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论文-冯良,杨士杰,陈萍,耿建平,杜娜

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论文-冯良,杨士杰,陈萍,耿建平,杜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正畸粘接剂,粘接性能,脱矿

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论文文献综述

冯良,杨士杰,陈萍,耿建平,杜娜[1](2015)在《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正畸粘接剂的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正畸粘接剂是复合树脂,其粘接强度较好,缺点是细菌易积聚在复合树脂周围导致釉质脱矿,且操作过程要求严格。玻璃离子能与牙齿表面发生化学结合,能预防釉质脱矿,吸收和缓释氟离子,操作过程不必严格隔湿,无需酸蚀。另外有文献指出玻璃离子即使酸蚀后粘接强度也仅为2.4~5.5MPa,粘接强度太低[1]。20世纪80年代,口腔领域引入了一种新型的正畸粘接材料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结(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5年28期)

邹华,黄梓濡,陈艺,候沐明,吉建新[2](2014)在《不同酸蚀方法对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托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酸蚀方法处理牙面后对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resin-modified glass ionomercement,RMGIC)托槽粘接的影响。方法:将110颗人下颌前磨牙完全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A组)、35%磷酸酸蚀组(B组)、10%聚丙烯酸酸蚀组(C组)、自酸蚀光固化组(D组)和自酸蚀后冲洗组(E组),每组22颗牙。各组牙齿在经过不同处理后立即用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方丝弓托槽,经冷热循环试验后各组20颗进行抗剪切强度(SBS)测试并记录粘接残留指数(ARI),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另2颗牙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纵剖面。结果:各组SBS和ARI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其中B组[(9.429 5±2.176 4)MPa]和C组[(7.613 0±2.520 2)MPa]的SBS明显高于其他组,但粘接剂残留量也高于其他组;A组[(3.786 5±1.711 2)MPa]和D组[(4.1265±1.9664)MPa)]的SBS差别不大(P>0.05),E组[(5.7095±1.7787)MPa]略高于D组(P<0.05)。LSCM观察到C组的粘接界面形成细小的突触而D组的粘接界面存在薄膜。结论:用10%聚丙烯酸预处理牙面能提供适宜临床需求的正畸粘接强度,使用光固化自酸蚀处理剂(Adper TM Easyone,3M ESPE)并不能明显提高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的粘接强度。(本文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曾阳[3](2014)在《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在正畸中应用的系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Cochrane协作网制定的系统评价方法,对所有比较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RMGIC)和传统复合树脂粘接剂性能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1、比较两者在一定时间内粘接正畸托槽的脱落率;2、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氟离子的释放情况;3、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的抑菌作用。方法: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检索Cochrane 口腔健康学组临床试验注册数据库、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注册数据库(CENTRAL)、MEDLINE(1950-2014)、EMBASE(1950-201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国内外的数据库,同时手工检索6种国内外与正畸相关的期刊以及相关的会议论文、摘要,初筛获取相关文献。由两名评价员对检索的文献进行独立筛选、评价、提取数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需联系作者取得相关原始资料。对无异质性的相同指标的结果应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不能进行定量分析的文献进行定性描述。结果:1.通过对国内外数据库、相关期刊以及会议论文等进行全面的检索,共获得22篇初步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经过进一步严格的筛选最终获得9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其中7篇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2篇为半随机对照试验,但所纳入的文献总体上方法学质量不高。2.粘接金属托槽脱落率:RMGIC和传统树脂粘接剂用于粘接金属托槽时,在托槽的脱落率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8,I2=60%);有一篇文献通过体内外测量两者的ARI指数得出RMGIC的更高,说明其托槽脱落更易发生在牙釉质和粘接剂界面之间,矫治结束时更易于去除粘接剂,保护牙釉质。3.防龋效果:两篇文献通过利用照片记录对比治疗前后牙面的情况得出RMGIC与传统树脂粘接剂在防止牙色改变上无明显差异;两篇文献通过对需拔除的前磨牙进行处理后测其硬度得出RMGIC有防止釉质脱矿的能力;一篇文献研究唾液和牙菌斑中的链球菌得出RMGIC和传统树脂粘接剂在抑制唾液中链球菌数量上无明显差异,15天时RMGIC周围的牙菌斑中链球菌数量比传统粘接剂周围的牙菌斑中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RMGIC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结论:根据本系统评价结果得出:RMGIC与传统树脂粘接剂用于粘接金属托槽时,两者的托槽脱落率无明显的差别;RMGIC有一定的防止釉质脱矿以及促进脱矿釉质的再矿化作用。本系统评价支持将RMGIC应用于正畸临床。本实验纳入的文献方法学质量不一,有缺陷,因此希望今后的试验能在方法学的质量上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泸州医学院》期刊2014-04-01)

