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论文-张志聪,罗艺

大学生孤独感论文-张志聪,罗艺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学生孤独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弹幕,孤独感,视频满意度,大学生

大学生孤独感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聪,罗艺[1](2019)在《弹幕对不同程度孤独感的大学生视频观看满意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大学生的孤独感与弹幕数量、视频观看满意度的关系,研究采用Russell的UCLA孤独感量表(第叁版)和弹幕视频观看满意度问卷以及叁个视频片段对60名大学生进行实验,结果:(1)孤独感和弹幕占屏比对于视频满意度的主效应都不显着,但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2)在高孤独感的被试中,有弹幕的视频组的被试满意度显着高于没有弹幕的视频组;在低孤独感的被试中却不存在显着差异。结论:孤独感和弹幕数量都不能单独影响用户观看视频的满意度,但二者能交互影响用户使用弹幕,孤独感越高的用户对弹幕视频越满意。(本文来源于《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美玲,侍崇艳,胡新越[2](2019)在《“智媒”时代下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体、人体、经管和英语4个专业的2015级-2017级3个年级里各随机抽取12名女生、12名男生,共计28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我校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和孤独感情况不容乐观。手机使用年限越长,手机依赖程度越高;从手机使用动机来看,无论是高分组,还是低分组都在人际交往需求和娱乐消遣上占据较大的比例;学生平均每天手机使用时间较长;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与孤独感存在相关性;是否独生子女,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与孤独感。建议:从大学生自身和学校2方面抓手,降低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和孤独感。(本文来源于《安徽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宋婧杰,朱文慧,王雪竹[3](2019)在《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杀态度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学生的孤独感与自杀态度的现状,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取山东省304名在校大学生,运用孤独感量表(UCLA)和自杀态度问卷(QSA)对其进行调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进行处理。结果:大学生的孤独感处于中等程度,在不同的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的自杀态度在生源地、专业上存在差异,性别、年级对大学生自杀态度有显着的影响;孤独感与自杀态度中的对自杀行为态度、对家属态度上有显着相关。最终分析得出结论: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孤独感,对自杀持中立或疑惑的态度,孤独感与自杀态度存在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9年30期)

