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徐松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林惠祥,徐松石,环南中国海,民族关系
徐松石论文文献综述
杜树海[1](2018)在《“同源”与“一家”——林惠祥、徐松石“环南中国海”古代民族关系研究的时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林惠祥、徐松石于20世纪30年代几乎同时提出环南中国海区域"中马同源"与"壮泰一家"的学术观点,本文简述了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其方法论特色。运用知识社会学与知识谱系学的方法,本文展示了学者的研究取向与其自身家庭出身、求学经历、人生境遇、大时代背景以及世界学术潮流的密切关系。林惠祥、徐松石的学术思想在后世的"南岛语族"和"壮泰比较"研究中得到继承与发扬。本文认为,这种研究传统在今天仍具有重建区域共同体历史记忆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开放时代》期刊2018年03期)
杨天保[2](2014)在《近代华牧徐松石“中国认同”的叁重变奏》一文中研究指出徐松石是近代着名华牧和"壮学先驱"。在"西学东渐"背景下,"汉—壮"交融的民族情感,中华大传统、岭南小传统与基督神学间的交织互动等元素,通过"知识—信仰"二元运行机制,总体促成了徐松石"中国认同"的叁重变奏:早期延续家教传统,寄情于中华帝制往史和民国政治;居沪四十年,力推本色教会运动,希图"依照圣经真理,建立簇新的中国文化",护教理念与国粹主义相始终,开创了"以文化成"的认同范式;晚岁流居港澳美加等地,信仰日趋保守而治学日见开放,力倡神本主义"灵治之道"的同时,欣然洞见"环太平洋"族群的华裔底蕴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辩证关系,并以之重构了海外浪者的"民族认同"。(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14年06期)
宋宇[3](2014)在《徐松石与罗香林民族史学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徐松石(1899—1999)、罗香林(1906一1978)以史为鉴,在新史学的思潮中他们均把目光投向了民族史学研究。他们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全新认识和各自继往开来的民族史学思想、学科理念,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边疆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动力。本文主要运用学术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对两人的民族史学研究进行分析,并逐一考究二人的民族史学的渊源、发展特色、学术取向、民族史学思想及其成就贡献等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陈述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综述徐松石、罗香林民族史学的研究现状、研究出路以及本论文的设计理念。第一部分,简要考察两人家庭背景和早年受教育情况,比较分析二人的家学渊源和开展民族史学研究的不同缘起与发展特色。大体而论,两人都深受传统式家庭教育影响,国学基础牢固,并继承了优良家风。虽同为客家人,徐氏生于广西客壮融合家庭,对于岭南的苗瑶壮等少数民族,兴趣更浓,并将其作为自己开展民族研究的起点。罗氏世居广东客家聚居区,自幼就萌发出对于客家民系的浓厚感情和探究欲望,这成为其日后治学之滥觞。后来徐氏选择上海,进入沪江大学社会教育系学习。罗氏北上清华大学,在历史学系深造。私立教会大学的教育旨向和基督教情结,与国立高等学府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学术理念,在学术发展之路上,给二人烙上了不同的印迹。此外,近代西方新知与中国新史学对二人的治学方法和思想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二人同时关注亨廷顿等西方学者的理论方法,并且两人在学术上也相互关注,最终成为学术挚友。第二部分,探讨两人民族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找出两者学术成果的异同与各自的学术价值。首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研究上,两人都坚称中华民族人种起源于本土,并拥有共同的血缘,华夷之辨是出于文化差别,历史上没有血统纯粹的汉族人。其中,徐氏认为,炎黄之战以后,黄帝部落造就了更为优越的中原文化,其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而面对文化相对落后的南方汉族,北方汉族形成了华夷观念。罗氏认为,至夏代中国才有了国家组织和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而这种组织势力和意识并未能传播到边疆地区,由此就产生了地域上的文化差异,这才是华夷观念的肇始。其次,在南方民族研究、南北民族的迁移原因与文化演变等问题上,两人各有路径方法和学术见解。徐氏的民族研究视野,从粤江流域延伸到东南亚、南北美洲和环太平洋区域,沟通中外,强于空间之展拓;而罗氏从考察广东民族开始,上溯至古代的越族,纵跨古今,极尽时间上的探究。对比二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两人对于苗瑶可能源出同一祖先和壮族名称的由来等问题上,持有共识,且都关注到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缘,但相异之处也较明显:徐氏将广义壮族与百越等同,显然与罗氏的越族后裔说有所不同;在考究“越”字上,徐氏强调以音义释字,而罗氏则专注于字形之变;徐氏将越族定为南方汉族的一支,而罗氏称其为夏族的一支。最后在客家族源上,两者都认为客家血缘并非纯粹,但徐氏重点讨论了客家与南方古代越族的渊源关系,认为客家的血缘较为复杂,既有中原后裔,吴越楚遗民,还有山越和苍梧血统。罗氏强调族谱研究,考证出客家的形成与历史上北方汉族的五次迁徙有密切关系。且只认定客家与畲族有血缘混化。目前,学界比较认可徐氏的客家多元混化说,罗氏客家主源来自中原的观点也得到学界的支持。第叁部分,集中分析并比较徐氏的壮族优秀论和罗氏的客家精华说,展示出两者不同的民族主义倾向。