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油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陇山,油松,Pinus,tabulaeformis,Carr.,土壤养分
人工油松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宾,万盼[1](2019)在《山麓耕地人工油松苗生长与表层土壤养分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陇山山麓耕地培育的4年生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苗为对象,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油松苗生长与表层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关系,为科学管理小陇山油松人工林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全P和全N是影响油松苗高生长的主要养分因子,其回归方程为:Y_1=135.14+21.801X_3+21.092X_4,复相关系数为0.938,相关程度高,说明全P和全N与苗高生长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影响油松地径和冠幅生长的主要土壤因子分别是有效P和全P,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_2=25.968+0.256X_6、Y_3=93.090-27.487X_3,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和0.922,相关程度均比较高,说明有效P与地径生长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全P与冠幅生长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因此,在苗期管理期间,适当补给土壤有机氮肥和磷肥是提高在油松苗生长力的主要途径。(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10期)
尹准生,唐孝甲,卢佶,洪奕丰,陈伟[2](2019)在《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土壤水分变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试验样地林分情况,确定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利用2012—2015年的567组数据对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和检验,构建了5∶q∶1的土壤水分变动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最适宜的网络结构为5∶6∶1,均方误差mse=0.002 645,总体拟合精度为96.78%,模拟检验拟合精度为94.44%。(本文来源于《华东森林经理》期刊2019年02期)
毕德刚[3](2019)在《油松大棚营养钵育苗及人工造林技术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松主干通直且材质坚硬,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根系相对发达,耐旱性较强,可以营造理想的景观效果,在水土保持与涵养水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属于美化环境的主要造林树种。基于此,将油松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阐述了其大棚营养钵育苗与人工造林技术,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种子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邢亮[4](2019)在《不同覆膜处理下沙质海岸人工油松幼树生长状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辽宁省绥中县沙质海岸油松造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海防林油松造林地样地调查及测量样地内油松幼树生长状况,分析对比了3种不同覆膜类型对幼树生长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沙质海岸油松幼树生长的覆膜类型,旨在为沙质海岸海防林的科学营造及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期刊2019年01期)
张豆,景航,王国梁[5](2019)在《人工油松林中不同植物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对氮添加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氮沉降通过影响树木叶片的生理过程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组成,但目前关于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植物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影响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选取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中油松、辽东栎、忍冬、绣线菊、黄刺玫、茜草、披针苔草7种主要高等植物,比较了3年氮添加(0、3、6、9 g N·m~(-2)·a~(-1),分别用N_0、N_3、N_6、N_9表示)对7种植物叶片中NSC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叶片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变异很大,二者变异最高的均为黄刺玫,最低的分别为绣线菊和披针苔草;不同植物可溶性糖、淀粉对氮添加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N_6处理下茜草的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变异高于其他物种,N_3和N_9处理下绣线菊的变异高于其他物种,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变异最小的物种在不同氮添加水平下不同.随着氮添加水平的增加,油松和披针苔草的可溶性糖含量持续升高,绣线菊持续降低,辽东栎、忍冬和黄刺玫的可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后增加,在N_6处理达到最小,而茜草的可溶性糖含量呈现较复杂的变化趋势.氮添加对植物叶片中淀粉含量的影响表现为油松、忍冬和披针苔草的淀粉含量持续增加,绣线菊先降低后增加,在N_3处理达到最小,而黄刺玫和茜草则呈现较复杂的变化趋势,辽东栎淀粉含量变化趋势平缓.在氮添加后,土壤pH、有机碳、全氮、全磷与植物叶片NSC含量无相关关系,仅N_0和N_3水平下上述土壤理化指标会显着影响可溶性糖/淀粉.表明林地不同植物叶片中NSC含量对氮添加的响应明显不同,研究全球氮沉降或氮添加对林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需要考虑不同植物,尤其不同生活型植物的不同响应.(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贺德军[6](2018)在《油松人工纯林二次渐伐冠下天然更新技术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松(Pinus tabulateformis)也是西丰县人工林主要组成部分,营造时间为1960-1968年间,全县共有人工油松纯林10533公顷;其中划为商品林的7533公顷(集体6533公顷;国有1000公顷)。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更新,使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我县于2004年开始对油松人工纯林二次渐伐冠下天然更新技术进行研究,探讨主伐更新模式,为"十一五"期间大(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8年24期)