梁芃伟,石小轩,Brianna,M.McManamon,Amaiadela,Fuente,Olga,Carde?oso[4](2019)在《探究西班牙大学生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应对策略为中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孤独感,指受到社会孤立或与他人隔绝的感觉。研究发现,孤独感与消极的情感状况有关,尤其是与年轻人的抑郁症状有关。然而孤独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机制尚不清楚。针对这一问题,有研究者提出通过应对策略来调节年轻人孤独感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应对策略是指为应对压力所做出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因而本研究旨在探究在西班牙大学生群体中应对策略在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应对策略量表(包含积极(engagement)和消极(disengagement)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包括应对问题(problem engagement)和应对情绪(emotion engagement)两个子维度,每个子维度下包括两种应对策略),R-UCLA孤独感量表以及Beck抑郁量表对364名西班牙大学生(275名女性)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检验孤独感、不同应对策略和抑郁症状水平。采用多重中介分析,来确定孤独感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是否是由积极应对策略(如解决问题)和消极应对策略(如回避问题)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问题解决和认知重构的间接效应显着,且与孤独感和抑郁症状均呈负相关;2)问题回避,愿望式思考,自我批评的间接效应显着,且与孤独感呈正相关。3)愿望式思考和自我批评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而问题回避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4)社会支持、情绪表达和孤独感呈负相关,情绪抑制和孤独感呈正相关,但叁种应对策略均与抑郁症状无显着相关。中介模型表明,孤独感阻碍了以问题为中心的积极应对策略的使用,从而降低了高孤独感的西班牙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导致他们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增加。同时这些结果也表明,在西班牙大学生中,孤独感增加了自我批评和愿望式思考这两种应对策略的使用,使得消极应对策略的使用增加,进而增加了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综上,本研究探讨了在西班牙大学生群体中,应对策略在孤独感和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减少孤独感、改善积极应对策略、避免消极应对策略、提高问题回避技能是西班牙大学生减少抑郁症状的重要措施。(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任丽杰,韩宪国,刘俊升,翁婉涓,李丹[5](2019)在《大学生孤独感的发展轨迹及其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孤独感是在人的一生中普遍会体验到的一种情感,已有研究大多将孤独感看作是健康的危险因子,少数研究者认为孤独感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青春期时期的孤独感,本研究意在考察中国大学生孤独感的发展轨迹及其性别效应,并通过不同孤独感发展轨迹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差异来验证孤独感的积极意义。研究方法:830名大学生参加了为期两年的四轮追踪研究,采用孤独感量表(UCLA)、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简版,孤独感量表四次测量的Cronbach’α系数依次是0.89、0.90、0.89、0.88,同一性获得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73,同一性延缓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60,同一性早闭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80,同一性扩散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63。采用Mplus 7.4进行孤独感增长混合模型(Growth Mixture Modeling,GMM)分析。研究结果:模型拟合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孤独感呈增长趋势,可以区分为四个亚组:高孤独略增组、低孤独稳定组、低孤独高增组、高孤独高降组;大学生孤独感的发展轨迹有显着的性别效应,低孤独稳定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其他叁组男生高于女生;不同孤独感亚组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存在差异,同一性获得状态各亚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高孤独高降组高于低孤独稳定组,低孤独稳定组高于低孤独高增组和高孤独略增组;同一性早闭状态各亚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低孤独高增组高于高孤独略增组,高孤独略增组高于低孤独稳定组;同一性扩散状态各亚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低孤独高增组、高孤独略增组同一性扩散水平高于低孤独稳定组。结果表明,高孤独高降组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最好,研究结果验证了假设,大学生阶段的孤独感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谢孟哲,张俊杰,任文玲,武海英[6](2019)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自尊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手机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手机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依赖。有国外研究者认为,人们过度依赖、使用和不间断的渴望使用移动电话是手机依赖的直观表现。Robes! Weiss是最早研究了孤独感的学者。William James认为个体对理想自我和知觉到的现实自我的态度是不一致的,这两种态度越接近,个体的自尊就越高。他认为孤独感是个体因无法满足人际交往需要的渴望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反映。研究自尊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始于20世纪80年代,结果表明自尊与孤独感呈显着负相关的关系。从手机依赖者人格特征来看,低自尊是其一。为研究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自尊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孤独量表(UCLA)以及自尊量表(SES)从某大学随机抽取2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孤独感的水平上没有达到差异水平,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在手机依赖、自尊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大二、大四学生在突显行为、社交抚慰以及手机依赖总分上明显高于大一、大叁学生, P<0.05,存在显着差异;大学生手机依赖及各维度(除社交抚慰外)、孤独感均与自尊呈显着负相关(P值均<0.05);大学生手机依赖及各维度(除社交抚慰外)均与孤独感呈显着正相关(P值均<0.001);大学生手机依赖各维度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即自尊水平越低,孤独感越高,对手机的依赖(除社交抚慰外)越严重。进一步的中介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自尊在孤独感与手机依赖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仲伟倓,蒙葳,张国礼[7](2019)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孤独感:社交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有研究发现,进入大学两周的新生中,75%的人表示他们自从开学就一直受孤独困扰,超过40%的人表示他们的孤独是中等或严重的(Cutrona,1982)。社交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交往中获得和维持人际关系能力的信念,特别是被同龄群体接纳和认可的信念(Connolly,1989)。在充分的社交自我效能感面前,孤独感更能成为一个与你相知相惜的挚友,而不是一个无差别无感情的吞噬者。以往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增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并有助于保持良好心境,同时能缓解、改善大学生过度的孤独感,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刘全,2012)。本研究将探究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进一步验证社交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体育锻炼水平与孤独感体验中的中介变量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体育运动习惯问卷、社交自我效能感量表(友谊以及亲密感、社交信心、社交团体、公共场合表现、提供和接受帮助以及社交自我效能感总分)、UCLA孤独量表,以北京某大学的本科309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结果 (1)中等体育锻炼水平以上的大学生孤独感体验更低(t=2.07,p<.05);(2)大学生体育锻炼水平越高其社交自我效能感相对较强(t=-3.62,p<.01);(3)社交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孤独感体验的影响中有完全中介效应;(4)与同伴一起参与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其孤独感水平较低。结论体育锻炼确实是改善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有效手段,同时体育锻炼水平较高的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社交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上,不是人越多越好,与同伴一起参与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比进行团体活动的大学生其孤独感水平更低。而进行团体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独自一个锻炼的大学生之间的孤独感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在团体中个人无法感受到与独自一人时较大不同的社会支持,而同伴锻炼则不一样,它有相对较明确和强烈的社会支持感知。(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高蓉,朋文佳,江婧,姜欢欢,董男男[8](2019)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孤独感量表(UCLA)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1 98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年级和恋爱状况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生源地和是否为独生子女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其4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孤独感水平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其4个维度得分均高于低孤独感水平的大学生(P<0.01);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呈正相关(P<0.01),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他支持因子呈负相关(P<0.0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P<0.01)。结论:孤独感是导致手机依赖的危险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有助于降低大学生孤独感水平,从而降低手机依赖程度,社会和家庭应该给予大学生群体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邓雪薇,余晓越[9](2019)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学业拖延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拖延是指推迟或者延期执行任务和决策时的一种个体行为倾向和特点[1]。发生在个体的学习情景中的拖延就是学习拖延,学生想要执行学习任务但不做行动;并且导致学习结果不符合标准;个体的行为愿望、行为愿望与实际行动两者之间并不符合、情绪方面有困扰是造成拖延的3种主要因素。庞维国和韩贵宁[2]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拖延现象在不同地域和不同高等院校类别中广泛分布的。而Parker[3]指出,长期且稳定地在完成诸如考试和撰写学期论文的过程中存在拖延倾向中的大学生人数,在大学生总人数中的比例是30%~60%。大学生拖延行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欠佳的学习效率和令人不满意的学习成绩。(本文来源于《校园心理》期刊2019年05期)

