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爱萍张爱芹山东省昌邑市塔耳堡初中261321
新课改目的在于改变创设情境少、学生活动少、激发思维少、当堂落实少、分层布置少、自主创新少的学习状况,要求教师转化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探究中如何取得高效呢?
一、让学生学会数学阅读,亲自操作发现,自主学习思考。
1.让学生学会数学阅读,在阅读中探究。如在教学九年级(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针对课本第23页的“读一读”,我让学生对材料进行阅读与自主思考,针对要回答的问题,先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口头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再请其他同学补充和优化,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让学生板演自己的思维结果,其他同学书面板演,此时,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加以辅导,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作好讲解矫正,再让学生自主练习老师在备课时准备的习题。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水平,使他们能在阅读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而且能够丰富他们的数学语言、加强他们的思维训练,更能使他们的数学表达科学有序。
2.让学生操作,在操作中探究。如在教学九年纪(下)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放手让学生组内合作:画出不同表达形式的二次函数的图象,根据所画图象观察图象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再根据图象特点获得二次函数的性质。总结图象特点从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以及在对称轴两侧的升降情况来阐述;函数性质从在对称轴两侧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和最大或者最小值来理解。老师走下讲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对学习做必要的指导,同时关注进程,了解各组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便于点拨矫正。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象特点和函数性质得到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还获得了探索新知识的方法,培养了探究能力。
二、提倡学生讨论互助,生教生重塑数学课堂。
要鼓励学生上讲台讲课,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我主要采用了两种形式:课堂中不时插入或者整堂课直接由学生主讲。单独问题的解决采用第一种形式:让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其他学生感受、品评其思维过程,尔后我再总结其优缺点,分析其得失。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使讲课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一起吸取经验教训,学习品评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4m2+8m-4,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讲解:看能否用提取公因式法,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先看能否用公式法,再看能否用十字相乘法,最后考虑能否用求根公式法分解。通过适当的点拨、总结、反思,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能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产生巧思妙解。
对某些操作性强的知识点的新授课用第二种形式:选择适当的课题,整堂课由学生主讲。如学习轴对称图形之后,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我为学生补充了“球的认识”一节课,推选了一个学生来教学。他利用我提供的教学资料,自己精心准备,在我校七年级一班和二班进行教学,给旁听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个学生通过自己钻研教材、教学资料,扩大了知识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对数学的浓厚兴趣;通过教学过程,同时加深了对教师的理解,增加了与同学的交流,培养了自信心,锻炼了能力。
三、重视数学反思小结,得以升华提升。
课堂小结是在数学课堂终结阶段,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数学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本堂课的总结和延伸,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实用的课堂小结,既可以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又可以拓展思维,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例如在教学“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进行小结:
1.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应该注意什么?
2.任意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用公式法求解吗?请举例说明。
3.小明在解一元二次方程4x2+2x+3=0时发现b2-4ac<0,你能说明这个方程解的情况吗?
这样的小结,除去回顾和总结公式法解的知识点外,还引导学生探究具体方程中b2-4ac值的大小与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的关系,从而为下一节探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与b2-4ac值的关系打下了伏笔,激发了学生预习的欲望。
四、进行有效训练,及时检测矫正。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而讨论又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有利于学生合作互助。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出一份自由自在的进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在前,在自主思考中学会思考,促其思维的发展。针对关键点、重点、疑难点,就要适时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助,发挥集体智慧,合作解答学习,形成师生、生生间广泛的交流,有效促成学生知识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而对于突出问题,需要通过有效训练来巩固,及时检测矫正。所以设计训练题时要做到:(1)训练题设计要有层次,体现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2)训练设计要围绕本节课的重点。
每每看到课堂上我的学生们各抒己见,甚至为了一个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的时候,有时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到:我的学生会学习了,我的学生会探究了,我的数学课堂是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