两者都从民族血缘、语言、风俗文化和历史上的贡献等方面,论证了各自的观点。两人着力赞扬两个不同的族群,但他们提出“优秀论”和“精华说”的目的,并不在于重新划定民族等级,而是借此研究,去改变国人的传统看法,增强民族自信心,加强民族团结,进而为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做出贡献。第四部分,主要是综合比较两人的民族史学思想。大体上讲,两者都受到了儒家民族观的影响,都支持“五族共和”。徐氏赞同孔子的观点,认为文化是区分华夷的根本原则,南北教化的不同,导致民性上的差别。徐氏将西南民族纳入广义汉族,主张“岭南人治理岭南”的民族政策。罗氏认为周代的制度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孔子的儒家思想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尊王攘夷”思想和士大夫精神,保证了汉族的种族延续。在此背景下,历代边疆民族的内徙和建立政权皆是“归宗”之举,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扩充。所以,罗氏同样支持“五族共和”,提倡民族共存与融合。不同之处在于,徐氏站在岭南民族的立场上,强调岭南文化的独特性,认为历史上岭南本土文化并没有被外来文化所消灭,所以要注重民族个性的保持;而罗氏强调内地民众和南北部族的融合是引导少数民族“归宗”于中华民族的主要途径,多少带有以内地为中心的正统观念。第五部分,综合论述了徐松石、罗香林民族史学的影响。他们丰硕的学术成果,支持了中国近现代民族史学的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其独到的学术思想影响至今。结语部分,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庞济燎[4](2013)在《徐松石教育观的历史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徐松石教育观随其世界观变动问题,利用徐氏的译作和着作等资料,进行了探讨。认为徐氏的教育观基础从教化人伦的孔孟之道,到向西方学习的现代知识,到基督教的普世雨露,再到中西和基督教的叁方柔和,最后到基督教本位,发生了数次重大转变。前面数次变化,均与徐氏见识的拓展和阅历的丰富紧密相关。(本文来源于《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庞济燎[5](2013)在《陈柱和徐松石的中华孝道观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证和对比的方法,对陈柱和徐松石的中华孝道观进行了比较研究。两人因早年生活学习背景的相似,所以都认可孝道在传统文化中的基础作用,及其在维护社会稳定团结上的作用。因信仰不同,所以两人对孝道的渊源和发展方向的观点相异:陈柱认为孝道根源于自然界的进化,爱万物是其最高层次;徐松石认为源自耶和华的启示,皈依基督是最高层次。(本文来源于《玉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温呈祥[6](2012)在《在世俗与宗教之间—知识分子徐松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徐松石先生是二十世纪着名的教育家、民族学家和教会牧师。本文从徐松石先生的这叁个身份出发,具体考察其教育学思想、民族学成就和宗教文化思想,期望通过世俗和宗教两条主线,勾勒出徐松石先生的历史行迹,并且反映出二十世纪叁十年代以来知识分子的概貌。徐松石先生的儿童教育非常有时代特色,特别注重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是微型社会,能模拟现实的社会对儿童进行社会教育。徐松石重视儿童全面发展,不仅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根据儿童具体的年龄提出具体的教育措施。徐松石的儿童教育思想,不仅受其个人教育背景的影响,还深受教育学学科发展和整个社会思潮的影响。徐松石的民族学成就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神话传说人物考释,徐松石认为汉族的盘古与苗瑶的盘瓠其实是同一个人,是洪水时代的历史记忆,并且据此将汉族划分为南北两支,认为汉族远古已有而非汉代以后形成的,壮苗等少数民族属于南汉族支派。其次在西南民族史研究方面,证明壮族是两广地区的原住民,是近代“壮族研究的奠基人”。再其次在民族迁徙方面,论证泰族源自两广地区,东南亚很多民族都是来源于中国,他们或由江浙沿海路而南下,或由两广经陆路而西南移。还考证印第安人的祖先是来自中国而其迁徙的原因最初也是洪水灾害,为印第安人的“亚洲起源说”提供了更为充足的论据,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论述。最后在铜鼓研究方面,考证了铜鼓发源于两广地区,是洪水时代的历史纪念。徐松石是“中国全面、系统研究铜鼓的先驱”,开启了中国近代铜鼓研究的大门。徐松石的民族学研究方法最有特点的是其“地名考证法”。地名考证法是一种以地名为研究对象各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徐松石的地名考证法在西南民族史研究上收效甚大,为现代学者所继承和发展,但是徐松石在使用地名考证法时,由于对适用该方法的标准不很科学,地名的选用不甚审慎,故而存在一些缺陷。本文以本色化神学为基点,考察徐松石的宗教思想及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二十世纪叁四十年代徐松石对本色化神学的构建并非简单的“儒化基督教”或“佛化基督教”,而是在保留基督教叁位一体上帝观、信神得救的拯救观的基础上,加入中国的本土宗教元素,形成一种中国本色的基督宗教。徐松石将儒家和佛教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元素,与基督教进行宗教对话。而在人道观方面,徐松石认为儒家文化与基督教义有很大的相通之处,并且在可行性方面更适合中国教徒,因此提出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人道观。六七十年代的徐松石虽然仍然主张基督教的本色化,但是这种本色化已经不是在于中国本土宗教对话的基础上,而是纯基督宗教内的本色化,具体就是以圣经为本,追求纯正的基督宗教。徐松石的宗教思想由开放到基要主义,固然有其宗教信仰方面的因素,但是时代的巨变,个人世俗身份的转变等因素更值得我们史学工作者关注。徐松石是世俗与宗教身份的统一体,他早年甚至不惜将信仰作为工具追求民族和国家的出路,勾勒了一代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所作的积极探索。晚年徐松石浸淫于基督教中,反映的是大历史背景下,个人的最终归宿。(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覃凤余,杨扬[7](2010)在《徐松石民族学论着中的语言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徐松石民族学论着中用来论证民族学问题的语言学方法总体而言有两个:日常词汇的列举和地名考证法。本文从总体上讨论这两种方法的得与失。基本的结论是:徐着列举日常词汇来论证民族交往中的壮族源由说,此方法以偏概全;判断早期壮语地名的两条标准很难具有唯一性。但是,徐先生开创了语言学与民族学互证的良好文风,他实地调查语言材料的精神要大力发扬。(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10年04期)
