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白话散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周作人,翻译,五四白话散文,语体规范
白话散文论文文献综述
孙黎[1](2018)在《周作人早期翻译与五四白话散文语体规范的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散文式审美旨趣到五四美文创作典范的生成,周作人早期的文学翻译实践伴随着白话散文语体的试验和现代散文文艺思想的探索过程。从翻译研究的视角,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透视五四文学翻译语境中白话散文语言的演进以及散文语体的现代性建构过程,以期了解中国现代散文在向现代化的嬗变过程中翻译与作家在个中所起的重要媒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韩春艳[2](2016)在《“谈话风”:白话散文的现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遇见刘绪源的《今文渊源》,犹如在燥热难耐的沙漠中遇见一场久违的小雨,相信,读过该书的人都能感觉到,刘绪源对学术着作文学性的追求,和在平易近人的文风上的践行。在《今文渊源》中,刘绪源紧紧抓住白话散文中“谈话风”这一脉,梳理出“谈话风”形成、鼎盛和(本文来源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期刊2016-07-26)
刘茉琳[3](2015)在《梁启超的“新文体”与中国现代白话散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的"新文体"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巨大影响,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散文向现代散文过渡的重要桥梁,对中国现代白话散文的语言特色、思想内容、文体使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作家在继承梁启超"新文体"的基础上实现了语言与文体的双重超越。(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遆存磊[4](2015)在《白话散文的编选与脉络》一文中研究指出《给孩子的散文》之命名,显然应从广义的角度看,大约即“年轻朋友”的意思,否则狭义而观,如俞平伯《记在清宫所见朱元璋的谕旨》、闻一多《贾岛》、陈从周《小有亭台亦耐看》等文章,未必是真的“孩童”所能读得懂的。北岛、李陀编选这册散文集,自五四时期以降,纵贯近百(本文来源于《文学报》期刊2015-07-30)
刘弟娥[5](2012)在《引经据典与白话散文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引经据典是传统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新文化运动伊始,引经据典作为新文学的对立面被提出,成为当时散文写作者极力规避的修辞;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写作者以及读者对散文作品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散文中的一些传统写作因素零星被写作者采用,引经据典在这种情形下被吸纳到现代散文中。新的历史时期的白话散文写作,势必使得引经据典在白话散文中的应用相应地作出一定的调整。随着白话教育的普及以及传统文学教育的退居幕后,接受白话教育的一代人对于引经据典更有不同的看法。这种不同,不但体现在引经据典语言与形式的改变,同样也体现了写作者面对不同的读者而采取的不同的写作策略。(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2年11期)
肖剑南[6](2012)在《白话散文与“文字化”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话散文属于"语言型"文学,文辞品位和质量的提升,必须辅以"文字化"表达。也就是积极运用汉字特长,适当引入文言成分,适时营造整齐句法,调平仄协音韵,追求简洁、形美和声美,在口语自然和艺术美感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吴建玉[7](2009)在《高中白话散文教学内容建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话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文类,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但是目前的白话散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应该如何重建高中白话散文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为目标,并结合语文课程特点、教材特点和散文文类的独特性这个基础上重建白话散文教学内容。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提出研究的问题,简述本课题研究现状和研究的目的意义,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说明。第一章主要是分析白话散文教学历史遗留问题,并重点呈现高中白话散文教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第二章指出重构散文教学内容的叁个依据:散文的独特性、新课标、语文教材对散文教学的指导、要求和制约。第叁章探讨应从提升语文素养角度重构白话散文教学内容,指出应从言语审美的角度、情感审美角度、以及诵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角度重构散文教学内容。第四章通过对教学个案展示和探究,从教学实例中探讨白话散文教学内容的建构。结论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简要概括。希望能给部分中学语文教师一点提示和启发。(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9-08-28)
郑立峰[8](2009)在《现代白话散文的美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1世纪的当下,对传统文学显现的美感进行思考,似乎是一个冷僻的话题,然而,这对于百年来的文学反思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从现代散文的内容来看,美感是文学(本文来源于《长城》期刊2009年04期)
王锺陵[9](2009)在《中国白话散文史论略——对“美文”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对于美文亦即白话文艺术化的探索,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散文诗的写作转入对叙事抒情类散文的艺术化追求,以写作身边琐事及回忆文为主要内容,言文合一成为主导的趋势。20、30年代之交,渐次进入第二阶段,从主观之写转为客观之写。散文,特别是叙事抒情类散文的文体意识开始觉醒。四体划分得到确立。描叙式的写法成为主流,言文差异又复抬头。鲁迅在抒情叙事类白话散文艺术化上无疑取得了最高的成就,但同时朱自清、何其芳、李广田、梁实秋等的创作也都为白话散文艺术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40年代"意境"概念的突出,遥领了50年代后期及60年代前期"杨朔模式"之一时的风行。"十七年"中的散文,在"形散神不散"的普遍模式下,秦牧是杂谈型的,类知识小品,刘白羽是议论抒情型的,而杨朔则是叙事以至是故事型的。孙犁1980年前四年间的作品,已是"大散文"的开局,90年代当红的散文品种乃是"文化散文",流弊明显;颇多失误的新潮散文,则是对于美文探索的更为大胆得多的继续。争取出现更多的哲思与文采相辉映的或深情或大气的精品,是21世纪的任务。(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09年01期)
王瑞,张卫波[10](2007)在《胡适、鲁迅与“五四”白话散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时期,胡适、鲁迅对白话散文的文体、思想内涵及审美品质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们的积极倡导与实践促进了现代杂文的勃兴与繁荣;同时,由于各自独特的人生经历、知识背景,以及价值趋向,胡、鲁二人虽然都用散文关注社会,却同途殊归,形成了相反相成的创作风格,某种意义上规范了此后散文创作的路向。(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07年02期)
白话散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遇见刘绪源的《今文渊源》,犹如在燥热难耐的沙漠中遇见一场久违的小雨,相信,读过该书的人都能感觉到,刘绪源对学术着作文学性的追求,和在平易近人的文风上的践行。在《今文渊源》中,刘绪源紧紧抓住白话散文中“谈话风”这一脉,梳理出“谈话风”形成、鼎盛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话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1].孙黎.周作人早期翻译与五四白话散文语体规范的确立[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
[2].韩春艳.“谈话风”:白话散文的现代性[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
[3].刘茉琳.梁启超的“新文体”与中国现代白话散文[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遆存磊.白话散文的编选与脉络[N].文学报.2015
[5].刘弟娥.引经据典与白话散文写作[J].理论月刊.2012
[6].肖剑南.白话散文与“文字化”表达[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7].吴建玉.高中白话散文教学内容建构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8].郑立峰.现代白话散文的美感[J].长城.2009
[9].王锺陵.中国白话散文史论略——对“美文”的探索[J].学术月刊.2009
[10].王瑞,张卫波.胡适、鲁迅与“五四”白话散文[J].北京社会科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