杨楠,赵延峰,蒋国旭[4](2012)在《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及光固化技术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托槽直接粘接技术是将托槽直接粘接在需要矫正的牙面上,改变了焊接在带环上的古老方式。这项技术是由Newman在1965年提出的。托槽直接粘接技术的问世简化了正畸操作步骤、增强了患者的美观程度,使医生的工作由繁到简,开创了口腔正畸界的新纪元。但在多年的应用中逐步发现(本文来源于《中国保健营养》期刊2012年14期)

顾晓霞[5](2009)在《氟磷灰石、氟羟基磷灰石/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釉质粘接剂复合物性能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正畸治疗已非常普遍,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很多患者在固定矫治过程中或结束后,牙齿表面釉质脱矿,出现白垩色斑块,甚至龋坏,影响美观。国外正畸患者釉质脱矿的发病率约为50%,国内统计更高达59.4%。文献报道氟制剂如含氟漱口水,具有防龋,抑制牙釉质脱矿作用。目的:为验证复合粘接剂能否保留树脂改良型玻璃离子粘固剂(RMGICs)的粘接力,又具有更强的氟离子释放能力,本实验将适量氟磷灰石(FA)和氟羟基磷灰石(FHA)分别添加于RMGICs,制成复合釉质粘接剂,研究FA、FHA/RMGICs复合物的释氟性能,并将其与牙釉质粘接,探讨其粘接强度的变化。方法:1.氟离子释放浓度的检测:1.1样本准备:采用SOL-GEL法制备FA和FHA,电镜观察颗粒直径。将FA和FHA分别以5%、10%、15%、20%、25%、30%重量比(wt%)与RMGICs(GC Fuji ORTHO LC,日本)混合的复合物以及单纯RMGICs固化制成5×5×7mm样本。1.2紫外分光光度法:25wt%FA/RMGICs和25wt%FHA/RMGICs组以及单纯RMGICs组的样本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在第1、2、3、4、7、14、21、28天时,浸泡溶液中的氟离子浓度,其余组样本测定第1、2、3、7天的氟离子浓度。1.3 X线衍射:25wt%FA/RMGICs和25wt%FHA/RMGICs组以及单纯RMGICs组的样本采用X射线衍射仪(X′Pert PRO,荷兰)分析粘接剂固化后的物相。2.粘接强度检测:2.1样本准备:将离体前磨牙的颊舌侧牙釉质用600目砂纸带水打磨,获得粘接平面,面积约3×4mm。Z100树脂固化成5×5×7mm块状。2.2分组:将粘接剂分为叁组:RMGICs(GC组),RMGICs+25wt%FA(GFA组),RMGICs+25wt%FHA(GFHA组),用复合粘接剂将牙釉质平面和树脂块粘接,每组样本在水中分别储存3天和30天(3000次冷热循环处理)。2.3样本切割:用低速切片机(Buehler.USA)沿垂直于粘接面方向将样本切割为横截面积1.0×1.0mm的长条状,用于拉伸试验。2.4微拉伸试验:使用微拉伸测力仪(BIS-CO.USA)检测各组的抗拉伸力,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2.5扫描电镜分别观察牙釉质端粘接破坏界面以及粘接剂纵剖面形态。结果:1.氟离子释放浓度:样本浸泡液中的氟离子浓度测定显示所有样本都表现高的初期氟离子释放,急剧下降,然后缓慢下降。当FA和FHA的添加比例为25wt%时,样本的累积氟离子释放浓度最高。GC、GFA、GFHA组近期氟离子释放量相近,随着时间推移,GFA组样本的累积氟释放量高于GC、GFHA组。2.X线衍射:结果显示添加FA和FHA的复合粘接剂固化后出现羟基磷灰石的衍射峰。3.微拉伸试验:结果表明3天组与30天组同种粘接剂比较,GC、GFA、GFHA的粘接强度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3天组不同粘接剂之间比较,GC组粘接强度小于GFA、GFH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0天组不同粘接剂之间比较,GFHA组粘接强度大于GC、GF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GFA组大于GC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4.扫描电镜观察:显示FA和FHA颗粒大小不一,FA直径约为10~100μm,FHA直径约为10~50μm,FA、FHA颗粒略小于RMGICs。样本粘接剂的厚度基本一致,约为400μm。3天组GFA、GFHA样本分别可以看到少量FA、FHA颗粒,30天组GFA、GFHA样本粘接剂较3天组更均匀,颗粒状物质数量减少,体积减小,GC组样本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FA和FHA作为添加剂的适宜浓度为25wt%,两种粘接剂复合物的粘接力与RMGICs相比没有明显下降,添加FA的RMGICs氟离子释放浓度增高,FA有望成为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牙釉质粘接材料的添加物。(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4-01)