朱敏[10](2019)在《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的孤独感对其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为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社交焦虑、社会支持利用度、客观社会支持的关系及作用机制,采用社交焦虑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29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普遍较高,可以正向预测孤独感;相较于男性大学生,女性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利用度显着更高;社会支持利用度在社交焦虑对孤独感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客观社会支持对上述中介作用起到调节作用,社会支持利用度的中介效应在高客观社会支持条件下对孤独感的缓解作用尤为显着。(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大学生孤独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社体、人体、经管和英语4个专业的2015级-2017级3个年级里各随机抽取12名女生、12名男生,共计28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我校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和孤独感情况不容乐观。手机使用年限越长,手机依赖程度越高;从手机使用动机来看,无论是高分组,还是低分组都在人际交往需求和娱乐消遣上占据较大的比例;学生平均每天手机使用时间较长;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与孤独感存在相关性;是否独生子女,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与孤独感。建议:从大学生自身和学校2方面抓手,降低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和孤独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学生孤独感论文参考文献

[1].张志聪,罗艺.弹幕对不同程度孤独感的大学生视频观看满意度的影响[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

[2].张美玲,侍崇艳,胡新越.“智媒”时代下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9

[3].宋婧杰,朱文慧,王雪竹.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杀态度的关系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

[4].梁芃伟,石小轩,Brianna,M.McManamon,Amaiadela,Fuente,Olga,Carde?oso.探究西班牙大学生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应对策略为中介[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5].任丽杰,韩宪国,刘俊升,翁婉涓,李丹.大学生孤独感的发展轨迹及其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6].谢孟哲,张俊杰,任文玲,武海英.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自尊的关系[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7].仲伟倓,蒙葳,张国礼.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孤独感:社交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8].高蓉,朋文佳,江婧,姜欢欢,董男男.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

[9].邓雪薇,余晓越.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学业拖延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校园心理.2019

[10].朱敏.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的关系[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

标签:;  ;  ;  ;  

大学生孤独感论文-张志聪,罗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