刘小云,杨天保[8](2008)在《杨成志和徐松石之比较:以西南民族研究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成志和徐松石都是我国西南民族研究的早期开拓者,他们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既有契合之处,又有一定的差异。相同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潮流是他们治学趋向一致的根本原因,而人生际遇和知识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使得他们的研究各有侧重,各有千秋。他们凭借各自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在西南民族研究领域,分占一席之地。(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08年03期)
杨扬[9](2008)在《徐松石民族学论着中的语言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徐松石先生是我国着名的民族学家,长期从事岭南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他在其民族学论着中所一贯坚持的多学科有机结合的论证方法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贵的民族学科以外的学术遗产。本文以现代的语言学知识为背景,专门对徐松石先生民族学论着中的语言材料进行的分析,对其所运用的语言学方法进行了尝试性地探讨。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对徐松石先生民族学论着中研究壮民族历史时记录的语言材料和运用的语言方法进行了梳理:首先,分析徐松石先生所记录的壮语一般词汇。具体做法是将他所记录的壮语词汇与壮语词典中的词汇进行音义的对照,并且分析其用以记音的汉字与今天的汉语方言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二,分析徐松石先生的“地名研究考证法”所涉及的壮语地名。具体做法是将徐松石先生提及的壮语地名的用字与今天标准壮语地名进行音义对照,并对其提出的壮族特殊的倒装地名结构形式进行类型学上的分析。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梳理,总结徐松石先生运用语言学知识和语言学方法上的得失,肯定他对语言学贡献的积极意义,同时分析他在语言学方法上失误的原因,为他人研究徐松石先生的民族学着作以及研究壮民族的历史提供一些参照。(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08-06-01)
张声震[10](2006)在《《徐松石民族学文集》序》一文中研究指出我接触徐松石先生的着作始于二十年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同志给我推荐徐松石着《粤江流域人民史》,其时,正值我开始致力整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编撰《壮族通史》,自知平生学识浅薄,我抱着求知的渴望去阅读这本名家大着。印象里,首先是徐松石先生着述叙(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06年01期)
徐松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徐松石是近代着名华牧和"壮学先驱"。在"西学东渐"背景下,"汉—壮"交融的民族情感,中华大传统、岭南小传统与基督神学间的交织互动等元素,通过"知识—信仰"二元运行机制,总体促成了徐松石"中国认同"的叁重变奏:早期延续家教传统,寄情于中华帝制往史和民国政治;居沪四十年,力推本色教会运动,希图"依照圣经真理,建立簇新的中国文化",护教理念与国粹主义相始终,开创了"以文化成"的认同范式;晚岁流居港澳美加等地,信仰日趋保守而治学日见开放,力倡神本主义"灵治之道"的同时,欣然洞见"环太平洋"族群的华裔底蕴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辩证关系,并以之重构了海外浪者的"民族认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徐松石论文参考文献
[1].杜树海.“同源”与“一家”——林惠祥、徐松石“环南中国海”古代民族关系研究的时代意义[J].开放时代.2018
[2].杨天保.近代华牧徐松石“中国认同”的叁重变奏[J].广西民族研究.2014
[3].宋宇.徐松石与罗香林民族史学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4].庞济燎.徐松石教育观的历史嬗变[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
[5].庞济燎.陈柱和徐松石的中华孝道观比较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
[6].温呈祥.在世俗与宗教之间—知识分子徐松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7].覃凤余,杨扬.徐松石民族学论着中的语言学思想[J].广西民族研究.2010
[8].刘小云,杨天保.杨成志和徐松石之比较:以西南民族研究为中心[J].广西民族研究.2008
[9].杨扬.徐松石民族学论着中的语言方法探讨[D].广西大学.2008
[10].张声震.《徐松石民族学文集》序[J].广西民族研究.2006