平燕[6](2009)在《血液污染对自酸蚀底胶联合应用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血液污染可影响托槽粘接材料的粘接强度。微渗漏增加了继发龋和治疗结束后的敏感性,也增加了粘接剂-釉质界面白斑形成的可能性。自酸蚀粘接系统和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Resin-modified glass ionomer cement, RMGIC)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口腔科粘接材料,研究表明其对唾液污染有很强的耐受性,但对血液污染及微渗漏的情况研究甚少。我们就血液污染和微渗漏的问题对自酸蚀粘接系统和RMGIC进行如下的研究:第一部分:血液污染后再酸蚀对光固化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粘接性能的影响目的:观察血液污染后再酸蚀对光固化RMGIC接性能的影响。材料: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健康前磨牙60颗,自酸蚀底胶(Self-etching primer,SEP)、35%磷酸、RMGIC,复合树脂釉质粘结剂,志愿者献血10mL。方法:将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健康前磨牙60颗随机分成6组,每组10颗,在不同条件下粘接托槽。①复合树脂对照组:酸蚀30s后干燥,复合树脂粘接托槽。②RMGIC对照组:酸蚀30s后水潮湿,RMGIC粘接托槽。③RMGIC不酸蚀组:不酸蚀,水湿润后用RMGIC粘接托槽。④RMGIC酸蚀-血污染组:酸蚀30s后血污染,用RMGIC粘接托槽。⑤RMGIC酸蚀-血污染-再酸蚀组;酸蚀30s后血污染,再次酸蚀30s后用RMGIC粘接托槽。⑥RMGIC不酸蚀-血污染组:不酸蚀,血污染后用RMGIC粘接托槽。主要观察指标:剪切强度、粘接剂残余指数。结果:35%磷酸酸蚀30s后,RMGIC粘接剂与复合树脂粘接强度类似,去托槽后有较多粘接剂残留牙面。血液污染后RMGIC的粘接强度较低,去托槽后有较多粘接剂残留牙面。血污染发生后重新酸蚀不影响粘接强度,去托槽后有较多粘接剂残留牙面。不酸蚀组,不论污染与否,RMGIC粘接剂粘接强度都较低.去托槽后较少粘接剂残留牙面。小结:血液污染发生后重新酸蚀不影响RMGIC的粘接强度。酸蚀30s即可产生足够的粘接强度。第二部分:血液污染对自酸蚀粘接系统剪切强度的影响目的:观察血液污染对自酸蚀粘接系统剪切强度的影响。材料: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健康前磨牙60颗,SEP、37%磷酸、RMGIC,志愿者献血10mL。方法:将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健康前磨牙60颗随机分成6组,每组10颗,在不同条件下粘结托槽。①磷酸酸蚀组:磷酸→RMGIC。