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齐宣王的发政施仁的议论文
2022-10-30阅读(788)
问: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宣扬了什么思想?如何评价?
- 答: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思想。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因此本文在写作上比较曲折委婉,层层深入,而且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 - 答:1、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讲儒家的“仁术”,以羊易牛并非吝啬于牛比羊更值钱,只是见到了牛的惨状而心痛,所以要下人换上一只(未见过的)羊。用这则事例其实是为了拉近自己与王的心理距离,为下文说服王做铺垫。
2、不能与不为之别是为了说明王的“不推恩”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3、发政施仁是为王道也达到最终推行自己儒家思想的目的了
用了两个事例,一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一是“为长者折枝”,说明一个人是否想有所作为,关键要看他有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用了不能和不为几个例子来引出齐宣王并非不能行仁政,,而是不为
1.为长者折枝
2.挟太山超北海
3.能看到很细小的东西,却看不到一整车柴木
4.能举起很重的东西,却举不到一根毫毛
问: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提出实行仁政的基本措施,试分析其内容及意义。
- 答:《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说服齐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论。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这是全篇的章旨。
孟子的保民和推行仁政思想,对当时社会来说,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当时的人民,正处在七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水深火热的环境里,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如果能够解除战争和过度剥削所带给人民的痛苦,正是人民所渴望的“如解倒悬”的事。其次,这时的国君,都“以征伐为贤”,强调战争的作用,孟子则强调民众的作用,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保护人民,推行仁政,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人民的生活,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争取人民的拥护,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但这些思想,却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的。不过,孟子从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来推断他能够保民而王,这是唯心观点,不是从当时社会的客观现实出发,是行不通的。制民之产即恢复井田制度,这是美化了的古代社会的农村公社,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建议,虽然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但他关心人民物质生活,对当时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民是深表同情的。他并且说,人民因冻饿而犯罪,它的过错不在人民而在统治者。他希望人民分得田地,人人不饥不寒,老年人可以衣帛食肉,青年人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这些理想,正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 答:首先不要影响农民正常耕作,如果农民无法正常耕作那么他们真么生活拿什么来交税。
其次竭泽而渔则明年无鱼,把鱼都吃光了明年那还有鱼,把树木都砍光了百姓还用什么。
最后如果连老人都能有所赡养都能有肉吃那么天下必定
总之就是要充分发挥百姓积极性让其有正常耕作时间,爱护资源不能用光,照顾老人 - 答:之前讲了孟子的仁政理想,他认为只要以民为本,行王道于天下是没有问题的。那么,统治者为什么会愿意行仁政呢?因为在孟子看来,人性是善的,统治者也是善的,他只要把善心给推广开来,那仁政就可以施行了。今天我们很容易做一个判断,就是孟子把一件很难的事情,设想得过于简单了。为什么仁政难以施行?为什么施行仁政的国君,难以战胜邪恶的国君?我们今天来讲讲这个问题。 邪恶的军队,可能士气更高孟子对仁政,有一点特别盲目乐观,就是他觉得,生活在仁政当中的老百姓,特别爱国,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嘛。所以即便他们没有受过训练,拿根棍子就能把训练有素、武器精良的邪恶部队给揍了。孟老师敢这么说,我估摸着他觉得,第一是士气,第......
- 答: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
- 答: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提出实行仁政的基本措施,试分析其内容及意义?首先不要影响农民正常耕作,如果农民无法正常耕作那么他们真么生活拿什么来交税。
其次竭泽而渔则明年无鱼,把鱼都吃光了明年那还有鱼,把树木都砍光了百姓还用什么。
最后如果连老人都能有所赡养都能有肉吃那么天下必定
总之就是要充分发挥百姓积极性让其有正常耕作时间,爱护资源不能用光,照顾老人。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
问:齐桓晋文之事翻译赏析
- 答:“百姓bai皆以王为爱也du”的翻译: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zhi
重点词翻译:
(1)皆 [jiē],译dao为:做副词使用,解全、都、尽之意,表示范围。例子《论语》:“过也,人皆见之。”
(2)以 [yǐ],译为:做动词使用,解认为。例子《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3)爱 [ài],译为:做动词使用,解吝啬。例子《齐桓晋文之事》:“吾何爱一丰?。”
《齐桓晋文之事》出自先秦的孟子及弟子所著。
《齐桓晋文之事》赏析: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切入点:
(1)文体切入法
作为一部对话体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同于其他文章的读法。可以抓住对话体的特点切入课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点切入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