李苹,毛斌,许丽娟,吴鞠,刘海轩[7](2018)在《密度、灌草盖度和树干形态对油松人工风景林林内景观指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林分密度、灌草盖度和树干形态是影响风景林林内景观质量的重要因子,本文从色彩斑块景观指数变化特点角度,对北京油松人工风景林林内景观质量形成机理进行探讨。【方法】通过林内景观画面的色彩斑块结构特点解析,研究了林分密度、灌草盖度和树干形态变化对林内景观指数的影响。【结果】林分密度对斑块分裂指数(SPI)有显着影响,SPI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灌草盖度对聚集度指数(AI)、景观形状指数(LSI)有显着影响,随灌草盖度增大两个指数均增大;树干形态对辛普森均匀度指数(SIEI)有极显着影响,对LSI有显着影响,LSI在树干弯曲与通直并存时数值较大,SIEI在树干通直时数值较大;林分密度与灌草盖度的交互作用对LSI、SPI、SIEI有显着影响,3个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灌草盖度的增大而增大。林分密度与树干形态的交互作用对LSI、SIEI有显着影响,两个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LSI在树干弯曲与通直并存时数值较大,SIEI在树干通直时数值较大;灌草盖度与树干形态的交互作用对SIEI有显着影响,SIEI随灌草盖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树干弯曲与通直并存时数值较大。【结论】林分密度、灌草盖度、树干形态及其交互作用均对林内景观指数有显着影响。主要原因是结构要素的变化引起视域内斑块数量以及形状的改变从而引起斑块指数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王鹏,万盼[8](2018)在《小陇山人工油松幼苗苗高生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是小陇山区域的主要树种,建立油松苗高的生长模型,掌握其生长进程,为科学经营小陇山油松人工林奠定基础。以甘肃小陇山人工油松幼苗为研究对象,利用理查德(Richards)和舒马赫(Schumacher)理论生长方程得出相应的差分方程,通过差分方程建立油松苗高的生长模型,并分析了苗高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通过2个常用的生长方程得到的4个差分方程均能够预测油松苗高生长,相关指数达到0.8以上,预测精度均达到98%以上;但舒马赫理论生长方程的差分方程H_(t+1)=a(H_t/a)t/t+1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为99.20%,其相关指数、决定系数分别为0.847和0.718,且求得参数a=8.098,符合油松幼苗的生长规律;通过分析苗高与土壤养分相关性,表明油松幼苗苗高与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有效P含量呈正相关。可见,H_(t+1)=8.098(H_t/8.098)t/t+1为预估油松苗生长及进程的最优模型;同时,在培育油松苗过程中,应该注重土壤有机氮肥和磷肥的补充。(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程晓东[9](2018)在《油松人工造林技术在辽西干旱地区荒山造林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辽西地区常年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因此,合理运用油松人工造林技术,有助于改善辽西干旱地区荒山造林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8年12期)
张青枫[10](2018)在《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油松人工林种实及幼苗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是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荒山造林和绿化树种,具有很好的持水固沙和涵养水源的功能。近年来,黄土高原油松造林面积逐年增加,但普遍存在林分提前结果或结实过量现象。由于良种基地的种子生产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生产对种子需求,早采乱采种子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了进一步了解油松人工林种子的内在质量,本研究以油松种子为对象,在黄土高原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幼龄林和中龄林中选取典型样地和母树,通过分析球果、种子的形态、活力以及幼苗性状特征,对不同植被带油松人工林种子特性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采种区选择、良种基地选址和最佳适生区的划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油松人工林球果和种子形态都有明显差异。中龄林球果和种子相对大于幼龄林,球果长41.88 mm~70.27 mm,种子长5.39 mm~8.56 mm。幼龄林球果和种子在森林带最大,森林草原带次之,草原带最小;中龄林森林草原带最大,森林带次之,草原带最小。(2)来自叁个植被带的幼龄林种子发芽性状差异显着,森林带幼龄林种子发芽性状最好,森林草原带次之,草原带最差;森林草原带中龄林最好,森林带次之,草原带最差。中龄林种子发芽性状和幼苗的根系特征在叁个植被带的表现均好于幼龄林,发芽率32%~99%,根系表面积2.19 cm~2~12.95 cm~2。(3)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草原带、森林草原带幼龄林和森林带中龄林种子发育的幼苗生长状况表现相对良好,苗高分别为3.9 cm~6.4 cm和1.6 cm~8.1 cm。来自草原带幼龄林种子的幼苗性状表现好于森林草原带,森林带最差;中龄林森林草原带表现好于森林带,草原带最差。(4)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叁个植被带种子发育的幼苗的生物量差异显着。来自草原带森林草原带幼龄林和森林带中龄林种子幼苗生物量相对较大,幼苗鲜重分别为0.21 g/株~2.35 g/株和0.31 g/株~2.61 g/株。来自森林草原带幼龄林种子幼苗生物量最大,草原带次之,森林带最小;中龄林森林草原带最大,森林带次之,草原带最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人工油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据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试验样地林分情况,确定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利用2012—2015年的567组数据对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和检验,构建了5∶q∶1的土壤水分变动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最适宜的网络结构为5∶6∶1,均方误差mse=0.002 645,总体拟合精度为96.78%,模拟检验拟合精度为94.4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油松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海宾,万盼.山麓耕地人工油松苗生长与表层土壤养分的相关分析[J].林业科技通讯.2019
[2].尹准生,唐孝甲,卢佶,洪奕丰,陈伟.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土壤水分变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2019
[3].毕德刚.油松大棚营养钵育苗及人工造林技术初探[J].种子科技.2019
[4].邢亮.不同覆膜处理下沙质海岸人工油松幼树生长状况的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9
[5].张豆,景航,王国梁.人工油松林中不同植物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对氮添加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9
[6].贺德军.油松人工纯林二次渐伐冠下天然更新技术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8
[7].李苹,毛斌,许丽娟,吴鞠,刘海轩.密度、灌草盖度和树干形态对油松人工风景林林内景观指数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8
[8].王鹏,万盼.小陇山人工油松幼苗苗高生长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8
[9].程晓东.油松人工造林技术在辽西干旱地区荒山造林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8
[10].张青枫.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油松人工林种实及幼苗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