②SEP酸蚀组:SEP→RMGIC。③磷酸酸蚀后血液污染组:磷酸→血污染→RMGIC。④SEP酸蚀后血液污染组: SEP→血污染→RMGIC。⑤SEP酸蚀前血液污染组:血污染→SEP→RMGIC。⑥SEP酸蚀后血污染再用SEP酸蚀组:SEP→血污染→SEP→RMGIC。结果:磷酸酸蚀组、SEP酸蚀组和SEP酸蚀前血液污染组的粘接强度高于磷酸酸蚀后血液污染组、SEP酸蚀后血液污染组和SEP酸蚀后污染再用SEP酸蚀组(P < 0.001)。磷酸酸蚀组去除托槽时粘结剂残余指数值多为2或3分;SEP酸蚀组多为1分和2分;被血污染组多为0分或1分,少部分为2分;SEP处理前污染组分散在0,1,2,3分。小结:血液污染降低了磷酸和SEP处理后的RMGIC粘接强度,但是对SEP处理前污染的RMGIC剪切强度影响不显着。第叁部分:血液污染对新型粘接剂粘接托槽时微渗漏的影响目的:观察血液污染对新型托槽粘接剂微渗漏的影响。材料: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健康前磨牙50颗,自酸蚀底胶SEP、37%磷酸、RMGIC,复合树脂釉质粘结剂,志愿者献血10mL。方法:将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健康前磨牙50颗随机分成5组,每组10颗,在不同条件下粘接托槽。A组:37%磷酸30s,喷枪彻底冲洗5s,吹干5s,用棉球蘸混合后的A、B底胶涂于牙面上,10s后将调好的适量复合树脂釉质粘接剂涂于托槽背板,将其置于牙面并稍加压,清除托槽周围的多余粘接剂;B组:SEP涂布30s,用RMGIC粘接托槽后照射;C组:在牙面上滴一滴血液,用气枪吹5s,SEP涂布30s,用RMGIC粘接托槽后照射;D组:SEP涂布30s,在牙面上滴一滴血液,用气枪吹5s,用RMGIC粘接托槽后照射;E组:SEP涂布30s,在牙面上滴一滴血液,气枪吹5s,SEP涂布30s,用RMGIC粘接托槽后照射。结果:(A组)磷酸复合树脂组微渗漏值明显高于其它几组P <.05。血液污染组(C、D、E组)与无污染对照组(B组)之间无显着差别P =.121。龈端微渗漏明显高于切端P<.000。粘接剂-托槽界面上发生了贯通整个托槽的微渗漏。小结:和传统磷酸联合应用复合树脂比较,SEP联合应用RMGIC能明显降低托槽的微渗漏;龈端渗漏比切端严重;血液污染对托槽SEP联合应用RMGIC粘接剂的微渗漏无显着影响;托槽-粘接剂之间的微渗漏明显多于粘接剂-釉面之间的微渗漏。结论:1血液污染发生后重新酸蚀不影响RMGIC的粘接强度;2酸蚀30s即可产生足够的粘接强度;3血液污染降低了磷酸和SEP处理后的RMGIC粘接强度,但是SEP处理前污染的RMGIC剪切强度影响不显着;4和传统磷酸联合应用复合树脂比较,SEP联合应用RMGIC能明显降低托槽的微渗漏;5托槽龈端微渗漏比切端严重;6血液污染对托槽SEP联合应用RMGIC粘接剂的微渗漏无显着影响;7托槽-粘接剂之间的微渗漏明显多于粘接剂-釉面之间的微渗漏;(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9-03-01)

