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政治;主观题;政治术语
在高考中,政治科的主观题所占的分值都超总分一半以上。以广东卷为例,政治科主观题的分数占全卷100分中的52分,但学生主观题的得分总不高。从2010年和2011年的广东高考成绩来看,2001年主观题均分仅为25分,2011年主观题得分更低,只有21分,两年来主观题得分都不到其分值的一半。学生的主观题得分如此之低,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笔者多次参加了广东高考的评卷工作和评卷分析会,窃认为,主要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准确,作答题时不会使用专业术语,致使文字表达不准确和错误,甚至空白不做而失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政治术语的训练,重视政治术语的积累与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抢夺高分的能力。
一、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积累政治术语
政治科的学科特色非常鲜明,高考的主观题往往都是通过创设一定的热点事政为背景材料来提出问题,考查考生运用政治术语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以广东省2010年和2011年这两年高考为例,四个模块中考到了大量的政治术语,仅从经济模块来看,2010年包含着“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2011年则包含有“卖方市场、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发展方式转变”等政治术语。在评卷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运用政治术语回答不够准确、全面,离参考答案相去甚远,甚至空白无话可说。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唯物辩证法也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如果学生没有较深厚的学科语言基础,那么掌握理论与培养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学科语言积累,不断培养他们运用政治术语回答问题的能力。
1.要让课堂教学语言政治术语化。政治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是“课堂明了,课后忘了,开书了然,闭书茫然”。这是因为政治课理论性强,知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难以接受。因此有的教师为了把课讲“活”,把知识讲得通俗易懂些,常常借助大量的故事、名言诗句来激活课堂,或者干脆运用通俗化的语言或地方语言来教学,这些做法有其可取之处,但笔者认为还是要把握一个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牢牢抓住自己的学科语言特点,既要注重教学语言的形象化,更要重视语言的专业化,因为学生对政治术语的积累多是从课堂获得,所以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比如,增加政治术语的出现频率、加重语气强调、板书重要的政治术语等,以加深学生对政治术语的印象,帮助他们消化、领悟知识,内化、建构自己的知识整体。
2.引导学生在课外生活中感知政治术语。政治课的内容时代感强,它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平常的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新闻中,就蕴含着政治术语的内容,有些语言本身就是政治术语,比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各种媒体在表述政治术语时,常常是图文结合,既形象直观,又鲜活生动,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些新鲜活泼的语言,让学生多关注社会民生,关心时政新闻,有意识地积累相关的政治术语,提高认识政治术语的素养。同时,也可以在班级中创设时事专栏,让学生定期更新时政内容,使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新闻,帮助他们不断感知和丰富政治术语。
3.加强学生对政治术语量的积累。学习政治术语不能奢望学生会一下子就掌握到位,同样需要长期的积累,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政治知识非常有限。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回答问题常常是无话可说,或是有话说不到点,在考试时,不是无话可写,就是把政治知识写成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政治术语的识记与掌握,只有让大量政治术语潺潺流入学生思维深处,甚至让学生读背一些政治术语,才能使他们在回答问题时闪现出政治术语的理论火花。在教学中,笔者都会在每节课前要求学生去读5分钟的课本知识,或读笔者给他们归纳的一些教学素材,这样做就是要让他们熟悉课本内容,使政治术语能根植于心。
4.教会学生对政治术语融会贯通。考试中,学生用政治术语不准确,不同模块之间用词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对政治术语的学习和掌握,要求学生一定要按术语间的内在联系去理解,明确政治术语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理清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在经济生活模块中,可以要求学生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角度来归类政治术语,政治生活模块可以从不同政治主体来归类,哲学模块可以从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四个板块知识归类去记忆,这样做有利于我们在体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可以提高对政治术语的掌握效率,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比如,学生看到矛盾一词,就能想到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等政治术语。
二、努力让学生掌握答题的技巧和培养运用政治术语的能力
政治术语的真正掌握在于运用的恰当自如。“学以致用”,毛泽东也讲过“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要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能够熟练地运用政治术语,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需要在知识迁移、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解题技巧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1.归纳出高考高频的政治术语,让学生熟练掌握。所谓高考高频的政治术语,就是指那些在高考中经常出现,与时事热点多相连的语言,也就是思想政治课的常用观点、原理。如经济模块中就有:生产、分配、宏观调控、公平与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等政治术语,这些术语在实际中运用多,在考题中也经常出现。如能熟练掌握它们,就能缩小搜索知识信息的范围,把学生从成堆成海的概念术语中解放出来,从而帮助他们提高答题精确度和答题效率。
2.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高考主观题中有大量的文字材料,设有不同模块的问题,有的学生一看到主观题就比较紧张,特别是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常常不知从何入手,答题时只能生搬硬套课本知识,单调呆板组织答案,从而造成大量失分。因此,在平时做题训练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共同探讨问题,有效进行准确寻找政治术语与材料的连结点,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政治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敢于创新的实践能力。现在高考的主观题对政治术语运用能力的考查要求不断提高,常常考查学生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或哲学知识去分析时政背景材料所引出的问题,但是在高考中不少考生回答时只会就事论事,不会立足于课内的知识平台,使用学科语言回答问题,答题时虽有长篇大论,但通篇找不到几个有价值的知识。况且政治术语的巧妙运用,绝非空洞的术语堆砌,其中包含着推理、综合、创新,尤其是思维创新。因此要把政治术语变为学生的答题语言,很有必要让学生对政治术语进行反复的训练,才能使学生运用自如,使学生上路。
“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要在教学中做到:一是反复巩固,这是基本要求。可以用随堂提问、课后抽查等方式来加强巩固政治术语的掌握。二是进行创造性能力训练,这是较高层次要求。在学生具备一定条件以后,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设一定情境促使学生运用政治术语去论述、说明相关的时政热点。教师可通过编写的练习进行课堂训练和课后作业、周练等方式呈现一定量的材料,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演练,发现政治术语运用的薄弱环节,这样有利于对症下药,进行专题分析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政治术语运用能力和技巧。比如,在讲建设幸福广东要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政策时,可以要求学生运用一些政治术语,如“自主创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内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这种创造性训练,既结合时政热点,提高学生关注社会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又可以在内容上多样,形式不拘一格,做到持之以恒,从而久而久之,学生对政治术语的运用也就水到渠成、熟能生巧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选择题的训练是得高分的基础,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而对主观题的解题训练,对政治术语的积累和活用,则是获取高分的关键,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高效训练。
参考文献:
[1]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广东省四会市四会中学
邮政编码:5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