯和阀套间隙的变化以及导致密封的失效。这些问题会导致流量调节阀精确调节性能的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高温流量调节阀的热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为了得到准确的计算结果,采用多场耦合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流量调节阀的热力学特性进行分析。文中给出了流量调节阀内部热传导,热流耦合传热,流体流动以及热应力应变的数学模型。通过热流耦合方法计算流体域的流体流动模型和固体域的热传导,采用热固耦合方法计算流量调节阀的热应力热应变及热变形,进而给出了燃料流场、调节阀的温度场、热应力应变以及变形的分布;同时结合试验测试调节阀的温度,验证仿真计算结果。最终得出了高温工作状态下流量调节阀的热力学特性,为流量调节阀的结构设计、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8-06-30)
单晓亮,胡欲立[9](2007)在《水下航行器燃料流量调节阀动态特性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了燃料流量调节阀的基本工作原理,建立了以燃料流量调节阀为主的动力系统数学模型,在不同工况下对其换速过程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改进和试验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07年10期)
陈奇[10](2007)在《比例式高温气态燃料流量调节阀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冲压发动机燃料的实时调节对提高发动机的效率、改善发动机的工作模态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冲压发动机的冷态液体燃料先经过发动机表面,使发动机冷却,然后再经过流量调节阀进入燃烧室,因而经过燃料调节阀的温度很高,达到400~500°C,并且液态燃料的大部分由于气化、裂解变为气体状态。如果采用普通的气态燃料调节阀对高温介质进行调节,在高温环境下,采用普通材料的阀芯和阀体由于受热不均,膨胀量不一致,会产生阀芯卡死或泄漏量增大等问题,使调节阀无法动作或比例流量调节特性变差,因而对高温气态燃料流量调节阀进行静动态特性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建立了高温流量阀的数学模型,使用Matlab进行了仿真,并对高温流量阀的静、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流量阀在常温和高温时几种工况下的比例特性曲线、流量—压差曲线和阶跃响应曲线,并进行了对比。建立了高温流量阀的AMESim模型,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了其仿真结果与Matlab的异同。设计并使用材料GH783合金加工了流量阀,搭建了试验台,分别进行了常温与高温条件下阀的特性试验研究,得出了流量阀在出气口压力为大气压条件下的比例特性曲线和阶跃响应曲线并同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7-07-01)
燃料流量调节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超燃冲压发动机是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上最具发展前景的发动机,其能否稳定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燃料供给系统是否能够满足发动机的要求。由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超燃冲压发动机多采用再生式主动热防护的冷却方式,即用燃料代替冷却剂对发动机壁面进行冷却,因此燃料的温度非常高,这就对燃料流量调节阀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为了快速、准确而稳定的调节进入发动机的燃料流量,对燃料流量调节阀的结构方案,控制方法以及控制特性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液控式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是采用液压先导控制方式的流量调节阀,主要由主阀和液压先导控制两部分组成,主阀阀口为拉瓦尔喷管形式,以获取足够的燃料流量,液压先导控制部分能够提供较高工作压力,以满足驱动力的需要。本文介绍了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主阀结构和先导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建立了先导控制液压位置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阀芯位移闭环控制方法,但由于通过控制阀芯位移来控制流量的方法要求工作环境基本稳定不变,而实际工作过程中该条件难以满足,为达到流量控制的目的,又提出了一种流量闭环控制方法,并在软件AMESim中分别对两种控制方法下流量调节阀的控制特性以及高温环境对两种控制方法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其中对于流量闭环控制,还进行了控制方法研究以及主阀前后压力和波纹管刚度变化对控制特性影响等分析。为了得到该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控制特性,搭建了流量调节阀的试验台,在阀芯位移闭环控制下对主阀阀口开闭特性、正弦响应特性以及控制压力对控制特性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对应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给出了阀芯位移闭环的控制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燃料流量调节阀论文参考文献
[1].李洪洲,徐光,李松晶.拉瓦尔式燃料流量调节阀流量特性分析[J].机电工程.2012
[2].张亮.液控式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控制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3].李洪洲,曹俊章,李松晶.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拉瓦尔管阀口特性分析[C].第十五届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
[4].陈小明,李松晶,聂伯勋.恩超燃冲压发动机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的热力学特性研究[C].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
[5].陈小明,李松晶,聂伯勋.超燃冲压发动机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的热力学特性研究[C].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
[6].陈小明,李松晶,聂伯勋.超燃冲压发动机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的热力学特性研究[J].流体传动与控制.2008
[7].姜北.比例式气液两相高温燃料流量调节阀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8].李永红.高温气态燃料流量调节阀的多场耦合热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9].单晓亮,胡欲立.水下航行器燃料流量调节阀动态特性仿真[J].机床与液压.2007
[10].陈奇.比例式高温气态燃料流量调节阀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