谢彩虹,刘新强[7](2008)在《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正畸粘接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正畸粘接剂作为一种新型的正畸粘接材料,结合了传统玻璃离子和复合树脂的优点,是当今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正畸粘接剂的粘接性能、预防釉质脱矿、释氟性、抑菌性等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08年05期)

石彦涛,肖铁朋,平燕,宋建设,单丽华[8](2008)在《血液污染后再酸蚀对光固化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粘接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血液污染可影响托槽粘结材料的粘接强度。目的:观察血液污染后再酸蚀对光固化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Resin-modified glass ionomer cement,RGIC)粘接性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8-03在河北科技大学材料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选择60颗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健康前磨牙。方法:随机分成6组在不同条件下粘结托槽。①复合树脂对照组:酸蚀30s后干燥,复合树脂粘接托槽。②RGIC对照组:酸蚀30s后水潮湿,RGIC粘接托槽。③RGIC不酸蚀组:不酸蚀,水湿润后用RGIC粘接托槽。④RGIC酸蚀-血污染组:酸蚀30s后血污染,用RGIC粘接托槽。⑤RGIC酸蚀-血污染-再酸蚀组;酸蚀30s后血污染,再次酸蚀30s后用RGIC粘接托槽。⑥RGIC不酸蚀-血污染组:不酸蚀,血污染后用RGIC粘接托槽。主要观察指标:将粘接处理完的试件浸泡于37℃蒸馏水中储存24h后测量剪切强度,记录粘结剂残余指数。结果:35%磷酸酸蚀30s后,RGIC粘接剂与复合树脂粘接强度类似,去托槽后有较多粘接剂残留牙面。血污染后RGIC的粘接强度较低,去托槽后有较多粘接剂残留牙面。血污染发生后重新酸蚀不影响粘接强度,去托槽后有较多粘接剂残留牙面。不酸蚀组,不论污染与否,RGIC粘接剂粘接强度都较低,去托槽后较少粘接剂残留牙面。结论:血液污染发生后重新酸蚀不影响RGIC的粘接强度。酸蚀30s即可产生足够的粘接强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8年27期)

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不同酸蚀方法处理牙面后对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resin-modified glass ionomercement,RMGIC)托槽粘接的影响。方法:将110颗人下颌前磨牙完全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A组)、35%磷酸酸蚀组(B组)、10%聚丙烯酸酸蚀组(C组)、自酸蚀光固化组(D组)和自酸蚀后冲洗组(E组),每组22颗牙。各组牙齿在经过不同处理后立即用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方丝弓托槽,经冷热循环试验后各组20颗进行抗剪切强度(SBS)测试并记录粘接残留指数(ARI),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另2颗牙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纵剖面。结果:各组SBS和ARI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其中B组[(9.429 5±2.176 4)MPa]和C组[(7.613 0±2.520 2)MPa]的SBS明显高于其他组,但粘接剂残留量也高于其他组;A组[(3.786 5±1.711 2)MPa]和D组[(4.1265±1.9664)MPa)]的SBS差别不大(P>0.05),E组[(5.7095±1.7787)MPa]略高于D组(P<0.05)。LSCM观察到C组的粘接界面形成细小的突触而D组的粘接界面存在薄膜。结论:用10%聚丙烯酸预处理牙面能提供适宜临床需求的正畸粘接强度,使用光固化自酸蚀处理剂(Adper TM Easyone,3M ESPE)并不能明显提高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的粘接强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论文参考文献

[1].冯良,杨士杰,陈萍,耿建平,杜娜.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正畸粘接剂的应用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

[2].邹华,黄梓濡,陈艺,候沐明,吉建新.不同酸蚀方法对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托槽的影响[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

[3].曾阳.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在正畸中应用的系统评价[D].泸州医学院.2014

[4].杨楠,赵延峰,蒋国旭.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及光固化技术研究新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2012

[5].顾晓霞.氟磷灰石、氟羟基磷灰石/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釉质粘接剂复合物性能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9

[6].平燕.血液污染对自酸蚀底胶联合应用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性能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9

[7].谢彩虹,刘新强.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正畸粘接剂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8

[8].石彦涛,肖铁朋,平燕,宋建设,单丽华.血液污染后再酸蚀对光固化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粘接性能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

标签:;  ;  ;  ;  

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论文-冯良,杨士杰,陈萍,耿建平,杜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